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竹醫社
導讀
“醫生,醫生,我孩子突然發高燒了?!” 當患者焦急的詢問你,你的治療方法是?你心中想到的治療思路和原則是?一起來看看從醫50年名中醫劉鳴老師的解答吧!
我治發熱的幾個效方 作者/劉鳴
冬春季是外感病的高發季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其治有經方時方之别。外感病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發熱,但發熱不等于熱證,治療并非隻有寒涼清熱一途。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即是指外感風寒,身熱無汗,發汗則可退熱。另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客者除之”,“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等多種方法亦是治發熱常用之法。
在秦漢時期的《内經》中,已對發熱有了一定的認識。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更是理法方藥俱備,《傷寒雜病論》的出現,使中醫對發熱一類疾病的治療日臻完善,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溫病學派更是創制了大量新的辨證方法和相應方劑,使中醫對外感熱病的治療更趨完善。
現代醫家秦伯未更是總結了十四種退熱治法。傷寒、溫病猶如人之兩腿,偏頗不為盡善;經方、時方、偏方正似三足鼎立,缺一即難稱美。在多年的醫療實踐探索中,我治療發熱,經方、時方、偏方各取其長;傷寒經方、溫病時方均擇其善;既遵仲師六經辨治之教,更循後賢方證對應之訓;不廢傷寒之論,毋違溫病之旨;取其長而用,察其證而施,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今将我多年治發熱常用的幾個方劑和方證介紹如下,供同道參考。
1
自拟蔥白滑石湯:
【組成】 蔥白一段,滑石20g,生甘草5g。
此為常規量,因年齡,季節,地域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三因制宜”。以下諸方劑量為習慣用量。
【适應證】 感冒初起,鼻流清涕,身微熱,汗少,症狀輕微無他症。此方更宜于幼兒及惡藥味者,無論風寒風熱皆可。
2
陳竹蠶砂湯:此是陳允斌女士家傳方。
【組成】 蠶沙10g,陳皮10g,竹茹10g。藥量可據年齡增減。
【适應證】 此為發熱不惡寒陽明裡熱輕症效方。病因胃熱積滞,症見高熱,午後、夜重,不惡寒,微汗出,納差,惡心欲吐,大便不稀,小便黃,口氣穢濁,口幹欲飲涼,手心熱,唇紅,舌質稍紅,苔薄,中、根有薄膩黃白苔者皆可用之。亦可與本文第一方同用。
3
麻杏石甘加浮萍湯:
【組成】 麻黃5g,杏仁10g,石膏20g,炙甘草5g,浮萍10g。
【适應證】 此方據仲景麻杏石甘湯并師曹穎甫用浮萍經驗而成。可用于發熱不惡寒,汗不多,或暑月發熱無汗,無咳喘,無便難,或見身發紅疹不癢(如幼兒急疹等),苔不厚,咽無腫痛者。
4
解表清裡湯:
【組成】 此方為自拟。荊芥10g,防風10g,淡豆豉10g,薄荷10g,蘇葉10g,元參20g,大青葉10g,滑石10g,蘆根20g,浙貝10g,前胡10g,桔梗10g,牛子10g,柴胡10g,黃芩10g,生甘草5g。
【适應證】 外感風寒,内有蘊熱。發熱汗少,微惡風寒,咽喉腫痛,咳嗽痰白黃粘,口幹,手足心熱,小便黃,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不弱,證屬太陽陽明者,功似大青龍湯而較大青龍湯穩妥。
5
加減柴黃湯:
此方為濟南已故兒科名醫施可欽先生所創。治發熱極效。
【組成】 金銀花10g,連翹10g,薄荷10g,牛子10g,荊芥10g,蘆根20g,柴胡10g,黃芩10g,秦艽10g,闆蘭根10g,大青葉10g,生地10g,丹皮10g。
【适應證】 發熱不惡寒,手足熱,咽痛,咳不重,涕濁,大便不稀,小便黃,微汗出,苔薄黃,舌尖紅,右脈大。
【加減】 咳嗽明顯者合麻杏石甘湯,去生地,秦艽。咽紅腫痛加元參,錦燈籠。嘔吐甚,加藿香,半夏。腹瀉加白扁豆,焦三仙,去牛子,生地。大便幹結者加酒大黃。
按:此方大便偏幹者宜,大便正常者服之或瀉。故餘以便幹為方證之一,便溏者不宜。若抽搐加蟬衣,鈎藤。
6
加味小柴胡湯:
【組成】 即小柴胡湯加青蒿、大青葉各10g。
【适應證】 典型的小柴胡湯證并不一定見到。此方加青蒿、大青葉常用于午後低熱或定時發熱。審其無太陽證無陽明證,更非三陰病證者,用之多效,如午後即發低熱日久(休作有時,低熱日久)不惡寒,無身痛,亦不喜涼,微汗出,脈不浮不沉而偏細,飲食二便如常,用之多效。
7
加味大柴胡湯:
【組成】 此方為自拟效方。以大柴胡湯加荊芥、防風、淡豆豉、蘇葉、焦三仙、槟榔各10g。
【适應證】 此方多用于小兒發熱。病因食積在先,複感風寒。症見發熱,不甚惡寒,汗少,手足熱,厭食納減,欲嘔,腹脹,口氣重,大便不調(或幹或溏),以手撫觸胸腹,腹熱明顯,苔稍厚,指紋紫滞。便幹者大黃用3~5g,便溏者大黃減量或減去不用。
上述大、小柴胡湯柴胡12g即可,不必遵從原量,餘藥酌情決定用量。
8
葛根芩連湯半夏瀉心湯加減方:
【組成】 葛根15g,黃芩10g,黃連10g,半夏10g,生姜适量,黨參10g,藿香10g,木香5g,炒白術10g,陳皮10g,木瓜10g,烏藥10g,炙甘草5g,白芍10g。
【适應證】 此方多用于胃腸型感冒和急性胃腸炎,發熱,有汗,腹痛陣作,惡心嘔吐,腹瀉黃穢,肛門灼熱,苔薄黃質不瘦,脈不弱者,西醫所謂急性胃腸炎,胃腸感冒者,用之多效。
9
加味八正散:
【組成】 即八正散加柴胡、黃芩各10g。
【适應證】 濕熱内蘊,尿頻急痛,色如濃茶,高熱寒戰,口幹,腰痛,便秘,苔黃膩質紅,尺脈大于二關。小便挾血絲者加川牛膝,麥芽,淡豆豉各10g,制乳香(少許)。
10
加味升降散:
【組成】 僵蠶10g,蟬衣10g,姜黃10g,大黃5g,射幹10g,牛子10g,元參20g,桔梗10g,浙貝10g,雙花10g,薄荷10g,赤芍10g,生甘草10g。
【适應證】 伏氣溫病,火熱内郁,發熱,咽喉腫痛,口幹喜涼飲,心煩多夢呓語,便秘,有汗,手足灼熱,小便黃,苔薄黃乏津,質紅瘦,脈沉數右大。
此外,常用者還有柴胡桂枝湯、甘露消毒丹、防風通聖散等,難以一一列舉,我治發熱除遵六經,三焦,衛氣營血辨證外,還有一個原則:治發熱“惡寒、無汗當發,不惡寒、有汗則清”(典型桂枝證汗出惡風例外)。發熱的原因頗多,辨證準确,往往一劑熱退,如二、三劑不效,就應重新辨證分析。
茲舉一例複雜者:
某患者,八十六歲。發熱,T:38.3度,不惡寒,無身痛,口幹,汗少,噴嚏,微咳,尿頻,舌紅質瘦,中見薄黃乏津苔,脈右寸關大。據證診為新感引動伏邪,拟用蔥豉桔梗湯、加減葳蕤湯、竹葉石膏湯合方,一劑熱退。讵料數小時後身熱複作,乃知辨證施治有誤,料想患者必有隐情。
再診,反複觀察,據尿頻(半小時一次,無熱痛,色微黃)而悟:此舌紅質瘦乃多尿脫津、舌體不充而堅斂所緻,如無尿頻則應見胖大色淡之象,狀似外感實非外感,寸脈大則尺脈小,如寸大不為病脈,治之不效,當以尺小為病位所在。
此病良由腎氣衰憊,不能固攝,津脫于下,相火浮越于外,陽浮而熱。
改用補腎固元,導龍歸海法:
六味地黃合麻黃附子甘草湯,一劑熱退而愈。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