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京都東遷,長安落寞。關中士人,多一份無耐與惆怅,少一份喧鬧與浮躁。極盡繁華之後,長安的文人學士們如同經曆一場華麗的春夢,乾坤巨變,讓他們懷疑社會和人生,這也是人在經曆巨大反差時的必然反應。
長安的文人學士們,一方面開始重新審視着統治階級所宣揚的社會和道德倫理,以蔑視禮教和放浪形骸的言行,開魏晉清談玄學之先河;另一方面看輕功利,靜下心來鑽研經學,著書立說,教授門生。一時間,風流名士輩出,碩儒大師雲集,馬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成為經學大師,還因其“绛帳授徒”,有了今天陝西寶雞扶風縣的“绛帳”這個地名。
馬融不僅精通經學,而且多才多藝,喜好彈琴、吹笛,其著作有賦、頌、碑、诔(lěi)、書記、奏、表、七言、琴歌、對策,凡21篇。但同時,馬融為人放誕風流,不拘小節,講課時常坐于高堂,拉上绛色(大紅色)紗帳,前面教授生徒,後邊列置女樂,以示其反禮教精神,真乃“色即是空”!
馬融,字季長,茂陵人,出身世家大族。父親馬嚴是伏波将軍馬援之侄,曾任将作大匠,相當于今天的建設部部長,為官清正,深得衆望。馬融相貌英俊,少年便善于言詞,頗有才氣,後來師事三輔名儒摯恂研習經學,因勤奮好學,博通經籍。摯恂非常賞識馬融,将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相當于繼承了老師的一切。但老師對朝廷“兩召不應”的精神他沒有學到。
公元108年,即漢安帝永初二年,大将軍鄧骘(zhì)聽說馬融很有才華,便欲招他為舍人。自視甚高的馬融認為,自己儒林清流,不願趨炎附勢,遂拒絕了鄧骘的招請,遠避涼州。至此,您似乎看到了以“帝王師”自诩戎儒家風骨。但“讀書人”找借口的智慧,是會打破您的認識底線的!
馬融在涼州時,羌人擾邊,米價飛漲,馬融饑困交加,生存危機,遂生悔意,對友人慨歎道:“古人曾說:‘左手執掌天下圖籍,右手卻持劍自刺喉嚨,這是愚蠢的人都不會去做的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天地之間生命最為寶貴,而今我卻由于逃避世俗卑微之職的羞辱,而輕賤棄滅自己貧窮的身軀,這大概是老子和莊子所不認可的吧!”于是,應允了鄧骘的招請。風骨不在,隻有風流。
公元110年,即漢安帝永初四年,馬融調任校書郎,進入洛陽南宮東觀,一邊典校書籍,一邊跟随班昭研習《漢書》。當時,東漢王朝已由盛轉衰,西北羌族不斷進擾,内陸水旱天災不斷,土地兼并日益嚴重,但臨朝聽政的鄧太後及輔政的鄧骘兄弟依然偃武修文,歌舞升平。
公元115年,即漢安市元初二年,公元憂國憂民的馬融,撰寫了《廣成賦》,勸谏朝廷“安不亡危,治不忘亂”,整頓武備,重振國威,并因此得罪了鄧氏,被留置東觀,十年不得升調。馬融無耐,被迫辭官歸鄉。鄧太後死後,馬融又被漢安帝召還洛陽,先後擔任郎中,議郎、武都太守等職。兩度應召,與其老師兼嶽父的兩召不應,形成完美對比。
漢桓帝即位後,馬融轉任南郡太守。當時,外戚梁冀以大将軍身份輔政,馬融不肯與之同流合污,梁冀懷恨在心,遂指使親信彈劾馬融貪濁無狀,解除了他的職務,并将他流放朔方。後遇朝廷大赦,馬融才得以重返京城,再入東觀。但他已經是心灰意冷,不久又便辭官回鄉。公元166年,88歲的馬融病死于茂陵家中。
馬融迫于生計,放棄風骨,進入官場,仕途坎坷,頗多磨難,但他在學術方面卻大有建樹,成績卓越。他緻力于經學研究,先後注釋了《論語》《詩》《易》《儀禮》《周禮》《禮記》《尚書》《孝經》《老子》《離騷》《淮南子》等典籍,還撰寫了一本專門研究《春秋》三傳的論著《三傳異同說》。這相當于把當時的哲學思想研究了個遍!
馬融在經學注疏過程中,建立了比較完整嚴格的“訓诂”方法,即嚴格考證古文原意,對後世産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他一代經學宗師的地位。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突出貢獻,還在于他培育傳承學術人才方面。他在家鄉設帳授徒,前來求學者不計其數。
馬融的門徒中,以盧植和鄭玄最得師門真傳,成就最大。特别是鄭玄,年輕時即以學識淵博聞名鄉裡,後來便跟随馬融研習古文經典。當鄭玄學成離開茂陵時,馬融感慨道:“鄭玄這位學生,今天走出了師門,我的學問精華從此随其東移了!”其後鄭玄果然成為東漢末年經學研究的集大成者。
以馬融為代表的東漢時期的長安學派,充分體現着當世人們精神世界的矛盾與沖突。要看清馬融内心的矛盾和思想之沖突,“舉案齊眉”的東漢名士梁鴻可以作為參照。梁鴻是平陵(今陝西鹹陽西北)人,少時家貧,父死後卷席而葬,後入太學學習,博通群籍。
梁鴻娶同郡著名醜女孟光為妻,隐居于霸陵山中,即今天著名的白鹿塬一帶,以耕織為業。後來,梁鴻攜妻移居吳地,即今天江蘇蘇州,為人傭工舂米。梁鴻每次歸家,妻子孟光奉上飯食時,都将托盤舉得如眼眉一樣高,以示敬仰。後世就以“舉案齊眉”來形容夫妻恩愛,相敬如賓。
從馬融的“绛帳授徒”到梁鴻的“舉案齊眉”,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文化學術中心長安,已經出現了一批與所謂的“世襲貴族”相區别的“精神士族”,兩者正在逐漸走向分裂。這也是儒學為宗,太學盛行以來,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後的必然,即産生了無處安放的“靈魂”。馬融就處在這種思想和精神的矛盾和沖突之中,隻是人生選擇沒有梁鴻徹底而已。
............................................
.............................................
自然于道,自覺于法,自在于我
上一篇
千年茶道中的健康新知
下一篇
八字看天時、地利、人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