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對管理的本質的初步探索與解讀

導讀: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門綜合藝術。管理就是管人理事,有效的管理在于如何管好人做成事。在管理的實踐中,管理者都要面對有一定長處卻不完美的人,也就是說人性一般具有善意、惡意、潛能、長處和弱點等特征。因此,北京德魯克管理學院對“德魯克管理學”研究總結認為: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這對管理者而言,在管理的實踐中如何正确理解激發、釋放和善意的内涵極為重要;若管理者無法真正認識管理的本質,對管理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難有成效。

關鍵詞: 企業文化 企業家精神 目标管理 管理的本質

第一部分 對管理的本質的認識

企業管理的關鍵之一在于知人善任,德魯克認為人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産,但企業的發展目标必須通過對人的有效管理才能實現。因此,管理者必須真正認識什麼是管理、以及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否則對管理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很難獲得相應的績效成果。若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那麼對管理者來說,如何正确理解激發、和釋放善意呢?管理的本質追求的結果又将是什麼?

激發的内涵可以理解為:激是激起,發是發現。對應用于管理來說,激發等同于“激勵”,即激起人的需求,發現人的欲望本能。而釋放的内涵則可以理解為:釋就是解開,放就是放出。從對人的管理角度來說,釋放等同于“發揮”,即打開人所隐藏的需求,發揮人欲望本能的作用。

那麼,又将如何理解善意?一般來說,善就是好的,或者是好心;意是意願、需求。從管理角度來說,善意就是好心好意(或者善良)的需求與欲望。實質上,善意是人的本能。因此,對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可以初步理解為:管理就是激起(激勵)每一個人好心好意(善良)的需求,發現每一個人好心好意(善良)的欲望本能,并發揮這樣的需求與欲望本能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潛能),其目的與結果應當是通過滿足人的需求而讓人創造價值。

對管理的本質的初步探索與解讀 第二部分 對管理的本質的探索

對管理而言,善意的本質是什麼?如果不能看清善意,又将如何去激發善意?在工作環境中,人的善意本能一定與個人工作需求的追求與欲望有關。從心理學的激勵理論來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發現:作為個體的人有五大需求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人對需求層次的本能動機是從較低層到高層依次逐級遞進,也就是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基本滿足後,人就會本能地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并且人的本能動機将會對這些需求不斷進取且沒有止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被行為科學所認可并吸取,成為行為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并在現代行為科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由此推定:人五大層次的需求具有社會客觀存在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所在。可見,人五大層次的需求正是人的客觀需求。

從社會心理學方面來說,人五大層次的需求不僅是客觀存在的,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能動機。實質上,這樣客觀存在的本能動機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和意義,并有益于個人自身的成長與發展。由此可以推斷:人客觀需求的本能動機因有益于個人自身而具有一定的“善意性”,也就是說人的客觀需求具有善意性。何為“善意性”?善意本義是好心、好意的善良之意。從管理理論的應用來說,可引用“善意”對人有益的五大層次的需求具有不斷進取并逐級遞進的積極作用與意義來進行定義。 并可推定:人的客觀需求具有善意性,也可說是人善意的客觀需求。

實質上,人善意的客觀需求就是人善意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即是人五大需求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與欲望。而且,對這五大層次的需求的追求與欲望還是人與生俱來的、并從低層次向高層次不斷進取遞進的人類生存發展最基本的本能,本質上是人不可或缺的需求的追求與欲望。

與此同時,既然人的這種客觀需求本能動機具有無止境的追求與欲望,即可認為:人對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的無止境就存在一定的貪婪性。又何為“貪婪性”?貪婪的本意是渴望而不知滿足,從引用于對人的管理方面來說,可引義為:人對“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内在無止境的強烈傾向即為“貪婪”。對此“貪婪”暫可放棄常規意義上的貶義性,僅取其引義并定義為:無止境的強烈傾向;再借用“貪婪”一詞對人的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内在無止境的強烈傾向來進行定義。并進一步推定:人善意的客觀需求具有貪婪性。

所以,可進一步認定,人善意的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不僅具有善意性,同時還具有貪婪性,若兩者合并即可簡稱為善意貪婪性。何謂善意貪婪?暫且再次借用“善意“與”貪婪”詞語的引義,并進一步引義與定義,即:人善意的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内在無止境的強烈傾向就是“善意貪婪”。由此可見,人的“善意貪婪”源于人善意的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即人善意的客觀需求具有善意貪婪性,也就是人的客觀需求具有善意貪婪性。

再從“人的客觀需求是人善意需求的追求與欲望”來說,可推測人“惡意需求的追求與欲望”有存在的可能性。那麼,人“惡意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又将是什麼? 惡意與善意是相對立而存在的,惡意的本義是不良的居心。可進一步推說人“居心不良的、非善意性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即是人“惡意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其本質上就是與“人善意的客觀需求”相對立的、具有居心不良之意的非客觀需求,非客觀即主觀,也就是人非善意性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即可定義為:人惡意性的主觀需求。

何謂人惡意性的主觀需求?人的主觀需求就是個人思想意識上主觀臆斷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因此,人的主觀需求與人的客觀需求不一定相協調與一緻,兩者必然存在一定的對立性與反向性。由此可推斷:相對于人的客觀需求來說, 人的主觀需求将對人自身或對他人具有某種潛在的“對立性與反向性”因而産生不利的影響性,實質就是不具“善意性”,而是具有潛在的“不利性”,即具有一定的“惡意性”。這樣可論定:人的主觀需求具有一定的惡意性,也可能是人惡意性的主觀需求。

由此可見:人的主觀需求因相對于人的客觀需求來說存在一定的對立性與反向性,所以,人的主觀需求不僅具有主觀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惡意性;可判定:相對于人善意的客觀需求而言,人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就存在一定的惡意性和貪婪性,二者合并可簡要地說:人的主觀需求具有“惡意貪婪”性。何謂惡意貪婪? 再借用“惡意”與“貪婪”詞語的引義,引用在對人的管理方面,進一步同理引義并定義:人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内在無止境的強烈傾向是“惡意貪婪”。可見,人的“惡意貪婪”來源于人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也就是人的主觀需求具有惡意貪婪性。

再從管理的激勵角度而言,為了能有效激發人的善意,管理者務必需要對人的客觀需求與人的主觀需求進行探索與甄别:

首先,人的客觀需求是人類生存發展客觀存在的本能需求,是不以個人獨立意志的改變而存在,具有客觀性;人的主觀需求是個人相對獨立思想意識上的本能需求,是個性化的需求,不一定與社會大衆的群體客觀需求相符,具有人的主觀性。因此,可以進一步運用“客觀與主觀”的辯證哲學原理加以分析兩者關系。

1、确定性與不确定性:個人五大層次需求的本能動機是人賴以生存發展的客觀存在性,也必然是人需求的内在關鍵要素,更是人需求與欲望内在的動力與源泉,具有客觀性與确定性;人的主觀需求常常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是人時效性與階段性的需求與欲望,具有主觀性與不确定性,乃至多樣性。如,安居樂業需求的追求與欲望是人生活的本能動機,具有社會普遍的客觀性與确定性;但具體到獨立的不同的個人,處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與時間節點上,個人在思想意識上對安居條件與工作環境的追求與欲望并不相同,這些個人主觀意識上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常常受到時間和環境條件的限制與影響而産生個人主觀性的選擇,可見人的主觀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與多樣性。

2、内在性與外在性:個人五大層次的需求是人的客觀需求,對個人的生存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需求層次逐級進取的遞進性起内在的促進作用,是人的客觀需求内在的激勵動力與源泉;但個人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常常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具有不确定性,隻有當個人内在需求發生改變時,如人對更高層次的客觀需求有追求與欲望時,個人的主觀需求欲望才能起促進作用。

3、相對性與獨立性:當人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具有強烈傾向時,會對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産生對立性與反向性的影響;當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具有強烈傾向時,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就會發生轉變,甚至與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相協調或保持一緻。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可以向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進行轉化;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能夠代替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即當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與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保持同一方向并高度一緻時,如人對事業理想的追求與欲望;但人的主觀需求可以掩蓋或者隐藏人的客觀需求,卻不能代替人的客觀需求。這是因為人的主觀需求具有多樣性,而人的客觀需求具有相對穩定性。

4、兩者的統一性:當人的主觀需求與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保持協調與一緻時,人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的動力最大。當人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能與客觀需求保持高度一緻時,人對價值的創造力也最大。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大多是個人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選擇與社會發展客觀需求的事業相一緻,為此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為所選擇的事業創造出巨大的精神價值。如,夏明翰的犧牲: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若個人創業具有這樣的英雄精神,一定會創造出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由此還可認定:人的客觀需求具有内在的善意貪婪性,人的主觀需求若與客觀需求不協調、不一緻時,就會轉變為具有一定的惡意性,惡意性的強烈傾向必将産生惡意貪婪,即人的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本質上具有一定的惡意貪婪性。

其次,從人的客觀需求内在本質具有善意貪婪性與主觀需求内在本質具有惡意貪婪性方面來看:

1、善意貪婪與客觀需求相吻合;惡意貪婪則與主觀需求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2、善意貪婪與惡意貪婪可以相互轉化,即:善意貪婪超越客觀需求時,從量變到質變,即轉化為惡意貪婪;而惡意貪婪在善意貪婪的強烈刺激影響下,可向善意貪婪轉變。例如,一個企業發展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是善意貪婪,但當企業發展的一切目的在于尋找成為行業壟斷性地位時,就由善意貪婪轉化為惡意貪婪。而當壟斷性企業被“反壟斷法”裁決拆分後,此時企業壟斷的惡意貪婪在外界強制力量的影響之下又轉化為與社會發展客觀需求相一緻,惡意貪婪就會被迫轉化為善意貪婪。

3、善意貪婪與惡意貪婪的對立性:人的善意貪婪對個人客觀需求具有積極意義的促進作用,而人的主觀需求具有一定的惡意貪婪傾向性,兩者之間存在對立性。因此,善意貪婪不能代替惡意貪婪,但是惡意貪婪可以掩蓋或隐藏善意貪婪。如,惡意貪婪的貪污腐敗行為就是對人内在的善意貪婪進行掩蓋與隐藏。

4.善意貪婪具有正面激勵性,惡意貪婪則具有負面激勵性。如人的善意貪婪會激發人自主工作與奮鬥,而惡意貪婪則會刺激人企圖投機取巧而達成個人需求目的,具有負面激勵性。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激勵員工的善意貪婪,務必遏制與避免員工的惡意貪婪。

5.善意貪婪能夠創造價值,惡意貪婪對價值創造具有負面影響與破壞作用。如,當善意貪婪創造價值的人受到激勵時,創造的價值會越來越大;當惡意貪婪的人受到激勵時,人就會試圖尋找捷徑,将有限的資源從生産性領域轉移至非生産性領域,即從追求對新的價值創造轉向對社會既有财富的再需求,導緻社會稀缺性資源配置的低效和扭曲,進而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産生負面影響。如,社會一些富人利用既有資本炒房,不再從事生産性創造,以及富人利用資本進行炒股或放貸,企圖坐等套取利潤滿足自已的主觀需求去代替辛勤勞動的創造。由此還可斷言:隻有激發(或激勵)人的善意貪婪才能創造社會價值。

6.善意貪婪與惡意貪婪的統一性:當善意貪婪對惡意貪婪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與刺激性時,惡意貪婪才能被“勸勉”轉向善意貪婪的方向發展,也就是隻有激發出人的善意貪婪才能促使人慢慢放棄惡意貪婪而轉向善意貪婪。反之,當惡意貪婪對善意貪婪具有極大的影響力與刺激性時,善意貪婪被破壞并産生惡意貪婪。如,社會上一些人企圖快速暴富,放棄勞動創造财富,走向販毒的犯罪道路。可見,惡意貪婪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綜合上述對“激發”、“釋放”的理解,以及對“善意”探索,再看: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其内生性本質是激發每個人的善意貪婪(個人客觀需求)的本能,并發揮每個人的善意貪婪(個人客觀需求)本能的作用,實質上是激發人的善意貪婪而創造價值。以此進一步推斷“管理的本質”所追求的最終目的與結果是:激發和釋放人的善意貪婪,滿足人的客觀需求,從而實現“初心之善”;即:讓每一個人(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對管理的本質的初步探索與解讀 第三部分 管理的本質的效能

德魯克認為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也就是說,再科學的管理理論,不僅要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從認識到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在管理實踐中加以運用,也就是要進一步從理性認識上升到實踐,發揮人的個性,釋放人的長處創造價值。對管理者來說,如何真正激發個人的領導力、并能發揮管理的本質的作用?為企業組織的創新與發展創造價值極為重要。

德魯克研究認為管理的目的是要将每個人培養成為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者或知識工作者。實質上,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卓有成效的自我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才能真正發揮管理的本質的效能。從實際的具體管理操作來說,不斷提升管理的效能十分重要,而管理的效能主要源于有效溝通、有效激勵與卓有成效三個方面。

第一、就有效溝通而言:一方面重在消除溝通的障礙,即消除糾結、躺平與惡意;另一方面重在管理溝通系統的建設。

1、糾結的根源與破壞性和結果:糾結的根源主要是源于個人主觀需求與個人客觀需求的不協調與不一緻。潛在意識上有個人客觀需求的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形成:本我),但是個人主觀需求常受環境影響,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觀需求同樣具有動力(個人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形成:自我)。一旦“自我”與“本我”不協調、不一緻,就會讓自己無所适從,甚至讓自己迷失成長與發展方向而失去自我價值。

當“自我”與“本我”不協調、不一緻傾向強烈時,将出現人性“惡意貪婪與善意貪婪”的相互糾纏而形成不可調和的對立性。善意貪婪好比“天使的我”,而“惡意貪婪”造就“魔鬼的我”,若“魔鬼的我”占據上風,則讓人“頑固不化”,随着“惡意貪婪與善意貪婪”對立性的進一步發展,将演變成“抑郁”等個人情緒性的嚴重問題,痛苦不堪,甚至醫藥無治,“魔鬼的我”占上風最終将會毀滅個人自身,以求解脫自己。如現實中極度“抑郁”的人會選擇自殺以求解脫即是如此。

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若發現具有“糾結”情節的人,必須努力激發他對個人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遏制或避免他個人主觀需求“惡意貪婪”地進一步發展,否則,後果很難設想。

2、躺平的根源與負面的影響和結果:躺平的根源是個人主觀需求與個人客觀需求保持一種相對的穩定性與平衡性,對個人客觀需求沒有明顯的追求動力,對個人主觀需求也同樣沒有追求的欲望。工作與生活顯得平淡而無趣,看似順其自然,實質卻是在浪費時間、虛度人生。以個人主觀需求的舒适貪婪性掩蓋個人客觀需求層次遞進的善意性,最終讓自己喪失應有的創造力,從而導緻自己失去人生應有的價值。

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躺平”對個人的人生價值具有實質的惡意破壞性,也是明顯的個人主觀需求的惡意貪婪性。如現實中的一些所謂的“富二代”不再像父輩那樣持續奮鬥,而是年紀輕輕就開始享受生活,最終自毀前程。

3、惡意的根源與無可挽回的損失和結果:個人的惡意性主要來自于個人主觀需求的強烈傾向,而形成的個人惡意貪婪性,由于忽視個人客觀需求的價值存在性,以強烈的個人主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的沖動隐藏個人客觀需求(個人善意貪婪)的動力,随着時間的推移,個人惡意貪婪會愈演愈烈,進而一發不可收拾,讓個人自己成為社會交往中被抛棄的人,甚至成為罪犯。如:貪官污吏、罪犯與社會黑惡勢力等。可見,人性的惡意貪婪葬送了個人的人生價值,造成個人無法挽回的損失;顯然,這對人的客觀需求價值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4、管理溝通系統的建設和目的:管理溝通系統對提升管理效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有效的組織架構與操作流程的運行模式:管理的溝通不是依靠個人之間面對面交流模式的溝通,而是組織管理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以及組織水平層之間的橋梁,也是确保組織正常運行活動的系統。

從管理方面來說:溝,其實是組織活動信息反饋的渠道或管道,是保障組織對内對外信息反饋及時、準确、優質、低成本的高效紐帶;通,就是暢通、無障礙;确保組織信息流動并暢通無阻,管理溝通系統的建設還是組織進行管理變革與創新發展并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管理溝通系統建設的目的:消除内耗,消滅失敗成本,提升管理效能。

第二、從有效激勵方面來說:通過實施有效激勵措施實現平凡的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其關鍵要素是避免負面激勵。

1、有效激勵的内涵:是指實施激勵措施盡可能滿足個人的客觀需求,激發人的善意貪婪,促使個人自願主動地盡最大的努力實現工作目标。激勵的目的是喚醒個人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讓人迷途知返,避免自我迷戀或者自我迷失;并激起對個人客觀需求的追求與欲望的強烈傾向;從而激發個人的善意貪婪的潛能,并發揮善意貪婪的潛能作用,創造價值,從而形成有效激勵。

2、有效激勵的舉措:第一是對人賦能,讓人從不能到能,從能到更能,以及幫助個人獲得績效成果,使人獲得成就感。對人賦能的目的:形成自我激勵,追求創造價值;第二是目标管理,就是規劃出明确對等的績效目标、享有的權力和承擔的責任;即以績效目标為導向,以激勵人為本,以績效成果為标準。其目的是激勵人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激發,自我成長的能力,從而實現個人價值。

3、有效激勵的關鍵:激發個人潛在的“領導力”。即:将個人的客觀需求願景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将個人的績效目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标準;将個人的長處與個性發揮至極限。領導力的本質是價值創造力,即:人的價值創造力對組織所産生的影響力。這就是有效激勵的關鍵。

4、避免負面激勵:重在促進人的個人主觀需求與個人的客觀需求保持協調與一緻,避免産生個人主觀需求與客觀需求的不協調與不一緻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個人主觀想法與欲望總是大于個人實際的努力和行動,就是一種個人主觀需求與人的客觀需求的不協調與不一緻。可見,避免負面激勵的根本目的是:遏制和避免個人主觀需求的強烈傾向而忽視個人客觀需求的存在性所産生的負面影響。因此,避免負面激勵即是實現正面激勵。

第三、從卓有成效方面來看,主要在于培養人自我管理的習慣、創新能力與企業家精神。

1、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始終将個人主觀需求與個人客觀需求保持協調與一緻。這樣才能形成個人自願努力奮鬥的根本動力與源泉,才能确保個人自覺地進行自我管理、自我學習并形成自我成長的個人核心競争力。自我管理的關鍵是時間管理,并遵從要事優先的原則,也就是将最多最好的時間用于最重要的事。

2、創新能力:創新就是創造新的價值,産生剩餘價值結果。因此,創新能力就是創造剩餘價值的能力。創新的關鍵是:管理者必須有組織、有計劃地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主動淘汰過時的“産品與服務”,并努力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創新在組織管理中無處不在,如滲透在組織的團隊建設、實戰賦能、價值創造等具體的管理活動中。

創新能力源于創新精神貫徹整個組織,流淌在組織每個人的血液中,并植根于每個人的靈魂,形成企業家精神。隻有這樣的創新精神才能做到:無論市場、客戶、産品如何變化莫測,都以客戶為中心進行創新,為客戶創造新的價值的企業家精神永恒不變,才能最終實現創業的成功。

3、企業家精神:

(1)企業家精神的必要性:隻有企業家精神成為組織文化,組織的使命與願景才有實現的保障。組織強大的生命力在于組織文化建設而鑄造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的終極目标:塑造組織創新文化。隻有組織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才能不因組織所處的環境變化而失去創新效能,才能不斷地繁衍出創造新的價值的源泉與動力,才能永葆組織的青春與活力。

(2)企業家精神的塑造:

第一重在團隊建設,即組織團隊的創新精神文化建設,需要發揮木桶原理“短闆理論”的作用,因為組織團隊的創新精神并不取決于團隊中最強的人,而是團隊的整體力量;團隊中創新精神表現最差的人對整個團隊的創新具有巨大的負面影響力,甚至會破壞團隊的創新精神,從而降低團隊創新能力。

因此,組織團隊文化建設的關鍵:首先是激發團隊中“長闆”個人客觀需求的善意貪婪;其次是扶正組織團隊中的“歪闆”,促進個人主觀需求與個人客觀需求保持協調與一緻性,提升組織團隊個人客觀需求善意貪婪的總體力量,形成組織創新精神;最後是更換“短闆”,即不換腦就換人,消除組織中個人主觀需求惡意貪婪的隐患,淨化組織确保純潔性,激發組織的創新精神活力,釋放組織的創新核心競争力。團隊建設終極目标:塑造企業家精神的組織團隊文化。

第二重在實戰賦能,激發人自我賦能,從不能到能,從能到更能。運用木桶原理“長闆理論”,發揮組織人員的技能與特長優勢,釋放組織創造價值的能力。實戰賦能的關鍵:管理者要認識每個人的長處,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并讓人長處體現在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組織創造價值的目标。實戰賦能的終極目标是:激發(或激勵)平凡的人,釋放其善意貪婪的作用,做出不平凡的事。

第三重在價值創造:自我管理不僅對個人重要,對組織來說同樣不可或缺;務必培養組織自我管理的習慣,釋放組織自我管理的能力、學習能力與執行力,隻有持久的組織自我管理能力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隻有卓有成效的管理,組織才能創造價值,産生剩餘價值結果,組織成員才能分享剩餘價值,實現個人價值。

價值創造的關鍵是以“放棄昨天”為第一原則,即再好的過去也不能代替今天與未來。因此,企業組織發揮自我管理的能力、與自我學習的能力作用極其重要,務必不再留戀過去的成就,而是自主地引領變革,變革的關鍵不在于如何變,而在于把握市場趨勢的變化與變化的趨勢;組織的變革隻有在滿足市場潛在客觀需求趨勢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價值創造。組織變革的終極目标:發現未來、創造未來;其本質還是通過自我管理激發組織的善意貪婪,釋放組織善意貪婪的作用,滿足市場變化趨勢的客觀需求,從而實現價值創造。

對管理的本質的初步探索與解讀

總結:正如德魯克所言:管理理論的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所謂管理的唯一權威就是創造價值的結果(成就),實際就是在管理的實踐活動中,重要的不是通過實踐去檢驗與驗證管理的本質是否符合邏輯,而是堅持激發和釋放人的善意,發揮管理的本質作用去創造價值。能夠創造價值的管理才是管理的唯一權威,這也是“管理的本質”之所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