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分類——溫裡藥
【【【【溫裡藥綜述】】】】 一、概念 凡能溫裡祛寒,用以治療裡寒症候的藥物,稱為溫裡藥,又稱祛寒藥。 此類藥物多為辛溫大熱之品,辛散溫通、大熱除寒,故有溫裡散寒、補火助陽、回陽救逆、溫經止痛等功效,适用于裡寒之症。即是《内經》所說的“寒者溫之”的意義。部分溫裡藥還有和中止嘔、開胃進食等作用。 所謂裡寒,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寒邪内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髒寒症,必須溫中祛寒,以消陰翳;一為心腎虛,陰寒内生,而見汗出惡寒、口鼻氣冷、厥逆脈微等亡陽症,必須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本類藥物因其主要歸經之不同而奏多種效用。其主入脾胃經者,能溫中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虛寒證,症見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舌淡苔白等;其主人肺經者,能溫肺化飲而治肺寒痰飲證,症見痰鳴咳喘、痰白清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經者,能溫肝散寒止痛而肝經受寒少腹痛、寒疝作痛或厥陰頭痛等,其主入腎經者,能溫腎助陽而治腎陽不足證,症見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滑精遺尿等;其主入心腎兩經者,能溫陽通豚而治心腎陽虛證,症見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或能回陽救逆而治亡陽厥逆證,症見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脈微欲絕等。 二、溫裡藥配伍 使用溫裡藥時應根據證情的不同,合理配伍用藥。 裡寒兼有表證者,當配辛溫解表藥; 寒凝氣滞血瘀者,當配行氣活血藥; 亡陽厥脫冷汗不止者,當配固表收澀止汗藥; 亡陽氣脫者,當配大補元氣固脫藥; 寒痰咳喘者,當配溫化寒痰藥;寒濕内蘊者,當配苦溫燥濕藥。 三、溫裡藥應用注意事項 1、祛寒藥适應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辨證選擇相适應的 藥物進行治療。外寒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應适當配合解表藥同用。 2、本類藥物可用于真寒假熱之症;對真熱假寒病症不可應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後出現嘔吐現象,是為 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3、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别藥物孕婦須忌用;夏季天氣炎熱,或 素體火旺,劑量宜酌量減輕。 4、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應用時必須注意用量、用法以及注意事項。 四、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影響心率,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環,抗休克作用; 2、對消化系統作用 增加胃液分泌、增強消化機能、排除消化道積氣、減輕惡心嘔吐、抗潰瘍等作用; 3、對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影響 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改善陽虛證,使陰虛證惡化; 4、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鎮靜和局麻作用,影響植物神經功能,影響内分泌功能; 5、抗炎和鎮痛作用 對痢疾杆菌、傷寒杆菌、綠膿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溫裡祛寒藥對于西醫診為消化不良、胃腸痙攣疼痛、腸脹氣、蛔蟲腹痛、蛔蟲性腸梗阻、慢性氣管炎、慢性 腸炎、痢疾、疝氣腹痛、慢性腎炎水腫、性功能障礙等病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一、溫中散寒藥】】】】 主要用于寒邪内侵、陽氣被困,或脾陽不足、寒自内生,所緻脘腹冷痛、嘔吐瀉痢等髒寒證。 【幹姜】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幹燥根莖。 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主治:(1)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裡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回陽救逆 之功,以治陰寒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與細辛、五味 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 關于姜: 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制,就分為生姜、煨姜、 幹姜、炮姜等數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于發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于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症;幹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于 治裡寒之症,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炮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 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幹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于煨姜,是用生姜煨 熟,比生姜則不散,比幹姜則不燥,其性與炮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裡而治胃腹冷痛。 3、幹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幹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高良姜】 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辛、熱,入脾、胃經。 功效: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主治: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 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于胃寒嘔吐,常與半夏、 生姜等配用。
【紅豆蔻】 辛,溫 ,入脾、胃經。 功效: 溫中散寒 主治:(1)(寒濕所緻之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不欲飲食行氣止痛: (2)研末摻牙,治療風寒牙痛。
【花椒】 辛熱,有毒,歸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主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洩瀉,痢疾,齒痛,蛔蟲病,蛲蟲病,陰癢,瘡疥。
【胡椒】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辛、熱,入胃、腎,肝,大腸經。 功效: 溫中散寒,浮熱牙痛,解食物毒 主治:(1)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緻的吐瀉、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荜菝等同用 (2)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洩瀉。
【丁香】 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辛,溫,入肺、胃、脾、腎經。 功效: 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主治:(1)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 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應用。 (2)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症,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 同用。 **** 注: 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陰疽、跌打損傷等症。
【荜菝】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荜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 溫中散寒。 主治:(1)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郁,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 嘔吐、腹瀉等症,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本品又可用治牙痛,用荜菝為末揩之。
【荜澄茄】 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1)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适用于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症, 常與高良姜等配合應用。 (2)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應用。 (3)可用于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郁滞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症。
【山柰】 為雙子葉植物藥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 辛,溫,無毒,入胃,脾,心,腎,肝經。 功效: 溫中,消食,止痛。 主治: 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
【【【【二、溫腎回陽藥】】】】 主要用于陰寒内盛、元陽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陽厥脫證;或腎陽不足、陽痿宮冷、陰寒水腫、五更洩瀉等證。 【附子】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 功效: 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主治:(1)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 參、幹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蛎等固 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後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 用,以回陽救陰。 (2)附子功能峻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症,皆可應用, 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洩之症,又可用附子 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幹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痹痛屬于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 等品合用。
【烏頭】 辛、苦,熱;有大毒,入心、肝、脾 功效: 祛風,散寒止痛,消腫潰堅、祛腐。 主治:(1)痹痛,頭痛,腹痛(烏頭湯,活絡丹,黑神丸,烏頭赤石脂丸,烏頭煎) (2)陰疽(四虎散,草烏揭毒散,外用)。 **** 注: 川烏,草烏的毒性與附子相似而過之,尤以草烏的毒性最強,應慎用。
【肉桂】 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辛、甘、大熱,入肝、心、腎、脾經。 功效: 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主治:(1)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适用于命門火衰、畏寒肢冷 、陽萎、尿頻等 症,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緻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 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于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 藥如黨參、白朮、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炮姜、熟地、鹿 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一味,亦有相當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 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幹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痹腰痛可用獨活、桑寄生、杜仲、續 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沖任虛寒、經行腹痛,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 比較: 1、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症。但兩藥各有特點,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 氣血寒滞之症,多于調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郁經閉腹痛等症,每多選用;又在峻補氣血之中,用 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 附湯中都用附子。 2、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 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症,不宜應用。
【【【【三、暖肝散寒藥】】】】 主要用于寒犯肝經、厥陰頭痛、寒疝腹痛等證。 【吳茱萸】 本品為雲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 溫中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殺蟲。 主治:(1)吳茱萸溫散開郁、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郁滞,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 中散寒的淡幹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台烏藥、小茴香及川楝子; 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 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後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 痛洩瀉。 (2)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緻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 注: 1、吳萸是厥陰肝經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郁滞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 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脅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2、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幹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冷痛,吳萸、幹姜,每常同用。但幹姜尚能溫上焦, 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小茴香】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辛、溫,入肝、腎、脾、胃經。 功效: 理氣、散寒止痛,調中和胃。 主治:(1)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應用;又 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于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之症。
【【【【四、溫肺化飲藥】】】】 主要用于寒痰停飲犯肺、喘咳痰稀等證。 【幹姜】 【細辛】 辛,溫;小毒,入肺、心、腎經 功效: 祛風,散寒止痛,散寒解表,溫肺化飲。 主治:(1)頭痛;痹痛;腹痛;牙痛(川芎茶調散,獨活寄生湯) (2)風寒表證(九味羌活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3)痰飲咳喘(小青龍湯) (4)鼻淵;竅閉神昏 **** 注: 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忌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