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少才醫生的文章
導航
陝西省中醫醫院...>高少才>文章列表
古代劑量考證

高少才主治醫師陝西省中醫醫院内分泌科
2008-08-2813276人已讀
古代劑量考證
東垣方的藥物劑量換算标準
1、東垣方的藥物劑量換算标準折算
以【《中藥大辭典·附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對照表換算标準為準.
〖1〗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1兩=37.3克
〖2〗【漢代】一彈丸=一雞子黃=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細麻子=320黍(經實測得到的結果表明:該換算關系中換算比例過小,即一彈丸應折合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關系則保持一緻,一彈丸=一雞子黃=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細麻子=1280黍)這與《方劑學》第六版中換算關系較一緻.
【漢代】 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铢,六铢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中華臨床中藥學》 雷載權 張廷模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現代測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棗核大0.65 ml;棗大6 ml;雞子黃大10.6 ml;雞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劑量),1錢匕約合1.82 ml:含金石藥約1g; 草本藥約0.7g; 根據《中藥大辭典》中記載的五味子直徑為0.5---0.8毫米,估算得其體積約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長4-5毫米,直徑為3-4毫米,估算其體積約為0.025毫升,
--【《中華臨床中藥學》引自【朱顔《中國曆代醫用度量衡考》】
根據現代測定的結果,可大緻推算出:一雞子黃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晉以後】 十黍為一铢,六铢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一兩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為1厘,10厘為1分,10分為1錢,10錢為1兩,16兩為1斤引用本草綱目:4刀圭為1撮;10撮為1勺;10勺為1合;10合為1升……
--【《臨床中藥學》翁維良 房書亭主編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狀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積約等于現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藥末約為2克,草木藥末約為1克。
字:古以銅錢抄取藥末,錢面共有四字,将藥末填去錢面一字之量,即稱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漢代以二十四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錢匕:用漢代的五铢錢币抄取藥末以不落為對賄稱一錢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錢匕者,系用五铢錢的一半面積抄取藥末,以不落為度,約為一錢匕的1/2。錢五匕者,是指藥末蓋滿五铢錢邊的五字為度,約為一錢匕的1/4。
刀圭:形狀像刀頭的圭角,端尖銳,中低窪。一刀圭約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藥大辭典·附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雞子黃=1彈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一升約為三至九兩,.(懷疑為漢代的容積計量)
--【《方劑學》第六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藥物的劑量未用斤、兩、錢、分表示,而是以個、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實測結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烏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殼1枚=18克, 枳實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貫衆1枚=60克, 生草烏1枚=5克,
*僵蠶10條=5克, *水蛭7條=10克, *虻蟲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棗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吳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麥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雞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計量的實測與探讨 張浩良 瞿融 浙江中醫雜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賄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賄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蟲10個3.333g, *栀子10枚9g, 枳實1枚1.5g,
*枳殼1枚20g, *半夏10枚7g, *烏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麥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吳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漢承秦制,每升為200ml
--《傷寒論》方藥劑量古今折算考渠敬文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據暢達等《傷寒論》藥物中非衡器計量的初探:
*大棗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蟲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烏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雞子大1枚=40克 竹葉1把=24克 枳實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吳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麥門冬1升(200毫升)=143克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據劉雲 論經方漢今劑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東垣方的藥物劑量換算标準
東垣方的藥物劑量換算标準
1、東垣方的藥物劑量換算标準折算,以【《中藥大辭典·附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古今度量衡對照表中的換算标準為準.
〖1〗 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1兩=37.3克
〖2〗【漢代】一彈丸=一雞子黃=10梧桐子=20大豆=40小豆(赤小豆)=120大麻子=360細麻子=320黍(經實測得到的結果表明:該換算關系中換算比例過小,即一彈丸應折合為40梧桐子大,其它比例關系則保持一緻,一彈丸=一雞子黃=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細麻子=1280黍)這與《方劑學》第六版中換算關系較一緻.
【漢代】 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铢,六铢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中華臨床中藥學》 雷載權 張廷模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5 第一版】
〖3〗 【現代測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棗核大0.65 ml;棗大6 ml;雞子黃大10.6 ml;雞子大40.56 ml;1升=664.1ml(宋代劑量),1錢匕約合1.82 ml:含金石藥約1g; 草本藥約0.7g; 根據《中藥大辭典》中記載的五味子直徑為0.5---0.8毫米,估算得其體積約為0.11毫升.麻子仁(火麻仁)略呈扁球形,長4-5毫米,直徑為3-4毫米,估算其體積約為0.025毫升,
--【《中華臨床中藥學》引自【朱 顔 《中國曆代醫用度量衡考》】
根據現代測定的結果,可大緻推算出:一雞子黃大=40梧桐子大=50大豆大=150小豆大
〖4〗 【晉以後】 十黍為一铢,六铢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一兩為二十四铢)
【宋代】 10毫為1厘,10厘為1分,10分為1錢,10錢為1兩,16兩為1斤引用本草綱目:4刀圭為1撮;10撮為1勺;10勺為1合;10合為1升……
--【《臨床中藥學》翁維良 房書亭主編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5 第一版】
〖5〗方寸匕:是依古尺正方一寸所的量器,形狀如刀匕,一方寸匕容積約等于現代的2.7ml;其重量,金石藥末約為2克,草木藥末約為1克。
字:古以銅錢抄取藥末,錢面共有四字,将藥末填去錢面一字之量,即稱一字。
铢: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漢代以二十四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錢匕:用漢代的五铢錢币抄取藥末以不落為對賄稱一錢匕,分量比一方寸匕稍小,合一方寸匕的十分之六七。半錢匕者,系用五铢錢的一半面積抄取藥末,以不落為度,約為一錢匕的1/2。錢五匕者,是指藥末蓋滿五铢錢邊的五字為度,約為一錢匕的1/4。
刀圭:形狀像刀頭的圭角,端尖銳,中低窪。一刀圭約等于一方寸匕的1/10。
--【《中藥大辭典·附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6】 1雞子黃=1彈丸=40梧桐子=80粒大豆=160小豆(赤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
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鬥,一升約為三至九兩,.(懷疑為漢代的容積計量)
--【《方劑學》第六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第一版】
2、某些藥物的劑量未用斤、兩、錢、分表示,而是以個、枚、字、朵、抄、升、片、合等表示,
實測結果: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烏梅100粒=90克, *栀子10枚=10克,
*枳殼1枚=18克, 枳實1枚=1.5克, *附子中等大者1枚=25克,大者1枚=30克,
*槟榔1枚=7克, 大腹皮1枚=5克, 貫衆1枚=60克, 生草烏1枚=5克,
*僵蠶10條=5克, *水蛭7條=10克, *虻蟲6枚=2克,
郁李仁20粒=1克,半升(100毫升)=70克, 生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50克,
生棗仁半升(100毫升)=50克, 豆豉半升(100毫升)=52克,
冬瓜子半升(100毫升)=25克, 芒硝半升(100毫升)=60克,
吳茱萸1升(200毫升)=70克, 麥冬1升(200毫升)=60克,
石膏如雞子大1枚=60克.
--古方中特殊計量的實測與探讨 張浩良 瞿融 浙江中醫雜志1987 4 177
*附子1枚,大者30g,中翟賄20g; *瓜蒌大者130g,中翟賄60g,小者30g,
*杏仁100粒40g,1粒0.4g; *桃仁100粒30g,1粒0.3g;
*虻蟲10個3.333g, *栀子10枚9g, 枳實1枚1.5g,
*枳殼1枚20g, *半夏10枚7g, *烏梅10枚9g
半夏1升(200毫升)90g, 五味子1升(200毫升)74g,
麥冬1升(200毫升)120g, 火麻仁1升(200毫升)110g,
葶苈子1升(200毫升)130g, 芒硝1升(200毫升)120g,
豆豉1升(200毫升)100g, 吳茱萸1升(200毫升)80g,
赤小豆1升(200毫升)158g, 梗米1升(200毫升)176g。
漢承秦制,每升為200ml
--《傷寒論》方藥劑量古今折算考 渠敬文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年3月第15卷第2期
據暢達等《傷寒論》藥物中非衡器計量的初探:
*大棗30枚=105克 *半夏14枚=12.5克 *杏仁50枚=17.7克
*栀子15枚=15.4克 *水蛭20枚=52克 *虻蟲20枚=2,3克
*桃仁50枚=15.2克 烏梅100枚=450克 *栝蒌1枚=46克
石膏雞子大1枚=40克 竹葉1把=24克 枳實3枚=42克
*附子1枚=3.4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5.7克 杏仁1升(200毫升)=107克
赤小豆1升(200毫升)=178.5克 吳茱萸1升(200毫升)=75克
芒硝半升(200毫升)=85克 香豆豉1升(200毫升)=117克
葶苈子半升(100毫升)=66克 麻仁半升(100毫升)=62克
麥門冬1升(200毫升)=143克 薤白3升(600毫升)=201克
粳米1升(200毫升)=172克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
據劉雲 論經方漢今劑量的折算:
*附子1枚=25克 *杏仁50枚=20克 *栀子15故=15克
*桃仁50枚=15克 枳實3枚=54克 烏頭1枚=5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經方藥量分析之分析---建國以來關于經方藥量論文之分析 趙宏利等 中醫藥學報 1998 6 18-20
根據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于東漢光和二年(179)鑄造,并由當時中央==為統一全國衡器而頒布的“光和大司農銅權”,折合東漢時期的1斤為今之250g,1兩為15 625g,1铢約0 65g。
東漢時期的容量根據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斛”、東漢“元初大司農銅鬥”、“商鞅銅方升”及現藏南京博物院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等,折合東漢時期的1鬥為今之2000ml,1升為200ml,1合為20ml。
--漢唐藥物劑量的考證與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年第3期
杏仁70個(21克,實測) , 栝蒌實大者一枚(23克,實測)
烏頭湯中烏頭五枚為52.5克, 木防己湯中石膏如雞子大12枚為840克,
抵當湯中水蛭30條為79.5克, 麻黃湯中杏仁70枚為21克,
小陷胸湯中栝蒌實一枚為23克
--“神農秤”質疑 仝小林 崔勿驕 崔新育等 152·中華醫史雜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
按《孫子·算經》記載: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铢,二十四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作者實測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根據以上文獻,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藥物的大緻劑量如下:
杏仁1個=0.3~0.4克 桃仁1個=0.3克 烏梅1枚=0.9克
水蛭1個=2.6克 虻蟲1個=0.33克 大棗1枚=3.5克
赤小豆1個=0.05克 五味子1個=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蠶1個=0.5克 枳殼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各文獻記載有出入,以多數正确為準)
生白礬 外用
五味子 九個
紅豆(赤小豆)十個
麝香 0
水蛭 三個 2.6g
杏仁 十個 0.4g
烏梅 一個 0.9g
白粟米 一抄
麻黃 (無劑量)
生姜 三片
大棗 一枚 3.5g
白芍藥 (無劑量)
白葵花 五朵
小椒 二個
蕤仁 六個
川椒 八個
輕粉 一字
赤小豆 一個 0.05g
草豆蔻仁一個
沒食子 三個
五倍子 一個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
黃柏 不計多少
生姜 十片
向曰葵花七朵
狗膽 一枚
生地黃汁 一升
童子小便 一升
芫蜻 三百個
桃仁 十個 0.3克
虻蟲 三個 0.33克
全蠍 一個
丁香 一個
葵花 七朵
斑蝥 十個
紅娘子 三個
秦艽 (無劑量)
皂角仁 (無劑量)
郁李仁 (無劑量)
斑蝥 兩枚
以現有的藥物用天平稱量,得到的為現有劑量。
3、方劑中的服用藥物劑量未統一,服藥情況如下述類型:
方名 劑量 劑型
瀉榮湯 都作一服 湯劑
補中湯 分作二服 湯劑
明目細辛湯 分作四服 湯劑
葶苈丸 每服二錢 丸劑
散腫潰堅湯 每服六錢 湯劑
桔梗湯 每服三錢 湯劑
蔓荊子湯 每服三錢或五錢 湯劑
圓明内障升麻湯 每服五七錢 湯劑
神效黃芪湯+2方 每服五錢 湯劑
救苦湯 每服一兩 湯劑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錢 散劑調服
川芎散 每服一錢或二三錢 散劑調服
升麻黃連丸 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丸劑
固真丸 如雞頭大作一服 丸劑
芍藥柏皮丸 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劑
還睛紫金丹 如雞頭大每用一丸 丸劑
秦艽白術丸 如雞頭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劑
升陽調經湯 如綠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錢 丸劑
巴豆三棱丸 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劑
酒煮當歸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劑
厚腸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劑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劑
調中益氣湯=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劑
紅豆散 外用 散劑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劑
黃芪當歸人參湯 作二服 湯劑
紅花桃仁湯 作一服 湯劑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劑調服
服用劑型中包括散劑、湯劑、丸劑、外用劑等等,一些方劑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為準:
如每服三五錢(每服三錢或五錢)則定為每服三錢,
每服五七十丸則定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則定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錢至二三錢,則記為二錢.
由此,其中
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劑有117首;
分作二服的方劑有2首;
分作四服的方劑有3首;
每服一錢的方劑有1首;
每服二錢的方劑有17首;
每服三錢的方劑有11首;
每服五錢的方劑有49首;
每服六錢的方劑有1首;
每服一兩的方劑有3首;(上述方劑中有的是服用丸劑.)
制為丸劑,每次服用若幹丸者有61首方:(如彈子大者2個;如黍米大者4個;如綠豆大者10個;如綠豆一倍大者6個;如雞頭仁大者2個;如雞頭大者5個;如梧桐子大者31個;如麻子大者1個;如麻豆大者1個)
外用的方劑有38首。
根據該書所記載的方劑服法特點,把其統一為服用一次的劑量, 以便于方中各藥物用量的比較.現在的難點是把丸劑的如梧桐子大.如雞頭仁大.如麻子大.如綠豆大.如綠豆一倍大.如雞頭大.如彈子大.如黍米大的藥丸劑量折算成公制劑量單位。
外用方劑的劑量與内服方劑的劑量沒有可比性,故可排除這一部分,另補入一些這類方劑即可。
各藥中多數藥物的用量相差較大,如:
皂角最高為三斤,最低為六錢;
炙甘草最低為一分 ,最高為二兩;
熟地黃最高為二兩,最低為二分;
郁李仁最高為五分,最低為一兩五錢;
小龍膽草最低為三分,最高為一兩五錢;
延胡索最高為五錢,最低為二分;
澤瀉最高為七錢,最低為一分;
吳茱萸最高為五錢,最低為半分;
益智仁最高為一兩,最低為二分;
知母最高為一兩,最低為二分;
枳實最高為二兩,最低為二分;
麥芽最高為一兩,最低為三分
枳實3枚=54克 烏頭1枚=5克
半夏半升(100毫升)=50克 五味子半升(100毫升)=31克
--經方藥量分析之分析---建國以來關于經方藥量論文之分析趙宏利等中醫藥學報 1998 6 18-20
根據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于東漢光和二年(179)鑄造,并由當時中央==為統一全國衡器而頒布的“光和大司農銅權”,折合東漢時期的1斤為今之250g,1兩為15 625g,1铢約0 65g。
東漢時期的容量根據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斛”、東漢“元初大司農銅鬥”、“商鞅銅方升”及現藏南京博物院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等,折合東漢時期的1鬥為今之2000ml,1升為200ml,1合為20ml。
--漢唐藥物劑量的考證與研究 程磐基 14·上海中醫藥雜志2000年第3期
杏仁70個(21克,實測) , 栝蒌實大者一枚(23克,實測)
烏頭湯中烏頭五枚為52.5克, 木防己湯中石膏如雞子大12枚為840克,
抵當湯中水蛭30條為79.5克, 麻黃湯中杏仁70枚為21克,
小陷胸湯中栝蒌實一枚為23克
--“神農秤”質疑 仝小林 崔勿驕 崔新育等 152·中華醫史雜志1996年10月第26卷第4期
按《孫子·算經》記載: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累,十累為一铢,二十四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作者實測得每100粒黍重0.58克
根據以上文獻,可以得出一些估量藥物的大緻劑量如下:
杏仁1個=0.3~0.4克 桃仁1個=0.3克 烏梅1枚=0.9克
水蛭1個=2.6克 虻蟲1個=0.33克 大棗1枚=3.5克
赤小豆1個=0.05克 五味子1個=0.08克 栀子1枚=1克
半夏1枚=0.7~0.9克 僵蠶1個=0.5克 枳殼1枚=18克
槟榔1枚=7克 栝蒌1枚=23~46克 附子1枚=20~30克
(各文獻記載有出入,以多數正确為準)
生白礬 外用
五味子 九個
紅豆(赤小豆)十個
麝香 0
水蛭 三個 2.6g
杏仁 十個 0.4g
烏梅 一個 0.9g
白粟米 一抄
麻黃 (無劑量)
生姜 三片
大棗 一枚 3.5g
白芍藥 (無劑量)
白葵花 五朵
小椒 二個
蕤仁 六個
川椒 八個
輕粉 一字
赤小豆 一個 0.05g
草豆蔻仁一個
沒食子 三個
五倍子 一個
北地蒺藜 不拘多少
黃柏 不計多少
生姜 十片
向曰葵花七朵
狗膽 一枚
生地黃汁 一升
童子小便 一升
芫蜻 三百個
桃仁 十個 0.3克
虻蟲 三個 0.33克
全蠍 一個
丁香 一個
葵花 七朵
斑蝥 十個
紅娘子 三個
秦艽 (無劑量)
皂角仁 (無劑量)
郁李仁 (無劑量)
斑蝥 兩枚
以現有的藥物用天平稱量,得到的為現有劑量。
3、方劑中的服用藥物劑量未統一,服藥情況如下述類型:
方名劑量劑型
瀉榮湯 都作一服 湯劑
補中湯 分作二服 湯劑
明目細辛湯 分作四服 湯劑
葶苈丸 每服二錢 丸劑
散腫潰堅湯 每服六錢 湯劑
桔梗湯 每服三錢 湯劑
蔓荊子湯 每服三錢或五錢 湯劑
圓明内障升麻湯 每服五七錢 湯劑
神效黃芪湯+2方 每服五錢 湯劑
救苦湯 每服一兩 湯劑
羌活清空膏 每服一錢 散劑調服
川芎散 每服一錢或二三錢 散劑調服
升麻黃連丸 如彈子大每服一丸 丸劑
固真丸 如雞頭大作一服 丸劑
芍藥柏皮丸 如雞頭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劑
還睛紫金丹 如雞頭大每用一丸 丸劑
秦艽白術丸 如雞頭仁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劑
升陽調經湯 如綠豆大服一百丸,另每服五錢 丸劑
巴豆三棱丸 如綠豆一倍大每服一二十丸 丸劑
酒煮當歸丸 如麻豆大每服五七十丸 丸劑
厚腸丸 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 丸劑
消痞丸 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 丸劑
調中益氣湯=9方 如梧桐大子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 丸劑
紅豆散 外用 散劑外用
碧天丸(井珠丸) 制一百丸每服一丸 丸劑
黃芪當歸人參湯 作二服 湯劑
紅花桃仁湯 作一服 湯劑
*立效散+2方 作一服 散劑調服
服用劑型中包括散劑、湯劑、丸劑、外用劑等等,一些方劑的用量未确定, 以其下限為準:
如每服三五錢(每服三錢或五錢)則定為每服三錢,
每服五七十丸則定為每服五十丸,
服一百至二百丸則定為每服一百丸等,
若每服一錢至二三錢,則記為二錢.
由此,其中
都作一服(含作一服)的方劑有117首;
分作二服的方劑有2首;
分作四服的方劑有3首;
每服一錢的方劑有1首;
每服二錢的方劑有17首;
每服三錢的方劑有11首;
每服五錢的方劑有49首;
每服六錢的方劑有1首;
每服一兩的方劑有3首;(上述方劑中有的是服用丸劑.)
制為丸劑,每次服用若幹丸者有61首方:(如彈子大者2個;如黍米大者4個;如綠豆大者10個;如綠豆一倍大者6個;如雞頭仁大者2個;如雞頭大者5個;如梧桐子大者31個;如麻子大者1個;如麻豆大者1個)
外用的方劑有38首。
根據該書所記載的方劑服法特點,把其統一為服用一次的劑量, 以便于方中各藥物用量的比較.現在的難點是把丸劑的如梧桐子大.如雞頭仁大.如麻子大.如綠豆大.如綠豆一倍大.如雞頭大.如彈子大.如黍米大的藥丸劑量折算成公制劑量單位。
外用方劑的劑量與内服方劑的劑量沒有可比性,故可排除這一部分,另補入一些這類方劑即可。
各藥中多數藥物的用量相差較大,如:
皂角最高為三斤,最低為六錢;
炙甘草最低為一分 ,最高為二兩;
熟地黃最高為二兩,最低為二分;
郁李仁最高為五分,最低為一兩五錢;
小龍膽草最低為三分,最高為一兩五錢;
延胡索最高為五錢,最低為二分;
澤瀉最高為七錢,最低為一分;
吳茱萸最高為五錢,最低為半分;
益智仁最高為一兩,最低為二分;
知母最高為一兩,最低為二分;
枳實最高為二兩,最低為二分;
麥芽最高為一兩,最低為三分
送上暖心
支持醫生寫出更多好文章
送暖心
評價:
有幫助沒幫助
00
去評價
遊***
2017-12-1814:10:35
請問老師,全蠍一個的劑量是多少呢?謝謝
遊***
2016-10-2713:55:28
雖然不太懂,但感覺很嚴謹,贊一個。
更多文章
考證關于《傷寒論》中半夏的劑量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2205人已讀
考證關于《傷寒論》中半夏的劑量
邢衛光副主任醫師德惠人民醫院
13人已讀
腦鳴專藥蔓荊子
郭永紅主任醫師衡陽市中醫醫院
812人已讀
經方藥物劑量及現代臨床應用
邢衛光副主任醫師德惠人民醫院
52人已讀
經方藥物劑量及現代臨床應用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308人已讀
《傷寒論》部分藥物本草學研究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149人已讀
《傷寒論》和《金匮要略》中的藥物劑量問題
趙秀玲主任醫師濱州市中心醫院
353人已讀
《傷寒論》部分藥物本草學研究
考證
邢衛光副主任醫師德惠人民醫院
14人已讀
仝小林:厘清《傷寒論》劑量争議源流,一兩=13.8g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219人已讀
仝小林:厘清《傷寒論》劑量争議源流,一兩=13.8g
邢衛光副主任醫師德惠人民醫院
39人已讀
《黃仕沛經方醫話》“關于澤瀉劑量與澤瀉湯運用問題”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322人已讀
各家經方:仝小林:追本溯源 還原仲景本源劑量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157人已讀
《傷寒論》的藥物劑量換算問題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1711人已讀
中醫臨證如何把握中藥劑量?
葉放主任醫師江蘇省中醫院
2963人已讀
史鎖芳:大劑量附子治療沉寒痼疾說開去.
邢衛光副主任醫師德惠人民醫院
24人已讀
史鎖芳:大劑量附子治療沉寒痼疾說開去.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819人已讀
大劑量治危重症的新篇章 ——讀仝小林教授《重劑起沉疴》有
張徽聲副主任醫師黃山市人民醫院
146人已讀
方藥量效心悟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1220人已讀
臨床中藥用量該如何确定
趙東奇副主任醫師松原市中醫院
2887人已讀
傷寒論、金匮要略283方方劑用量整理
邢衛光副主任醫師德惠人民醫院
73人已讀
古代劑量考證的相關咨詢
古代劑量考證的相關疾病
手機版薦|普通版|電腦版|網站地圖|問答知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