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臨證常用通絡十三法

賈文魁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漢代張仲景之旋覆花湯、大黃蟲丸、抵擋丸等蟲類藥方劑開通絡治療之先河。清代葉天士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理論,為許多慢性病用通絡法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通絡之法可總括為“虛則補之”使之通,“實則瀉之”使之通,“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
絡者,絡脈之謂,是經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張景嶽說陽絡“淺而在外”,陰絡“深而在内”;葉天士說“陰絡乃髒腑隸下之絡”。因之許多發生于體表“陽絡”的疾病及産生于體内“陰絡”的雜病均可從通絡着手予以治療。筆者總結古今醫家應用通絡法的經驗,大緻有行氣通絡、益氣通絡、養血通絡、活血通絡、祛風通絡、散寒通絡、除濕通絡、化痰通絡、溫陽通絡、滋陰通絡、溫經通絡、辛潤通絡、搜剔通絡十三法,現簡述于下。
1 活血通絡法
活血通絡法乃為脈絡血行不暢而設,是最基本的通絡方法。許多原因如情志内傷、感受外邪、外傷出血、久病正虛等,都可導緻血行瘀滞的發生。身體各處如髒腑經絡、頭面胸腹、四肢百骸等均可出現血瘀絡阻的表現。活血化瘀、行血通絡法具有祛除瘀滞、改善血行、暢通脈絡的作用,常用代表方劑有桃核承氣湯、複元活血湯、丹參飲等。臨證可根據瘀血發生的原因及病變部位具體選擇相應的方藥。
2 行氣通絡法
血液的循行與心、肺、肝等關系密切。肝主疏洩,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液運行的主要髒器,其功能正常,則氣機條達,氣血調暢,經絡通利。若肝失疏洩,則氣的疏通和暢達出現障礙,從而形成氣機郁滞。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行不利,進而形成脈絡不暢。方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天台烏藥散等加減治療。
氣行血行,氣滞血瘀,因而治療氣滞所緻之絡脈瘀阻者,行氣通絡法與活血通絡法常常并辔而行。常用的行氣活血通絡的代表方劑是血府逐瘀湯,有報道應用該方加減治療冠心病、腦中風、高血壓病、高脂血症、腦動脈硬化、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血栓性靜脈炎、視網膜靜脈血栓形成、更年期綜合征以及失眠、眩暈、脅痛、腹痛、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癢疹、痛經、閉經、産後惡露不盡、癥瘕等均有較好療效。
3 益氣通絡法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對于體内津液、血液等的生成、輸布、排洩及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均起着推動、激發和溫煦的作用。血屬陰主靜而不能自行,其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虛則血行遲緩,脈絡不暢,以緻髒腑、經絡、筋肉的血運障礙、功能失常。氣虛失運、推動無力以緻血行遲緩、絡脈失于溫煦者,可用保元湯、補中益氣湯、益氣聰明湯類加減治之。
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行,所以因氣虛而緻脈絡瘀阻者,益氣通絡法與活血通絡法亦常聯袂配伍。常用的益氣活血通絡的代表方劑是補陽還五湯。該方是治療中風之氣虛血瘀證的經典有效方劑。現代研究表明,氣虛血瘀是冠心病、高血壓、腦梗死及腫瘤等多種疾病的重要病機。許多醫家對補陽還五湯臨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并做了大量的實驗研究,認為該方具有抗血栓、改善血液流變、抗血管損傷及保護血腦屏障、抑制興奮性氨基酸毒性、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清除自由基與抗氧化作用、抑制細胞凋亡、促進神經元再生等改善腦供血及保護神經細胞結構和功能的作用。
4 養血通絡法
《難經》說“血主濡之”,《内經》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血具有營養和滋潤的生理功能,血液虧虛則髒腑百脈失養、脈道失充、經絡失滋,而出現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無華、爪甲蒼白、肌膚幹燥、毛發幹枯等絡脈血虛乏養的病症。治以養血和營為主,方用四物湯、歸脾湯等化裁。
5 滋陰通絡法
陰虛是精血及津液虧損的概括,多見于勞損過度、久病失治或熱病之後。精血津液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營養物質,精虧血少、津液不足均可造成體内營養匮乏,陰分不足,缺少滋潤,久病入絡,脈絡失充、失養、失榮。心陰虛而心失所養者,方用天王補心丹;肺陰虛虛火灼傷肺絡者,方用百合固金湯;胃陰虛胃脘隐痛者,方用加味麥門冬湯;肝腎陰虛者酌情選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及左歸飲、大補陰丸等。
6 溫陽通絡法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髒腑功能的作用。陽虛生寒,陽氣虛就會導緻生理活動減弱和身體機能衰退,出現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少氣乏力等陽氣虛衰、推動無力、溫煦不足的病證。腎為先天之本,中寓命門之火,腎陽不足則陰寒内生,影響絡脈暢通,陽氣不得暢達。治宜溫補腎陽,方用腎氣丸、右歸飲、右歸丸、二仙湯等。
7 祛風通絡法
風邪緻病有外風、内風之别。外風襲表,邪郁皮膚,或留連肌腠,甚則深入筋骨關節,營衛失和,脈絡不暢,可見頭疼惡風、肢體麻木、肌膚瘙癢、頸項強直、肌肉酸困、筋骨攣痛、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角弓反張等證候,治以疏散外風為主,臨證可據情選用桂枝湯、九味羌活湯、柴葛解肌湯、消風散、牽正散、小活絡丹等;内風有肝風内動、熱盛動風及陰虛風動、血虛生風之分,肝風内動者方用鎮肝熄風湯,熱盛動風者方用紫雪丹及羚羊角湯,陰虛風動者方用大定風珠,血虛生風者方用四物湯加味。
8 散寒通絡法
外感陰寒邪氣,寒邪侵襲肌表,可見頭身疼痛、惡風無汗、脈浮緊等寒邪凝滞經脈、經氣不利、腠理閉塞、寒主收引、陽絡郁滞不通、不通則痛的表現,可用麻黃湯等發汗散寒;過食生冷寒涼或寒邪直中、陰寒内生,可見脘腹冷痛、形寒肢冷、面色白、倦卧少動、大便稀溏、脈沉遲等寒邪凝結、陽氣受損、溫煦失職、陰絡壅遏不暢、升降失常的表現,可用理中湯、吳茱萸湯等溫中散寒。寒邪得祛,絡脈暢通,則諸證自愈。
9 除濕通絡法
濕邪緻病有重濁、黏滞及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的特點。濕邪侵襲肌表,陽氣不升,營衛不和,則見頭腦昏沉、如裹布帛;濕邪阻滞經絡關節,則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肢體沉重;濕邪影響氣機升降,經絡阻滞不暢,則見胸悶脘痞、食欲不振、納谷不馨;濕邪困脾,運化無權,水濕停聚,則見水腫、尿少等。濕邪在表、營衛受阻者,以羌活勝濕湯發汗解表、祛濕通絡;濕邪内阻、三焦不暢者,以三仁湯宣暢氣機、化濕通絡;水濕内停、水腫尿少者,以五苓散溫陽化氣、利濕通絡;脾失健運、聚濕成飲者,以苓桂術甘湯健脾溫陽、滲濕通絡。
10 化痰通絡法
痰飲是體内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産物,多由外感六淫、内傷七情或飲食勞倦等以緻肺、脾、腎及三焦等髒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津停滞積聚而成。痰飲形成阻滞于經脈則影響經絡的功能及氣血的運行,可緻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頭暈頭痛或癫狂痫症,瘰疬痰核或陰疽流注等。脾不健運、聚濕為痰者,治宜燥濕化痰,以二陳湯、導痰湯、滌痰湯等為基礎方;火熱内郁、煉液成痰者,治宜清熱化痰,以溫膽湯、滾痰丸、消瘰丸等為基礎方。
11 溫經通絡法
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溫經通絡法主治寒滞經脈或陽虛失于溫煦、血脈澀滞不通等原因所緻的筋骨關節疼痛、形寒肢冷、麻木不仁等證,常選用味辛甘、性溫的中藥組方。如桂枝芍藥知母湯中用桂枝以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黃芪桂枝五物湯用桂枝以治“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陽和湯中用肉桂以治陰疽或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于陰寒證者等。
12 辛潤通絡法
辛潤通絡法見于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以旋覆花湯為主方,常用當歸、桃仁、柏子仁、紅花、赤芍、丹皮、郁金、茜草、澤蘭、旋覆花、小茴香、肉桂、鹿角霜等組方,諸藥合用,既可通絡又可潤養,寓緩攻與通補于一爐。辛潤通絡法的創立為許多疑難雜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常用于因情志不暢,氣滞血瘀,肝失調達,絡脈失于濡養導緻的各種慢性疾病如胃痛、脅痛、郁證、咳血、發黃等病證。
13 搜剔通絡法
搜剔通絡法是指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病情适當配伍具有深搜細剔之性、善于攻逐走竄的蟲類藥物,起到搜剔疏利、通經達絡、息風止痙、通絡止痛、攻堅破積、散結消癥之效,用于風證、痹證、痛證以及癌症等沉疴痼疾、疑難雜症的治療。常用藥有白花蛇、烏梢蛇、蜈蚣、全蠍、地龍、僵蠶、蜂房、土鼈蟲、蟬衣、水蛭、守宮等。
小結
清代醫家葉天士提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絡病理論,為許多慢性病應用通絡法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而張仲景之旋覆花湯、大黃蟲丸、抵擋丸等用蟲類藥的方劑實已開通絡治療之先河。中國工程院院士吳以嶺認為,絡病不是一個獨立的病種,凡是符合久病、久痛特點的都可以稱為絡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風濕免疫類疾病等,都可以用絡病理論解釋。吳以嶺将絡病發病特點歸納為“久病入絡、久痛入絡、久瘀入絡”,病機特點是“易滞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并把常見絡病總結為“絡氣郁(虛)滞、絡脈瘀阻、絡脈绌急、絡脈瘀塞、熱毒滞絡、絡息成積、絡脈損傷、絡虛不榮”八類證候,指出八類絡病證候臨床表現為疼痛、痹證、麻木、痿廢、癱瘓、出血、水腫、斑疹等。
通絡之法雖有如上多種,但可概括為:“虛則補之”使之通,“實則瀉之”使之通,“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正如清代鄭欽安《醫學真傳》所雲:“夫通則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以平為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