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浙大學霸作息表”全網刷屏,掌握這些你也可以!

或許是因為新年在即,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緊迫感就格外地強烈,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再看看自己“依然故我”——去年立下flag的信誓旦旦還記憶猶新。

與此同時,看看隔壁學霸的作息表,仿佛瞬間找到了原因所在,

圖源:浙江大學

圖源:浙江大學

圖源:浙江大學

一天裡的每個細碎的時間都被安排地明明白白,從學習到休息到娛樂到素質拓展乃至吃飯睡覺、志願工作等等,不僅考慮到了任何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同時還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複盤……原來人與人之間的參差,就是在這點滴之間形成的!

當然,也有人說,人生實苦,本來就夠不自由,為什麼還要讓自己被計劃框定死。何況,計劃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了。這樣的計劃表雖然有過很多,但我們有一天是真的照此完成的嗎?

不管怎麼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隻要願意擠總會是有的。節省下來的時間,首先能夠更加從容地自如地生活,同時由于效率的提高,又反過來讓自己更加自信愉悅。

自律這個詞幾乎變成了當代成年人的處世聖經,但是辛苦的自律又常常在愛好散漫的天性面前敗下陣來。自律對每個人而言都是門永恒的難題,因為自律就是在與人的天性為敵。

那麼,什麼才是我們“凡人”獲得自律的好方法呢?其實反過來就行了——順應人性。凡人的好方法,就是先順應人性,再提高效能。

不順應人性,再好的方法也難以堅持下去。為了我們那些從未來得及付諸實踐的清單列表,小北今天有一些壓箱底的訣竅要跟你分享。

01

比白紙黑字更重要的是習慣!

習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用贅述,根據相關研究報告統計,我們行為的40%~60%受習慣影響。假如我們是一輛可以自動駕駛的汽車,那麼習慣就是車上的自動駕駛系統。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覺得你的偶像長得太帥了,想要為他的顔值鼓掌,好,現在就鼓,鼓完再往下看。

你鼓了幾下?三下,五下,還是七下?不論幾下,你會發現,你幾乎每次鼓掌的時候都會鼓同樣多下。這就是習慣,它總是在你無意識的時候操縱你的行為,是個貨真價實的“自動駕駛系統”。

為了搭建一套令人滿意的“自動駕駛系統”,而不是在不操縱方向盤時讓車子朝着人行道一路狂奔,我們需要培養好習慣。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我們對培養習慣有太深的誤解。

我們對習慣的誤解之一是養成習慣需要強大的意志力。這不假,許多人能取得很高的成就确實與他們超強的意志力有關。但我們大都是意志力并不強的普通人,就算我們再相信意志力的力量,意志力也隻有那麼點。對大多數人而言,科學使用意志力,而非一味追求強大的意志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我們對習慣的誤解之二是著名的二十一天定律。有研究表明,人養成習慣的平均時間是66天。而事實上,不同的習慣養成時間并不一樣。行為習慣大概需要1個月,身體習慣需要3個月;最難的是思維習慣,平均要6個月才能養成。所以,養成任一習慣需要的時間都不止21天。

我們對習慣的誤解之三是認為可以同時養成好幾個習慣。我們培養一個習慣,需要關注一件事;而培養兩個習慣,可能需要關注好幾件事。如果培養一個習慣隻需要消耗一份意志力(注意力),那麼培養兩個習慣,則會消耗三四份意志力,甚至更多。

我們對習慣的誤解之四是認為習慣就是每天都要完成。其實,習慣,經常做就行了,沒必要那麼嚴苛。跟着自己的狀态來,才是對待習慣和踐行自律該有的态度

那麼,正确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

第一步,描述你想養成的習慣。比如,每天讀書1小時、每天打1個電話給爸媽、每天鍛煉半小時……把這些習慣描述出來。

第二步,用括号括上量詞、限定詞。如(每天)讀書(1小時)、(每天)打(1個)電話給爸媽、(每天)鍛煉(半小時)。

第三步,将括上的量詞或限定詞,改為你認為的程度最低的量詞或限定詞(如果量詞、限定詞都有就根據情況隻改一個)。如(每天)讀書(5分鐘)、(每3天)打(1個)電話給爸媽、(每天)鍛煉(10分鐘)。

第四步,将改過的量詞或限定詞的程度再往下降一級,并堅持至少兩個星期。如(每天)讀書(1分鐘)、(每周)打(1個)電話給爸媽、(每天)鍛煉(2分鐘)。

第五步,使用日曆或下載一個習慣打卡的軟件,按計劃做完後就打卡。第六步,每周日根據打卡記錄計算本周的習慣達成率。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每天設一個鬧鐘提醒自己,鬧鐘最好設在剛下班後。這樣,就可以保證你收到提醒後還有意志力去做你計劃要做的事。

最後一步,當某一周的打卡率≥5/7時,再從第三步開始重複。

一句話概括這個方法的邏輯——竹子是一節一節長的,即做事要循序漸進。好習慣受用一生,如果圖快而不穩,就很可能在陰溝裡翻船。目标突然變大,達成率難免有所下降,這時,摧毀這個習慣的可能性就會提高。

所以,你可以先定一個你認為可能達成的目标進行強化,如果感到吃力,或一周的達成率有所下降,那就馬上退回到原來的目标;如果達成輕松,達成率也沒有降低,那就持續兩個星期,之後再進一步提高難度。

02

每天清晨做三件事

清晨三件事,是著名生涯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古典老師對博恩·崔西“三隻青蛙法”的提煉。

所謂三隻青蛙法,就是把我們要做的事比作青蛙,每天選取三隻最大的青蛙吃掉。或者說,每天早上,寫下三件你認為最重要的事,并在這一天内完成。

這個方法妙就妙在它讓你意識到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你迫切需要在哪些地方改變。

下面,就是它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開始想。這個思考難度不大,“清晨三件事”之所以被人驚呼有用,隻是因為人們很少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認真思考到底什麼對你最重要,等你思考出這三件事後,也許你會發現,這和你憑直覺給出的答案完全不同。

第二步,想透徹。光想出這三件事沒用,還要去做。但即便是做,也隻達到了部分效果,還有大部分效果取決于能得到什麼結果。改變是手段,而變得更好才是目的。同理,做三件事是手段,把每件事推向你想要的結果才是目的。

第三步,記錄好。之後,你就可以把這三件事記下來了,可以記在本子、備忘錄上,也可以記在微信上,甚至可以發到朋友圈,隻是要去掉一些敏感詞(女朋友、朋友姓名之類的)。發出去,好讓朋友們監督你。

第四步,做反思。第三步一定程度上是在給第四步做鋪墊。你對每天的三件事有記錄,也有行動,現在就是反思的時候了,看看行動和你想要的結果之間有什麼差距。很多時候,我們的目标會在實現的過程中被損耗:你早上想約一個女孩吃飯,到了晚上就莫名其妙地變成和她在微信上聊了幾句。這些被損耗的目标,不經反思,很難發現。

通過這四步,“清晨三件事”的方法你就學得很好了。“清晨三件事”屬于自律的核心,即改變的方法,它能幫你知道要改變什麼、找到有用的意見并促使你改變。但是,它也是一個習慣,需要用習慣養成法一步步培養。

03

告别拖延症

不想做,通俗點說,就是“拖延症”。考研的複習很重要,但我就是癱坐在沙發上,玩着一邊罵一邊又舍不得放手的遊戲。

我很喜歡那個女孩,但連和她在微信上聊天的勇氣都沒有,更别說約會、表白了。這些困境,都屬于典型的不想做的困境:你理性上渴望改變,但人性的懶、怕等弱點就是拖着你不能往前。

蛋糕切分法是GTD創始人戴維·艾倫大力推崇的方法,對打敗拖延症很有用。所謂蛋糕切分法,就是把大任務想象成一個大蛋糕,一下子看到這麼大一個蛋糕,誰都覺得吃不下,也不願意吃,拖延就是這樣産生的。但這時如果切一小塊出來交給你,你就有可能動口。

其實,歸根結底,“不想做”是由于你的意志力敵不過人性的力量,人性會用情緒來拖住你,哪怕事情重要,你還是會一直拖下去。

而蛋糕切分法能讓你隻看眼前的一個小任務、一塊小蛋糕,情緒的力量就小了很多,意志力也有了獲勝的可能。

不積跬步無以緻千裡!

預算控制法和蛋糕切分法作用相似,但對應的狀态不同。蛋糕切分法針對那些對大型任務感到焦慮,沒有仔細考慮該怎麼做,一拖再拖的情況。

而預算控制法則針對那些行動的每一步都已經明确了,卻還是繼續拖下去的情況。使用蛋糕切分法,怕就怕把每一步都想得太清楚了,而預算控制法剛好相反,怕就怕有哪一步想得不那麼清楚。

所謂預算,就是估計;所謂控制,就是把握。預算控制法要求你根據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案、步驟估算出完成整個任務需要耗費的時間。

然後,不管做的是哪一步,都記錄好大緻時間,時不時拿總需耗時與當前耗時做對比。

但這個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沒有截止日期,望着10小時20小時甚至上百小時的總需時長,任何人都會感到頭大。

隻有明确截止日期,才能在時間的流逝中給你向上的壓力,或者說是動力。截止日期不斷接近,你的緊迫感也在不斷增強,動力也就更大。你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複習考試、準備演講、策劃文案等。但是,如果沒有明确的截止日期,還是“吃蛋糕”吧。

蛋糕切分法、預算控制法可以提高我們開始行動的概率,但偏向宏觀,涉及具體的場景,應對策略也要有所變化。不過,就算場景不同,我們的核心訴求卻是一緻的:

怎麼快速行動起來?如果我正在酣暢淋漓地打遊戲,你憑什麼叫我狠心抛下它,坐在那張令人讨厭的書桌前?即便你用蛋糕切分法告訴自己隻學習3分鐘,也仍舊很難放下手機去行動。因為人做事時以及由此産生的情緒都具有慣性,表現為“停不下來”甚至“上瘾”。

這時,别想着改變心态了,改變行動吧!因為,即便你有了對付這點的心态,也抑制不了受慣性影響的情緒、行為,而行動隻要夠小、夠快,就能馬上中斷。

這就是“極小動作法”:當你做一件事停不下來,或者想做一件事卻遲遲不行動時,先通過做一個極小的動作,立刻打斷現在的行為,幾秒鐘之後再重新選擇要做的事。

【比如像這樣】

其實,我們所謂的“停不下來”“上瘾”,大都不是因為手頭的事有多麼好,隻是受慣性影響而已。而快速停下幾乎不需要思考,不會受情緒影響,又能立刻讓你停下你正在做的事情,換言之,就是巧妙地中斷了慣性行為。

你隻需要在“停不下來”的時候,找到一個極小的動作,用它來打斷你當下做的事,接着靜默幾秒鐘,或深呼吸幾次,等情緒基本平和時,再做選擇。這樣,戰勝情緒就會容易得多。

04

不要過于高估自己的行動力

怎麼過好這一天?

除了“清晨三件事”外,我們還有不少工作要完成:有的突然安排下來,卻要求馬上搞定;有的是“面子工程”,不重要但必須得做,還有朋友聚餐、家人感冒之類的瑣事需要處理。人活着,總有處理不完的事,想要過好這一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做好這一天的事,做好“日管理”。

你得先有一張清單,才能開啟接下來的工作。

不論是大的影響,還是小的作用,清單最大的功能都是相同的:避免遺忘。清單是你的第二大腦,幫你記住你打算去做的事。而把事情記到它上面後,你也不會再惦記這件事,以便于你更加專注于當下這一刻、這一秒。

當你為記在清單上的事情煩躁時,你可以放心地告訴自己别想它,做該做的事去。因為你已經把它放在“第二大腦”裡了,這樣不僅能減少焦慮,暫時忘記也不會有任何影響。

一些人使用清單會習慣先把想做和要做的事全都記下來,再篩選、決定做哪些。這樣做有一個壞處:清單上密密麻麻一片,自己卻不知道該删掉哪些,該做哪些。最後,很可能沒删去幾個任務,但該做的都沒做,不該做的卻做了很多。

因此,更好的做法是在記錄前先篩選一遍。當你想把一件事記到清單上時,先問問自己:“在72小時之内,我會去做這件事嗎?”

這個記錄的方法就叫“72小時法則”。遇到事情,别管它重不重要,緊不緊急,先思考自己會不會在今、明、後三天内花時間去做,如果答案為“會”,想一想你會在什麼時候做,敲定一個大概的時間,再加到清單裡面。

如果答案為“不會”,那就别管它了,在72小時之内你都不做,之後你做的概率就和六月飛雪的概率差不多。掌握這個方法後,篩選就變得非常簡單,比分清什麼“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輕松、有效得多。

經過“72小時法則”的篩選,你的待辦清單應該會精簡、好看很多。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用“狀态優先法”去行動了。

所謂狀态優先法,就是根據你的狀态來判斷現在該做什麼,你當下有動力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你的狀态好,就做一些有難度的任務;狀态不好,犯困、有起床氣、不舒服、傷心時,就處理一些簡單的任務。總之,不要考慮事務是否重要,隻需要考慮你的狀态,再匹配相符難度的事務,在合适的狀态下做适合的事。不隻是對于清單上的事情,對于任何生活中的事務,你都可以用“狀态優先法”來判斷當下做與不做。

除了“狀态優先法”,我們做事還要遵循一個原則:要事第一。但,“要事第一”是建立在“狀态優先”基礎上的,它處于一個更高的層級,這也是我們日管理的最高層級。換句話說,如果你還沒有學會使用清單、掌握“72小時法則”、按照狀态行事,那就别想着“要事第一”了,還是一步步來吧。

自律,是各類雞湯文的高頻詞彙。一些人在說當你擁有了自律,你就擁有了力量;一些人在說自律給人自由。歌德也說過,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期,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所以,我們的問題從不在于意識到自律的重要性,而在于如何實現自律。

-End-

編輯:山鬼 HH

觀點資料參考:

《自律之書:順應人性的時間管理術》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