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
1.文言文閱讀。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河?”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選自《列子·湯問》)
(1)下列句子停頓劃分不正确的一項是()
A.懲/山北之塞B.投諸/渤海之尾
C.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D.而/山不加增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文中多處使用對比手法,請找出一例進行賞析。
(4)閱讀鍊接材料,完成相關任務。
(材料一)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
(材料二)
又北二百裡,曰發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山海經》)
(任務一)選出與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
①誇父與日逐走(_____)
A.走投無路 B.不胫而走
②其狀如烏,文首(_____)
A.粗通文墨 B.文身斷發
(任務二)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請結合文章和兩則鍊接材料,說說愚公精神的具體内涵:__________________。
2.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郦道元《三峽》)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春冬之時/已而之細柳營
B.有時朝發白帝/征于色,發于聲
C.雖乘奔禦風/猛浪若奔
D.故漁者歌曰/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2)把“兩岸連山,略無阙處”翻譯成現代漢語。
(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項是()
A.本文第四段渲染了一種恬靜、暢快、明朗的氣氛。
B.“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正面描寫了山的高聳。
C.第三段“怪柏”“懸泉”“瀑布”,有靜有動,有聲有色。
D.作者抓住三峽夏及春冬三個季節的景物特點,寫出了三峽的美。
課内文言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3.孟子是___________時期____________家
4.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與“空乏其身”中“空乏”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箕畚運于渤海之尾B.富貴不能淫C.委而去之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各項對選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項是()
A.選文開篇所寫的六個人都具有“貧賤不能移”的優秀品質。
B.孟子認為一個人成才客觀因素起的作用比主觀因素大。
C.此文主旨就是告訴我們既要立足長遠又要腳踏實地。
D.為了讓國家長治久安就應該多樹敵,給國家一個緊迫感。
6.天将降大任之前會從哪幾個方面對人才給予磨砺?這樣的磨砺有什麼好處?
7.“憂患”是每個人的成功的必要秘笈嗎?結合選文談談你對“憂患”和個人成功的關系的認識。
(古文閱讀)
三峽(郦道元)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8.解釋下列語句中畫橫線實詞的含義:
(1)沿溯阻絕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屬引凄異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略無阙處_____________________
9.選出下列畫橫線虛詞“之”與“春冬之時”中“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A.何陋之有B.故時有物外之趣
C.是吾劍之所從墜D.鞭數十,驅之别院
10.下面一段文字是對我國享有盛名的“三峽景觀”的描繪,其中搭配和銜接不恰當的一句是( )
A.有人說,三峽像一軸展不盡的山水畫卷。
B.也有人說,三峽是一條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長廊。
C.依我們看,三峽倒更像一部輝煌的交響樂。
D.它由“瞿塘雄、巫峽秀、西陵險″這三個具有各自不同旋律、節奏優美的畫面組成。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缥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嘤嘤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許:左右,表示約數
B.負勢競上,互相軒邈邈:遠,此處用作動詞
C.蟬則千轉不窮轉:通“啭”,鳥鳴,此處指蟬鳴
D.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叫
1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自非亭午夜分
B.蟬則千轉不窮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C.鸢飛戾天者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D.好鳥相鳴相委而去
14.文中畫線句子翻譯不正确的一項是()
A.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譯文:夾着江水的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譯文: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浪濤像是在飛奔。
C.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譯文:那些忙于俗事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D.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譯文: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臼天,也仍顯得昏暗。
15.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骈體文,以寫景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總說富陽到桐廬的山水之美,天下獨絕;後兩段分寫富春江的“異水”“奇山”。
B.第二段寫水之異。作者行舟觀景,既有俯視,又有平視;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既有靜态描寫,又有動态描寫,突出水之清,水之深,以及水之變換。
C.第三段寫山之奇。分别寫了山本身和山上的景物。在寫山本身時,運用拟人的修辭手法寫山,化動為靜,把群山寫活了;在寫山中景物時用各種聲音來反襯山中的寂靜。
D.“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既是作者觀景的感受,也自述心志,表現出作者歸隐林泉,享受美景的願望。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各題。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教舉于海,百裡莫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16.下列選項中加點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項是()
A.舉于市舉一反三舉足輕重輕舉妄動
B.人恒過過目不忘悔過自新言過其實
C.衡于慮不足為慮深思熟慮處心積慮
D.征于色聲色俱厲眉飛色舞喜形于色
17.把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19.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請你根據上文和下面兩則“鍊接材料”,簡要說明這樣的認識在唐太宗,勾踐身上分别是如何體現的。
(鍊接材料一)
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曰:“草昧之初③,與解雄并起角力④而後臣之,創業難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曰:“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玄齡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釋)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已有的業績。③草昧之初:指國家草創秩序未定草昧,此指開創國家。④角力:用武力争鬥。⑤忽:不注意,不重視。
(鍊接材料二)
越王句踐①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③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女忘會稽之恥邪?”(終滅吳)
(節選自《史記》)
(注釋)①句踐: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于公元前 494年被吳王夫差大敗于會稽,被放回國後,卧薪嘗膽,于公元前473 年滅掉吳國。②焦思:焦慮思考。③膽:膽囊,膽行。
閱讀《愚公移山》(節選),完成下面小題。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2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2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2)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2.文中__________形成鮮明對比;并主要運用____描寫來表現情節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3.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
24.讀完這則故事後,有人認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認為愚公确實很愚,而智叟才是有頭腦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請寫出你的真實想法。要求觀點明确,言之成理。
二、對比閱讀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公孫醜下》)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圹④也。”
(《孟子·離婁上》)
注釋: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與:同“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25.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_______)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
(3)所惡勿施爾也(_______)
(4)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_______)
26.翻譯下列句子。
(1)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2)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圹也。
27.對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的中心觀點是“得民者得天下”。
B.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寫地理條件雖優越而守城失利,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C.甲文最後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必勝”(相當于乙文的“得天下”)。
D.甲文所論述的的決定戰争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與乙文的“其心(民心)”相同。
28.甲文說“得道者多助”,乙文說“得天下有道”,這兩個“道”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
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世言晉王①之将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遺恨,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及仇雠④已滅,天下已定,則專寵伶官,沉溺聲色,朝政皆廢。終至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不知所歸,何其衰也!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注釋)①晉王:即李克用,因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封為晉王。後面“莊宗”為其子,稱帝後沉溺聲色,終被伶官叛亂所殺。②從事:一般屬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④仇雠:仇敵。
29.給下面句子劃分停頓。
世言 晉 王 之 将 終 也 (斷一處)
30.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1)苦其心志
(2)曾益其所不能
(3)負而前驅
(4)朝政皆廢
31.翻譯下面的語句。
(1)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2.(甲)(乙)兩文闡述了一個共同的道理,請結合文章内容說說是怎樣的道理?
33.乙文運用對比寫法來揭示道理,請結合文章内容具體闡述對比手法的運用。
34.閱讀(甲)(乙)兩部分文字,完成問題。
(甲)
趙将馬服君趙奢①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②使括代廉頗為将。将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③?”曰:“始妾事④其父,父時為将,身⑤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币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将,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随坐⑥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趙将括母》)
(注釋)①馬服君趙奢:趙奢。戰國時趙國大将。“馬服君”是他的封号。②孝成王:趙國的國君。③何以:即“以何”。為什麼。④事:侍奉。⑤身:親自。⑥随坐:受到連株。
(乙)
至營,将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将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将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其将固可襲而虜也。至于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司馬遷《周亞夫軍細柳》)
(1)請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隻标一處)
故卒 不 加 誅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
②括既行
③介胄之士不拜
④改容式車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毋置之,吾計已決矣。
②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将固可襲而虜也。
(4)閱讀(甲)文,概括趙奢與趙括為人的不同之處。
(5)(甲)(乙)兩部分文字分别刻畫了趙括母親和周亞夫怎樣的形象?請簡要概括。
35.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
(甲)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禦風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懸泉瀑布,飛漱其間,良多趣味。
(節選自郦道元《三峽》)
(乙)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③,惟神女峰上有白雲數片,如鸾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節選自陸遊《入蜀記》)
(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③翳:遮蓋,這裡指雲。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絕
②或王命急宣
③谒妙用真人祠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2)請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
②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A.甲文選自《水經注校證》卷三十四。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以《水經》為綱,廣為補充發展,自成《水經注》。
B.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
C.乙文寫的是陸遊登上巫山沿着山路欣賞巫山的奇異景象。
D.甲乙兩文都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山的“高”。
(4)唐代詩人元稹寫過“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乙文中哪句話能表達這句詩的意思?請寫出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節選)]
(乙)
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媪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36.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
①年且九十(______)
②寒暑易節(______)
③雜然相許(______)
④甚矣,汝之不惠(______)
37.翻譯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38.(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用原文回答)
39.由(乙)文演變的民間俗語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勤學苦讀,終成“________”。
40.實現中國夢,任重而道遠。從選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們可以汲取哪些精神營養?
41.文言文閱讀。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裡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蜀鄙二僧》)
注釋:①鄙,邊境。②顧,表轉折的副詞。
(1)請幫小鵬制作一張文言文知識積累卡片。
序号 |
詞 |
例句 |
詞義 |
① |
懲 |
懲山北之塞 |
|
② |
反 |
始一反焉 |
|
③ |
荷 |
荷擔者三夫 |
|
④ |
之 |
吾欲之南海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②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你和小鵬對兩文進行了讨論,理解正确的一項是()
A.甲文段中寫鄰居的小男孩“跳往助之”,是為了表明愚公移山的行為受到了衆人的擁護和支持。
B.甲乙兩文段運用了對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進行對比,乙文段将貧僧和富僧進行對比。
C.乙文段中畫線句子的節奏劃分應該是“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
D.甲乙兩文都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4)甲文中的愚公和乙文中的貧僧有什麼共同之處?請結合生活實際,圍繞其中一點談談你受到的啟示。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後面的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轼《記承天寺夜遊》)
(乙)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①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撷②園疏③,取池魚,釀秫酒④,瀹⑤脫粟⑥而食之曰:樂哉遊樂!
方是時,予弟子由适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見予之所往而無不樂者,蓋遊于物之外也。
(節選自蘇轼《超然台記》)
(注)①葺(qì):修整。②撷(xié):采摘。③疏:通“蔬”。④秫(shú)酒:用粘高粱釀的酒。⑤瀹(yuè):這裡是煮的意思。⑥脫粟:糙米。
42.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節奏(隻畫一處)
因城 以 為 台 者 舊 矣
43.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以見予之所往而無不樂者”中的“之”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雨雪之朝B.瀹脫粟而食之
C.文帝之後六年D.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時相與登覽。
45.(甲)(乙)兩文分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富貴不能淫》)
(乙)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①輯屦②,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③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④!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①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臉。②袂:袖子。輯(jí)屦(jù):身體邁不開步子的樣子。③謝:道歉。④微與(yú):非,不是,這裡指無須的意思。
4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A.豈不誠大丈夫哉誠:真正,确實
B.丈夫之冠也冠:帽子
C.與民由之由:遵從
D.是焉得為大丈夫乎焉:怎麼,哪裡
4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A.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B.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C.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D.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48.下列對(甲)(乙)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A.“妾婦之道”的本質是順從,“大丈夫之道”的本質是對内心“仁禮義”的堅守。
B.否定了景春之後,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标準。
C.曾子并不贊成“餓者”決絕的行為。
D.(乙)文中“餓者”不接受”嗟來之食”的行為應證了(甲)文中說的“富貴不能淫”。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回答問題。
(甲)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孟子《富貴不能淫》)
(乙)
齊大饑。黔敖①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屦②,貿貿然③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④!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選自《禮記·檀下》)
(注釋)①黔敖:春秋時期齊國的貴族。②蒙袂輯屦:蒙袂,用衣袖遮着臉。輯屦,身體沉重邁不開步子的樣子。③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④嗟:語氣詞,喂。
49.(甲)文選自《孟子》。孟子,名____(人名),戰國時期思想家,____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50.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_____)
②以順為正者(_____)
③黔敖左奉食(_____)
④從而謝焉(_____)
5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52.(甲)文中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53.(乙)文中曾子“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這個觀點,與(甲)文中孟子“貧賤不能移”的觀點是否矛盾?請簡要說明理由。
54.閱讀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一)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
于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缧绁①。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隐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裡,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于是卒述陶唐②以來,至于麟止③,自黃帝始。
(選自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注)①缧绁(léixiè):監獄。②陶唐:即唐堯。③至于麟止:漢武帝元特元年,獵獲白麟一隻,《史記》記事即止于此年。
(1)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舜發于畎畝之中有時朝發白帝
B.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D.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草色入簾青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能否将語段(一)中兩個段落的内容互換位置?為什麼?
(4)請結合語段(一)(二)的具體内容,說說排比在兩語段中的表達效果。
55.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以下各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下列各組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天時不如地利與時俱進
B.地利不如人和風和日麗
C.環而攻之而不勝出奇制勝
D.池非不深也池魚堂燕
(2)依據全文對“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___________)
(甲)隻要有規定的邊疆界線,有險要的山河,有強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樂業,鞏固國防,威懾天下。
(乙)使人們定居下來保證他們不遷徙,靠劃定邊界是不行的;鞏固國防靠山河的險峻是不行的;威懾天下靠武力強大是不行的。
(3)結合上文和下面的(鍊接材料),簡要說明這兩段文字共同體現了怎樣的思想。
(鍊接材料)
勾踐①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⑤?”是故敗吳于囿⑥,又敗之于沒⑦,又郊敗之。
(選自《國語·勾踐滅吳》)
注:①[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國君。他曾被吳王夫差打敗。②[更]改正。③[節]節制。④[勸]勉勵。⑤[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誰有我們這麼好的國君啊,能不為他拼死作戰嗎?⑥[囿]古地名。⑦[沒]古地名。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孟子·富貴不能淫》)
[乙]
豫讓①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聲名烈烈,雖愚夫愚婦莫不知其為忠臣義士也。嗚呼!讓之死固忠矣,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何也?觀其漆身吞炭③,謂其友曰:“凡吾所為者極難,将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而懷二心者也。”謂非忠可乎?及觀斬衣三躍④,襄子責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獨死于智伯,讓應曰:“中行氏以衆人待我,我故以衆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即此而論,讓有餘憾矣。
讓既自謂智伯待以國士矣,國士,濟國之士也。當伯請地無厭之日,縱欲荒暴之時,為讓者,正宜陳力就列,諄諄然而告之曰:“諸侯大夫,各安分地,無相侵奪,古之制也。今無故而取地于人,人不與,而吾之忿心必生;與之,則吾之驕心以起。忿必争,争必敗;驕必傲,傲必亡。”諄切懇告,谏不從,再谏之,再谏不從,三谏之,三谏不從,移其伏劍之死,死于是日。若然,則讓雖死猶生也,豈不勝于斬衣而死乎?
(選自方孝孺《豫讓論》,有改動)
[注釋]①豫讓:戰國時晉國人。最初投于晉國貴族範氏、中行氏門下,因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門下,智伯對他十分器重。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曾兩次計劃為智伯報仇,均未成功。②惜乎處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這樣死的方式還存在不忠的成分。③漆身吞炭:豫讓第一次行刺未遂,趙襄子把他釋放了,但他繼續圖謀為智伯報仇。他将全身塗上漆,吞下火炭,改變自己的容貌聲音,準備第二次行刺。④斬衣三躍:第二次刺殺未遂後,豫讓被趙襄子的侍從包圍,無奈之下,他請求趙襄子将衣服脫下來讓他刺幾劍以成全他,刺完後伏劍自殺。
5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實是欲界之仙都
B.富貴不能淫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
C.讓之死固忠矣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D.及觀斬衣三躍及魯肅過尋陽
57.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中行氏以衆人待我,我故以衆人報之;智伯以國士待我,我故以國士報之。
58.請用“/”給文中劃線語句斷句,限斷一處。
諄諄然而告之曰
59.甲乙兩文都是議論性文章,觀點鮮明破中有立。孟子首先批駁了無原則順從的(1)“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 ,然後提出了“大丈夫”的具體标準;方孝孺認為,“國士”即(2)“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大丈夫”“國士”都是将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為之不懈奮鬥,并作出了卓越貢獻的人。時代要求不同,“國士”的内涵會各有側重:唐代“國士”可能側重于建功立業,元代“國士”可能側重于民族氣節,今天的“國士”可能側重于社會責任與擔當。
60.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出現了為國家分憂、為醫學奉獻、為患者服務的“國士”,請你寫出一位,并簡述其事迹。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選)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1.給加點字注音。
白頭搔更短(________)衡于慮(________)
62.下列每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渾欲不勝簪此時無聲勝有聲
B.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非木杮
D.所以動心忍性天之為動,改容式車
63.翻譯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2)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64.《春望》一詩中所寫意象甚多,從_______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殘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飛鳥,一直到“自身”的白發,由遠到近,鏡頭越來越小,表現了詩人____________的情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則由造就人才談到治理國家,境界越來越大,作者從正面談造就人才的問題,指出經曆艱難困苦的磨煉是成就人才的___________條件,從________面談治理國家,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國家必然有滅亡的危險。
參考答案
1.(1)C
(2)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
(3)示例:京城氏之子與智叟的對比。京城氏之子“始龀”卻“跳往助之”,突出了智叟的目光短淺,連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都不如。
(4) BB示例:愚公精神的内涵就是做事要有毅力,要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堅持不懈地去實現目标,愚公為了将兩座大山移走,召集家人一起移山,堅定地說出“子子孫孫無窮匮也,何苦而不平”的話,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堅持不懈地銜石,不怕犧牲,迎難而上。這就是愚公精神。
【解析】
(1)
本題考查劃分朗讀節奏。解答此題,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加以判讀。
C.有誤,這句話的意思是:于是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遂”是狀語,應停頓;“荷擔者三夫”定語後置,是一個整體。因此正确的朗讀停頓應為: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故選C。
(2)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賓語需要補全。重點詞有:
以:憑。曾:副詞,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損:削減。如……何:把……怎麼樣。
(3)
本題考查對比的手法及作用。解答此題,再結合語句分析其作用。
如京城氏之子與智叟對比。“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跳往助之”“河曲智笑而止之”,通過京城氏之子與河曲智叟的對比,說明智叟連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都不如,突出了他的目光短淺。
又如愚公與智叟對比。愚公即“愚蠢的老頭”,智叟即“聰明的老頭”,一“愚”一“智”,對比鮮明。愚公挖山,看似“愚蠢”,但他認為“子子孫孫無窮匮也,而山不加增”,不愁不平,可以移走二山;智叟說他“不惠”,認為“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要移走二山,談何容易,貌似“聰明”。但結果愚公移山取得勝利,說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如此對比,不僅加重了文章的對比色彩,而且具有強烈的諷刺效果。
(4)
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任務一】
①誇父與日逐走。句意:誇父與太陽賽跑。走:跑。
A.走投無路:比喻處境極端困難。走:走路。
B.不胫而走:指沒有腿卻能跑,就已迅速地傳播開去。走:跑。
故選B。
②其狀如烏,文首: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文:花紋。
A.粗通文墨。文:寫文章。
B.身刺花紋。文:花紋。
故選B。
【任務二】本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結合原文和鍊接材料進行分析。《愚公移山》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隻要不怕困難,堅持鬥争,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材料一中誇父為了逐日,“道渴而死”;材料二中精衛為填海,“以堙于東海”,日複一日,不怕犧牲,迎難而上。這就是愚公精神,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争取勝利。
【點睛】
參考譯文: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裡,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河陽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将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裡?”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男孩,剛剛換牙的年紀,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上智叟笑着阻止他,說:“你真的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幹下去,于是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邊,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邊。從這以後,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材料一: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河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又去北方的大澤湖喝水。誇父還沒趕到(大澤湖),在半路口渴而死。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材料二:再向北走二百裡,有座山叫發鸠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樹林裡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上羽毛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遊玩,溺水身亡,再也沒有回來。經常叼着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用來填塞東海。
2.
(1)C
(2)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
(3)C
【分析】
(1)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之:代詞“它”/動詞“到”;
B.發:出發/顯現,顯露;
C.奔:飛奔的馬/飛奔的馬;
D.故:所以/原來;
故選C。
(2)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翻譯的方法是“增、删、調、換、補,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一詞多義,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
句中重點詞:略無,毫無。阙,通“缺”、空隙,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
(3)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問題,理解文章内容。
A.有誤,第四段“常有高猿長嘯,空谷傳響”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憂傷;
B.有誤,“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不是從正面描寫,是側面;
D.有誤;作者抓住三峽夏、春冬、秋四個季節的景物特點;
故選C。
【點睛】
譯文:
在三峽七百裡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隻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隻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裡,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着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确實趣味無窮。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3. 戰國思想
4.B
5.A
6.圍繞“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進行磨煉”回答即可;好處是“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以自己概括)
7.不是,示例:憂患隻是給個人成才提供了條件而已,要想在“憂患”中成才還是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和堅強的意志戰勝“憂患”才行。
【解析】
3.
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識記。
孟子,名轲,字子輿,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4.
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含義。
理解句意,推斷文言文實詞含義。例句句意:使他受盡貧困之苦;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A.句意: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箕畚:名詞作動詞,用箕畚;
B.句意: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淫: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惑亂、迷惑;
C.句意:棄城而逃了。委:動詞,放棄;
D.句意: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降:動詞,降臨;
故選B。
5.
B.根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緻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可知,要想有所成就,需要經曆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方面進行磨煉,從而“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通過磨煉來讓自己的性情堅韌,提高自身能力,側重“主觀因素”的作用;“一個人成才客觀因素起的作用比主觀因素大”表述有誤;
C.根據原文“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可知,本文意在強調我們應該具有憂患意識;“既要立足長遠又要腳踏實地”并非本文主旨;
D.根據原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一個國家,在内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可知,國家安定需要賢臣的輔佐,需要有憂患意識,防備外敵,并非要“多樹敵”;
故選A。
6.
本題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據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緻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可知,天将降大任之前會從内心使其痛苦,磨煉他的思想、意志;天将降大任之前會讓其在身體上勞累;天将降大任之前會讓其在生活方面不如意,使其饑餓、身形消瘦;天将降大任之前會讓其在行動上不如意;從思想、身體、生活、行為等多方面對降大任之人進行考驗、磨煉;
原文“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表現經曆磨難的好處是磨煉意志,性情堅韌,提高自身能力。
7.
本題考查拓展延伸。
本題為開放型試題,能夠明确觀點,能夠自圓其說即可。
示例一:“憂患”是每個人成功的必要秘笈。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對于一個人來說,能讓人經受磨煉、激勵人不斷進步,助人成長,進而取得成就,取得成功。
示例二:“憂患”不是每個人成功的必要秘笈。隻有憂患意識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成功,要在困境磨練自身的意志,提高自身面對問題的能力,才能獲得成功。
【點睛】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裡奚被從奴隸集市裡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緻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内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内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8. 溯:逆流而上屬:連接回清:回旋的清波阙:同“缺”空隙、缺口
9.B
10.D
11.(1)如果不是在正午的時候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的時候就看不見月亮。(2)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确實趣味無窮。
【分析】
8.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為:上行和下行船隻的航路都被阻斷。溯,逆流而上。
(2)句意為: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屬,連接。
(3)句意為: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回清,回旋的清波。
(4)句意為: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9.
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助詞,的。
A.賓語前置的标志,不譯;
B.助詞,的;
C.用在主謂之間,不譯;
D.代詞,它;
故選B。
10.
D.“不同旋律、節奏優美”不能用來形容“畫面”,搭配不當。故選D。
11.
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确。注意:(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2)清榮峻茂,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良,甚,很。
【點睛】
譯文:
在三峽七百裡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懸崖峭壁重巒疊嶂,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見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船隻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隻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裡,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着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确實趣味無窮。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裡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
12.D
13.B
14.B
15.C
【分析】
12.
D.鸢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戾:至。故選D。
13.
A.介詞,從/連詞,如果;
B.都是連詞,就;
C.……的人/……的樣子;
D.互相/偏指動作的一方;
故選B。
14.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譯文: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奔:飛奔的馬。故選B。
15.
C.“化動為靜”錯,應是“化靜為動”。故選C。
【點睛】
譯文: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顔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蕩,随意地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裡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遊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着高峻的山勢,争着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争着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嘤嘤,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16.D
17.(通過這些)來讓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幹。
18.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19.唐太宗認為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目前應該時時注意小心謹慎地守成,萬萬不可因為貪圖安逸而失掉了江山。可見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君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憤圖強,最終消滅仇敵。可見他深刻認識到生于憂患的道理。
【分析】
16.
A.舉:被任用/提出/向上擡/行動;
B.過:犯錯/經過/過錯/超過;
C.慮:思慮/憂慮/思考/思慮;
D.色:神态,都相同;
故選D。
17.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能力。解答時一定要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所以(用來),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同'增’,增加),能(才幹)”是句中重點詞,注意根據語境确定詞義。
18.
本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關鍵語句分析概括。從“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
19.
本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讀懂原文和鍊接材料,抓住關鍵語句分析概括。從[鍊接材料一]“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可知,唐太宗認為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目前應該時時注意小心謹慎地守成,萬萬不可因為貪圖安逸而失掉了江山,可見他是一個居安思危、深謀遠慮的君王。從[鍊接材料二]“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可知,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發憤圖強,最終消滅吳國,可見他深刻認識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點睛】
參考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裡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内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别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内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20.(1)苦于(2)頑固
21.(1)我跟你們盡一切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2)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22. 将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嘲諷、懷疑的态度語言(動作)
23.示例: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
24.合乎題意即可。
【分析】
20.
考查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
(1)(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懲:苦于。
(2)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固:頑固。
21.
考查文言句子翻譯。作答此題,要遵循“字字有落實,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注意特殊句式及詞類活用。(1)汝,你們;畢,竭盡;平,形容詞活用作動詞,鏟平;險,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指,一直。(2)窮匮,窮盡;而,連詞,表轉折,但,可是;何苦,即“苦何”,賓語前置,愁什麼。
22.
本題考查内容分析。(1)選文第一段交代了移山的原因,移山的目标,移山遇到的困難和具體行動,選文第二段則寫智叟對愚公移山行為的嘲諷和懷疑,以及愚公認為自己必定會成功的态度。這裡形成對比的主要是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嘲諷、懷疑的态度。(2)結合“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可知有語言描寫,結合“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可知有動作描寫,故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塑造人物形象。
23.
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明确思路:愚公移山的意義;和其意義相似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兩則名稱。(1)愚公移山的意義: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2)和其意義相似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有:鐵杵磨針,大禹治水。
24.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明确思路:在題幹的兩個觀點裡選一個,最好選擇和文本的觀點一緻的;陳述理由;語言要流暢。示例一:我認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故事裡愚公移山的舉動看似不可能,可是其實是一種誇張的表現手法,生活中有許多看似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要我們去面對,而愚公的行為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勇敢面對,持之以恒的去努力,我們未必會如愚公一般有神明相助,但是努力本身已經是生命最大的收獲,勇敢本身已經是存在的最好證明,生命需要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韌性。示例二:我認為愚公真愚,智叟是真聰明。假設故事的設定是真的,那麼愚公最應該做的事是舉家搬遷,留存全家之力去做更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在老頭子的堅持下與頑石耗到底。如果故事的設定是為了說理,其實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情況,很多時候隻堅持直行克服未必是好的選擇,有時繞過一個彎,改換一下思路,困難就不再是困難,人生需要勇氣,更需要靈活變通。
參考譯文: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25. 畔:通“叛”,背叛域:使定居惡:讨厭,厭惡就:接近,靠近
26.(1)棄城而逃,這是有利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團結。(2)百姓歸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遊,百獸奔向曠野一樣。
27.B
28.兩者不一樣,“得道多助”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得天下有道”的“道”是方法的意思,這裡指得到天下的方法。
【解析】
25.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中詞語含義。技巧:把握句子翻譯,進而準确地翻譯詞語含義。
(1)寡助之至,親戚畔之: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内外親屬也會背叛他。畔,通“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域,使定居。
(3)所惡勿施爾也: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惡,讨厭,厭惡。
(4)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百姓歸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遊。就,接近,靠近。
26.
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在完整翻譯句子的基礎上,注意重點字詞的翻譯,一定要準确,整體要流暢。
(1)委,放棄。去,離開。地利,有利的地形。不如,比不上。人和,人心的團結。
(2)歸,趨向或集中于一個地方,可以理解為歸順。猶,好像。就,靠近,接近。下,下遊,下方。走,奔跑。圹,曠野。
27.
本題考查内容分析。結合【甲】文“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可知,甲文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結合【甲】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可知,寫地理條件雖優越而守城失利,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B錯誤,故選B。
28.
本題考查句子理解。
(1)結合【甲】文“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可知,使人民定居、鞏固國防、威懾天下靠的不是外部的條件,而是“人和”,即人心的團結。結合【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人心要團結在“得道者”身邊,隻有“得道者”施行仁政才能獲得“人和”。
再結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翻譯“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可知,“得道多助”的“道”是仁政的意思,“得道”即施行仁政。
(2)結合【乙】文“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的翻譯“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可知,這個“道”是指具體某一行為,即得到人民,故“得天下有道”的“道”是方法的意思,這裡指得到天下的方法。
(3)故可知,【甲】文說“得道者多助”和【乙】文說“得天下有道”中的兩個“道”不一樣。
【點睛】
譯文:
【甲】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隻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團結啊。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内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君子要麼不戰鬥,(如果)戰鬥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乙】孟子說:“桀和纣失去了天下,是因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百姓歸附于仁政,如同水流向下遊,百獸奔向曠野一樣。”
29.世言/ 晉 王之 将 終 也
30.使……痛苦 同“增”增加 背 都
31.①使他受到貧困之苦,在他做事時,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
②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32.都表明了憂患意識對國家或個人的重要性。
甲文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以看出。乙文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可以看出。
33.對比:
(1)莊宗起初牢記父親的遺志,戰前,從宗廟裡恭敬地取出父親給的箭,來對付敵人;仇敵消滅後,莊宗沉迷聲色,荒廢朝政。
(2)“方其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寫出了打勝仗之後的意氣風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不知所歸,何其衰也”寫出了出逃時的落魄。
【解析】
29.
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後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世言晉王之将終也”的句意是:世人說晉王将死的時候。根據句意“晉王之将終也”是“世言”的具體内容,故正确的句讀是:世言/晉王之将終也。
30.
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彙,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
(1)“苦其心志”的句意是: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
(2)“曾益其所不能”的句意是: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3)“負而前驅”的句意是:背着它走在前面。負:背,背負。
(4)“朝政皆廢”的句意是:朝廷的各項事業都荒廢了。皆:全,都。
31.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1)句中的“空乏(财資匮乏)、拂(違背)、亂(擾亂)、所為(所做的事)”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憂勞(憂慮辛勞)、興(使……興盛)、逸豫(安閑享樂)、理(道理)”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32.
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整體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礎上,結合兩文闡述的觀點概括作答。依據【甲】文闡述的觀點“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和【乙】文闡述的觀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可知,兩篇文章都闡述了“憂患意識”對國家或個人的重要性。
33.
考查對對比手法的理解與分析。文章叙第1段列舉了莊宗起初牢記父親的遺志,在與仇敵作戰前,從宗廟裡恭敬地取出父親給的三隻箭來殺敵,勝利後“其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但當“仇雠已滅,天下已定”後,莊宗則沉迷聲色,荒廢朝政(則專寵伶官,沉溺聲色,朝政皆廢),最後隻落得“倉皇東出,不知所歸,何其衰也”。通過對莊宗前期的“盛”與後來出逃時的“衰”形成鮮明的對比,具體有力地論證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點睛】
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裡奚被從奴隸集市裡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緻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内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内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乙】世人說晉王将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我有三件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随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當莊宗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
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他一心寵信樂官,沉溺于歌舞和女色之中,朝廷的各項事業都荒廢了。最後等到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不知回到哪裡去,這是多麼衰頹啊!
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34.
(1)故/卒不加誅
(2)①每天;②已經;③将領;④同“轼”,這裡用作動詞,手撫車前橫木。
(3)①不要管了,我的計劃已經決定了。
②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裡的将軍。
(4)趙奢:樂善好施、愛護士卒、與人為善、深得人心;趙括:貪财好利,治軍無方,狂妄驕橫。
(5)甲文描寫了一位愛國,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有德有識的母親;乙文刻畫了周亞夫具有恪盡職守、帶兵有方、嚴守軍紀的品質。
【解析】
(1)
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後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本句句意為:所以最終沒有加罪于她。“故”是“所以”的意思,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後邊應停頓,故停頓節奏為:故/卒不加誅。
(2)
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
①句意為:而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買下來(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日,每天;
②句意為:趙括既已領兵出征。既,已經;
③句意為:穿戴铠甲頭盔的軍人不行跪拜之禮。士,士兵;
④句意為:臉上變得很嚴肅,手撫車前橫木。式,同“轼”,這裡用作動詞,手撫車前橫木。
(3)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後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重點詞語:
①毋,不要;計,計劃;
②曩,從前;若,像;固,一定。
(4)
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甲文中“父時為将,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币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可以看出趙奢樂善好施、愛護士卒、治軍有方、與人為善、深得人心;從“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可以看出趙括貪财好利(自私自利),治軍無方;從“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可以看出趙括狂妄驕橫。
(5)
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文甲中“今括一旦為将,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可見,她上書推辭兒子為将,并詳細陳述原因,說明她深明大義,有自知之明,不袒護兒子的缺點,具有關心國家大事、以國家利益為重、坦率的品質;乙文中“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可知,作者通過正面描寫周亞夫的言行,側面描寫文帝勞軍的表現、士兵的表現,塑造了周亞夫恪盡職守、治軍嚴明、帶兵有方、剛正不阿、嚴守軍紀的真将軍形象。
【點睛】
參考譯文:
甲文:趙國的大将、封為馬服君的趙奢的妻子,是趙括的母親。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趙括代替廉頗為大将。将要出征,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趙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趙王問道:“這是為什麼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侍奉趙括的父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他所結交的朋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财絲綢,他統統都把它們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現在趙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于擡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後也統統收藏起來;而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買下來(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國王您認為他像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不同,居心有着差異。我希望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将領兵出征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你還是放下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要派遣他為将,那麼如果有了大将不稱職責的情況發生,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随着受處罰嗎?”趙王說:“不會連累你的。”趙括既已領兵出征,代替廉頗才三十多天,趙軍果然大敗,趙括戰死而趙軍傾覆。趙王因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所以最終沒有加罪于她。
乙文:到了營中,将軍周亞夫手執兵器行禮說:“穿戴铠甲頭盔的軍人不行跪拜之禮,請求用軍禮拜見。”天子被感動了,臉上變得很嚴肅,手撫車前橫木。皇帝派人告訴說:“皇帝尊敬地慰勞将軍。”完成禮儀就離開了。
出了細柳軍營的大門,許多大臣都深感驚詫。文帝感歎地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将軍。先前的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匈奴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那裡的将軍,至于周亞夫,難道能夠侵犯嗎?”長時間對周亞夫贊歎不已。
35.
(1)①順流而下 ②有時 ③拜見 ④全,都
(2)①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
②人們議論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裡奇妙。
(3)C
(4)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
【分析】
(1)
本題考查文言文加點字的解釋。根據句意推知詞義。
①句意: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舶都被阻隔不能行駛。沿:順流而下。
②句意: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或:有時。
③句意:參拜了妙用真人祠。谒:拜見。
④句意: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都看得見。悉:全,都。
(2)
本題考查句子翻譯。注意關鍵詞語的解釋和句式的理解。關鍵字詞有:
①雖:即使。奔:飛奔的馬。禦風:駕着疾風。疾:快。
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山。皆:都。此:這裡,代巫山。奇:奇妙。
(3)
本題考查内容理解。
C.“登上巫山”有誤,根據“過巫山凝真觀,谒妙用真人祠”“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可知,陸遊并沒有登上巫山,隻是經過巫山沿着山路欣賞巫山的奇異景象。
故選C。
(4)
本題考查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思想感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意思:别處的水就不足為顧,别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與贊美之情。與乙文中的“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意思相似,因為這幾句的意思為:所能見到的八、九座峰,隻有神女峰最是纖細峻峭。這也是表達對神女峰的贊美之情的。
【點睛】
參考譯文:
【甲】在三峽七百裡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舶都被阻隔不能行駛,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隻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裡,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着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着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在之上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确實趣味無窮。
【乙】二十三日,經過巫山凝真觀時,參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廟正對着巫山,峰巒高聳沖上雲霄,山腳徑直插入江水中。人們議論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裡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見到的八、九座峰,隻有神女峰最是纖細峻峭。……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無雲,隻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幾片白雲,就像鳳凰、仙鶴在飛舞,徘徊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散去,也是很覺得奇異的一個現象啊。
36. 将要更替答應,贊同“慧”通“慧”,聰明
37.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動,回去後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38.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9. 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詩仙
40.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36.
本題考查文言文字詞。
①句意:年齡将近九十歲了。且:将要。
②句意:冬夏換季。易:更替。
③句意:大家紛紛表示贊同。許:答應、贊同。
④句意:你真的太愚蠢了!惠:“惠”通“慧”,聰明。
37.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
注意重點詞:感,被感動;還,回去;卒,完成。
38.
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根據文章“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全句是說苦于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是愚公移山的原因。“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意思是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是愚公移山的目的。
39.
本題考查文學積累。根據乙文的主要内容可知,由鐵杵成針這個故事延伸出來的俗語是“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的詩極富浪漫主義的詩風和豪放性格所表現出來的超凡脫俗,被人們稱為“詩仙”。
40.
本題考查文章的主旨。磨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艱難的工作,隻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而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
【點睛】
譯文:
甲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齡将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繞遠,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裡?”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孀妻有個遺腹子,剛剛換牙的年紀,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聰明的老頭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真的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乙
磨針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課就出去玩了。他路過一條小溪,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裡磨一根鐵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問這位老婦人在幹什麼。老婦人說:“要把這根鐵棒磨成針。”李白十分驚訝這位老婦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課完成了。那老婦人自稱姓武。現在那溪邊還有一塊武氏岩。
41.
(1)①苦于②返回③挑④往,到……去
(2)①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②一個人樹立宏偉大志,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這個和尚麼?
(3)A
(4)“愚公”和“貧僧”都有遇事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品質,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有毅力。
【分析】
(1)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尤其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①句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懲:苦于。
②句意: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反:返回。
③句意:(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荷:挑。
④句意:我想去南海。之:往。
(2)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
①句中重點詞語有:叩,鑿;墾,挖;箕畚,詞類活用,用箕畚;于,到;尾,邊。
②句中重點字有:顧,難道;如,比得上;鄙,邊境。
(3)
本題考查對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異同。
B.有誤,甲文中愚公妻子與愚公并沒有形成對比,她隻是出于關心的目的提出自己的疑問;
C.有誤,乙文段中畫線句子的節奏劃分應該是:“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
D.有誤,乙文段表達了成事不僅要樹立奮鬥的目标、知難而進的精神和行動;
故選A。
(4)
本題考查比較閱讀和啟示。解答此類問題,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題。《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隻要不怕困難,堅持鬥争,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蜀鄙二僧》借“貧僧”形象表達了成事不僅要樹立奮鬥的目标,“愚公”和“貧僧”都有有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品質。生活中,我們要向他們學習,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這樣就會成功。
【點睛】
【參考譯文】
【甲】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衆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隐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乙】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說:“您憑借着什麼去呢?”窮和尚說:“我隻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雇船沿着長江下遊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借着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42.因城 以 為 台 者/ 舊 矣
43.D
44.(1)隻是很少見到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2)時常和大家一起登台去觀覽風景。
45.甲文:欣賞美景的愉悅、閑适之情和被貶之後的抑郁悲涼之情;乙文:超然物外的豁達之情
【分析】
42.
本題考查劃分句子結構。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後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有些古今異義詞朗讀時要分開;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停頓;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句末語氣詞前,要停頓。這句話意思是:靠着城牆築起的高台已經很舊了。主語是“因城以為台者”,故其後斷開,劃分為:因城以為台者/舊矣。
43.
“以見予之所往而無不樂者”中的“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A.之:結構助詞,的;
B.之:代詞,指代上文中的吃食;
C.之:補充音節,不譯,無實際意義;
D.之: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故選D。
44.
本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能力。翻譯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後的語境,做到句不離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關鍵字詞,要翻譯準确,不可遺漏。要通順,語氣要連貫,結構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響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詞來疏通句子。注意關鍵詞:
(1)但,隻(是)僅僅。閑人:閑散的人。這裡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耳:語氣詞,“罷了”。
(2)相與:和大家。
45.
本題考查對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甲文,《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隻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随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乙文,先交待台的位置、舊觀和修繕情況。再描寫了台的優點:“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流露出無比喜愛的感情。最後交待了其弟蘇轍(子由)為此台命名并作賦的事。文章到此方點明“超然”二字,具有畫龍點睛之妙。這正表現了作者知足常樂、超然達觀的人生态度。
【點睛】
譯文
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裡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文,在園子的北面,靠着城牆築起的高台已經很舊了,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我不時和大家一起登台觀覽,在那兒盡情遊玩……這台雖然高,但卻非常安穩;這台上居室幽深,卻又明亮,夏涼冬暖。雨落雪飛的早晨,風清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那裡的,朋友們也沒有不在這裡跟随着我的。我們采摘園子裡的蔬菜,釣取池塘裡的遊魚,釀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邊吃一面贊歎:“多麼快活的遊樂啊!”
這個時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濟南做官,聽說了這件事,寫了一篇賦,并且給這個台子取名“超然”,以說明我之所以到哪兒都快樂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46.B
47.A
48.D
【解析】
46.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辨析。
B.冠:行冠禮;
故選B。
47.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後斷句,反複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為: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兩個“也”都是句末語氣詞,其後應斷開,兩個“其”作主語,前面要斷開,故斷句為: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故選A。
48.
本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與分析。
D.【乙】文中“餓者”不接受”嗟來之食”的行為應證了【甲】文中說的“貧賤不能移”,所以應征“富貴不能淫”表述有誤;
故選D。
【參考譯文】
【甲】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居住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裡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宅'仁’裡,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
【乙】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提供食物給路過饑餓的人。有個饑餓的人用袖子蒙着臉,無力地拖着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擡眼看着他,說:“我就是不接受那種呼喝的施舍,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49. 轲儒家
50. 真正、确實。準則、标準。端着、捧着。道歉
51.我正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落得這個地步!
52.“妾婦之道”表現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力面前沒有獨立的人格,更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大丈夫之道”表現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内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53.不矛盾。曾子認為嗟來之食不能接受,這符合“貧賤不能移”的标準。當黔敖道歉之後,餓者獲得尊嚴,沒有違背“貧賤不能移”的标準,可以接受食物,這又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所以說曾子和孟子的觀點不矛盾。
【分析】
49.
本題考查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50.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含義解釋。根據句意,推知詞義。
①句意: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大丈夫嗎?誠:真正、确實。
句意: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正:準則、标準。
③句意: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奉:端着、捧着。
④句意: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謝:道歉。
51.
本題考查翻譯句子。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和句式的理解。
重點詞語:惟,隻是。食:吃。嗟來之食:侮辱尊嚴的食物。至:到。斯:這。
52.
本題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根據甲文中的“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意思為: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可知妾婦之道的本質是順從,在權力面前沒有原則。根據甲文中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為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可知大丈夫之道的核心是對内心的仁、義、禮的堅守。
53.
本題考查理解課文内容和闡述觀點。乙文中“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的意思是: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仍然可以去吃;這與孟子的觀點“貧賤不能移”是不矛盾,曾子也認為嗟來之食不能接受,當黔敖用侮辱性的做法,呼喚饑餓者來吃的時候,當然要拒絕了。但是當黔敖道歉之後,餓者已經獲得尊嚴,此時再吃食物,沒有違背“貧賤不能移”的标準,曾子的這句話這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點睛】
參考譯文:
(甲)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氣、作為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連諸侯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裡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時,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做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
(乙)
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做好飯湯等食物擺在大路邊,等待把食物給饑餓的人來吃。有一個饑腸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臉,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湯,對他吆喝道:“喂!來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仍然可以去吃。”
54.
(1)C
(2)(通過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增加他所沒有的才幹。
(3)示例一:不能,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先談“生”,後談“死”。第一段緊扣“生于憂患”的内容來論證,第二段緊扣“死于安樂”的内容來論證。如果互換,行文的邏輯就會混亂,所以不能互換。示例二:不能,第一段主要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談,第二段主要從治國的角度來談,符合由小到大從個人到國家的認知規律。如果互換,行文的邏輯就會混亂,所以不能互換。
(4)語段(一)開頭連續列舉出身貧賤,終成大業的人物事例,語段(二)陳述衆多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古人事迹,排比的運用,語言整齊又靈活,增強語勢,使文章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解析】
(1)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詞義辨析。
A.任用/出發;
B.違背,不順/同“弼”,輔佐;
C.所以/所以;
D.面色/顔色;
故選C。
(2)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
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
本句重點字詞: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同“增”,增加;其,代詞,他的。
(3)
本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與分析。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全文内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語句來分析。
首先,表明觀點态度,不能互換,其次結合内容闡釋,由文章開始“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可知,引用六位古聖先賢從貧賤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憂患之間的内在關系,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通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大肆鋪陳“大任”前的磨難中自然地得出結論,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突出成功的來之不易;接着“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再将這一道理推廣到治國,最後點明文章的中心論點: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另外,本文中心論點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一段圍繞“生于憂患”來論述,第二段圍繞“死于安樂”來論述,按照邏輯先後順序來寫,故不能互換。據此回答即可。
(4)
本題考查修辭手法及作用。
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琅琅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結合文本内容分析:語段(一)開頭由“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可知連用六個排比,列舉六位古聖先賢從貧賤起家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憂患之間的内在關系,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語段(二)陳述“西伯、屈原、左丘、孫膑、呂不韋、韓非子”等窮而後工的古人事迹,說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發憤圖強,獲得成功。語言整齊又靈活,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進一步深化“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的中心觀點,使文章具有極強說服力。
【點睛】
(一)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裡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内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别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内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二)譯文:
于是編寫《史記》。過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禍臨頭,被關進了監獄。于是喟然長歎:“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被摧毀了,不會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後又轉而深思:“《詩經》和《尚書》辭意隐約,這是作者要表達他們内心的思想。從前文王被囚禁在羑裡,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受到困厄,就寫作《春秋》;屈原被懷王放逐,就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這才有了《國語》;孫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呂不韋谪遷蜀地,後世卻流傳着《呂氏春秋》;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說難》、《孤憤》才産生;《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聖賢之人為抒發胸中的憤懑之情而創作的。這些人都是意氣有所郁結,沒有地方可以發洩,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來。”于是,終于記述了唐堯以來的曆史,止于獵獲白麟的元狩元年,而從黃帝開始。
55.
(1)C
(2)【乙】
(3)得道多助
【分析】
(1)
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A.時:時令/時代;
B.和:和睦,指團結/暖和,和煦;
C.勝:都是“勝利”的意思;
D.池:護城河/池塘;
故選C。
(2)
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翻譯和理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甲】句說法太過絕對,理解不正确。故選【乙】。
(3)
本題考查是比較閱讀。本文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的解釋,并将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地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強調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而【鍊接材料】叙寫勾踐在兵敗後意識到了錯誤,開始“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真正做到體恤百姓,使得百姓們都非常擁護勾踐,最終“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也充分顯示了“得道者多助”的思想。據此,答案為:這兩段文字共同體現了“得道者多助”的思想。
【點睛】
參考譯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團結。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城牆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團結啊。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内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憑着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鍊接材料】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緻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屍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于是埋葬已經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着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歡送要遠出的人民,歡迎回家的人民;除去人民讨厭的,補充人民缺乏的。……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這樣連續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足夠三年吃的糧食。越國的父老兄弟都請求說:“從前吳王夫差讓我們的國君在各諸侯國面前丢盡了臉;現在越國也已經克制夠了,請允許我們為您報仇。”……伐吳行動果斷開始了,越國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勵。父親勸勉兒子,兄長勉勵弟弟,婦女鼓勵丈夫,說:“誰像我們的國君這樣體恤百姓呀,難道不可以為他效死嗎?”因此在于囿打敗了吳國,又在沒(古地名,在蘇州附近)再次打敗了吳國,又在吳國郊外再次打敗它。
56.D
57.(1)得志的時候,與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2)中行氏用對待一般人的态度對待我,所以我用一般人的行為報答他;智伯用對待國士的态度對待我,所以我用國士的行為報答他。
58.諄諄然/而告之曰
59. 妾婦之道濟國之士
60.示例:鐘南山事迹:帶領團隊沖向抗疫第一線,收治危重病人,出席防治新冠疫情會議,給出指導意見,為人民指明抗疫鬥争的方向。
【分析】
56.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A.這;表示判斷句的标志詞。
B.使……惑亂;連綿不斷。
C.本來;頑固。
D.“及”的意思都是“等到”。
故選D。
57.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句子的能力。
(1)關鍵詞:得志:實現理想;由:順随,聽從。
(2)關鍵詞:待:對待;故:因此。
58.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停頓的能力。
句意:耐心地勸谏自己的主人說。停頓應該是:諄諄然/而告之曰。
59.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1)根據原文“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可知孟子認為無原則的順從是“妾婦之道”。
(2)根據原文“國士,濟國之士也”,可知方孝孺認為“國士”就是“濟國之士”。
60.
本題考查學生的拓展延伸能力。
所列舉人物需要符合題幹要求,即在新冠疫情期間,醫學方面的人物。比如鐘南山、李蘭娟。鐘南山第一時間趕赴前線,指導抗擊疫情的戰鬥;李蘭娟加緊開展疫苗的研發工作。語言要通順簡潔,表達流暢。
【點睛】
譯文:
甲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乙
豫讓做智伯的家臣,等到趙襄子殺了智伯,豫讓為他報仇,名聲顯赫,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沒有一個不知道他是忠臣義士的。唉!豫讓的死本來可以稱為忠了,可惜,在怎樣死的方式上還有不忠的表現。為什麼呢?看他漆身吞炭,對他朋友說:“我做的事情都特别難,我是想用這種做法使天下後世做臣子而懷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這能說他不忠嗎?等看到他連續三次跳起來,用劍來刺趙襄子的衣服,趙襄子責備他不為中行氏而死,卻單單為智伯而死的時候,豫讓回答說:“中行氏像對待一般人那樣對待我,所以我就要像一般人那樣去報答他,智伯把我當國士對待,所以我就要像國士一樣報答他。”就此而論,豫讓就有不足之處了。
豫讓既然自己認為智伯待他如同國士了,所謂國士,是為國家濟困扶危的人。當智伯對土地貪得無厭之日,放縱情欲,荒淫暴虐之時,作為像讓,正應竭力來盡自己的職責,耐心地勸谏自己的主人說:“諸侯大夫,應各自安心守着自己分内的士地,不要互相侵奪,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如今,無綠無故地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給,就要産生忿恨之心;人家給了,就産生驕橫之心。忿恨必然會引起争鬥,争鬥必然會失敗;驕橫必然傲視一切,傲視一切必然導緻滅亡。”非常耐心誠懇地勸谏,一次不聽,再來第二次,第二次不聽,再來第三次,第三次勸谏還不聽從,再把那伏劍而死的行動安排在這個時候。假如這祥,豫讓雖死猶生,難道不勝過斬衣而死嗎?
61. sāohéng
62.C
63.(1)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2)(一個人的想法,隻有)從臉色 上顯露出來,流露在言談中,然後才能為人們所了解。
64. 遠景憂國思家客觀反面沒有有法度的臣子和輔佐君王的賢士,沒有敵對國家的侵犯
【分析】
61.
考查漢字字音的識記。根據平時積累和漢字意思識記。搔:意思是撓,用手指甲輕刮。讀作:sāo。衡,通“橫”,梗塞,指不順。讀作:héng。
62.
考查一詞多義。
A.經受,承受/超過;
B.通“增”/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C.代詞,這,這些/代詞,這;
D.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感動;
故選C。
63.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彙,運用“增、删、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句意盡量達到完美。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1)必,一定;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心志,意志;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饑餓;體膚,肌膚;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征,征驗,征兆;色,顔面,面色;喻,知曉,明白。
64.
考查對詩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閱讀詩文,了解主要内容。根據題幹提示找到解題思路。由題幹中的“到'中景’的荒草殘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飛鳥,一直到'自身’的白發,由遠到近,鏡頭越來越小”分析,橫線一應從寫景順序角度作答。“山河城郭”是作者描寫的遠景,故橫線一為“遠景”。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挂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着凄苦哀思。由此分析,全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思親的情感。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孟子從從正面談造就人才的問題,他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隻有這樣,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觀條件是“人恒過,然後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從反面論證國如果沒有内憂外患将導緻滅亡。
【點睛】
參考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隻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别恨。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到了現在,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插不了簪了。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以緻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内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在内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