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首發于少數派,鍊接:https://sspai.com/post/70841】
自從Struggle with Me開始關注記筆記這個話題, 我們經常收到朋友們關于如何記筆記的問題。粗略概括一下,這些問題大概分為三類:
我也試過記筆記,但是對我沒什麼幫助。記筆記到底有什麼用呢?
我發現記筆記對我是有幫助的,但是很麻煩,效果也沒有大家說得那麼神奇。記筆記到底怎樣才能簡單又高效呢?
我看了不少人的筆記經驗介紹都覺得特别好,但自己一用就覺得不順手。怎樣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簡單又高效的筆記系統呢?
這篇文章就結合我們這幾年記筆記的心得,簡要地回答這幾個問題。希望能幫到對記筆記有疑惑的朋友。
沒用的筆記各有各的沒用,有用的筆記隻需做到兩件事:收集和整理。收集幫助我們清空大腦,專注當下;整理幫助我們連接筆記,加速知識的積累和碰撞。
收集,就是把我們所有的想法都撿起來放在一起。
我周邊很多朋友都對收集自己的想法嗤之以鼻。大學的時候有一位朋友會在酒席飯桌上随時掏出筆記本來寫兩句。周圍的人都笑他:你是天才嘛?有什麼靈感必須這會兒記下來?這是好多人都有的思維誤區。大家以為隻有天才需要随時随地記筆記;因為隻有天才才有靈感,而隻有靈感才值得記錄。其實,值得記下來的不僅僅是靈感。最需要記筆記的或許不是天才,而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我們可以試着先問一下自己,忙碌的間隙,我們都想了些什麼呢?好多人會說:“我在想今天吃什麼。” 沒錯,大腦就是天生的規劃狂魔,無時不刻不在設想下一步該做什麼。所以我們很多有意無意的想法都跟未來有關,包括但不限于計劃、提醒、擔心和問題。而所謂的靈感,通常隻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反倒是那些瑣碎的計劃、提醒、擔心、問題等等占據了我們的大腦。隻有把這些瑣碎的念頭都記下來,我們的大腦才能輕裝上陣。
舉兩個啰嗦的例子做對比,方便大家明白。
例子一,沒有收集想法的工作日上午。
早晨六點半,我醒來,開始查微信消息。國内已經是中午了,我看到Struggle with Me微信群的朋友在讨論最新一期博客聽不了的問題。為什麼會聽不了呢?我心裡一陣緊張,想:不會要換托管平台吧…上次那個托管平台我調研了好久,換平台非常麻煩,之前的訂閱就全沒了。我不想換!我邊想邊洗漱,邊點開工作郵箱:我的天呐,教授們晚上都不睡覺的嘛?原來那個方法行不通,還要看那麼多其他論文啊。我越發緊張了,趕緊關掉郵箱,下午或者晚上找時間再回複吧。緊接着,我打開生活郵箱,看到幾封有趣的Newsletter,跟Struggle with Me最近要讨論的問題很相關呢,趕忙點開閱讀。讀了一會兒就有很多有趣的觀點,但是我現在應該抓緊時間去幹活啊不能刷手機了。不管了,關掉關掉!…….就這樣,九點半我到了辦公室,千頭萬緒地開始工作,昨天工作到哪來着?昨天那個論文我看完了嘛?我記得當時有什麼好主意來着?這會兒腦子裡閃過一個念頭:這樣下去不行啊,我好累。但是先不管了,趕緊看手頭論文吧,沒時間了。匆忙看完一篇後,根據論文中提到的幾個關鍵詞搜索下一篇論文繼續看下去,盡管找到的論文都并不是特别相關。
例子二,收集了想法的工作日上午。
早晨六點半,我醒來,開始查微信消息。國内已經是中午了,我看到Struggle with Me微信群的朋友在讨論最新一期博客聽不了的問題。為什麼會聽不了呢?我心裡一陣緊張,趕緊把這件事和我的擔憂用Apple Notes記了下來。我邊想邊洗漱,邊點開工作郵箱:我的天呐,教授們晚上都不睡覺的嘛?原來那個方法行不通,還要看那麼多其他論文啊。我越發緊張了,趕緊把這些重要的建議記下來,順便記下來下午或者晚上找時間回複郵件。緊接着,我打開生活郵箱,看到幾封有趣的Newsletter,跟Struggle with Me最近要讨論的問題很相關呢,趕忙把Newsletter标題也記了下來。就這樣,九點半我到了辦公室,打開筆記頁面,開始看論文。一邊看,我一邊記錄下來論文的要點、問題,并進行了總結。看完并記完筆記後,我根據筆記的要點找到了幾篇非常相關的論文繼續邊讀邊記。對比這兩個上午,雖然要做的事情一點都沒有減少,學到的東西也沒有明顯增多,但隻有在收集想法的那個上午,我才是可以掌控局面的人。我的筆記系統就像我的第二個大腦一樣可靠,所以當我遇到麻煩和問題時,就會把所有的備忘、想法和知識點都收進去。這樣,我就可以輕松地切換注意力,從被動變主動,關注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大緻總結一下,記筆記至少可以通過收集這一步幫我們:
把需要做的事情記下來,不必時刻提醒自己;這樣大腦更輕松,也能夠更專注。
把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記下來,把注意力轉移到需要目前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上。
把閱讀過程中思考的東西記下來,幫助理解,整理思路。
除了以上這些場景,還有太多想法值得我們收集了。比如:
把工作中的失誤記下來,吸取教訓。
把對生活的觀察記下來,找到更多趣味,過得更開心。
把對自己的觀察記下來,更好地關心自己、幫助自己。
……..
收集想法并不僅限于靈感。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記筆記為大腦減負,調整我們的關注點。内心沒有那麼慌張,生活和工作也可以更加井井有條地展開。
收集完畢,必須要對筆記進行收納整理,為每一條有價值的筆記找到一個合适的位置。否則如果常常找不到筆記,我們的大腦就無法信任自己的筆記。
還是用剛才那個啰嗦的例子來對比說明。
例子三,收集但不整理筆記的工作日下午。
圖1 收集但不整理 下午工作的時候我意識到有一篇論文我已經在很久之前讀過了。我當時打印了這篇論文,還在論文上做了很多有意思的标注,寫了一篇筆記。但是,我忘了筆記在哪兒了。我花了大概四十分鐘終于找到這篇筆記,原來就在我的桌面某個嵌套的子文件夾裡。可惜,當時寫的筆記非常簡要,很多簡寫的句子我都不太記得是什麼意思了。我大概又花了二十分鐘回憶當時的想法,可惜實在想不起來了。我放棄了,重讀一遍吧。我想,也許還是讀得少,印象淺。重讀之後,我終于意識到原來我曾在組會上跟導師提到過這篇論文,導師還曾給了我一些建議。但是那個建議是什麼來着?我記下來了,但是我記不起來放在哪裡了。也許在某一封郵件裡。我想不起來了,糾結了很久決定還是直接給導師寫郵件問一問。不過我又意識到,我還沒有回複上午收到的郵件。于是,我決定開始集中回複郵件….遺忘了之前的建議讓我有點不好意思,于是我花了很久寫這封郵件,反複糾結措辭。一下午就在忙碌中過完了,但是我今天的大問題還沒搞懂。例子四,收集并整理筆記的工作日下午。
圖2 收集并整理 下午工作的時候我意識到有一篇重要的論文我已經在很久之前讀過了。我把當時的閱讀筆記從筆記軟件中調了出來。浏覽一遍後,大緻确認了這篇文章使用的幾個方法,潛在的問題,和可以操作借鑒的地方。我看到筆記中有一條鍊接指向了某一次組會。我點開組會的筆記,看到導師曾給過我的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結合這些想法和意見,我寫了一條總結筆記,并記下來一條備忘,提醒自己給導師回複上午的郵件時把這條總結筆記也發過去讨論。接下來,我繼續整理其他論文中提到的方法和思路,并不時參考之前的筆記。終于大緻想明白了一個大問題,我完成了今天的任務。打開筆記看到備忘提醒後,我把完整的筆記總結發給了導師,并順便回複了其他郵件。大緻總結,一個有效的筆記系統可以通過整理這一步把筆記和筆記連接在一起,幫助我們:
查找、檢索更方便。
更好地做到查漏補缺。
理解和思考更深刻。
限于篇幅,這才隻是一種場景舉例。整理這一步如果做得好,還可以實現:
疊加新舊筆記,加速知識的積累。
對比有關聯的筆記,減少确認偏差,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碰撞不同的筆記,激發創造力。
……..
我們剛剛讨論了記筆記能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當然可以每天花上五個小時做筆記、整理筆記,但大部分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因此,我們不僅需要一個有效的筆記系統,更需要一個高效的筆記系統。一個高效的筆記系統究竟是什麼樣的呢?首先,一個高效的筆記系統同時一定也是簡單的。因為如果它過于複雜,就無法堅持,或者說需要耗費大量的意志力去堅持。那麼,這個筆記系統就不可能是高效的。在此基礎上,筆記系統必須具備收集便捷和連接充分兩個特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我們人類是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我說不要想大象,你肯定就開始想大象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想辦法保障自己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能及時地方便地收集想法。怎麼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有以下兩個原則供參考。
收集筆記僅僅是收集而已,整理是收集之後要做的事情。在收集的階段就已經開始對筆記進行分類的話就有些操之過急了。如果我們在記錄想法的時候,同時還要決定這是個什麼類型的筆記,要記在什麼地方,怎麼設置标簽等等問題,就會給收集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就很難堅持下去了。
歐陽修曾說“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的确,就是在這種無聊的時候我們人類最容易産生各種各樣的想法。也就是在這種時候,我們最需要随手就可以拿到的收集工具。我們可以用手機(如果你不會因為記筆記而開始刷微博的話),也可以随身帶一個小巧的筆記本,或者一些便利貼。
相對于收集,整理這一步要複雜許多。為了減少心理上的壓力,我們可以把整理進一步拆分為兩小步。
清空收集箱,就是要過一遍所有收集到的待整理筆記。這個時候,可以大刀闊斧的把沒用的筆記扔掉。把備忘放進日曆裡,設置好提醒 (如果你有一套自己的任務管理系統,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備忘和提醒都放進任務管理系統中)。知識積累類筆記最好要進行重新細緻地複述,否則下次再看可能就不記得什麼意思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整理收納方式。有人喜歡把衣服疊成豆腐塊放進抽屜,也有人喜歡把衣服按照季節穿搭挂起來。筆記也是一樣的,隻不過筆記的收納整理是通過建立連接來實現的。比如,我們可以把搜集來的筆記歸入不同的筆記本,也可以為筆記喜歡設置多層級便簽和鍊接。總而言之,要讓筆記充分發揮作用,就要盡可能地穿針引線,把筆記連接起來。
筆記的連接一共有三種方式:文件夾連接,标簽連接,(雙向)鍊接連接。
文件夾連接并不是一定要有幾個分門别類的桌面文件夾。我們可以把它寬泛地理解為層級結構。比如,有的筆記軟件允許給标簽建立子标簽,那麼這種便簽層級其實也是一種文件夾般的層級連接。Workflowy等類似的大綱軟件把這種層級連接發揮到了極緻。所有的筆記都隸屬于自己的層級之下,筆記和筆記和之間要麼是上下級的關系,要麼是同輩的關系。這樣,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哪些筆記是并列的,哪些是子命題,非常符合邏輯直覺。
不過,層級這種東西越是等級森嚴,就越是缺少靈活性。比如說下圖中,文件A和文件B盡管很相關,卻無情地被文件夾隔開了。在Workflowy中,這表現為A和B離得極遠,沒有被連接起來。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标簽連接來解決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筆記A反複提到了話題X,筆記B頁也是,那麼我們就可以把話題X做成一個标簽,通過點擊這個标簽,我們可以迅速将這兩個筆記進行重組。A和B之間通過X這個橋梁就連接起來了,方便我們對比兩者進行深度思考。(更多關于标簽的思考,請看文章:貼标簽是信息管理的有效方式嗎?)
圖3 文件夾連接的問題做到這裡已經很不錯了。不過,我們還可以通過鍊接來實現進一步連接。比如說,我們可以在筆記A中直接提到筆記B,這樣在讀筆記A時候就可以立刻找到筆記B。甚至,我們還可以建立雙向鍊接,在A提到B的同時,B這邊也建立一個反向鍊接回溯到A。這樣當我們在閱讀B筆記時,也可以找到A筆記。A和B之間就被直接地連接起來了,思考A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把B問題也考慮進去。更多關于雙向鍊接的内容,可以參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向鍊接,它适合你嗎》。
如果你的筆記系統囊括了三種連接形式,那麼恭喜你,你的筆記已經充分連接了。現在當你在想問題A的時候,閉上眼睛,是不是同時可以串起來好幾個不同的問題呢?這就叫融會貫通。畢竟,everything is connected。
我們現在已經清楚記筆記有什麼用,以及怎樣讓筆記法發揮最大的作用。最後,要建立真正适合自己的筆記系統,還需要仔細想清楚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怎麼樣收集筆記對我來說最便捷?
如果你是一個手機不離手的人,那麼随手拿起手機收集也許是最符合直覺的事情。不過你也要考慮一下拿起手機來,自己會不會做順便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查一下微信或者微博。如果你容易受到手機的幹擾,那麼推薦使用便利貼或者小号便箋本。
便利貼可以用單一尺寸的,也可以用這種多種顔色和尺寸的便利貼便箋本。
圖4 便利貼便箋本便箋筆記本推薦像RHODIA這種可以快速撕下來的,方便之後整理。
圖5 RHODIA Pad選擇便利貼和筆記本的尺寸時可以考慮一下自己平時背包和穿衣服的習慣。比如我經常背書包,衣服通常都有大口袋,那麼我就可以任性一點既帶筆記本又帶便利貼。擔心忘帶,還可以在床頭和廁所各放一個固定的便箋本。整理的時候撕下來帶走就可以了。
如果你像我一樣,是一個手機戒瘾成功的人(戒瘾經驗歡迎收聽我們第8期播客:手機使用指南),那麼推薦使用Apple Notes 和Google Keep這種免費、操作簡單并且多平台同步的手機APP。這一步不需要分類和整理,所以并不需要多麼複雜的工具,隻要方便快捷就行了。
當然也可以兩者結合,比如我在讀紙質書的時候就會用便利貼做很多筆記,但是其他就直接用Apple Notes搜集了。
圖6 便利貼閱讀筆記第二,怎麼樣整理筆記對我來說連接充分?
目前市面上的筆記軟件層出不窮,大家可以從自己需要什麼樣的連接這個角度來選擇合适的筆記軟件。這裡要提醒大家,盡量不要選超過自己需求的軟件,否則很難堅持。如果你覺得電腦文件夾就已經足夠管理筆記、建立連接,可以使用TXT或者Word等日常的文檔。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更加靈活的連接,或者需要更多設計感來增加做筆記的趣味,可以考慮Bear等标簽系統強大的專業筆記軟件。如果你和我一樣需要雙向連接,推薦使用最近筆記市場特别火爆的雙鍊筆記軟件,比如Roam Resarch,Logseq,Obsidian等等。
圖7 Roam Research如果你更喜歡紙質筆記,或者不喜歡、不信任筆記軟件,推薦你試試「便箋筆記法」。所謂「便箋筆記法」,就是用便利貼做搜集,搜集後貼在筆記本上。這種筆記法在《一學就會的便箋筆記法》這本書裡有詳細介紹,基本原理跟本文一緻。第一步使用便利貼進行收集就好。第二步,把便利貼貼在筆記本上。因為便利貼方便調整位置,這個時候就可以随意挪動,把筆記按照邏輯和相關性組合起來。我們還可以在筆記本上随手标注一些連線,寫一些總結。紙質筆記的連接大家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比如:同一個主題貼上同樣顔色的标簽;在某一頁寫上見某處便利貼等等。筆記本的選擇推薦大家參考和燕燕這篇文章,選用活頁筆記本。使用A3或者A4的白紙,貼滿便利貼後打孔收納進文件夾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由于紙質筆記不容易檢索,這個過程還要注意制作一個可以随時更新的目錄。
圖8 便箋筆記法電子筆記和紙質筆記各有所長。簡單來說,電子筆記輸入、檢索和保存都會更加快捷。但我們的大腦可能會更喜歡接觸更多的色彩和實物。把多彩的便利貼在白紙上進行挪移、标注,這種“慢”說不定能激發更多快樂和靈感,成為快生活中的一種治愈。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将兩者合并。我的工作筆記就是用軟件整理,讀書筆記則更多使用便利貼和紙。因為前者我更講求效率,後者更追求感受。
究竟怎樣才能建立起簡單、高效的筆記系統這個問題有太多細節值得探讨了,足夠筆記愛好者們聊個三天三夜。這篇文章先做一個粗略的回答,我們以後再針對各類具體問題展開讨論。大家在建立自己的筆記系統時,可以多多嘗試。祝大家新一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享受記筆記的樂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