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填空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⑵、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⑶、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⑷、“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惡者有甚于死者。
⑸、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⑺、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緻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⑻、《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⑼“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因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⑽、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設喻的方法來闡述道理,其中“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一句指出“義”重于生命,不應為物欲所蔽。
(11)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在《魚我所欲也》進一步闡明孔子的思想,表明生死義利之辨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2)本文以“魚”和“熊掌”作比,引出全文的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接着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從而得出“非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勿能喪耳”的結論。
簡答題
1、根據文義,魚和熊掌各比喻什麼?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義”的内涵是什麼?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
答:“義”是道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
3、請說說選文中的“本心”具體指什麼?
答: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或“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4、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什麼?
答: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或“為宮室之美為之;為妻妾之奉為之;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5、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6、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
答: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7、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
答:對比論證。 強調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8、成語“舍生取義”是從文中演化而來的,在文中最能體現這個成語意義的是哪幾句?
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9、“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請搜尋一例古今這樣的“賢者”及其言行來印證作者的觀點。
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冷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手槍,甯可倒下去,不願屈服;
朱自清——甯可餓死,也不願領取美國的救濟糧。
10、文章的主要論點是什麼(用原文回答)?作者為證明觀點,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答:舍生而取義者也。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
15、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表達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
答:孟子表明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采取“舍生取義”的人生态度,表現了一種高尚的氣節,對當時及後世都産生了良好的影響。
11、曆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作者的這一主張,試舉一例。
答: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終因遭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着悲憤投入汨羅江。魯迅以筆代槍,在文壇掀起千層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詩句。
1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就删掉了‘見義勇為,敢于鬥争“的字樣,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答: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隻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鬥勇的同時還要鬥智,盡量避免對自己造成傷害。
13、從文中提煉一個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答:當面對人生的重要抉擇時,要明辨是非,樹立重義輕利、舍生取義的價值觀。
14、《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有什麼深刻意義。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一起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準則,激勵着曆代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在現代社會,這一觀點也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5、第一段中那句話體現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6、因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義(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17、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8、結合本段内容說說賢者是怎樣的人? 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義”)的人
19、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麼?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為事實從正面論述“義重于生”的觀點,同時為下文對比論證(“鄉”與“今”的對比)的正例出現。
20、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特意交代這一句的意圖是什麼?
強調人生本來就有羞恥心,這是一種善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确的選擇。但有的人卻因經不起利欲的誘惑,喪失了這種善心,幹出見利忘義的事;而那些敢于堅守正義的“賢者”,隻不過是能夠自覺保護和發揚這種固有的善心罷了。
22、文章表現了孟子怎麼樣的人生态度?
“義”的重要,在“生”、“利”、“義”的抉擇面前,甯願放棄生與利而取義,把義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23、文章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的觀點,讀完此文後你有何見解?
人生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辨禮義,要有舍生取義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見利忘義,苟且偷生的行徑是不可取的。
24、對比以下兩則材料,對照範例,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範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表現了孟子“生為尊嚴”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現裴多菲“生為自由”的價值取向,材料二表現文天祥“生為名聲”的價值取向
25、孟子的觀點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還知道與孟子的觀點有關的哪些典故?這些典故對我們的有什麼啟發?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來之食(3)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
啟發:人甯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嚴,這是做人的原則。
26、本文中,“所識窮乏者得我欤”一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孟子親民愛民的民本思想,與此同時,在孟子看來,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你認為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答:因為“義”的價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棄“義”的前提,用“不辯禮義”之财來讓人苟且求生,更何況是出于讓“貧乏者”“得我”的個人目的。
27、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8、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用“魚”和“熊掌”作比喻論證對生與死的抉擇;用“一箪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論證“義”重于“生”的觀點;用“鄉”與“今”對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進行對比論證;用講道理來論證為何要“舍生”。
29、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
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30、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
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31、聯系實際,簡要評說孟子所主張的“義”?
提示:孟子所說的“義”有其特定的階級标準,但在中國曆史進程中,這一道德範疇經過人們的充實與闡發,已經超過儒家的思想範圍,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人格。
32、你能說說文中的“舍生取義”的“義”和社會上哥們義氣的“義”有什麼不同嗎?
舍生取義”的“義”指的是正義、大義,涉及到國家利益,民族氣節等;而哥們義氣中的“義”則是涉及個人利益或某些團體利益,是小義,并不一定代表正義。
33、作者在文中贊揚和批評了怎樣的人,請你各用一個成語來回答,并談談你的看法。
舍生取義 見利忘義舍生取義的精神是應該大力提倡并繼承發揚的。當我們人生中遇到在生死義利的重大抉擇時,我們應該做到舍生取義,而不能為了一己私利,置正義于不顧。
34、《陋室銘》、《魚我所欲也》兩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樣看待這種情趣和态度的?
劉禹錫追求的是一種保持高尚節操、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極避世的思想卻是不可取的。(圍繞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觀點)
孟子表明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的人生态度,表現了一種高尚的氣節,對當時及後世都産生了良好的影響。
3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請結合具體實例,談談作者是運用什麼論證方法(談一種即可)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的。
中心論點:舍生取義(答“舍生而取義者也”或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違背“義”亦可。)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來證明文章的中心論點,如将生比做魚,将義比做熊掌,當二者不能兼得時,應舍生取義;又如作者舉“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要不食嗟來之食,要不喪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義。
36、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當面對諸如“生”與“義”、“憂患”與“安樂”的選擇時,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請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保持“本心”應該做到: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保持人的本性,去惡揚善,勤儉節約,居安思危。如當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受到威脅時我們要挺身而出,捍衛正義。
37、你認為“義”的内涵是什麼?今天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麼?
“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該堅持。
\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