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的病理根據
傷寒六經病,不是別的東西,而是傷寒病理發展過程中依據不同病性和不同病位而分化的六個特殊的病理階段。由于不同的病理性狀和不同的病理部位規定了病理過程的病理特性,也決定着不同的治療方法。這便是作為臨床辨證法的六經分證的實際意義。這也是傷寒六經與其他任何六經相區别的根據。
傷寒病理過程依據陰、陽不同的病理性狀分化為兩類:即陰性過程與陽性過程。例如仲景以發熱與惡寒為陰陽病性界說。他說:“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根據體溫升高發熱是功能亢進、代謝增高的表現,确認為陽性過程。根據體溫不足而惡寒是功能衰退、代謝減低的表現而确認為陰性過程。仲景以發熱與惡寒的表現辨認傷寒過程的陰、陽性狀,正是根據内經“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的臨床應用。傷寒六經病中,太陽、陽明、少陽三經皆有發熱,為陽性過程;少陰、 太陰、厥陰三經皆有惡寒,為陰性過程。在陰陽兩類過程中,仲景又根據發生病理反應的不同部位,分陰病陽病各為三個不同過 程:病理反應在體表部位,在陽性過程中為太陽,在陰性過程中為少陰;病理反應在胃腸部位,在陽性過程為陽明,在陰性過程為太陰;病理反應在氣機部位,在陽性過程為少陽,在陰性過程為厥陰。傷寒病理過程發展的長途中,就是依據陰陽病理性狀和表、裡、氣機病理部位而分化為六個不同的病理階段,是為傷寒六經病。仲景的六經病提綱正是反映了六經病理性狀和病理部位。所以六經提綱也正是六經病的病理界說。例如太陽提綱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疼而惡寒”。傷寒病理過程是機體對生物病原體的抗禦過程,脈浮為血管擴張淺出、血流充盈,體表組織血流增加。伴有發熱惡寒頭疼是表明抗禦反應在肌膚經脈組織部位。病在身體之表,仲景稱為表病。由于脈浮發熱顯示了功能亢進與代謝增高,所以是表部位的陽性過程。表部位的陰性過程為少陰病。例如,少陰提綱說:“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仲景文例言簡意赅,凡說無熱惡寒即為陰病,凡說陰病即赅無熱惡寒。少陰脈微細,乃因血量減少,血壓下降,血管因而收縮,表現沉微細弱,病機為氣虛血少。體表組織因供血不足而體溫低落。腦組織因貧血而出現神志不清的欲寐狀态。少陰病表現了抗禦過程中體表組織功能衰弱與體液不足的狀況。這正顯示了表部位的陰性病理過程。
太陽病與少陰病由于是同一表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陰陽兩性過程,所以它們又因功能進退變化而相互轉化。如“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這是太陽因汗多亡陽造成向少陰發展的例。又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這是少陰病與太陽之過渡階段中偏屬于少陰的例。少陰病以體表功能衰退為依據,不應發熱。但脈沉已表明經脈之功能衰弱,雖反其常而有微熱,但仍不失少陰的内在根據。從正反兩面看,太陽與少陰是傷寒表病位依據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據功能進退而相互轉化的陰陽兩性病理過程。
陽明病是傷寒胃腸病位的陽性過程。如陽明提綱說:“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家赅言胃腸,“邪氣盛則實”。陽明赅發熱,胃腸為軀體的裡面。所以仲景稱陽明為裡病,亦是與表病相對而言。提綱中胃家指出病位,實乃是邪氣盛而正氣充實之謂,這正是陽明病的特征。陽明提綱指出了胃腸病位的陽性抗禦過程。
胃腸病位的陰性過程為太陰病。如太陰提綱說:“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疼。”又說:“太陰為病脈弱。”弱脈是沉細無力之象,乃氣虛血虧的脈征。在氣虛血虧的狀況下而吐利腹疼自是胃腸病為陰性病理過程。
陽明與太陰是同一胃腸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的兩性過程。在症狀表現上俱是陰陽相對的性質。如陽明發熱而渴,太陰手足冷不渴。陽明大便硬,太陰自下利。陽明脈洪大滑數,太陰脈沉細無力。太陰與陽明也因功能進退而相互轉化。例如:“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也。”這是太陰病胃腸功能增進而轉化陽明的例。再如:“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不止者死,利止者愈。”這是陽明病傷害胃氣而緻胃腸功能衰退而轉化太陰的例。
少陽病是氣機病位的陽性過程。少陽提綱說:“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又說: “傷寒脈弦細……屬少陽。”在現代醫學中,口苦為膽汁代謝失常所緻。脈弦細為血管收引而張力增大。實踐證明:交感神經活動亢進可抑制胃腸運動及膽囊收縮,唾液分泌粘稠。副交感神經活動亢進可促進胃腸運動及膽囊收縮,唾液分泌稀薄。交感神經活動亢進可使血管收縮,而副交感神經則使血管舒張。少陽病的口苦咽幹脈弦細,顯然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活動的調節失常所造成的結果。祖國醫學對推動髒腑、經絡、營衛生理活動的動力是稱之為氣機的。因為少陽病理過程中機能表現為亢進,所以少陽病為氣機病的陽性過程。
厥陰病為氣機病位的陰性過程。厥陰提綱說:“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消渴見于糖尿病,糖尿病與胰腺胰島素的分泌障礙有關。氣上撞心是一種強力撞擊感的心悸,見于神經血循環性衰弱證。心中疼熱見于心肌壞死的進程中,饑而不欲食乃胃的強烈收縮造成的饑感。而交感神經活動可使心跳加快,使冠狀血管舒張,副交感神經活動則抑制心跳和收縮冠狀血管,并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顯然,厥陰病亦是與植物性神經調節障礙有關,據此,厥陰病乃為氣機病的陰性過程。
厥陰與少陽病由于是同一氣機病位的陰陽兩性過程,所以它們也因功能進退變化而相互轉化。例如:“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飲食,煩躁數日,小便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再如:“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前例可知少陽見厥是機能減退而向厥陰發展,欲得食為機能複常而病愈。後例少陽脈弱為氣虛血虧向厥陰發展。因微熱見厥而知氣機呈虛性障礙。從以上兩例已見少陽病機能衰退即入厥陰,厥陰病機能複常則還出少陽而愈。在少陽病理過程中,已潛在着轉化厥陰的機理,如少陽病之往來寒熱,在厥陰為厥熱勝複;少陽病之咽幹,在厥陰為消渴;少陽之或有的心下悸,在厥陰為氣上撞心;少陽之胸中煩,在厥陰為心中疼熱;少陽之默默不欲飲食,在厥陰為饑而不欲食。少陽與厥陰終于因是同一氣機病,所以因機能進退而相互轉化。兩經證狀之間也是陰、陽與微、甚之不同。
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是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又依功能進退而相互轉化的陰陽兩性病理過程。太陽、陽明、少陽是同一陽病性狀在不同病位的反應;少陰、太陰、厥陰是同一陰病性狀在不同病位的反應。三陽病之間因邪氣增長而次第傳變;三陰病之間因正氣消減而兩陰合并。如太陽邪盛傳變陽明的例:“本太陽病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撤,因轉屬陽明也。”太陽傳變少陽的例如:“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脅滿疼者,與小柴胡湯。”少陽傳變陽明的例如:“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此外,在三陽傳變過程中,尚有兩經或三經合并的過程。例如太陽與陽明合并病,太陽與少陽合并病,少陽與陽明合并病,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并病等等。在陰性病理過程中的合并病如太陰與少陰合并:“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又如:“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兩陰合并表裡虛寒多為危證,所以三陰合并過程, 實際上難以存在。
總之,病理的陰、陽性狀,是器官功能盛、衰在病理過程中的表現。所以陰、陽病性是對立統一的整體。處于病理中的器官組織,在功能上的進退變化,即是病性的相互轉化。表、裡、氣機病位,由于它們的生理功能各自不同,所以它們在病理過程中,有各自特殊的病理和各自特殊的證狀表現。它們又由于是體液相通與神經相連的整體中的三個部份,所以在病理過程中,因邪氣過盛而次遞傳變和正氣消弱而兩陰合并。傷寒六經病,是以不同的病性、病位相區分,又以同一的病性、病位相連接的一個傷寒病理發展過程的整體。
在生理過程中,組織器官的形質與功能是統一的。在病理過程中,病位和病性也是統一的東西。病性和病位的統一體即是病機。《内經·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無不是病位與病性的合成。傷寒六經病,無疑是傷寒病理發展過程中的六個不同的階段;而确立此六個病理階段的根據正是病位、病性的特殊性質。同時病位、病性的特性正是傷寒病理過程本身發展規律的反映,正因為傷寒六經病的區分和轉化是以其内在矛盾性質為根據,也就是以病性的分化和轉化,病位的轉移和合并等為其發展變化的根據,所以它才能夠成為傷寒病的科學的辨證治療系統;才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經得起千年實踐的檢驗!這樣的東西隻有傷寒過程自身所獨有,難道可以從它本身以外的什麼六經中找得出來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