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律賦句式布局的一種好形式
骈律賦創作過程中,句式如何布局,包括句式先後順序、各種句式如何搭配、同一句式使用頻率等等,都是每篇作品不可避免要遇到的問題。筆者以為,用緊句、長句、隔句組成一個句式段(以下簡稱“緊長隔句式段”),經常、甚至連續循環運用這個句式段及其變式,是句式布局的一種好形式。舉個例子:“識達精微,言窮是非。棄霜刃以長往,弄雲濤而不歸。寂寞岩煙,沉東流之渺渺;凄涼浦樹,含落日以依依。”(唐宋言《漁父辭劍賦》)——這就是筆者所說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這不是筆者的發明,古人的大量賦作中都是這麼做的。
唐人《賦譜》一書把律賦的句式歸結為壯句、緊句、長句、隔句(包括輕隔句、重隔句、平隔句、疏隔句、密隔句、雜隔句)、漫句、發、送各類。“律賦就是骈賦,隻不過其韻腳是預先确定而已”(尹占華:《律賦論稿》96頁)。“律賦形式,于句法非有異,全與骈賦相等”(《賦話廣聚》第六卷621頁)。因此,骈賦和律賦在句型的分類上和句式布局的技法上應該是大體一緻的。我們這裡重點探讨一下緊句、長句、隔句在作品中的布局方法。
先來看一下唐朝進士王損之的律賦《飲馬投錢賦》的句式是如何布局的。全文如下:
昔人有暗室無欺,行行路歧。涉清流之蕩漾,指白水以驅馳。乘匹馬而來,念茲枯渴;傾一襄以用,投彼漣漪。丨且水本無情,人能誓志。俯濯纓之上善,控奔蹄之小驷。兼隅是切,鬥升之水無多;重價将酬,子母之錢盡棄。丨湯湯淺濑,曆曆五铢。飲之而忘其量也,投之而無乃甚乎!同濟河而沉璧,異濁水以求珠。隐金沙之中,迷于赤仄;落蘋繁之上,混彼青蚨。丨嗟乎!利巳則多,潔身誠鮮。在一飲而何損?投半兩而稱善。凫鹥下處,對鵝眼而難分;鳣鲔遊時,雜鲸文而不辨。丨骎骎練影,潏潏波聲。滿腹而自資行道,墜錢而孰謂沽名?郭況之家人傥來,訝移金穴;漢代之赀郎或見,猶認水衡。丨浦溆萦盈,汀洲重疊。吳酌貪而難并,王不言而雅葉。緻香醪而一醉,且乏杖頭;入春溜以俱沉,不漂榆莢。丨澄明水底,散亂馬前。乍似揀金之碛,何殊種玉之田。逐好利之徒,無辭俯拾;同貫珠之子,幾誤旁穿。丨是知雅志無俦,常情不到。将均勺水之直,自勝飲冰之操。則墜銀瓶于井底,思婦徒傷;投竹杖于陂中,仙翁可報。丨賢哉項氏之心,從吾所好。
仔細分析這篇作品可以看到。通篇除開篇一組、中間“湯湯……青蚨”一組和結尾一組散句外,其餘六個句式段都是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嗟乎”以下五組是連續循環使用的。開篇一組和“湯湯……青蚨”一組都酷似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應視為它的變式。這一點下文将予以探讨。
再看宋代文學家範仲淹的《用天下心為心賦》,全文如下:
至明在上,無遠弗賓。得天下為心之要,示聖王克己之仁。政必順民,蕩蕩洽大同之化;禮皆從俗,熙熙無不獲之人。丨當其治國牧民,代天作主。敷至治于四海,遂群生于九土。以為肆予一人之意,則國必颠危;伸爾萬邦之懷,則人将鼓舞。丨于是審民之好惡,察政之否臧。有疾苦必為之去,有災害必為之防。苟誠意從乎億姓,則風化行乎八荒。如天聽卑兮惟大,若水善下兮孰當?彼懼煩苛,我則崇簡易之道;彼患窮夭,我則修富壽之方。丨夫如是則愛将衆同,樂與人共,德澤浃于民庶,仁聲播于雅頌。通天下之志,靡靡而風從;盡萬物之情,欣欣而日用。丨豈不以虛己之謂道,适道之謂權?下有所欲,吾何可專?一應萬而誠至,寡治衆而功宣。堯舜則舍己從人,同底于道;桀纣則以人從欲,自絕于天。丨必也重乎安危,明夫用舍。弗凝滞于物我,可并包于夷夏。赜老氏之旨,無欲者觀妙道于域中;稽夫子之文,虛受者感人和于天下。丨若然則其化也廣,其旨也深。不以己欲為欲,而以衆心為心。達彼群情,侔天地之化育;洞夫民隐,配日月之照臨。丨方今穆穆虛懷,巍巍恭己。視以四目,而明乎中外;聽以四聰,而達乎遠迩。丨噫!何以緻聖功之然哉?從民心而已矣。
分析這篇宋代的作品,可以看到,文中有五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連續循環使用,第四組和第五組也是連續循環使用。
再來舉一些例子。為了節省篇幅,這裡就不引用原文了。
(1)唐人浩虛舟的《行不由徑賦》中有六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而且全部是連續使用的。
(2)唐人宋言的《漁父辭劍賦》中有四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三組是連續循環使用的。
(3)唐人康僚的《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中有四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三組是連續使用的。
(4)唐人黃韬的《館娃宮賦》中有五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有四組是連續循環使用的。
(5)宋人田錫的《雁陣賦》中有三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文章開頭兩段是連續循環使用的。
(6)唐人王棨的《芙蓉峰賦》中有四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分别是連續循環使用的。
(7)唐人林滋的《陽冰賦》中有四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其中第一組和第二組、第三組和第四組分别是連續循環使用的。
(8)唐人陸龜蒙的《書帶草賦》中有兩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是連續循環使用的。
相信以上10個例證,足以證明緊長隔句式段在唐宋律賦中是被廣泛應用的。
在清代律賦中,緊長隔句式段也經常出現。席振起的《杏花春雨江南賦》的開篇就是“消息鬥春,風光破冷。盼芳訊兮依依,觸離情兮耿耿。懷人江上,想思楚尾吳頭;送客江幹,怅望鞭絲帽影。”汪芑的《春夜宴桃李園賦》中也有多處酷似緊長隔句式段的文字。筆者曾對賦友說過:“緊長隔句一線穿,可以拿去考狀元”。
筆者認為,以下幾種句式段,可以視為是“緊長隔句式段”的變式:
(1)與緊句字數、結構相同的散句充當緊句使用。如:“澹台滅明,幽栖武城。感樸直之風散,惡奸邪之徑生。苟正其身,甯偏僻而是履;不以其道,故斯須而不行。”(唐浩虛舟《行不由徑賦》),其中“澹台滅明,幽栖武城”是散句。
(2)緊句化為長句,全段變成“長長隔句式段”。如:“彼子胥兮亡命江湄,賴漁父兮停桡在茲。既橫流而濟矣,因解劍以酬之。厚意殷勤,何惜千金之器;高情特達,竟陳三讓之辭。”(唐宋言《漁父辭劍賦》)
(3)長句化為緊句,全段變成“緊緊隔句式段”。如;“足以光昭千古,照臨下土。殊祥着明,庶物鹹覩。名翚矯翼,如威鳳兮鳴朝陽;時藿傾心,狀靈芝兮耀中圃。”(唐李程《日無色賦》)
(4)增加一個緊句。接連出現兩個緊句,全段變成“緊緊長隔句式段”。如:“是則婵娟可玩,隐映難親。不有如有,非真似真。既揚翹而掩袂,亦流盼以疑神。悲翠簾前,怅望三千之女;芙蓉帳裡,分明二八之人。”(唐康僚《漢武帝重見李夫人賦》)
(5)增加一個長句。接連出現兩個長句,全段變成“緊長長隔句式段”。如“湯湯淺濑,曆曆五铢。飲之而忘其量也,投之而無乃甚乎!同濟河而沉璧,異濁水以求珠。隐金沙之中,迷于赤仄;落蘋繁之上,混彼青蚨。”(唐王損之《飲馬投錢賦》)。
(6)增加一個隔句。隔句後面又追加了一個隔句,全段變成“緊長隔隔句式段”。如:“況乎浮生若夢,到處為家。惟及時之行樂,趁好景之無涯。賓朋或秉燭而來,主何須問;少長則同堂鹹集,語不嫌嘩。他時獨酌花間,杯曾邀月;此夕聯吟月下,筆更生花。”(清汪芑《春夜宴桃李園賦》)。
以上六種變式,可以概括為“1、2、3”式,即“一替兩化三增加”。
如果把變式也考慮進去。如上所引用的唐王損之的《飲馬投錢賦》除結尾一個散句外,通篇都是緊長隔句式段構成的了。唐宋言的《漁父辭劍賦》除結尾一組外,其餘都是緊長隔句式段了。唐浩虛舟的《行不由徑賦》除結尾一組外,其餘也都是緊長隔句式段了。
緊長隔句式段及其六種變式的提法,是筆者反複揣摩古人著作歸納出來的。是否妥切,還請各位方家雅正。
需要看到的是,雖然同是緊長隔句式段,但在連續循環使用時,古人常常采取變化多端,各有風姿的技法,而不是簡單的複印式重複。請看唐人陸龜蒙的《書帶草賦》中兩段連續循環運用的緊長隔句式段:
發葉抽英,因天受性。紛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門前之徑。不省教施異術,安得返魂;未嘗辄入明廷,何當指佞。丨幾臨寒日,幸到青春。莎蕊未傳于漁父,蒲茸竊詠于詩人。霜亦曾沾,潘令偏知白薤;風嘗遍起,宋生惟道青蘋。
比較這兩段句式,可以發現:(1)緊句:前一組每個分句是由兩個并列的動賓結構組成的,後一組每個分句是由單個動賓結構組成的。(2)長句:兩組雖然都是七言長句,但節奏并不相同。(3)隔句:前一組是重隔句,後一組是輕隔句。區别非常大。古人這種精雕細刻的創作風格不能不令我們拍案叫絕,并在創作中認真效法。
就内容而言,大體上每一個緊長隔句式段表達一段相對獨立的内容,文字進入下一個句式段,内容也遞進或轉折了一層。唐人浩虛舟的《盆池賦》很能說明這個問題。全文如下:
達士無羁,居閑創奇。陷彼陶器,疏為曲池。小有可觀,本自挈瓶之注;滿而不溢,甯逾鑿地之規。丨原夫深淺随心,方圓任器。分玉甃之馀潤,寫蓮塘之遠思。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盤;幽徑無風,一片之春冰在地。丨觀夫影照高壁,光涵遠虛。潛窺而舊井無别,就飲而污樽不如。雲鳥低臨,誤鏡鸾之缥缈;庭槐俯映,迷月桂之扶疏。丨是則涯涘非遙,漪瀾酷似。沾濡才及于寸土,盈縮不過乎瓢水。蘭燈委照以珠動,纨扇搖風而浪起。沈蛛絲為羨魚之網,深抵百尋;浮芥葉為解纜之舟,遠同千裡。丨想乎泥滓無染,泉源本清。盛之而細流不洩,鼓之而圓折長生。蛙穿而别派潛通,想漏卮之難滿;雨落而古痕全沒,知小器之易盈。丨及夫岸滟滟以初平,水汪汪而罷漲。韬雲分白璧之色,映竹寫圓荷之狀。光翻曉日,誰謂覆而不臨;底露青天,孰假戴之而望。丨至若煙霭沈沈,莓苔四侵。方行潦而不濁,比坳堂而則深。遂使好勇之徒,暗起馮河之想;無厭之士,潛懷測海之心。丨故得汲引無勞,泓澄斯積。環纖草以彌澈,泛流萍而更碧。沙洲連一畝之地,山翠接如拳之石。丨悠哉智者之為心,聊睹之而自适。
是賦由四組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三組緊長隔句式段變式和結尾部分的一組非緊長隔句式段、一組散句組成。前七組中,每個句式段内容都有相對的獨立性,分别依次将文章内容步步向前推進。除開頭外,每段段首都有提引語提示内容即将延伸、韻腳即将轉換。這些提引語依次是“原夫”、“觀夫”、“是則”、“想乎”、“及夫”、“至若”等。
緊句具有高度概括、果斷铿锵的特點。隔句具有廣可包羅汪洋,細能刻畫點滴的功能。而長句功能居于兩者之間。把賦文各類句式中這三種棟梁之材合理組合在一起,無疑會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無疑是不可多得的黃金組合。請看本文開頭引用的《漁父辭劍賦》中的那段話。用“識達精微,言窮是非”這個緊句,精辟分析評價了漁父的行為和言論。寥寥八個字,卻入木三分。用“棄霜刃以長往,弄雲濤而不歸”這個長句,形象地描述了漁父的一系列行為,使人頓生肅然起敬之感。用“寂寞岩煙,沉東流之渺渺;凄涼浦樹,含落日以依依”這個隔句,具體描述了故事發生的環境,包括大河、煙霧、山石、水岸樹林、落日等景色,生動渲染了伍子胥對漁父的目送、懷念和崇敬之情,渲染了他所處的危險凄涼境地。可以說三種句式的特有功能都被發揮得淋漓盡緻。
研究表明,最适合人們閱讀并有一定承載量的漢語句子是四字到八字之間。從曆史上看,流傳最廣的詩是五言詩和七言詩。這說明五言句和七言句最有生命力、最适合人們吟誦、閱讀和運用。典型緊長隔句式段八句話40個字,每句字數在四字到六字之間,平均每句五個字,與五言詩相同。因此,這種句式段無疑非常适合人們閱讀和使用,它也和五言詩一樣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相信先賢們認識并借鑒了這一點,才在辭賦創作中創造并頻繁地運用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
另外,我們知道,首句不入韻的七言格律詩的韻腳相隔為十四個字。這應該是先賢們在長期文學創作實踐中,根據人們朗誦詩詞作品時提氣與換氣的需要,總結出來的黃金節點之一。而典型的緊長隔句式段是40個字,三個韻腳。平均韻腳13.3字出現一次,與首句不入韻格律詩的韻腳間距非常接近。這并非巧合,而是先賢們把格律詩的經驗運用到骈律賦上來的嘔心瀝血之作。而且,兩組緊長隔句式段連續循環使用時,當上一組結尾的隔句影響了韻腳及時出現時,緊接着就會出現一組短促的緊句,第八個字就出現了韻腳,把隔句耽誤的出現韻腳的時間又補了回來。這樣,就會使朗誦者、聽衆和讀者,在洋洋灑灑的賦文中,時刻都會象朗誦、聆聽和閱讀七言格律詩一樣,盡情享受韻律帶來的美感!相信先賢們在錘煉緊長隔句式段的過程中,一定會是“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的。
筆者認為,在骈律賦中經常甚或循環運用緊長隔句式段及其各種變式,除以上三點外,還有以下幾點益處:
1、增加了文章句式的靈活性。緊句、長句、隔句交替使用,忽長忽短,會使作品句式呈現跌宕起伏、搖曳多姿的狀态。靈活多變的句式會有效增強吸引力,減少讀者的閱讀疲勞感和聽衆的聞聽疲勞感。
2、使作品在千變萬化中又布局缜密,絲絲入扣,井然有序。從而不會出現由于追求變化而雜亂無章的傾向。
3、對稱美是骈律賦的魅力之一。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全部由骈句組成。較多運用這樣的句式段,能夠以錯落有緻的方式充分展示作品語言的各種形式的對稱美,深深吸引讀者。
4、由于這種句式段呈現出句式由短到長、内容由簡單到複雜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把這種句式段用在開篇或段落開頭,會引領讀者的思路循序漸進,使讀者的思路由簡單到複雜、由膚淺到深邃地進入作品境界,領略作品的内容、韻律等諸多内涵。古人的許多作品都是這麼做的。
掌握這一技法,對骈律賦作者用途非常大。有了這樣的思路,創作煉句時,就可以在同樣能夠表達相對内容的情況下,盡量向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靠攏,以求達到最佳表現效果。實在無法靠攏時,再另謀他法。沒有這樣的約束,就容易出現天上一腳、地上一腳,作品句式布局雜亂無章,表現效果低下的情況。
唐人《賦譜》中有這樣一段話:“凡賦以隔為身體,緊為耳目,長為手足,發為唇舌,壯為粉黛,漫為冠履。苟手足護其身,唇舌葉其度;身體在中而肥健,耳目在上而清明;粉黛待其時而必施,冠履得其美而即用,則賦之神妙也。”看來,先賢們大量運用賦之“身體”(隔句)、賦之“耳目”(緊句)、賦之“手足”(長句),組成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并經常甚至連續循環運用,旨在體現賦的“神妙”,旨在構成“美女”的基本體形,然後給予恰如其分的“唇舌”(發語),配以華美的“繡鞋”、“鳳冠”(“冠履”,即漫句),适時施以珍稀“粉黛”(壯句),一位絕代佳人就亭亭玉立在世人面前了。
筆者認為,在鋪描緊張、熱烈、激昂等快節奏的内容時,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有時需要謀求其它方法。請看唐元稹《觀兵部馬射賦》中鋪陳騎士們比武騎射的一段文字:
於是馬逸骙骙,士勇伾伾。蓄銳氣,候歌詩。初聽《采蘋》之章,共調白羽;次逞穿楊之妙,忽縱青絲。旁瞻突過,鹹懼發遲。冀骥足之展矣,翻猿臂而射之。揮弓電掣,激矢風追。方當耦象,決裂麗龜。砉爾摧班,示偏工於小者;安然飛鞚,故無憂於殆而。信候蹄之不爽,則舍拔之無遺。
這裡雖然緊句、長句、隔句都有,雖然能看到緊長隔句式段的影子,但不受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章法的約束,加入了壯句,較多使用了緊句,語言節奏迅捷,生動表現了大比武的激烈場景。
筆者認為,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确實是骈律賦句式布局的一種好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不是萬能的。形式是為内容服務的。我們在骈律賦創作中,應當提倡運用這一方式,但是沒有必要片面追求不論篇幅長短,不論内容如何,自始至終一律運用這一種句式段。把要表達的情節與情感需求用最适合的句式組合充分表達出來,同時又符合押韻字不疏不密的韻律需求,并且句式組合字數的長短适合人們朗誦時提氣換氣的需求,這才是我們的根本出發點。
以上列舉的例子都來自曆代律賦。在曆代律賦中,也有許多很少甚至根本沒運用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的,如唐梁獻的律賦《出師賦》。曆代骈體賦中,有的以緊句為主,搭配使用其它句式,如南北朝鮑照的《蕪城賦》。有的骈賦以長句為主,配合使用其它句式,如唐王勃的《七夕賦》。有的骈賦中出現連續羅列使用隔句的段落,如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清紀曉岚的《荷露烹茶賦》。有的骈賦雖然大量運用了緊句、長句、隔句,但很少運用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如明夏完淳的《大哀賦》等等。筆者認為,這些形式都是可取的,都有他們獨到的長處。都值得我們挖掘發揚,借鑒學習。不過筆者個人倒是很偏愛緊長隔句式段及其變式這一形式。
遼東一叟2014年7月28日于迷賦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