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水樓村:先祖邵玘一身正氣
水樓村位于330國道旁,永昌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偏北2000米。村民委員會駐水樓自然村。村以駐地得名。全村以水田為主,區域面積0.71平方公裡,其中有耕地546畝。下轄水樓和汪麻車2個自然村,有6個村民小組,146戶,423人。村民大多以種植水稻、苗木和養殖珍珠為業。
水樓自然村,村民委員會駐地。村中世居邵姓,其先祖于宋紹興年間自睦州淳安遷居于此,建一樓閣于水中,故村名水樓。有村民小組3個,79戶,230人,耕地243畝。
汪麻車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員會駐地北1000米。村中世居汪姓,原以榨油為業,故村名汪麻車。有村民小組3個,67戶,193人,耕地303畝。
據蘭溪永昌水樓《蘭溪椒石邵氏宗譜》:宗族堂名:永思堂。
本譜為邵烏仂編纂,版本為2001年永思堂電腦打印本。本譜始修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此為第七次修,世系修錄至第三十世,排行字為:遠。共八卷,計八冊,線裝本。書名據書名頁題《博陵郡蘭江椒峰邵氏宗譜》。
卷一:譜序、家規、凡例、姓氏源流、詩文;卷二:譜圖、世系圖;卷三至卷五:行傳;卷六:挽都禦史、水樓裡居圖;卷七:傳贊、像圖;卷八:行傳、裔孫生卒、婚娶登記表。
始祖:邵祖義,行百一,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由金華下幹遷居蘭溪椒石。
始遷祖:邵旺,明代自蘭溪椒石村遷居蘭溪縣永昌水樓(今屬永昌街道)。
本支派排行字:百千曾貴正,福裕能廉顯,崇厚俊魁名,德行常存性,餘潤永豐隆,凝秀傳芳遠,淩雲繼緒均,甘棠贻澤廣,奕世耀晖煌,理學馳鴻譽,朝端振紀綱。
本支名人:邵玘、邵榮祿、邵志仁。
收藏單位:蘭溪市永昌街道水樓村邵桂祿。
蘭溪在明代的時候,就有一位一身正氣、無私無畏、公正嚴明的司法清官,他就是至今蘭溪民間仍敬稱為“邵都堂”的明南京都察院左副都禦使邵玘。《明史》對邵玘生平有詳細記載。據《明史》(卷158)載:“玘,字以先,永樂中進士。授禦史。仁宗監國,知其廉直。每法司缺官,即命玘署,有重獄辄付之。曆仕中外,所過人不敢犯。宣德三年由福建按察使入為南京左副都禦史。奏黜禦史不職者十三人,簡黜諸司庸懦不肖者八十餘人,風紀大振。居二年,以疾卒官。玘負氣,好侮同列,治獄頗刻深。然持身廉潔,内行修,事母以孝聞。”
邵玘(1375年-1430年),字以先,浙江行中書省金華府蘭溪縣(今浙江蘭溪)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永樂四年,其中進士三甲一百四十二名,授監察禦史。宣德三年,由福建按察使進位南京左副都禦史,奏請罷黜不稱職者近百人,後死于任上。
邵玘在參加明成祖朱棣舉行的春宴上一舉走紅。春宴有一項為成祖皇冠上籫花活動,“許監生簪花,衆皆畏縮,玘且前為成祖簪之,皇上注目焉”,與會生員中,惟獨邵玘敢為成祖皇冠上籫插。後傳邵玘簪花,為利市吉祥之舉。
正因為此,邵玘即被命為按察禦使,而後任官湖廣道監察禦使、江西按察使、福建按察使,成為巡視各地的“巡視組長”。
明宣德三年(1428),54歲的邵玘升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禦使,進入明朝廷最高監察機關——都察院。據《曆代職官表》載:“左都禦使,權位顯然,同六部尚書稱七卿,其職掌糾劾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左都禦史是都察院最高長官,左副都禦使是都察院次官,協助左都禦史綜理院事,相當于如今的中紀委副書記。
在懲治腐敗方面,古代的中央巡視官員,小事可自行決斷,大事上奏朝廷裁決,甚至可以“風聞奏事”。若有官員腐敗傳聞,也可以上奏。所以能起到“地動山搖、震懾州縣”的效果,對各地吏治的影響甚大。
史書對邵玘的功績評價極高。《明一統志》記:“居家有孝行,在官以威嚴憚吏,遇事善斷。所至,削妄費、黜貪庸,能舉其事。”
邵玘曾因明永樂十四年(1416)接連洪災又旱災,奉旨前來蘭溪巡視。
永樂十四年,南方奏報洪水為害,災民流浪,明成祖欲派大臣前去巡查撫恤。其間,禮部尚書呂震卻奏請應去泰山朝聖封禅為先。明成祖反對他所奏說:今四方多水旱,安敢封禅為先。呂震連連謝罪。明成祖即命邵玘去兩浙巡視水旱災情。
地域回避、職務回避、防止官吏徇情置于腦中的邵玘面有難色。焦石《邵氏宗譜》載有:“永樂丙申、飲蒙旨去浙踏勘水旱民患事,拜辭。”而明成祖認為,“卿為浙江人,正知浙中利病,允随派一名禦史屈伸跟随。”
邵玘日夜兼程火速來到蘭溪深入災戶,隻見蘭江兩岸廬舍盡塌,人畜屍體漂浮江中。有“簇簇煙村,變作深深之溝塹”更有“江邊白骨淹黃沙,岸上腐屍橫碧草”的慘不忍睹之狀。邵玘不敢相信“何期一日之水災,斷送萬千之性命”,遂呈奏朝廷祈請赈濟。
這一災情在明萬曆《浙江通志》《金華府志》也載:“明永樂十四年五月大水淹溺人畜田廬無算。六月大旱,七月及八月又大水,壞城垣。”萬曆《蘭溪縣志》載:“五月水災甫息,夏仍旱,七月十五又發生洪水,高超前八尺。”(根據洪水痕迹,華東水文站測得當時洪峰水位吳凇高程37.12米)。
而更加詳細記載洪水的是原載于焦石《邵氏宗譜》的《永樂丙申洪水記》。按現有資料看,這是最早記述蘭江洪水的一篇文字。蘭江河道,從原香溪與洲上之間改道至現洲上與彙潭之間,也由于此。
《永樂丙申洪水記》尾末句:“雖前事之莫追,遺後人之永鑒”。蘭溪人民對近600年前之作全文近700字的《永樂丙申洪水記》經典文章已載入《蘭溪市志·藝文典籍》,其文并石雕在和平公園西的防洪大堤堤壁上,以垂永鑒、啟示後人。
《邵氏宗譜》記其“正月初十,晨起整衣冠,昡暈,少頃殁。”享年56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