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吓唬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真的有效嗎?這個心理學實驗給出了答案

在中國人的教育觀裡,家長打孩子,或是變相體罰,似乎天經地義。而且,父母還會用一些“吓唬”的口吻告訴孩子,若不聽話将會意味着什麼樣的可怕後果。比如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就隻能去撿破爛,還會餓肚子之類的恐吓式預言。

那麼,父母這種花樣百出的恐吓教育方式,真的有效果嗎?一項名為“恐懼訴求”的心理學實驗證明,隻要掌握好恐懼訴求和态度改變之間的規律,即“倒U形曲線模式”,就能讓恐懼訴求起到不錯的教育效果。不僅如此,父母與子女雙方的信任程度,孩子對恐懼的接受程度,都是這種教育方式能否起作用的關鍵。各位父母,面對這麼複雜的恐吓操作要求,您能掌握到位嗎?

恐懼訴求實驗還發現了什麼?

恐懼訴求之所以會産生不錯的教育效果,并且可以改變受傳播者的态度,就是因為這種方式能激起受傳播者的恐懼情緒。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進行了一次心理學實驗,表明不同程度的'恐懼訴求'的效果差異性,并發現效果的大小與訴求的強弱順序一緻。

賈尼斯所設計的這項恐懼訴求實驗,以高中生作為被試,實驗的掩飾性目的是為了讓被試了解刷牙的重要性。在實驗中,賈尼斯采取恐吓的方式來教育被試者,希望學生們了解不刷牙所帶來的壞處後,能夠堅持每天刷牙保護牙齒。賈尼斯把被試劃分為兩組,第一組接受“強”的恐懼信息;第二組接受“微弱”的恐懼信息。

經過多次實驗總結發現,在采用恐吓教育方式的時候,必須把握好尺度。隻有中等程度的恐懼才可以有力地改變人們的态度。此外,賈尼斯經過大量的研究還發現,在“強”和“微弱”的恐懼訴求之間,還有“傳播者可信度”與“受傳播者知覺作用”這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因此,賈尼斯通過對這幾項重要影響因素的綜合總結指出,一個成功的恐懼訴求,也就是想要通過恐吓的手段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掌握恐懼訴求與态度改變之間的規律,即“倒U形曲線模式”,還需要建立傳播者的可信度以及了解受傳播者的接受程度。除此之外,還有哪些需要掌握的技巧呢?賈尼斯指出,如果以上這些因素都無法掌握,那麼就采用“微弱”程度的恐懼信息,因為這種方式比較保險,不會造成惡性結果。

盡管恐吓式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但一定要避免長期頻繁使用。畢竟,恐懼情緒屬于人類負面情緒中較為強烈的一種,當人們感到強烈恐懼的時候,會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增高等。如果人們長時間處于恐懼的負面情緒中,勢必會給自己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父母除了恐吓式的說教,還要負責給孩子提供消除恐懼情緒的方法,排解負面情緒的途徑。

【心圖小總結】

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當我們發現有危害自我的情況,總會想盡辦法去消解,而此時常常會因情緒的變化讓我們失去理智。不論是危言恐吓,還是春心蕩漾,或是同情心泛濫等場景下,情緒占據上風而理性缺位的時刻,往往使我們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也是我們最容易被别人忽悠上鈎的時候,大家切記哦!

心圖探秘,有趣有用的心理學科普!歡迎您的關注與交流~​​​​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