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陰”與“陽”
(一)物與運動
自有人類以來,一直在探讨着宇宙、人類的由來等等問題。随着科技的發展人們在“相對真理”的長河中,不斷地向前遊動企圖達到“絕對真理”的彼岸。在原子學說風靡于世時,最科學的解釋是:一切物質包括宇宙均是由“原子”構成的。随着電子、質子、中子等微粒子的發現,人們才知道原子構成說離“絕對真理”的彼岸還尚遠。
二十世紀末理論物理的研究提出了“弦”理論,弦理論聲稱宇宙的一切是由同一素材組成,這素材就是“一段段具有震動能量的弦”,弦可能有不同扭動方式,可組合成不同種類的基本粒子和力量。弦有多大哩?假如将一個原子比作整個宇宙的話,弦的大小就是這個宇宙中的地球上的一棵樹!
瞧!原本以為“原子”是組成一切物質的最小單元,今日始知其相對于“弦”來說卻似我們的宇宙那樣大。這就是科學的進步,是進了一大步。
然而人們根據已有的常識可以斷定:即使将來證明了“弦”的存在,但它也絕不是最終的答案,還得繼續努力尋求更正确的答案,繼續在這“相對真理”的長河中遊泳下去,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将不斷地深入下去,是永無止境的。
但是在總結人類數千年來的求索過程中有一個最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為大多數人所忽略,即宇宙間的萬物均是處于運動狀态下的。有生命的物體其處于運動狀态是很明顯的,一塊石頭看起來是“斯文不動”的,但在微觀世界裡它也是在不停地運動的。所以可以肯定:大至宇宙(應有衆多的宇宙)小至原子、弦等各類物質(體),“運動”是它們固有的特征,絕不可能找到一個“不運動”的物質(體)的。
對物質(體)的認識人們往往會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認為它們應當是“摸的着,看得見”的,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摸不着、看不見的東西是多得很的。當然,有一些物質(體)我們可借助于科學儀器觀察到它。但鑒于科學技術的水平,目前人們通過儀器也隻能觀察到宇宙間的極少極少的物質(體),有專家估計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物質(體)用各式儀器觀測仍然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那麼面對這麼多的物質(體)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能否對它們進行研究哩?
衆所周知,麥克斯威爾方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二十年後由他的學生赫茲用實驗的方法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
弦理論的誕生過程:1960年代末,年輕的意大利物理學家,維内齊亞諾,一天他無意發現一本陳舊的物理曆史書, 他發現了200年前的一個方程由瑞士數學家歐勒寫的……,深入地研究這方程後他很快發表了論文,意外地成名了,令我們也無意間發現了“偉大的”弦理論。
這些發現就是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達到的,意即将被研究的對象根據它的外部特征,對其建立數學模型之後求解,所得的答案經得起推敲就是正确的解,經不起推敲就表明這建立的“模型”可能還不準确,還得重新建模。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宇宙(不止一個宇宙)間的所有物質隻要掌握了它們的運動特征和規律,人們就有可能對它們進行研究探索,從而破析它們、了解它們。
簡言之認識物質的流程是這樣的:
物質﹦運動 →科學探索(數學模型→研究破析)→ 真相
從事電子電路的科研人員都知道,你可以設計出很好的電路,制造出高精尖的電子儀器來,但你對晶體管、集成電路等的了解不是從它們的微觀世界、它的本質去了解的,你是從它們的外部特性去了解的!即電源接上後它們運作起來的表現(即它們的外部特性)你已熟知,你就用四端網絡理論或多端網絡理論去分析它們的,從而駕馭了它們且為你所用的。
研究系統工程的人更知道,龐大的系統内之各個細節你不一定要很熟悉,你隻需要了解整個系統運行時的特征,然後對這些特征方程求解就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答案。
(二)粒子與“群”
粒子理論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由誇克組成。科學家發現,誇克和電子都不可再分了,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當今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僅僅是誇克和電子兩種,而是多達數百種,而且,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它們的反粒子。所以,基本粒子才是組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
科學家們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有四種“力”将這些基本粒子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物質及生命,并安排了宇宙間的秩序。這四種基本力是: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引力是指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存在的相互吸引的力,電磁力是由粒子的電荷産生的,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力叫強力,弱力是改變粒子而不會對粒子産生推和拉的效應的力。
20世紀60年代,一個新的理論逐漸浮出水面,這就是超弦理論。超弦理論認為,在每一個基本粒子内部,都有多根細細的線在振動,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動一樣,因此這些根細細的線就被科學家形象地稱之為“弦”。因為弦的振動模式的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基本粒子,而且基本粒子并非是一個“點”! 基本粒子實際上是一個微小的空間,其間有許多根弦在振動。(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微小的空間,不是三維空間而是十維空間!)
上面的論述表明,要了解物質(體)的本質是多麼的艱巨和困難!而且可以預言研究得越深入,所發現的新問題将比解決了的問題多,即“刨得越深問題越多”!
現在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考慮問題。
在探讨之前應當強調的一點是:弱力是改變粒子而不會對粒子産生推和拉的效應的力,這說明力對物體作用的結果并非隻有幾何上(三維空間)的位移運動,粒子性質的改變可看成是粒子在其它的多維空間運動的結果。因此力的廣義解釋是:物體産生一切變化之根源,比如人的衰老就是“某種力”的作用之結果。
在基本力的作用下,衆多粒子可以結合成“群”形成物體,群的出現必将導緻情況的更加複雜化。例如各個電子元件是有一定的作用能力的,将它們集合成群後形成電腦并令其遵行一定的規則(軟件)就可幹更多的“活”!這就是“群”的功效。為什麼會這樣?可這樣來看:各個元件組成了群後,各元件具有的“硬件力”與制定規則形成的“軟件力”共同起了作用,才使得這新的物體(電腦)有了更大的能量了,有了更多的“力”。從這可以看出,群的出現就意味着有新的“力”産生了,而力也是可以分為“軟力”和“硬力”的,這軟力就是群的産物。
實際上我們在研究社會發展史時已用了這樣的概念,生産力就是硬力,生産關系就是軟力,兩者結合就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了。
這樣的例證是有很多很多的。
經過上述讨論可以作出如下的結論:“力”是産生一切變化的原因,“力”有四種基本力,但由于“群”(物體)的出現,“力”的種類就呈多樣性了。
這個結論可給我們指出了研究宇宙(多個)萬物的着力點:要研究各個物體的“力”。但是由于力的多樣性,這絲毫沒有降低我們研究問題的困難度 還得繼續探索。特别是若想擴大我們的研究隊伍,讓更多的不具備較高深的數理知識的人加入研究行列的話,更應該重找“出路”了。
說的嚴重一點,假如地球發生了災難人類不得不移居外星球的話,我們已有的科技成果、文明的結晶也要有一套适合保持它們的方法才好。例如,新星球尚屬蠻荒時代,面對現實的我們,盡管具有高科技的水平也還是無能為力的,還得以最最原始的方法生活,還得拿着極其原始的工具艱苦地創業。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沒有一定的硬件條件做保障,加之人類的生命是短暫的,我們的後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将會一代不如一代。那麼有沒有較好的方法能将我們的知識盡可能多的傳遞給他們哩?
所以,求得一種簡單地研究宇宙萬物的理論及方法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
(三)陰陽說
科學的進步、知識的積累告訴我們,衆多宇宙間的萬物均是經曆了“從無到有”和“從有到無”的過程,這就是說萬物都是有“壽命”的。在物體存在的每一個瞬間,它們均處于不斷的“變化”狀态下,所以這壽命也可以說就是這些物體的“生命”。維持這生命的硬件力和軟件力也可合稱為“原動力”。當前我們的讨論的進展如下:
基本粒子→群→物體
基本力→ 硬件力、軟件力 →原動力(氣)
這讓我們知道了物體存在是由于其有原動力之故。這原動力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它到底是什麼也難于徹底地搞清楚,可用Xi來表示。由于物體中存在的原動力是多種多樣的,因此較準确地表示原動力應當用:ΣXi(i=1ton)表示(ΣXi就是中醫裡的“氣”)。每一個物體的原動力是多種多樣的,但每一個物體都是有壽命的,所以可把衆多的原動力分作兩類:一類是令物體從無到有繼而發育、長大成熟的;一類是令物體從有到無的“制衡力”。前者可稱作“陽”,後者則稱作“陰”。(所以中醫裡就有了陰陽二氣。)它們均是用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兩大特征,或稱作物體存在的兩大“表象”。這樣一來從陰、陽兩方面來探讨、分析物體的特性,來了解該物體之本質時就簡便得多了。
根據陰、陽之說可将物體的生命過程用圖一來表示:
在圖一上,橫坐标從0到1表示該物體從無到有的“一生”,紅線則表示該物一生中陽(氣)的變化規律。因為“陽”的逐漸增長的過程也是“陰”的逐漸衰減的過程,即有陰與陽是“互補”的。所以将圖一表示成圖二後,紅色區域則為“陽”的活動範圍,藍色區域則是“陰”的活動狀況。從圖中可以看出,陽為零時恰是陰為最大,随之陽增陰減,繼而陽為最大陰為零。當陽從最大逐漸衰減為零時,陰則由零變至最大,這樣該物體就完成了其曆史使命,又回歸到了其之本質“粒子”狀态。
宇宙間的萬物均可用圖二來描述其一生,所有物體均在這小小的 0 ∽ 1 的區域内,這能容納萬物之場所可稱之為“太極”,故有“太極生陰陽”之說。研讀圖二可以得到幾個重要的結論:
1. 萬物均由陰與陽組成。
2. “陽”可理解成是維持物體存在的“活力”,“陰”則是約束陽的“阻力”,有了陰後,陽才能按照正常的軌迹運行。
3.在t=0 ∽ 1的範疇内(整個生命過程),紅色區域的面積與藍色區域的面積是相等的,這表明陰與陽是相等的。即有
陽 = ▏陰▏
4.在整個生命中的任意時刻,陰與陽必須是互補的,即有
陽 + ▏陰 ▏=1
5. 常說的陰、陽平衡應包含有上述兩個等式所指。
解讀圖二還可用下述方法:對圖二進行“量化”處理。(類似于模拟信号的數字化。)
将上述圖二按圖三進行量化,量化級是0.5,采樣4次于是得圖四。
将圖四中所采得的樣品編碼得圖五。
圖五中的第二個碼和第四個碼,它們在圖四中的采樣值是一樣的,但圖四中的第二個采樣值的陽是在“陽”的上升沿采到的,所以它在圖五中的編碼陽爻(編碼中的短化線叫作“爻”)要置于上方(上升)。第四個采樣中的陽是在陽的下降沿采到的,所以其在編碼時陽爻應當置于下方(下降)。
這樣處理後,圖二所示的陰陽變化圖就可以用圖五所示的編碼來表示了。常說的“陰陽生四象”,指的就是用圖五來表示物體的一生,說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一生”均有這四種表象(運動的特征)。
綜上所述可知,用陰陽學說研究萬事萬物,就是研究物體一生中的動态軌迹。這是一種值得推薦的科學方法,當對某事某物活動的觀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後(外部特性),用此法更是恰到好處。(當然,通過本文的論述也不難看出,中醫立 “陰陽”為其基本理論的基礎,也是很科學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