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自古就是珍奇異獸,但它“國寶”的身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不同時期,熊貓的名字不同,用處也不同。
《史記·五帝本紀》中,被稱為貔貅,是黃帝馴養的猛獸,用來打仗;
《山海經》中,被稱為食鐵獸,一種黑白皮毛,像熊一樣的野獸,食銅鐵;
《上林賦》中,被稱為貘,是皇室狩獵的對象;
西晉時期,被稱為驺虞,因其溫順且喜歡吃竹子,寓意和平。兩軍交戰,隻要一方舉起驺虞旗,戰鬥就會停止;
唐朝,被稱為白熊,是珍貴的動物,武則天曾将白熊和皮毛送給日本。
由此可見,在古代,熊貓隻是一種異獸,古代人肯定獵殺過。
在現代,人們也獵殺過熊貓,1988年,大熊貓才被列為國家保護動物。
熊貓如何從野獸變成國寶?
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但真正讓全世界認識熊貓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法國的戴維德神父。
1869年3月,戴維德神父在農戶家裡看到一張黑白相間的皮毛,瞬間被吸引,認為這是一種奇特的“新物種”,于是雇了20個獵人搜捕熊貓。
然而,戴維德神父收獲的第一隻小熊貓是死的,獵戶為了方便攜帶,将其弄死了。
直到5月份,才捕到一隻活的熊貓。
戴維德神父計劃将憨态可掬的熊貓運回法國,但由于運輸條件有限,還沒出成都,熊貓就死了,最後隻能将其制成标本送回法國,而這也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熊貓标本。
當時大熊貓還沒有通用的名字,标本展出的時候,因其和小貓熊相似,博物館主任将其正式取名“貓熊”。
由于中國人習慣從右邊讀到左邊,大貓熊标本在重慶展出的時候,将橫着寫的“貓熊”誤讀成了“熊貓”,也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叫法。
當時也有人出來糾正,但由于熊貓叫着順口,便也就這麼叫着,然後傳下來了。
大熊貓一問世,西方很多國家都為之瘋狂。
一批一批的探險者來到中國尋找熊貓,都希望能擁有這種可愛的動物并運回自己的國家,但無論怎麼努力,他們帶走的是熊貓的标本,而不是活體。
真正将活的熊貓帶出國門的,是露絲,一個立志要完成丈夫遺願的探險家,她曆經千辛萬苦,捕獲了一隻小熊貓,并命名為“蘇琳”。
為了将熊貓帶出國,露絲使用了“非常手段”。可以說,蘇琳是被偷渡出去的,露絲将蘇琳賣給了動物園,獲得豐厚的報酬。
蘇琳大熊貓的展出,大衆才真正近距離了解這種動物。
據報道,安置蘇琳的動物園,最多一天遊客達4萬人,是動物園開門以來,參觀人數最多的一次。大熊貓相關的産品,一售而空,很受歡迎。
但也正是這種喜愛,熊貓也承受了更多的傷害,偷獵者越來越多。
據統計,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野外捕捉送到國外展出的熊貓至少有240隻,還不包括已經死亡的。
當時我們對熊貓沒有任何保護,對外國人捕獵也沒有限制,外國人來中國捕獵熊貓,似乎隻要有錢就可以辦到。
直到熊貓已經在國外火了大半個世紀後,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我們才開始限制外國人的瘋狂捕捉。
由于捕捉太多,接下來就是我們異常艱難的保育之路。
中國獨有、稀有珍貴、形态可愛,以及在外交上的出色表現,是熊貓成為國寶的主要原因。
熊貓很弱嗎?為什麼需要保護?
熊貓受到這麼多的保護和照顧,數量依然不多,難道不是因為它太弱了嗎?
這是很多人的疑惑,但事實上,熊貓并不弱。
熊貓本質不是貓,而是熊,屬于熊科,至少生存了800萬年,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
能存活這麼久,說明它很強,至少野生的大熊貓是不弱的。
首先,體重可達180公斤,壯實,皮膚也很厚,最厚的地方有10毫米。
其次,以竹子為食,這是一種很聰明的策略,至少和其他食肉動物不沖突,同時它也保留了食肉動物吃肉的能力。
第三,繁殖能力差?
很多大型哺乳動物也是這個策略,幾年生一胎,一胎有2個隻保一個,這些行為都是為了保證後代的存活率。
總的來說,熊貓如今數量稀少,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熊貓本身弱,而是人類的影響。
自古以來,熊貓就是捕獵的對象,傳入西方後,外國人也加入了捕獵。
再加上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人口激增,大量土地被人類使用,熊貓的栖息地就大大縮小了。
到1963年,卧龍自然保護區成立,才讓大熊貓有了喘息的機會。
在這樣的前提下,大熊貓并不出色的繁殖能力,加速了大熊貓的瀕危狀況。
好在經過我們的努力,如今大熊貓已經從瀕危轉為易危,野外的大熊貓數量也已經達到了1800多隻。
上一篇
我常用驗方治療低血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