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園築何處,仙境别紅塵。
--這座名貴大觀園建在何處啊,有如天上仙境不像是在人世間。
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
--巧妙地借助着山山水水原來的秀美,又匠心獨具地增添了新奇鬥巧地景物。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今夜元妃娘娘省親在園中飲酒賦詩,濃濃花香融入美酒更助雅興;花兒對着娘娘玉堂人開放得更加妩媚。
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
--怎麼這樣幸運求得皇上的恩寵,如今身為貴妃娘娘,每每出動宮車儀仗隊前呼後擁,真是風光無限,顯赫異常。
【注釋】
1、“名園”句——程高本作“宸遊增悅豫”,大大增加了頌聖的色彩。
2、别紅塵——不同于人間。别,區别。
3、“借得”二句——上句說詩歌從山川中借得秀麗。唐代張說到嶽州後,詩寫得更好了,人謂得江山助。下句說盛事使園林增添新氣象。這一聯有題詠、歸省等人事,但字面上不說出,是一種技巧。
4、融——融入,混和着。金谷酒——晉代石崇家有金谷園,曾宴賓客于園中,命賦詩,不成者罰酒三鬥。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這裡借典故說大觀園中“大開筵宴”,命題賦詩。
5、媚——對人獻妩媚之态,拟人化寫法。玉堂人——指元春。玉堂,妃嫔所居之處。《三輔黃圖》:“未央宮有殿閣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漢》中亦有“抑損椒房、玉堂之盛寵”的話。這一聯用典、對仗都很講究,而小說中偏說黛玉是“胡亂作”的,是為了突出人物的聰明。兩句第一字點園景。
6、“何幸”二句——邀,叨受,幸蒙得到。以元春歸省為幸事,所以說“邀恩寵”。來賈家路上宮車馬隊往來不絕的景,小說中有描寫。
二、《杏簾在望》(第十八回)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遠遠望去,前面有山莊、有酒家,那面挑起的杏花旗,就是招引顧客進去歇腳飲酒的。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池塘裡長着菱角、荇菜,鵝群在水面上嬉戲;燕子呢喃,在桑樹榆樹間來回穿梭,又飛回在農家屋脊上的暖巢。
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
--初春,一畦畦韭菜嫩綠可愛;初秋,谷稻開花了,到處都可聞到陣陣清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在太平的盛世裡,沒有受凍挨餓的人,農家有什麼必要十分辛苦地耕田、織布?
【注釋】
1、“杏簾”二句——簾,酒店作标志的旗幟。“杏簾”從唐詩“紅杏梢頭挂酒旗”來,見前寶玉題額注。招,說簾飄如招手。這一聯分題目為兩句,渾成一氣,以下六句即從“客”的所見所感來寫。
2、“菱荇”二句——種着菱荇的湖水是鵝兒戲水的地方,桑樹榆樹的枝葉正是燕子築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葉可食。沒有語法上通常構成謂語所需要的動詞或形容詞,全用名詞組合,是“鵝聲茅店月”句法。成群戲水、銜泥穿樹等等,不須費辭,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園中劃分成塊的種植地。書中說元春看了詩後“遂将‘澣葛山莊’改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寶玉所拟,當時曾遭賈政“一聲斷喝”斥之為胡說,現在一經貴妃娘娘說好,“賈政等看了都稱頌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觀園中雖有點綴景色的田莊,而本無耕織之事,所以詩歌順水推舟說,有田莊而無人耕織不必奇怪,現在不是太平盛世嗎?既然沒有餓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織呢?
【鑒賞】
這首詩是《紅樓夢》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中元春省親令大家作詩時林黛玉代賈寶玉所作,格調自然熟練,纖巧而不露堆砌生硬,具有黛玉詩歌的個性特征。
首聯“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将題目分成兩句吟詠,句法渾然天成,緊扣題目。以下四句寫來客所見山莊景色。
颔聯“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句畫出一幅生動的畫面:鵝兒在長滿菱荇的池中嬉戲遊水,燕子從桑榆林中銜泥飛出,築巢于屋梁之間。此聯僅用名詞構成詩句,而未用動詞或形容詞,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句法。
頸聯“一畦春韭熟,十裡稻花香”一氣而下,突出描繪“杏簾在望”的田野景觀,畫出想象中的豐收景象。
尾聯“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寫來客的感想。因為這是寫給元春看的所以以頌聖結束全詩十分聰明。
林黛玉在此詩中描繪了一個理想之中的太平田莊,其實它隻是存在于大觀園内的一個虛假的田莊模型而已。脂硯齋有評“以幻入幻,順水推舟”。
元春省親的時候,這就像皇帝叫臣子做應制詩一樣的,一個一個叫大家都寫首詩,題個匾,她來評好壞。但是她弟弟,她是特别喜歡的,别人做四句就夠了,你要做八句,不是做一首,而要做四首。她認為最好的地方,比如說潇湘館、比如說蘅蕪院,後來的還有稻香村,這些地方都叫他每一處做一首詩。做得賈寶玉苦得不得了,最後林黛玉看不過了,就“作弊”了,最後一首沒寫完,就是那個稻香村。“杏簾在望”這首,她就寫好以後,寫小紙團裡面,扔給他,結果他馬上就抄進去,最後評下來,這首詩最好,所有詩裡面這首詩最好。“杏簾在望”後來就改為“稻香村”。“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格調老練,寫的詩首聯就是要拿這個題目,就要擒題目。她把這個題目分成兩句,一氣講下來,講得那麼自然。“杏簾招客飲”,酒旗在招客人,“在望有山莊”,看上去“杏簾在望”四個字就做進去了。第二聯“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這做得好不好?你說這兩句裡面,哪個是主語?哪個是謂語?沒有的。沒有動詞、沒有用形容詞,全是名詞放在一起,“菱荇鵝兒水”,這個就是詩歌的特殊句法。你可以想像,鵝兒在那裡戲水,水上面有菱荇,這些不要講出來。就用“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也是這樣,燕子在樹裡穿來穿去,把桑樹、榆樹的枝條來做自己的窩,回來做自己的燕窩,這些你自己去想像吧。它是這樣的一種句法,這是特别地工整的句法。第三聯和第二聯,颔聯同頸聯,你們學寫詩的人請注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變化。前面是嚴肅的話,後面就要嘻嘻哈哈。前面坐得一本正經,底下就要跑步。兩聯姿态要不一樣,前面濃,底下就要淡。所以底下一聯非常自然:“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這兩句話就是一氣而下,非常自然的,同上面的面目是改變了。同一個面目,你就是寫詩,說明不大會寫詩。可這首詩好在最後兩聯。稻香村那是一個景緻,你不要以為這真是農村,賈寶玉早就講過了,這個地方,水旁邊沒有山,什麼都沒有,這裡忽然出來一片人為的農村,過去人為的也寫,這裡面沒有人在種田耕地,也沒有人在那裡織布,隻是一個景點而已。林黛玉就有這麼聰明,不是這個是給元春看的嗎?所以要頌聖,應制詩嘛,因此就說“盛事無饑餒”,現在太平盛世,沒人餓肚子了,“何須耕織忙”,何必去耕織呢?到時候買就好了,糧食都吃不完。所以脂硯齋的批語就是這樣“以幻入幻,順水推舟”,什麼叫順水推舟呢?就是大觀園沒有人耕作,就有景象擺在那裡,人家種好的稻子,順水推舟。所以“且不失應制”,不失應制之體,因為寫給元春看,不單單是個姐姐,她是貴妃,她是代表皇帝出來的,她讓你寫詩的話,你必須要以臣子态度對待皇帝一樣,要歌頌太平盛世,所以說“盛事無饑餒,何須耕織忙”。所以元春看了也就特别高興,覺得她弟弟現在這麼聰明了,寫出這麼好的詩來,哪裡知道是考試作弊。這個地方寫林黛玉寫絕了。林黛玉自己的詩當然做得也好,也聰明,但她把最好的詩寫給她最心愛的人,為他出力,為知己出力的話,她寫的詩寫得特别的好。
三、《題寶玉續莊子文後》(第二十一回)
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因>>。
--這個無緣無故耍弄秃筆地是什麼人呢?抄襲莊子的《南華經》。
不悔自己無見識,卻将醜語怪他人!
-這個人不悔悟自己沒有見識,倒用粗陋的話來牽強附會責怪冤枉别人。
【注釋】
1、無端——無緣無故。
2、作踐——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襲”,寶玉是明續,不是暗偷,以“作踐”為好,故從脂本。《莊子》又稱《南華經》,見前注。
3、诋——诋毀,诽謗。
四、《參禅偈》(寶黛合作)(第二十二回)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你心領神會、大徹大悟了,我心領神會、大徹大悟了。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這(心領神會、大徹大悟)其實你我都沒有心領神會、大徹大悟,這(沒有心領神會、大徹大悟)可以說是心領神會、大徹大悟了。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心領神會、大徹大悟說不出來,這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地。
無立足境,方是幹淨。
--沒有安身立足之地,方才是真正地的心領神會、大徹大悟,達到了佛教最高境界—佛祖居住的西方極樂世界。
【注釋】
1、參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習禅者集中精神參究禅理,以求“頓悟”的意思。偈,見前《石上偈》注。
2、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意謂彼此想從對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證,内心在尋找證明,表情達意也為了獲得證明。證,印證,證驗,實驗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語中又作領悟、修成解。如《五燈會元》:“依吾行者,定證妙果(佛家稱其所謂真理叫果)”。偈中“斯可雲證”的“證”即作“悟”解。
3、是無有證,斯可雲證——意謂無求于身外,不要證驗,才談得上參悟禅機,證得上乘。無有證,即無證。禅宗認為宇宙間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滅而生滅,佛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天堂地獄也在每個人的心裡,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證驗,因為萬境皆空,本無證驗可言。《傳燈錄》:“身等空界,法同夢幻,無得無證,然後謂之解脫。”
4、無可雲證,是立足境——意謂到萬境歸空無證驗可言時,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5、幹淨——禅宗與其它佛教派别不同,以為終日誦經靜丅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頓悟到内心本自清淨,即可成佛。
五《更香燈迷》(第二十二回)
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裡總無緣。
--朝罷歸來誰還攜帶着兩袖煙?宮廷有香煙,閨房裡也有香煙,但是兩者沒有因緣關系。
曉籌不用雞人報,五夜無煩侍女添。
--閨房整夜不必麻煩侍女往香爐裡添加,到了天亮也不用侍女來報時。
焦首朝朝還暮暮,煎心日日複年年。
--它從清早燃燒到晚上,又從晚上燃燒到清早,日日又夜夜、月月又年年;它從頭部燃燒到中心,額頭住焦爛了,心受着煎熬。
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
--時間就在這燃燒中漸漸遠去,光陰必須予以珍惜,不論風雨陰晴任憑它變遷。
【注釋】
1、“朝罷”句——杜甫《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朝罷香煙攜滿袖”。說早朝回來衣袖上尚有宮中的爐香味。現在稍加改動,說“兩袖煙”,是隐藏謎底“香”字。“兩袖煙”,等于說兩袖風、兩手空。設問“誰攜”,對杜詩作了翻新。謎外寓有榮華過後一無所得的意思。
2、“琴邊”句——承上句,解說這是什麼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種,與琴、棋、書、畫為伴的是鼎爐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則有熏爐、熏籠(古時豪門尚巧制“被中香爐”,見《西京雜記》),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說與這些“無緣”。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無所得的含義。“琴邊衾裡”說夫妻關系。以夜裡同寝、白天彈琴表示親近和樂。《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程高本“總”作“兩”。
3、“曉籌”句——這一聯正面說更香的特點。曉籌,早晨的時刻。籌,指古代計時報時用的竹籌。雞人,古代宮中掌管時間的衛士。宮中例不畜雞,有夜間不睡的專職衛士頭戴“绛帻”(象征雄雞雞冠的紅布頭巾)候在宮門外,到了雞叫的時候向宮中報曉。唐代詩人王維《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绛帻雞人報曉籌”。後來李商隐反其意說“無複雞人報曉籌”,用以諷刺死于馬嵬坡的楊貴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無複”為“不用”,用來說計時的更香,恰到好處。
4、五夜——即五更。古代計時,将一夜時間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爐香要加添香料,更香隻要點上就是了。這句用了“無煩”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勳盧員外》詩“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兩句的寓意都是說人因愁緒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從頭上點燃的,所以說焦首。喻人的苦惱。俗語所謂焦頭爛額。
6、煎心——棒香有心,盤香由外往内燒,所以說煎心。佛家有“心香”(意為虔誠)之語。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狀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陰”二句——更香同風雨陰晴的變化無關,卻随着時間的消逝,不斷地消耗着自。荏苒,時光漸漸過去。須當,應當。就寄寓來說,上句是紅顔漸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則說雖世事變幻莫測,而自己卻已心灰意冷,隻是聽之任之罷了。
六、《葬花吟》(第二十七回)
【悲春】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花兒凋謝了,落了一地,被風吹得滿天飛舞;紅顔褪盡了,芳香斷絕了,可是有誰來憐惜?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有的落花飄到了亭台上,被藤絲系住憑風兒吹擺;有的被飛揚的柳絮粘住,一起撲向閨房的窗簾上、門窗上。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閨中的女兒惋惜春景已殘暮,滿腹愁情無處訴說,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一手拿起花鋤、一手提了花籃步出閨房,忍痛在鋪滿落花的地上反複來回踏着,把落花收集起來埋葬到花冢。
【悲已】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楊柳青青、榆樹的果實結得飽滿,它們隻顧自己生長、吐露芬芳,哪管桃花、李花飄零;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桃花、李花到了明年能再度開放,明年閨中不知道還有誰來居住?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暮春三月燕子在屋粱上把香巢築成了,面對閨中滿懷愁情的女兒,雙雙對對飛進飛出,真是太沒有同情心了!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傾。
--到了明年花開的季節,燕子會回來銜泥涿花再把香巢修繕,卻沒有想到這裡人已亡故,燕巢傾毀,唯剩空空屋梁。
【哭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可恨那些風如刀、霜似劍的惡劣天氣嚴加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明媚春光、豔麗花兒能夠維持多少日子,花兒一旦凋落就難以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
--這真是花開的時候容易看見,花落的時間不易見,台階前愁壞了葬花女,
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
--獨自一人手把花鋤暗暗地傷心落淚,淚珠灑上空蕩蕩的枝頭化成點點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聽那杜鵑啼叫忽地停了下來,想必血已滴盡而無聲,黃昏降臨,還是收拾起花鋤、花籃回家吧,将閨房的裡外門都關上;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把青紗燈籠點上,讓四壁生亮,早點上床休息,好使心情稍轉舒暢,隻是擔心春寒落夜雨,冷雨敲打着門窗,被寒、身寒、心更寒,反使愁上又添愁、愁更深!
【哭已】怪侬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請不要驚訝我為什麼竟會這樣地悲愁傷神,我是一半為愛春,一半為恨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愛春忽來報到,恨春忽然離去,來到時含情無語,離去時也悄然無聲。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昨夜庭院外奏響悲涼的歌聲,不知道是花魂歸去留音,還是鳥魂送别歌吟?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花魂歸去,鳥魂畢竟難以把她挽留,然而鳥兒再無言語表示,花兒也含羞難啟齒;
願奴腋下生雙翼,随花飛到天盡頭。
--我願意今日生出一雙翅膀,随花魂飛到天的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但是,天的盡頭啊!哪兒有美麗芬芳的花冢?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不如讓我用錦袋收起落花,用一捧幹淨的泥土築起一個花冢,掩埋了這一世美貌傑出的落;
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她生來純潔無暇,歸去也要幹淨清白,絕不能讓她陷進污濁的爛泥巴溝裡。
【誰葬】爾今死去侬收葬,未蔔侬身何日喪?
--生前美貌傑出的落花啊,你今日死去有我為你來收葬,我不能預料到哪一天我身亡?
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
--我今日葬花被人們嘲笑為愚癡,以後哪年我死了收葬我的又是誰呢?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
--看着春景殘暮、花兒漸漸凋謝飄落,也就是閨中女兒紅顔衰老死亡之時,
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一旦春光殆盡,花兒凋謝完了,閨中女兒也死了,那時閨中女兒、花兒兩不知,再也不會相互憐惜了!
【注釋】
1、花滿天——庚辰本作“花滿天”,但細看“花”字是後來的改筆,原抄是兩小點,表示與上一“飛”字相同。故從甲戌、戚序本。這兩句或受李賀詩“飛香走紅滿天春”(《上雲樂》)的啟發。
2、榭——築在台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花。
4、無釋處——沒有排遣的地方。
5、把——拿。
6、忍——豈忍。
7、榆莢——榆樹的實。榆未生葉時先生莢,色白,像是成串的錢,俗稱榆錢。芳菲——花草香茂。
8、“灑上”句——與兩個傳說有關:一、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所以黛玉号“潇湘妃子”。二、蜀帝魂化杜鵑鳥,啼血染花枝,花即杜鵑花。所以下句接言“杜鵑”。
9、奴——我,女子的自稱。底——何,什麼。
10、知是——哪裡知道是……還是……。
11、香丘——香墳,指花冢。以花拟人,所以下句用“豔骨”。
12、一抔——一捧。因《漢書》中曾用“取長陵一抔土”來表示開掘陵墓,後人(如唐代駱賓王)就以“一抔之土”稱墳墓,這裡用以指花冢。
13、污淖——被污穢的泥水所弄髒。
【鑒賞】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歎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兒诔》一樣,是作者出力摹寫的文字。這首風格上仿效初唐體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盡緻,藝術上是很成功的。
這首詩并非一味哀傷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種抑塞不平之氣。“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态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不是對長期迫害着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随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杯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則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願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些,才是它的思想價值之所在。
這曾詩的另一價值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筆下的寶黛悲劇的重要線索。甲戌本有批語說:“餘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寶主,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颦兒之意,俟看玉兄之後文再批。’噫唏!阻餘者想亦《石頭記》來的,散停筆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語指出:沒有看過“玉兄之後文”是無從對此詩加批的;批書人“停筆以待”的也正是與此詩有關的“後文”。所謂“後文”毫無疑問的當然是指後半部佚稿沖寫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這首詩中僅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紅顔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後文不可;隻有詩中所寫非泛泛之言,而大都與後來黛玉之死情節聲切相關時,才有必要強調指出,在看過後面文字以後,應回頭來再重新加深對此詩的理解。由此可見,《葬花吟》實際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詩谶。這一點,我們從作者的同時人、極可能是其友人的明義《題紅樓夢》絕句中得到了證明。詩曰;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似谶成真”,這是隻有知道了作者所寫黛玉之死的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以前,我們還以為明義未必能如脂硯那樣看到小說全書,現在看來,他讀到過後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極大,或者至少也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裡的人比較詳盡地說起過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我們說,明義絕句中提到後來的事象“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之類,還可由推測而知的話;那麼,寫寶王貧窮的“王孫瘦損骨嶙峋”,和寫他因獲罪緻使他心中的人為他的不幸憂忿而死的“慚愧當年石季倫”等詩句,是再也無從憑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詩中的後兩句也是如此:明義說,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的月下老人所牽的紅絲繩再接續起來。試想,隻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這與後來續書者想象寶、黛悲劇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麼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偉元、高鹗整理的續書中所寫的那樣,則寶玉已有他屬,試問,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難道“續紅絲”是為了要她做寶二姨娘不成?
此詩“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等末了數句,書中幾次重複,特意強調,甚至通過寫鹦鹉學吟詩也提到。可知紅顔老死之日,确在春殘花落之時,并非虛詞作比。同時,這裡說“他年葬侬知是誰”,前面又說“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等等,則黛玉亦如晴雯那樣死于十分凄慘寂寞的境況之中可以無疑。那時,并非大家都忙着為寶玉辦喜事,因而無暇顧及,恰恰相反,寶玉、鳳姐都因避禍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論親”、“各自須尋各自門”的日子,詩中“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幾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間,憐落花而怨及燕子歸去,用意甚難把握貫通。現在,倘作谶語看,就比較明确了。大概春天裡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即所謂“香巢已壘成”,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象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被迫離家出走了。因而,她悲歎“花魂鳥魂總難留”,幻想着自己能“脅下生雙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終至于“淚盡證前緣”了。這樣,“花落人亡兩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說寶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寶玉凡遭所謂“醜禍”,總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黴的。先有金钏兒,後有晴雯,終于輪封了黛玉,所以詩中又有“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雙關語可用來剖白和顯示氣節。“一别秋風又一年”,寶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賈府,但所見怡紅院已“紅瘦綠稀”(脂評),潇湘館更是一片“落葉蕭蕭,寒姻漠漠”(脂評)的凄涼景象,黛玉的閨房和寶玉的绛芸軒一樣,隻見“蛛絲兒結滿雕梁”(脂評謂指寶黛住處),雖然還有寶钗在,而且以後還成其“金玉姻緣”,但這又怎能彌補他“對境悼颦兒”時所産生的巨大精神創痛呢?“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難道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這些隻是從脂評所提及的線索中可以得到印證的一些細節,所述未必都那麼妥當。但此詩與寶黛悲劇情節必定有照應這一點,大概不是主觀臆斷吧;其實,“似谶成真”的詩還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離·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後來離别寶玉的情景,後者則又象是她對自己“淚盡夭亡”(脂評)結局的預先寫照。
有人說,《葬花吟》是從唐寅的兩首詩中“脫胎”的(《紅樓夢辨》)。詩歌當然是有所繼承借鑒的,但不應把文藝創作的“源”和“流”的關系弄颠倒了。說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詞造句、意境格調上利用前人之作,實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類為人熟知的詩句還不足以借取利用嗎?即如葬花情節,也未必徑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錦囊,葬于藥欄東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詩鈔》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詩句,難道還不足以啟發他的構思嗎?但這些都是“流”,都僅僅是利用,既不表現詩的主要精神,也決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現實生活的創造。何況,如前所述,此詩中,作者運筆鬼斧神工之處,完全不在于表面上那些傷春惜花詞句的悱恻纏綿。
當然,《葬花吟》中消極頹傷的情緒也是極其濃重且不容忽視的。它曾對缺乏分析思考能力的讀者起過不良的影響。這種情緒雖然在藝術上完全符合林黛玉這個人物所處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作者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借所傾心的人物之口來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而顯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種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七、《題帕三絕句》〖其一〗(第三十四回)
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抛更向誰?
--眼含淚水滴滴往下垂,暗流潛淌幽情是為誰?
尺幅鲛绡勞惠贈,為君那得不傷悲!
--珍貴的絲帕你惠贈我啊,你受鞭笞我哪能不傷悲?
八、《題帕三絕句》〖其二〗(第三十四回)
抛珠滾玉隻偷潸,鎮日無心鎮日閑。
--淚珠滾滾淌流滿面,全無心緒也似清閑;
枕上袖邊難拂拭,任他點點與斑斑。
--淚濕枕頭擦不幹啊,随它抛灑點點又斑斑。
九、《題帕三絕句》〖其三〗(第三十四回)
彩線難收面上珠,湘江舊迹已模糊。
--彩線豈能串起臉上的淚珠,娥皇女英的淚痕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識香痕漬也無?
--潇湘館前的叢竹千萬竿,那翠竹的斑點是不是我的淚珠浸注。
【注釋】
1、鲛绡——傳說海中有鲛魚(美人魚),在海底織绡(絲絹),她流出的眼淚會變成珠子。見《述異記》。詩詞中常以鲛绡來指揩眼淚的手帕。
2、潸——流淚的樣子,如潸然淚下。這裡是流淚的意思。
4、彩線難收——難用彩線串起來的意思。
5、湘江舊迹——舊傳湘妃哭舜的事迹。《述異記》:“舜南巡,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都嫁給舜為妃)追之不及,相與恸哭,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亦見于晉人張華《博物志》。湖南湘江一帶特産一種斑竹,上有天然的紫褐色斑點如血淚痕,相傳是二妃淚水染成,又稱湘妃竹。後兩句即用其意。
6、不識——未知。香痕——指淚痕。漬也無——沾上了沒有?
【鑒賞】
第一首:眼裡飽含痛苦的淚水,隻能偷偷的簌簌流。多謝你贈送珍貴的手帕,你是那樣的痛苦,我那能不流淚呢?首句就點明了淚水,次句更提出了眼淚“更為誰”的問題。“為誰”是設問句。“誰”、“君”不言自明是指寶玉。而三四句更明确的說明,流淚是為了寶玉挨打受痛苦。寶玉挨打受折磨,仍私贈“尺幅鲛绡”(一尺見方用絲織成的手帕)給黛玉,而黛玉“哪能不傷悲”就非常自然。總之,這首詩寫黛玉“暗流潛淌”的眼淚,是因為寶玉挨打受苦并贈信物而生的。
第二首:整天心煩意亂,貌似清閑,淚水卻象斷線的珍珠一樣不停地潛流。我用袖子去擦,怎麼也擦不幹,隻好讓他淌流,浸濕枕頭。這首主要寫淚流之多,以緻難以拭幹,索性讓它流淌。這首似回應了绛珠草的夙願“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珠”珍珠。“玉”玉石。這裡是指淚水象珍珠。潸:流淚的樣子,這裡是指淚水不斷的淌流。鎮日:整日。
第三首:彩色的線難把似珍珠的淚珠串起來,但願自己的淚水也能把窗前的翠竹染成斑竹。黛玉借用二妃哭舜的典故,典故出自《述異記》:“舜南巡,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均為舜之妃),追之不及,相與恸哭,淚下沾竹,竹上為之斑斑然”不識:不知。香痕:指淚痕。漬也無:沾上了沒有。黛玉借用此典故,以表示對寶玉的忠貞不渝的決心——哪怕象娥皇,女英哭舜那樣,淚灑湘江,淚染翠竹,以至淚盡至死也心甘情願。
黛玉這三首詩,首首寫淚,句句與淚有關。這三首詩互相勾連,形成了一個整體,抒發了黛玉對寶玉忠貞之情。《紅樓夢》第一回記叙了警幻仙境中的“绛珠仙草”因得赤霞宮神瑛侍者的澆灌,這绛珠草始得久延年月。绛珠草為此表示,他日下凡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作為绛珠草下凡的林黛玉寫《題帕詩》三首,正與“還淚說”相照應。還淚之說,雖是“荒唐”,但也表現了黛玉對寶玉的忠貞。這三首絕句所寫之淚水,是寶玉與黛玉的愛情走向成熟的标志。在此之前,他倆之間雖然互相傾心,但仍處于掩飾、猜疑、試探的階段。因寶玉挨打,黛主為之恸哭,寶玉私下傳送信物(手帕)。這在封建社會裡,是反抗包辦婚姻的大膽的舉動,因而是寶黛愛情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突破,也表明了寶黛在反抗封建禮教問題上的一緻。
寶黛在反封禮教上的一緻,說明了他倆都是舊體制的叛逆者。這可以聯系寶玉挨打各人反應不一的故事情節得到印證。寶玉挨賈政毒打,寶钗送來藥丸,見衆人埋怨這埋怨那,她就說“你們也不必怨這個怨那個,據我想,到底寶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來往,老爺才生氣。”說得堂堂正正,既維護了賈政的權威,又從側面表示了對寶玉行為的不認同。襲人這個頭等丫頭則在王夫人面前表态:“論理寶二爺也得老爺教訓教訓才好呢!要是老爺再不管,不知将來還要做出什麼事來。”同時也建議“以後竟有叫二爺搬出園外來住”,以正“男女之分”,免得“叫人懸心”,這其中故有襲人的私心所在,同時也表現在思想上她與寶钗是一緻,并不認可與支持寶玉的行為。正是在這背景中,黛玉寫了充滿痛苦淚水的題帕詩,喊出“叫人焉得不傷悲”的呼聲,讓眼淚“暗灑閑抛”,“任他點點與斑斑”。這是為寶玉挨打受苦而流的淚。也是寶黛心心相印印的淚。
曹雪芹寫寶玉贈帕、黛玉題帕詩,寫黛玉以淚水洗臉,表明了他對林黛玉以淚還債的深切同情。這同情包含了作者對寶黛思想性格的一緻贊賞。
這三首詩,内容層層深入。第一首定下了“還淚債”的調子,表明了黛玉為寶玉而挨打而流淚、悲傷的态度,回答了為什麼流淚的問題。第二首寫黛玉痛苦流淚之多,寫了流淚的情狀。“鎮日無心”,“任他點點與斑斑”則是寶黛情投意合的結晶。這正是打在寶玉身上痛在黛玉心上的結果。第三首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則有暗示寶黛愛情的悲劇結局。這正是黛玉決心與寶玉結為連理枝非常含蓄的描述:哪怕是如娥皇女英恸哭于湘江邊,淚珠灑滴在翠竹上,也心甘情願。
十、《詠白海棠》(第三十七回)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半卷起湘妃竹的門簾半關着門,碾碎冰霜做泥土用白玉做成花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偷來了梨花蕊的三分潔白,借到了白梅花的一縷香魂。
月窟仙人縫缟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像是月洞的仙人制的潔白天衣,又像是秋天閨房裡悲傷的姑娘擦拭淚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嬌美而又羞澀地在向誰默默傾訴?西風裡疲倦地倚着欄杆夜色已經深沉。
【注釋】
1、湘簾——湘竹制成的門簾。這句說看花人,“半卷”、“半掩”與末聯的嬌羞倦态相呼應。
2、“碾冰”句——因花的高潔白淨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該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潔來側面烘染。
3、“偷來”二句——意即白淨如同梨花,風韻可比梅花。但說得巧妙别緻。宋代盧梅坡《雪梅》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輕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蓮花一線香”的詩句,可能都為這一聯所借鑒。
4、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蘇轼曾用“缟袂”喻花,有《梅花》詩說:“月黑林間逢缟袂”。這裡借喻白海棠,并改“逢”為“縫”,另藏深意。
【鑒賞】
這首七律詩是在第37回因探春提議創建大觀園海棠詩社開社時的首場集體詩作。由探春限韻,探春、寶钗、寶玉、黛玉每人一首,後來湘雲又來補作兩首。黛玉的這首詩,被海棠詩社社長李纨稱為“風流别緻”,曆來評論家認為此詩有與衆不同的個性及風貌,表明了黛玉鄙棄污濁世俗的孤傲品性,孤獨寂寞的感傷情緒以及才華橫溢的才情。
首聯上來不是直接寫花,而是先寫賞花的人。“半卷”、“半掩”寫出賞花人的嬌媚含羞之态,與花映襯;“湘簾”是湘妃竹做的簾子,這裡切合黛玉“潇湘妃子”的身份。曆來以“冰玉”比喻花的素淡純潔,黛玉則從花想到育花的土和盆也當非同一般,因而喻為“冰”“玉”,顯得别具風采,又寫出黛玉“潔本潔來還潔去”的品格。、
颔聯上句以梨花之蕊喻白海棠資質的皎潔,下句以梅花喻白海棠品性的芳香孤傲。這裡用“偷來”“三分白”、“借得”“一縷魂”,構思巧妙别緻。這是化用了宋代盧梅坡《雪梅》詩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頸聯上句喻白海棠花象月中仙人縫制的白衣,月窟,月中仙境,月宮;仙人是指嫦娥;缟袂,是指白絹做的衣服,也可象征喪服,詩詞中常以此比喻白花。如宋代蘇轼在《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詩中有:“月黑林間逢缟袂,霸陵醉尉誤誰何。”還如明代高啟的《梅花》詩中有:“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緣。”下句喻白海棠又象秋天閨房裡哀怨的女子在擦拭淚痕。對這兩句詩,脂硯齋有評論:“虛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脫落自己。”詩句隐中描寫的當是黛玉的自我形象與心境,又含有借“仙人縫缟袂”暗示黛玉前世為绛珠仙草的薄命早夭,借“拭啼痕”點出黛玉以淚還在債之意。
尾聯寫白海棠含羞帶怯地獨立深夜西風之中,寄寓了黛玉滿腹憂傷卻無處傾訴衷腸,隻得聽任西風摧殘的凄涼心情。在《詠白海棠》中,林黛玉的詩又一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偷來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縷魂。”“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耶已昏。” 如李纨所歎,“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樣心腸。”如寶玉所贊,“從何處想來!”黛玉亦如一朵白海棠,具梨蕊之嬌潔,借得了梅花芳香孤傲的品性。在《紅樓夢》中,大多數詠物詩并不單單隻是為了詠物,還寄托了作詩者的自我感情在裡面,我把這類詠物詩看成抒情詩。林黛玉的這首詠白海棠詩便可看作是抒發自我感情的抒情詩。
十一、《詠菊》(第三十八回)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難于抑制的創作沖動從早到晚把我侵擾,或繞籬而行或停步倚石我獨自沉思誦吟。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我提起飽含秀逸才思的筆尖将秋菊來摹寫,我口含秋菊的清香仰對明月而長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稿紙上留下了自我憐惜的秋怨,但有誰能通過片言隻語理解我的悲愁。
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自從陶淵明寫詩評論菊花之後,菊花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稱道到今天。
【注釋】
1、無賴——無聊賴,無法可想。詩魔——佛教把人們有所欲求的念頭都說成是魔,宣揚修心養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閑吟》詩說:“自從苦學空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唯有詩魔降未得,每逢風月一閑吟。”後遂以詩魔來說詩歌創作沖動所帶來的不得安甯的心情。昏曉侵——從早到晚地侵擾。
2、欹——這裡通作“倚”。沉音——心裡默默地在念。
3、毫端——筆端。蘊秀——藏着靈秀。“毫端蘊秀”是心頭蘊秀的修辭說法。臨霜寫——對菊吟詠的修辭說法。臨,即臨摹、臨帖之“臨”。霜,非指白紙,乃指代菊,前已屢見。寫,描繪。這裡說吟詠。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辭上兼因菊、人和詩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與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參見薛寶钗《詠白海棠》“欲償白帝”注。“素”在這裡不作平素解,卻兼有貞白、高潔的含義。“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懷。
6、一從——自從。陶令——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符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曾做過八十多天彭澤縣令,所以稱陶令。他喜歡菊,詩文中常寫到。評章——鑒賞,議論。亦借說吟詠,如:評章風月。
7、高風——高尚的品格。在這裡并指陶與菊。自陶潛後,曆來文人詠菊,或以“隐逸”為比,或以“君子”相稱,或贊其不畏風霜,或歎其孤高自芳,而且總要提到陶淵明。
【鑒賞】
《詠菊》就是一首抒發她幽怨悲愁的詩作。
首聯以林黛玉自訴構思詩作時的心态及行狀舉止為發端,刻劃出一個為詩魔攪擾得坐立不安的詩人形象,使讀者感受到詩人内心的躁動,預示着詩人有某種情緒急需借助于詩歌來渲洩。“無賴”,指糾纏不休。“詩魔”,指詩人由于興起寫詩的意願,象着了魔一樣,難于抑制。“欹”,傾斜之意,這裡用作倚靠。“沉音”,即沉思吟誦。
颌聯寫詩作者進入寫作階段時的情狀。由于經過苦思冥想,構思一旦成熟,立即投入寫作,這時的詩作者卻另一翻表現:時而奮筆疾書——“毫端蘊秀臨霜寫”,時而高聲朗誦——“口齒呤香對月吟”,通過詠菊抒發自己的心聲。“毫端”,指筆尖。“蘊秀”,飽含秀逸的才思。
頸聯寫詩者通過“詠菊”所抒發的情緒。在這一聯,林黛玉對“詠菊”詩的具體内容不作介紹,而着重提示讀者,通過“詠菊”所抒發的是“自憐”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憐惜的素怨。詩作者又特意指出,由于種種原因,這種悲愁素怨卻難于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生的情懷即愁。
尾聯寫陶淵明詠菊詩文旨意,及對後來的影響。“陶令”指東晉詩人陶淵明,他喜歡菊花,寫了不少贊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風霜的詩,并影響了後人。自陶淵明開始,文人“詠菊”往往都偏重于贊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提及此事,意在于用“千古高風說到今”的詩作與自已“滿紙自憐題素怨”的詩作進行對照。“平章”,即評說,議論,這裡用作“吟詠”之意。
十二、《問菊》(第三十八回)
欲訊秋情衆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想打聽秋天菊花的消息沒人知,我隻好背手漫步去與菊花私語:
孤标傲世俗誰隐,一樣花開為底遲?
--具有孤高傲世品格的你将與誰去歸隐?人世間的花兒千千萬你為什麼開得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滿園露水滿庭嚴霜你是不是寂寞?大雁南歸蟀蟋悲鳴你是否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請不要說人世間沒有知已,你解人語不妨與我交談心思。
【注釋】
1、秋情——即中間兩聯所問到的那種思想情懷。因“衆莫知”而唯有菊可認作知己,故問之。
2、喃喃——不停地低聲說話。負手——把兩手交放在背後,是有所思的樣子。扣——詢問。東籬——指代菊,見前詩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為底——為什麼這樣。底,何。
5、蛩——蟋蟀。可——是不是。雁、蛩、菊都是拟人寫法。
6、解語——能說話。在這裡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說話的話。語出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唐玄宗把貴妃比作“解語花”事。
【賞析】
《問菊》一詩反映了林黛玉孤高傲世的品格和将來“偕誰隐”的孤苦心情。
首聯點題:想打聽秋菊的消息,人人都說不知道,隻好背手漫步去問菊花,緊扣題目“問菊”。秋情:秋,指代菊花;秋情即第三句至詩末所抒發的那些感情。喃喃:低聲地自言自語。負手即背手。叩:問。“東籬”代指菊花,語出陶淵明《飲酒詩》。自然界的菊花被黛玉視為知已,卻又不能回答黛玉提出的問題,實際上隻能自言自語。而對菊叩問喃喃私語就是孤苦伶仃寂寞凄涼的表現。
颌聯是說,你是那樣孤高與傲世将來和誰歸隐?你和世界千萬種花一樣都是花,為什麼開得遲?孤标:标,樹梢的最上端。孤标引伸為出衆的意思。底:何,為什麼。自這兩句起至詩末,都是叩菊提出的問題。
頸聯繼颌聯而作進一層的提問:滿園的露水滿庭院的嚴霜,你是不是寂寞?冬天将至,大雁南歸,蟋蟀悲鳴,你是不是相思?圃:園。蛩(qiong二聲“窮”)蟋蟀。病:悲鳴。這裡的大雁、蟋蟀、菊都是拟人的寫法。
結聯兩句既是提問,也是請求:不要說人世間沒有知已,你能理解人意能不能與我傾吐腑肺?解語:能解人語;意思是說菊花能解人意。解語出自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唐玄宗把楊貴妃比作“解語花”一事。片時:一會兒。此聯實際上是我自我安慰之言。
《問菊》詩以問的形式為經,以菊(實際上是黛玉自已)之情為緯,抒發了黛玉傷秋悲世之情。詩曰問菊,實是問自已。在詩中,菊花處處是黛玉的化身。這是詩的立意新巧之處。孤标傲世者表面上指菊花,實際上是黛玉自己。菊花所處的圃露庭霜的環境,不正是《葬花辭》所說的“一年三十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另一種說示麼。這是寄人籬下弱女子所處的惡劣環境。問菊者提出的問題,就是黛玉的自問,就是黛玉自己的心世、思想情緒的反映。她寄居大觀園,仰人鼻息,雖與寶玉心心相印,但未能變成現實,故有“偕誰隐”之思想問題;而“為底遲”表面上是指菊花開得遲,實指自己的尚無自主之意。這就是一個孤苦伶仃弱女子的悲鳴。在蟋蟀的悲鳴鴻雁南歸之際怎能不悲秋呢?怎能不相思呢——相思鴻雁向南飛去的地方,即故鄉。湘雲說這兩個問題把菊花問得“無言以對”。這“無言以對”,實質上是黛玉有口難言,因此無法回答。
詩的結聯特别耐人尋味:既表現了黛玉孤苦伶仃的情緒,又含蓄的揭示了現實的無情。這兩句,字面上是規勸菊花不要悲觀失望,世上還有知已。其實是反語。寶黛在此之前雖互贈信物,但在那種環境裡,連與其他人“話片時”的機會都沒有,隻好問菊,表面上是黛玉自我安慰,實質上是黛玉悲涼凄苦的寫照。這是現實黑暗冷酷逼人的折光反射。《問菊》一詩所抒發的悲秋傷世之情,反映了曹雪芹對黛玉不幸的深切同情。
十三、《菊夢》(第三十八回)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籬笆旁邊的秋菊一覺睡去夢境清幽,夢中似乎和月亮在雲朵中飛翔卻又不甚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夢入仙境并不是羨慕莊生化為蝴蝶,因為懷念過去而尋像陶淵明一樣愛菊的盟友。
睡去依依随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夢境已随着歸雁遠去而中斷,卻還留戀不舍,不由得對驚醒幽夢的蟋蟀鳴叫聲感到煩惱。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醒來後心理的哀怨又像誰訴說,隻剩下衰草寒煙這凄涼的秋景。
【注釋】
1、秋酣一覺清——秋菊酣睡,夢境清幽。
2、“和雲”句——唐代張贲以“和霜伴月”寫菊,今換一字,以寫菊花夢魂高飛;以“不分明”說夢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說夢魂翩跹,彷佛成仙,但并非是羨慕莊子變作蝴蝶。莊周夢中化蝶事見《莊子.齊物論》。這裡引“莊生蝶”是為了點“夢”。
4、憶舊——實即“夢舊”,詩題中“夢”字句中不出現是詠物詩技巧上的講究。尋盟——表示結交友好,語出《左傳》。這一聯構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間夢,鷗尋海上盟”詩句的啟發。
5、“睡去”句——意謂夢見歸雁,依戀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飛遠看不見。
6、故故——屢屢,時時。
【鑒賞】
《菊夢》以浪漫主義的筆觸,抒寫菊花的夢境。
首聯“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說:菊花在東籬旁酣睡一場,夢境也清雅不俗;她在夢中依稀恍惚飛越高空,與雲彩和月亮為伴。
颔聯“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進一步詳述夢境:菊花登臨仙境飄然成仙,卻并不羨慕莊周化蝶;她回憶往事還記得與陶淵明訂有盟約,特來尋他相會。
頸聯“睡去依依随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寫菊花從入夢到驚醒的過程:菊花入睡後夢魂追随鴻雁南歸遠逝,依戀難舍;但好夢一次次被蟋蟀的悲鳴驚醒,令人可惱。
尾聯“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寫菊花夢醒後的失落感:南歸好夢被驚醒,心中的幽怨和誰訴說?那與陶令的無限深情仍是投影在走不出眼簾的衰草寒煙中。
此詩名為寫菊夢,實則寫黛玉自己之夢,她隻有在夢中才能擺脫心理重壓,獲得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的身心自由。
綜合黛玉這三首菊花詩,可以概括為:詠菊在“毫端”,“滿紙自憐”;将“問詢秋情衆莫知”的情懷,托付在菊中;寫菊言,抒菊情,訴說着心中的幽怨,對固守寒廬、寄意田園、恬淡渺遠、清靜自然、桃花源式人生的向往,也隻是招搖在夢裡。
十四、《螃蟹詠》(第三十八回)
鐵甲長戈死未忘,堆盤色相喜先嘗。
--身披硬甲懷抱長槍,鬥争到死也決不會遺忘,層層疊疊盛滿一盤紅蟹,高興的先把鮮味嘗。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
--剝開前螯露出白嫩鮮肉,在螯殼裡滿滿盛裝,打開胸部凸起的硬殼,紅色的脂油塊塊清香。
多肉更憐卿八足,助情誰勸我千觞。
--豐滿的嫩肉使我陶醉,腿上的鮮汁令人難忘,誰能起來助興勸酒呵,讓我喝盡這千杯酒漿?
對斯佳品酬佳節,桂拂清風菊帶霜。
--面對這美好的新鮮味,送走這佳節——重陽,桂葉在秋風裡拂動,菊花上沾着淡淡的寒霜。
【注釋】
1、鐵甲長戈——喻蟹殼蟹腳。宋代陳郁為皇帝拟進蟹的批答說:“内則黃中通理,外則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橫行之象也。”見《陳随隐漫錄》。
2、色相——佛家語,指一切有形之物。借用來說蟹煮熟後顔色好看。
3、“多肉”句——即“更憐卿八足多肉”。上一聯已說螯滿、膏香,故這句用“更”字說蟹腳多肉。憐,愛。卿,本昵稱,這裡指蟹。
4、“助情”句——意即“誰勸我飲千觞以助情”。觞,酒杯。助情,助吃蟹之興。
5、茲——此。佳品——指蟹。酬——報答。這裡是不辜負、不虛度的意思。佳節——指重陽。
【鑒賞】
三首詠螃蟹詩中唯有這一首極盡諷刺之能事。從對待螃蟹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寶钗同寶玉、黛玉的人生觀是大相徑庭的。難怪衆人評論道:“這是食螃蟹絕唱!這些小題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隻是諷刺太毒了些!”點出了這首詩是以小寓大的,這也是這首詩同寶玉、黛玉二人所做不同的重點。在寶钗甚至還有衆人看來,寶、黛二人所做不過是飯罷閑吟的兒女情懷,這首詩才是罵盡諸多野心家和僞君子的絕妙之筆。尤其是“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一聯,把小說中像賈雨村之流慣于搞陰謀詭計的野心家刻畫得惟妙惟肖。尾聯筆鋒一轉,指出任何心懷否測、橫行霸道機關算盡的人,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下場。難怪連寶玉都說:“罵得痛快!我的詩也該燒了。”有的人認為這首詩和寶钗一貫地做人為文風格不相吻合,說是寶钗酒後失态,藏頭露尾。但筆者以為這和前面寶钗所制竹夫人的春燈迷一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況且小說中的一切詩文都是曹雪芹假借人物之口而為之,我們又怎麼能對小說中的人物求全責備呢?
十五、《代别離·秋窗風雨夕》(第四十五回)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燈光使秋夜顯得更加漫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已經覺得窗外是無盡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風雨使秋天更加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秋天的風雨來的何其迅速,驚破了夢中的綠色。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淚燭。
--懷着秋日的感傷無法入眠,向着屏風移動流淚的蠟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晃動的燭焰點燃了短柄的燈台,牽動了愁怨和離别的情緒。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誰家的庭院沒有秋風侵入,那裡秋日的窗外沒有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絲綢的被子無法抵擋秋風的力量,秋夜将盡的更漏聲催來更急的雨聲。
連宵脈脈複飕飕,燈前似伴離人泣。
--整夜連綿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離别的人哭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庭院在秋日雨霧籠罩下更加蕭條,窗前稀疏的竹葉上時有水珠滴落。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不知風雨何時才能停止,淚已經打濕了窗紗。
【注釋】
1、耿耿——微明的樣子。另一義是形容心中不甯。這裡字面上是前一義,要表達的意思上兼有後一義。
2、助凄涼——庚辰本另筆塗去“凄”字,添改作“秋”,當是為複疊“秋”字而改,有損文義,不從。
3、秋夢綠——秋夜夢中所見草木蔥籠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夢續”,“續”與“驚破”相反,又與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傷情懷。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詩中“雲母屏風燭影深”句意,寫寂寞。淚燭,熔化的蠟脂如淚,故名。也是以物寫人。“移”,程高本作“挑”,燈草才用“挑”,燭芯隻用“剪”。
6、搖搖——指燭焰晃動。爇,點燃。檠,燈架,蠟燭台。
7、“誰家”二句——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小說中所謂拟其格,這類句法最明顯。
8、羅衾——絲綢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擋。
9、殘漏——夜裡将盡的更漏聲。
10、連宵——整夜。脈脈——通“霢霢”,細雨連綿。飕飕——狀聲詞,形容風聲。
11、寒煙——秋天的細雨或霧氣。
12、滴瀝——水珠下滴。
【鑒賞】
林黛玉病卧潇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有《秋閨怨》、《别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于章句,遂成《代别離》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詩人張若虛所作,是一首寫離愁别恨的歌行。本詩在格調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離·秋窗風雨夕”,前者是樂府題。代,猶“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樂府題,南朝詩人鮑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外再加題目,這裡因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個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的、更具體的詩題。
《秋窗風雨夕》的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說與《葬花吟》一樣,都不妨看作是林黛玉傷悼身世之作,所不同的是它已沒有《葬花吟》中那種抑塞之氣和傲世态度,而顯得更加苦悶、頹傷。這可以從以下的情況得到解釋:黛玉當時被病魔所纏,寶钗對她表示關心,使她感激之餘深自悔恨,覺得往日種種煩惱皆由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誤到今。黛玉本來脆弱,現在,在病勢加深的情況下,又加上了這樣的精神負擔,自然會更加消沉。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作者寫此詩并非隻為了一般地表現黛玉的多愁善感,必欲細究其深意,那麼也就自然地會發現一些問題。首先,無論是《秋閨怨》、《别離怨》或者《代别離》這類題目,在樂府中從來都有特定的内容,即隻寫男女别離的愁怨,而并不用來寫背鄉離親、寄人籬下的内容。何況,此時黛玉雙親都已過世,家中又别無親人,詩中“别離”、“離情”、“離人”等等用語更是用不上的。再從其借前人“秋屏淚燭”詩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詩來看,也都寫男女别離之思。可見,要說“黛玉不覺心有所感”感的是她以往的身世遭遇是很難說得通的。我以為這隻能是寫一種對未來命運的隐約預感,而這一預感倒恰恰被後半部佚稿中寶玉獲罪被拘走因而與黛玉生離死别的情節所證實(參見《紅樓夢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詩鑒賞),曹雪芹的文字正有這種草蛇灰線的特點。《紅樓夢曲》中寫黛玉的悲劇結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硯齋所讀到的潇湘館後來的景象是:“落葉蕭蕭,寒煙漠漠。”這些也都在這首詩中預先作了寫照。小說中黛玉剛寫完詩擱下筆,寶玉就進來了,下面所描寫的主要細節是:黛玉先說寶玉象漁翁,接着說漏了嘴,又把自己比作“畫兒上畫的和戲上扮的漁婆”,因而羞紅了臉。對此,用心極細的脂批揭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說:“妙極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說出夫妻來,卻又雲‘畫的’,‘扮的’,本是閑談,卻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謂‘畫中愛寵’是也。誰曰不然?”這一批語,對我們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不是也同樣有啟發的嗎?
這首詩出自第四十五回黛玉病卧潇湘館,聽雨讀書,“不覺心有所感”,寫成這首《秋窗風雨夕》。
這首模仿唐代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歌行體詩歌。全詩用了十五個“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肅殺、凄苦的氣氛。表現了林黛玉在風雨交加的秋夜,孤獨寂寞而悲涼的心緒。讀來讓人肚腸寸斷。詩題《代别離》是全詩的文眼所在,别離既有遠離家鄉的别離之情,又有青年男女的别離之思。說黛玉“不覺心有所感”,感的就是遠在江南的故鄉渺不可及,人生大事不知道如何結果。所以也可以說這首詩是黛玉對自己凄涼命運的預感。黛玉剛剛寫完擱筆,寶玉就來探望,正是暗合“風雨故人來”之意,可以讓黛玉孤苦的心得到一點點慰籍。黛玉先說寶玉像漁翁,繼而又說自己像“畫”上的漁婆。剛一說完,便“羞得臉通紅”。脂硯齋批曰:“妙極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說出夫妻來,卻又雲‘畫的’、‘扮的’閑談,卻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謂‘畫中愛寵’是也。誰曰不然?”這一批語,可以幫助讀者更加深刻的理解林黛玉寫作此詩時的複雜心情和曹雪芹如此安排的良苦用意。
十六、《蘆雪廣即景聯句》(衆合作)(第五十回)
一夜北風緊,
開門雪尚飄。入泥憐潔白,
匝地惜瓊瑤。有意榮枯草,
無心飾萎苕。價高村釀熟,
年稔府粱饒。葭動灰飛管,
陽回鬥轉杓。寒山已失翠,
凍浦不聞潮。易挂疏枝柳,
難堆破葉蕉。麝煤融寶鼎,
绮袖籠金貂。光奪窗前鏡,
香粘壁上椒。斜風仍故故,
注:意即“〔雪〕奪窗前之鏡光,〔雪〕黏壁上〔沾得〕椒香”。奪,掩蓋,超過。椒,芳香植物,古時後妃居室多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暖芳香。故故,屢屢、陣陣之意。
清夢轉聊聊。何處梅花笛?
誰家碧玉箫?鳌愁坤軸陷,
龍鬥陣雲銷。野岸回孤棹,
吟鞭指灞橋。賜裘憐撫戍,
加絮念征徭。坳垤審夷險,
枝柯怕動搖。皚皚輕趁步,
翦翦舞随腰。煮芋成新賞,
注:剪剪,風尖細之狀。本以“風回雪舞”喻女子步态(見《警幻仙姑賦》注),這裡反過來以女子輕步舞腰來點風雪。李商隐《歌舞》詩:“回雪舞輕腰”。
撒鹽是舊謠。葦蓑猶泊釣
林斧不聞樵。伏象千峰凸,
盤蛇一徑遙。花緣經冷聚,
色豈畏霜凋。深院驚寒雀,
空山泣老鸮。階墀随上下,
池水任浮漂。照耀臨清曉,
缤紛入永宵。誠忘三尺冷,
注:上句說将士因忠誠而忘卻戍守的寒苦,下句說皇帝因瑞雪能兆豐年而解除了焦慮。三尺,劍。語出《漢書·高帝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借以說将士與戍守事,雪裡刀劍随身,尤覺寒冷。
瑞釋九重焦。僵卧誰相問,
狂遊客喜招。天機斷缟帶,
海市失鲛绡。寂寞對台榭,
注:獨坐雪中台榭,寂寞凄清。或有隐意。第七十九回脂評說,原稿後半部有寶玉“對境悼颦兒”情節,并謂書中所寫“軒窗寂寞,屏帳翛然”,先為其“作引”。“對”程高本作“封”,主語就不是指人了,與對句不相稱。下句說懷念在風陋巷中過着“一箪(音單,盛飯的圓竹器)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的人。典出《論語·雍也》。這裡隻借取其常用義。從脂評說寶玉後來過“寒冬噎酸齑,雪夜圍破氈”的生活看,或所說“懷”人,也有隐指。
清貧懷箪瓢。烹茶冰漸沸,
煮酒葉難燒。沒帚山僧掃,
注:意即“山僧掃沒帚〔之雪〕”。用“江邊掃雪夕陽僧”詩意。雪中埋琴,出處不詳。
埋琴稚子挑。石樓閑睡鶴,
錦罽暖親貓。月窟翻銀浪,
注:錦罽,錦毯。見《冬夜即事》詩注。這句說,天冷,貓貼着毯子以取暖。黛玉戲語作詩,所以“笑得握着胸口”。
霞城隐赤标。沁梅香可嚼,
注:典出《花史》:宋時,“鐵腳道人常愛赤腳走雪中,興發則朗誦《南華·秋水篇》,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
淋竹醉堪調。或濕鴛鴦帶,
時凝翡翠翹。無風仍脈脈,
注:脈脈、潇潇,都是風雨潇灑的樣子,這裡用以形容雪之紛紛揚揚。
不雨亦潇潇。欲志今朝樂,
憑詩祝舜堯。
十七、《燈謎詩》(走馬燈)(第五十回)
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
--雖是綠耳寶馬卻是紙馬,哪用費功夫用紫缰繩加以束縛?繞着城牆、護城河奔馳、追逐,氣勢何等的威猛!
主人指示風雷動,鳌背三山獨立名。
--這全憑燭主人發出指示,指示一發出,這些寶馬便風起雲湧地轉動起來,它在狀如巨鳌背大山的燈景中,獨自立下了大名。
【注釋】
1、騄駬——亦作“騄耳”、“綠耳”,千裡馬名,傳說為周穆王“八駿”之一。紫繩,指缰繩。
2、馳城逐塹——奔馳過城池,跨越過溝渠。猙獰,兇猛,骠勇。
3、“鳌背”句——俗稱狀元或第一名為“獨占鳌頭”。鳌背三山,古代傳說,見于《列子》:渤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來,天帝恐怕他們漂浮到西極去,就叫十五隻巨鳌(大海龜)來背着他們。又古時正月十五夜觀燈,京都中所搭起的燈山做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種彩燈,亦稱鳌山。
【鑒賞】
黛玉的謎中說千裡馬奔騰馳突,有不可羁勒之勢,又忠于其主,嘯風踏雲悉聽指揮,當喻黛玉才情橫溢,口角鋒芒銳利無比,思想不受儒家禮教束縛,但對寶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聲名獨占鳌頭,是對她的贊語也是谶語,因為海上“鳌背三山”終究是無法尋求的,即《長恨歌》中所謂“山在虛無缥渺間”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萊的“世外仙姝”,在人間也就沒有她的立足之地了。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本詩意:“青色的千裡馬無缰所束,馳騁山河時不可羁勒之勢,飛捷急促而淩厲。”主人指示風雷動,鳌背三山獨立名。本詩意:“主人指揮千裡馬,四蹄翻飛,雙翼展翅,一起共赴遠奔海外三座仙山,獨占鳌頭。”
燈謎寓言:黛玉面對未來将要發生事件的心理活動和處境。而迷底“走馬燈”則寓意為“世外仙姝”、“燈燭易滅”和“走馬觀花”的意思。
其中,騄駬為周穆王八駿之一:赤骥,盜骊,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骝,騄駬。鳌背三山:關于“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由來,起于戰國。《山海經的海内北經》中記載。
1、“騄駬何勞縛紫繩”是指黛玉的不可羁勒之心;“縛紫繩”解作千裡馬不願受缰繩的縛束,暗裡表達外圍的環境和氣氛很惡劣,處處制肘。
2、“馳城逐塹勢猙獰”指黛玉在生活中遇到現實殘酷的一面。城-城池,塹-護城河。臨近城池、護城河時卻感覺一片猙獰,暗裡表達黛玉不可羁勒的愛情生活卻遭受很多天塹;
3、“主人指示風雷動”未來發生的事件,一場暴風雨正是主人指示的。
4、“鳌背三山獨立名”鳌背三山上獨有名,暗指香丘。隐黛玉之死。
所引的典故,詳細如下:(1)騄駬。周穆王八駿之一,青黃色的千裡馬。(2)塹。塹山堙谷。——《史記·秦本紀》。索引:繞城水也。(3)鳌背三山:神話海外原有五座仙山,皆由十五隻大鳌背驸。後來卻讓巨人族釣走大鳌,結果飄走其中兩座仙山。結果隻剩下“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山海經的海内北經》中記載。
十八、《五美吟》〖西施〗(第六十四回)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舉國聞名的一代美女随着浪花早已消逝,當年被深深鎖在吳王宮闱裡,時時想念着兒時的家鄉。
效颦莫笑東村女,頭白西邊上浣紗。
--不要笑話東村那個醜女(東施),她雖然效颦,但卻能平安白頭到老,安然自得地在溪邊浣紗。
【注釋】
1、“一代”二句——一代絕色的美女終于如浪花般消失,她在吳宮裡白白地想念兒時的家鄉了。越國滅吳後,西施的命運有二說:一說重歸範蠡,跟着他遊江海去了;一說吳亡,沉西施于江,以報答被夫差沉屍于江中的伍子胥。詩中隻是泛說逝去。傾城,絕色美女的代稱,也叫“傾國”。語本漢代李延年歌。見《漢書·外戚傳》。憶兒家,明代梁辰魚據西施傳說所編的《浣紗記》中有“思憶”一折,隻寫她在吳宮時回憶在浣紗溪與範蠡戀愛事。
2、效颦——相傳西施家鄉東村有女子,貌醜,人稱東施,因見西施“捧心而颦(皺眉)”的樣子很美,也學着捧心而颦,結果反而更醜。出《莊子·天運》。參見《贊林黛玉》“西子”注。浣紗,西施和她家鄉的女子曾在若耶溪邊漂洗過棉紗。參見《贊會芳園》“若耶溪”注。唐代王維《西施詠》:“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持謝鄰家子,效颦安可希!”又《洛陽女兒行》:“誰憐越女顔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本詩後兩句即取此二首詩意。但王維詩說西施已享盡榮華,而舊伴卻仍須辛苦浣紗;此詩卻說西施雖美,已如流水逝去,而東村女雖醜尚能活到白頭。
【鑒賞】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遊泳,以至沉入水底,故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因自小承繼母親浣紗之業,又稱浣紗女。
傳說戰國時,赿國稱臣于吳國。赿王勾踐臥薪嘗膽,圖謀複國,便采取美人計,将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充當“臥底”,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姬子。緻使吳王整日沉迷于酒色,無心國事,弄得衆叛親離,結果終被勾踐所滅。
吳國是否是因西施而亡,曆史事實由史家去評說,而這位絕代佳人始終得不到自由幸福卻是真的。盡管一生榮華富貴,卻得不到好的結局。吳亡後,有人說她被憤怒的吳人沉溺于水,有人說她死于忘恩負義的勾踐之手,而人們最願意接受的恐怕是她跟随範蠡泛舟而去,了卻餘生。但不管怎麼說,她是吳赿戰争的犧牲品。她深居宮闱,時時夢想着能回到故鄉,重拾昔日的歡娛和純真。而效颦的東施女,雖然沒有西施的美貌,卻擁有西施永遠失去了的東西:一個平凡人的白頭到老的幸福。
在封建禮教的重壓下,林黛玉不能不為自己的命運憂慮,并預感到以後的難免的悲慘結局。她為西施的不幸遭遇而慨歎,對醜女東施到老仍能過着平靜的生活,産生羨慕之情。本詩中的後兩句“效颦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頗有獨到之處。以前寫西施的詩文都沒寫出西施的另一面,都在嘲笑東施效颦,而唯有黛玉卻能道出:值得羨慕的應是效颦人的平安和自由。
十九、《五美吟》〖虞姬〗(第六十四回)
腸斷烏骓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
--一聲聲寒鴉斷腸的哀鳴,一陣陣午夜呼嘨的悲風,虞姬她懷着滿腔的怨恨,面對着窮途末路的項羽。
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叛離而去的英布和彭赿,後來束手待斃甘受極刑,怎比堅貞不屈拔劍自刎,壯烈犧牲在楚軍的營帳中?
【注釋】
1、虞姬——項羽的侍妾。楚漢戰争的最後階段,項羽被劉邦軍圍于垓下。夜間漢軍四面楚歌,項羽感到絕望,對虞姬作悲歌說:“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相和。事見《史記·項羽本紀》。又《楚漢春秋》載虞姬和歌一首“漢兵已略地”雲雲,乃後代好事者之僞作,秦漢之際還沒有這樣的五言詩。
2、“腸斷”句——夜間駿馬嘶鳴,令人腸斷。烏骓,史載項羽有“駿馬名骓”即是。程高本改作“烏啼”,大誤,“夜嘯風”必解成夜風如嘯方通,但這一來這句全無史實根據了。其實“嘯風”是指馬鳴,也常說“嘶風”。
3、虞兮——用項羽歌中原詞。重瞳,指項羽。《項羽本紀》:“又聞項羽亦重瞳子(一隻眼睛裡有兩個眸子)。”
4、“黥彭”句——黥布和彭越居然甘心将來被剁為肉醬而投降了劉邦。黥布、彭越原來都是項羽部将,降劉邦後破楚有功,黥布被封為淮南王,彭越被封為梁王。後來黥布舉兵叛變,被劉邦所殺;彭越野心搞分裂,也被誅,剁屍。醢(音海),肉醬。這裡指剁屍剮肉的酷刑。
5.飲劍——自刎。虞姬自刎于楚帳,當是《楚漢春秋》等書據《史記》中基本史實加以敷演的。
【鑒賞】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随項羽出征。楚漢相争後期,項羽趨于敗局,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于垓下,夜聞四面楚歌,軍心大亂,兵少糧盡,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和駿馬,項羽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缱绻悱恻,史稱《垓下歌》。
項羽也可算是史上叱咤風雲的人物,可此時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無可 奈何的哀歎。傳說此時随侍在側的虞姬,也怆然拔劍起舞,并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之私情,激其決戰之鬥志,希冀能勝利突圍。最後項羽自愧無顔再見家鄉父老,也自刎烏江而亡。
虞姬如此貞忠項王之摯情,使後人傳頌不已。雖然虞姬隻是項王的幸從,但在黛玉的眼裡,她卻是個德藝才兼備的了不起的紅顔,因而感到“可欣可羨可悲可歎”。林黛玉贊揚像虞姬那樣的大義凜然,而鄙視像黥、彭那樣的反複無常。比起數年後依舊慘死的英布和彭越,霸王别姬自刎而亡,至少給曆史留下一曲正氣歌和一段悽怨的愛情故事。
二十、《五美吟》〖明妃〗(第六十四回)
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顔命薄古今同。
--令人驚羨的絕代佳人,竟然離開大漢的宮廷遠嫁匈奴,難怪說是紅顔多薄命,原來古往今來都一樣相同。
君王縱使輕顔色,予奪權何畀畫工?
--縱使無知的君王用輕率的态度對待容貌,何以把決定命運的權力交給那貪婪的宮廷畫工。
【注釋】
1、明妃——即王昭君。晉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妃或明君。參見《警幻仙姑賦》“王嫱”注。
2、出漢宮——指和親事。參見《青冢懷古》詩注。
3、“予奪”句——為什麼把決定權交給畫工呢?予,賜予,加寵。奪,剝奪,棄置。畀,給。
【鑒賞】
君王:指漢元帝;予:給予;奪:定奪,決定;畀:交給;畫工:指畫師毛延壽。明妃:即王昭君,原名王嫱,王昭君在曆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
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因昭君的絕世才貌,被诏入京為宮人。詩的頭兩句說的是“昭君出塞”故事。昭君入宮後,并不為元帝所知。當時有宮廷畫師毛延壽,專為宮人畫像,以供元帝選擇寵幸。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以錢财賄賂貪婪的畫師毛延壽,因而不得以畫像獻上,長期被貶入冷宮。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元帝要選派宮人遠嫁匈奴,毛延壽便把點有喪夫落淚痣的昭君的醜像呈上,當即入選。臨行時,元帝才見到昭君本來面目,大吃一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卻難于失信,再無法挽回。當然,這隻是傳說而已。詩的後兩句,就是質問皇帝為何如此輕率,把關乎宮人命運的予奪之權交付給一個畫工!
雖然客觀上,王昭君為親和民族,穩定邊關起到了促進作用,但不管怎麼說,一個弱女子,離親别鄉遠嫁塞外,總是令人悲怨的事。而她本人也曾請求歸漢卻未被允許,後竟被迫嫁給前夫的兒子。由于多年的積怨太深,無法排遣,她隻好服毒自殺。無疑,對昭君之死,黛玉是“可悲可歎”的。
二十一、《五美吟》〖綠珠〗(第六十四回)
瓦礫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嬌娆?
--不管是斷瓦殘石還是珍珠寶貝,一樣可以不加憐惜地抛棄,豪富奢侈而又傲慢的石崇,幾時重視過你的驕美與妖娆?
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暫時得到的無意義的幸福,隻是前生造定的緣分,可那悲慘的同死同歸,倒是能夠用來安慰你在地下的寂寞。
【注釋】
1、綠珠——晉代石崇的侍妾。《晉書·石崇傳》:“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豔,善吹笛。孫秀使人求之,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秀怒,矯诏(詐稱皇帝的命令)收(捕)崇。崇正宴于樓上,介士(武士)到門,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樓下而死。”
2、“瓦礫”句——把明珠(喻綠珠)當作瓦礫一樣地抛棄。石崇曾與王恺鬥富,随手用鐵如意擊碎王恺的二尺多高的珊瑚寶樹,而把自己的三四尺高的賠他。所以這樣設喻。
3、石尉——即石崇,他曾任散騎常侍、侍中,出領南蠻校尉,故稱石尉。嬌娆,美麗的女子,指綠珠。
4、“都緣”二句——綠珠跳樓死去後,石崇也一家被殺。詩說他還是有前生注定的厚福的,因為尚有綠珠與他同歸地府,可以慰其寂寞。以悲劇為有福,即書中所謂“命意新奇,别開生面。”
【鑒賞】
綠珠為今廣西博白縣雙鳳鎮綠羅村人,中國晉代十大美女之一。她美麗端莊,能歌善舞會詩,以跳“昭君舞”最為出色。巨富石崇驚慕綠珠美貌,用三斛明珠聘她為妾,并在皇都洛陽建造金谷園,内築“百丈高樓”,以慰她思鄉之愁。
趙王司馬倫之黨羽孫秀垂涎綠珠傾國姿色,使人向石崇索取,被石崇拒絕。後孫秀在趙王前陰謀陷害石崇,并借機領兵包圍金谷園,欲強奪綠珠。石崇情急,對綠珠說:“我今為爾獲罪。”綠珠回答說:“願效死于君前。”遂堕樓自盡。
家鄉民衆為懷念她善良純真的為人,特建祠祀奉,上書對聯“百世流芳旌烈節 千秋景仰弔貞魂”。唐代詩人杜牧也很傷感,詠有《金谷園》詩曰:“繁華事散遂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綠珠作為一個平凡女子,生在亂世,有膽有識,在艱難逆境中,不屈不撓;在大富大貴時,不奢不驕,始終不忘民間疾苦,不改勤儉本色。特殊的人生際遇養成了她終身不變的平民意識,造就了她秀外慧中、不屈不撓的特殊性格和強烈的反叛精神。曆史現象,見仁見智,今天人們仍贊譽綠珠的這種不屈不撓而又無奈的“忠貞”精神。
在林黛玉的筆下,綠珠的命運與虞姬、西施、王昭君一樣,都屬紅顔薄命的悲劇人物,使人既愛又憐。但在林黛玉看來,綠珠為石崇殉葬,似覺有些不值。“瓦礫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嬌娆”,可見,貪财喜色、為富不仁的豪族石崇,對綠珠并非是真愛,隻不過是把他當作掌上玩偶而已。在生命悠關時刻,他真後悔當時沒有把綠珠獻出,不然不會說出“我今為爾獲罪”的話。其實,綠珠隻是權貴之間長期鬥争的犧牲品,即使綠珠不出現,石崇也會難逃一死。所以黛玉認為,綠珠和石崇在一起,即便再榮華富貴,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不過,最後的同死同歸還是可以慰藉“寂寥”的。
二十二、《五美吟》〖紅拂〗(第六十四回)
長揖雄談态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身佩長劍的李靖雄辯健談,風流倜傥的神态與衆不同,而明察秋毫有遠見卓識的美人(紅拂),一眼便辯識出困境中的英雄。
屍居馀氣楊公幕,豈得羁縻女丈夫?
--威風一時的楊公已是行屍走肉一天天沒落,幕府中籠罩着窒人的陰影,哪裡還能束縛得住像紅拂那樣的無畏的女中丈夫?
【注釋】
1、紅拂——隋末大臣楊素家裡的婢女,本姓張,因侍楊素時手執紅拂(揮灰塵的用具),後來就叫她紅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入見揚素,從容談論天下大事,紅拂在旁見他氣宇軒昂、談吐超人,知道他将來必非庸碌之輩,就連夜越楊府投奔李靖,與他同往太原輔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見唐代杜光庭《虬髯客傳》。
2、“長揖”句——李靖谒楊素時,楊素态度倨傲,李靖長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責楊待客不遜,楊連忙謝罪,後來聽了李靖的一番高談雄辯更心悅誠服。程高本改“長揖”為“長劍”,誤。
3、“美人”句——紅拂能在李靖尚處卑賤地位時看出他今後必有一番作為,所以說她巨眼卓識。
4、“屍居”二句——說紅拂奔離楊府事。屍居餘氣,用以說人将死,意思是雖存餘氣,而形同屍體。語出《晉書》:李勝曾對曹爽說:“司馬公(司馬懿)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也。”紅拂投奔李靖,李靖恐楊素不肯罷休,紅拂也說:“彼屍居餘氣,不足畏也。”楊公幕,楊素的府署。羁縻,束縛。女丈夫,指紅拂。後人稱她與李靖、虬髯客為“風塵三俠”。
【鑒賞】
紅拂女姓張,名初塵,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戰亂,随父母流落長安,迫于生計,自小賣入司空楊素府中成為歌妓,因喜手執紅色拂塵,故稱作紅拂女。她不但貌美聰慧,更有一身過人武藝,這使她突出于楊素家中所有的婢女之上,得以随侍楊素身邊。
隋代末年,農民鬥争風起雲湧,群雄割據之局面逐漸形成。當時有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名叫李靖,他通曉兵法謀略,心懷大志,可是當時卻還窮困落魄。他先投到楊素門下,楊素開始非常怠慢,後與李靖談論一番政治形勢後,覺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畢竟年老體弱,不再有遠大的理想,隻是安于現狀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談論之時,紅拂在側侍立,她見李靖氣宇非常,乃英雄俠義之士,心中暗暗傾慕,覺得他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物。
紅拂于當夜則女扮男裝私奔去會見李靖,不想兩人相見恨晚,志同道合,結為夫妻,并決定共同去太原扶助李世民起兵反隋。李淵父子起兵後,李靖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幫李淵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為衛國公,而紅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紅拂女的私奔可謂千古第一人。因為惟有那樣的夜晚與境遇,那樣意氣相投的一見如故,妖娆絕豔的美女子,顧盼風流的少年英雄,慷慨悲涼的沒落俠士,才配有那樣蕩氣回腸的愛情傳奇。在林黛玉的五美吟中,紅拂唯一的不是悲劇人物,她慧眼識英雄,使黛玉對其“可欣”又“可羨”。黛玉從心裡頌揚紅拂這樣敢于沖破羅網的女性,稱之為女中丈夫。她是不是祈盼自己也能夠沖破門第森嚴的禮教羅網,找到自己的真愛?抑或是希望寶玉也能成為像李靖那樣的英雄少年?林黛玉能有這樣的叛逆思想,的确是難能可貴的。
【五美吟總鑒賞】
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寫的人事其實并非都據史實。如東施效颦出自《莊子》,帶有寓言性質;《西京雜記》中所寫昭君不肯賄賂畫工以緻不為元帝所知被诏使出塞的情節隻是傳說;至于出自《虬髯客傳》的紅拂形象則更經傳奇作者的藝術加工。詩中議論本借古諷今,為現實感受而發。黛玉磋歎“一代傾城” 的西施如江水東流,浪花消逝,空憶兒家不得歸,其命運之不幸遠在白頭浣紗的“東村女”之上,這是寫她自已寄身于四顧無親的賈府,預感病體難久的悲哀。她鄙薄反複無常、苟且求榮、甘心得到恥辱下場的黥布、彭越,覺得不如虞美人“飲劍”于楚帳,是借此寄托她自己“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的志願。她譏刺漢元帝大權旁落,聽命于畫工,表現了自己不肯聽人擺布的獨立性格。她惋惜綠珠而對石崇有微詞,以為石崇生前珠玉绮羅之寵,抵不得綠珠臨危以死相報,又可見其在愛情上重在意氣相感,精神上有默契。她欽佩紅拂卓識敢為,能不受相府權勢和封建禮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現了她大膽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思想。詩中所詠是否也與小說情節有某種照應呢?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五首詩寫的都是關于死亡或别離的内容,有的還涉及事敗或者獲罪被拘系,這就好象不是偶然的。末首的題材與小說情節似乎相距較遠,但有些用語卻很象雙關,如“識窮途”之類即是。紅拂未受“ 屍居餘氣”的楊府的羁留而出走了,黛玉最終不是也離開了“屍居餘氣”的賈府而回到離恨天去了嗎?當然,在現存材料很少的條件下,要确切地闡明作者的意圖還是不容易的。附帶提一下:戚序本與甲辰本上有一條早期批語說“《五美吟》與後《十獨吟》對照。”《十獨吟》後四十回續書中沒有,當是已散失的後半部原稿中寶钗或湘雲所寫的詩。從詩題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個獨處的女子如寡婦、棄婦、尼姑和離别丈夫的婦女等的愁怨,來寫那時候的現實感觸的。所謂“對照”當也不僅僅限指詩題。
二十三、《桃花行》(第七十回)
【點題】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内晨妝懶。
--窗簾外桃花盛開東風輕吹,桃花簾内的人清晨懶于梳妝。
簾外桃花簾内人,人與桃花隔不遠。
--簾外桃花盛開,簾内人惺忪疏懶,人與桃花相隔不遠。
東風有意揭簾栊,花欲窺人簾不卷。
--東風有意揭開窗簾,桃花想偷偷地看窗内人,可惜無法卷簾。
【人消瘦】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桃花瘦。
--簾外桃花依然盛開,簾内人比桃花還要消瘦。
花解憐人花亦愁,隔簾消息風吹透。
--桃花了解,憐憫簾内人,桃花也發愁,東風吹透了隔簾消息。
【倍傷情】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
--東風吹透竹制成的簾子,桃花開滿庭院,庭前的春色讓更加傷感。
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杆人自憑。
--沒有關門的庭院裡長滿荒苔,斜日下一人獨自倚靠在欄上。
【偷傍立】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她斜倚欄杆,背靠桃花,面向東風哭泣。
桃花桃葉亂紛紛,花綻新紅葉凝碧。
--桃花和桃葉紛亂地交織在一起,桃花鮮紅,桃葉碧綠。
【胭脂冷】霧裹煙封一萬株,烘樓照壁紅模糊。
--千萬株桃樹盛開的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在一片紅色煙霧之中,映照的閣樓和牆壁也成了模糊一片的紅色。
天機燒破鴛鴦錦,春酣欲醒移珊枕。
--桃花像天機織的雲錦燒破落在地面上,像春天酣睡的快醒時移動珊瑚枕。
侍女金盆進水來,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端着金盆進來送水,用飄着桃花的泉水洗臉。
【淚長流】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顔色人之淚。
--胭脂鮮豔,多麼與它相似,而花的顔色,就是人的淚。
若将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
--如果将人的眼淚比作桃花,淚水自然長流,花更加妩媚。
淚眼觀花淚易幹,淚幹春盡花憔悴。
--淚眼看花淚容易流幹,淚流之時也是春天結束的時候花也會憔悴。
【空月痕】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
--憔悴的花遮住了憔悴的人,桃花飛落,人也疲憊,已是黃昏的時刻。
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栊空月痕!
--杜鵑的啼叫聲告訴人們春天已過,寂寞的窗簾上空留下月亮的印痕。
【注釋】
1、閑苔院落——庭院裡長滿荒苔。
2、茜裙——茜紗裙。茜是一種根可作紅色染料的植物,這裡指紅紗。
3、“霧裹”句——千萬桃樹盛開花朵,望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紅色的煙霧中。程高本改“霧裹”為“樹樹”,“樹樹煙封一萬株”語頗不詞。
4、烘樓照壁——因桃花鮮紅如火,所以用“烘”、“照”。
5、“天機”句——傳說天上有仙女以天機織雲錦。這是說桃花如紅色雲錦燒破落于地面。“燒”、“鴛鴦(表示喜兆的圖案)”皆示紅色。
6、春酣——春天酣睡。亦說酒酣,以醉顔喻紅色。珊枕,珊瑚枕。或因張憲詩“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詞。
7、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臉。“影”,程高本誤為“飲”。北齊盧士琛妻崔氏有才學,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給兒子洗臉,并念道:“取紅花,取白雪,與兒洗面作光悅;取白雪,取紅花,與兒洗面作妍華。”後傳桃花雪水洗臉能使容貌姣好。
8、何相類——什麼東西與它相像。
9、人之淚——指血淚。
10、杜宇——即杜鵑,也叫子規,傳說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後魂魄化為此鳥,啼聲悲切。
【鑒賞】
海棠詩社建立後隻做了幾次詩,大觀園中變故叠起,詩社一散就是一年。現在,大家看了黛玉這首詩,提起興來,重建詩社,改稱桃花社。但這已是夕陽晚景了。
《桃花行》與《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的基本格調是一緻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詩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寶黛悲劇的總的象征,廣義地看又不妨當作“是大觀園諸豔之歸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風雨夕》隐示寶黛訣别後,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則專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預作象征性的寫照。作者描寫寶玉讀這首詩的感受說:“寶玉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淚來,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對話點出這是“哀音”。不過,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隻把這種象征或暗示寫到隐約可感覺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詩句句都寫成預言,否則,不但違反現實生活的真實,在藝術上也就不可取了。
二十四、《柳絮詞·唐多令》(第七十回)
粉堕百花洲,香殘燕子樓。
--百花洲上柳絮象粉末随風飄落,燕子樓中楊花的芳香仍然殘留。
一團團、逐對成球。
--一團團的白絨、互相追趕着結隊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說風流!
--飄泊流離也像人那樣命苦:難舍難分也沒有用處,再不要說過去的風流!
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
--草木好像也知道憂愁,這樣年輕怎麼就白了頭。
歎今生、誰舍誰收!
--可歎這一生,誰留住你誰把你收?
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跟着東風走春光也不管:任憑你到處流離,忍心地卻無法使你停留。
【注釋】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殘,指柳絮堕枝飄殘;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統志》:“百花洲在姑蘇山上,姚廣孝詩:‘水滟接橫塘,花多礙舟路。’”林黛玉是姑蘇人,借以自況。燕子樓,典用白居易《燕子樓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關盼盼居住燕子樓懷念舊情的事。後多用以泛說女子孤獨悲愁。又蘇轼《永遇樂》詞:“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故也用以說女子亡去。
2、逐對成球——形容柳絮與柳絮碰到時黏在一起。“球”諧音“速”;逑,配偶。這句是雙關語。戚序、程高本“對”作“隊”,則隻就景物說。從己卯、庚辰本。
3、缱绻——纏綿,情好而難分。風流,因柳絮随風飄流而用此詞,說才華風度。小說中多稱黛玉風流靈巧。
4、誰拾誰收——以柳絮飄落無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誤。以柳絮說,“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況看,寶玉亦未曾“舍”棄黛玉。今從己卯、庚辰本。
5、“嫁與東風”句——亦以柳絮被東風吹落,春天不管,自喻無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沒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詩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歸。
【鑒賞】
《紅樓夢》中得第三首柳絮詞,這一首詞意思好懂,要深入的體味其中的意境,還有必要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知識。
1、“百花洲”,位于姑蘇山上,林黛玉是姑蘇人,借以自況。《蘇州府志》記載:五代時,胥門城牆由土築改為磚砌。南宋紹興十四年,知府王喚建姑蘇館于胥門南側,并于城上築姑蘇台,台下為百花洲,洲東有射圃。建築之雄麗,為“三吳之冠”。現在的蘇州仍有百花洲公園和百花洲巷。
2、“燕子樓”,是唐朝徐州太守張愔為其寵妾關盼盼修建的。因為樓前有一條小河,河邊種有柳樹,每年春天,成雙成對的燕子在柳樹間飛過,故名燕子樓。
3、“逐隊成逑”,“逑”,《詩經》上有“君子好逑”,“逑”是配偶之意。“球”與“逑”雙關語。“缱绻”,讀音為“淺犬”,纏綿難分之意。
4、“飄泊亦如人命薄”,這兒的命薄,頗有中國文化的特色。中國人的信仰往往是三教合一。有人戲言一老太婆,初嫁愚漢,歎道“我就是這個命呀!”,天命之說乃是道家的說法;她生個壞兒子,歎道“這是我上輩子作了什麼蘖呀!”作蘖是佛家之說;兒子犯罪被斬,她又歎道“不能讓我絕子絕孫呀!”絕子絕孫是儒家之大忌,這又是儒家的觀念。林黛玉将自已的“飄泊”遭遇歸結為“命薄”,是有中國特色的。
5、“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這一句很值得玩味。其一,黛玉的前世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此她自喻為“草木之人”。其二,借柳絮之白色,喻草木之人因悲愁青春老去。兩相巧妙對照。
6、“嫁與東風”,唐李賀有詩句“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東風,在詩詞中常比喻為惡勢力。陸遊的钗頭鳳詞中“人情薄,東風惡”即是如此。第四首薛寶琴的柳絮詞中也寫了“東風”:“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
7、“憑爾去,忍俺留”,是什麼“去”了?是什麼“留”下?東風遣得柳絮去,韻華逝盡枯枝留。寶玉的出走不歸,黛玉的淚逝而盡。這是曹原佚稿中的意思。
二十五、《中秋夜大觀園即景》(衆合作)第七十六回
三五中秋夕,
注:三五,十五日。拟,可與……相比。
清遊拟上元。撒天箕鬥燦,
匝地管弦繁。幾處狂飛盞,
注:匝地,管樂器和弦樂器,這裡指樂聲。飛盞,舉杯。
誰家不啟軒。輕寒風剪剪,
良夜景暄暄。争餅嘲黃發,
注:暄暄,暖融融,就心情而言。“争餅”句即“嘲黃發之争餅,笑綠媛之分瓜”。黃發,老年人。綠媛,年輕姑娘。“綠”即“綠鬓”、“綠雲”,也就是女子的黑發。争餅,争吃月餅。湘雲說這句“杜撰”,黛玉說:“‘吃餅’是舊典。”唐僖宗一次吃餅味美,叫禦廚用紅绫紮餅,賜給在曲江的新進士。唐代重進士,老年中舉亦以為榮。徐寅詩說:“莫欺老缺殘牙齒,曾吃紅绫餅餡來。”黛玉借争吃餅來說争名位,故“嘲”之。分瓜,切西瓜。《燕京歲時記》:“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凡中秋供月,西瓜必參差切之,如蓮花瓣形。”黛玉說“分瓜”是“杜撰”。其實“分瓜”即樂府中所謂“破瓜”,将“瓜”字分拆像兩個“八”字,隐“二八”(十六歲)之年,唐人曾用之。段成式《戲高侍郎》詩:“猶憐最小分瓜日,奈許迎春得藕(“藕”諧“偶”)時。”即是“笑綠媛”。湘雲借以作戲語。
分瓜笑綠媛。香新榮王桂,
色健茂金萱。蠟燭輝瓊宴,
注:意謂玉桂榮發而飄來新香,月色使萱草更有光彩。萱,忘憂草。舊時常指代母親。湘雲說:“隻不犯着替他們頌聖去。”意思是用不着去代人祝母壽,因為她自己是沒父母的。瓊宴,擺着玉液瓊漿的宴席,盛宴。
觥疘亂绮園。分曹尊一令,
射覆聽三宣。骰彩紅成點,
注:射覆,原來是将東西覆蓋在盆下令人猜測的遊戲,後來古法失傳,另用語言歇後隐前的辦法來猜物,也叫射覆,六十二回曾寫到。宣,宣布酒令。書中有“三宣牙牌令”。這四句與李商隐《無題》詩“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相似。
傳花鼓濫喧。晴光搖院宇,
素彩接乾坤。賞罰無賓主,
注:晴光、素彩,都說月光 。乾坤,天地。
吟詩序仲昆。構思時倚檻,
拟句或依門。酒盡情猶在,
注:拟,摹拟,想象。“景”,程高本作“句”。
更殘樂已谖。漸聞語笑寂,
空剩雪霜痕。階露團朝菌,
注:雪霜痕,喻照在景物上的月光。
庭煙斂夕棔。秋湍瀉石髓,
風葉聚雲根。寶婺情孤潔,
注:聚雲根,堆積在山石上。古人以為雲氣從山石中出來,故稱雲根。
銀蟾氣吐吞。藥經靈兔搗,
人向廣寒奔。犯鬥邀牛女,
注:上句傳說月中有白兔搗藥,嫦娥偷吃不死藥而奔月。月宮叫廣寒宮。下句參見《賦得紅梅花》“遊仙”句注。《博物志》:海上客乘槎遊仙回來後,曾問方士嚴君平。嚴說:“某年月日,客星犯牽牛宿。”一算,正是他到天河的時候。邀,見面。
乘槎待帝孫。虛盈輪莫定,
晦朔魄空存。壺漏聲将涸,
注:晦朔,陰曆月末一天叫晦,月初一天叫朔,晦朔無月。魄,月魄。已無月光而徒存魂魄。壺漏,古代定時器。涸,水幹。這裡指聲歇。
窗燈焰已昏。寒塘渡鶴影,
冷月葬花魂。
注:“寒塘”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詩:“蟬聲集古寺,鳥影度寒塘。”及蘇轼《後赤壁賦》“适有孤鶴,橫江東來”一段。以“鶴影”隐湘雲将來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寫她長得“鶴勢螂形”。下句“葬花魂”本系黛玉事,“花魂”與“鶴影”也自然成對。庚辰本作“葬死魂”,是形訛。後人以為音訛,遂改為“葬詩魂”(甲辰、程高本)。葬花魂,用明代葉紹袁《午夢堂集·續窈聞記》中事:葉之幼女小鸾(短命的才女)鬼魂受戒,答其師問:“‘曾犯癡否?’女雲:‘犯。——勉棄珠環收漢玉,戲捐粉盒葬花魂。’師大贊……”
二十六、《琴曲四章》(第八十七回)
風蕭蕭兮秋氣深,美人千裡兮獨沉吟。
--風聲蕭蕭啊秋天的景色已很深,美人離家千裡啊獨自徘徊沉吟。
望故鄉兮何處?倚欄杆兮涕沾襟。
--遙望我那可愛的家鄉啊在何處,我身倚欄杆啊眼淚滴濕了衣襟。
山迢超兮水長,照軒窗兮明月光。
--起估群山多遙遠郵綠水多悠長,映照室中窗戶啊是明月的清光。
耿耿不寐兮銀河渺茫,羅衫怯怯兮風露涼。
--我必緒不甯難入睡啊銀河渺茫,身體虛弱穿着羅衫啊風露太涼。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煩憂。
--欠一生的遭遇啊沒有半點自由,我一生的遭遇啊既多煩雙多憂。
之子與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無尤。
--你這個人和我啊生來情意相投,效法古人啊使得我們無怨無尤。
人生斯世兮如輕塵,天上人間兮感夙因。
--人生在世啊好象那輕輕的塵埃,天上人間啊我們感受前生因緣。
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感受了前生因緣啊就不要憂傷。純潔的心靈哪比得上天空月亮。
【注釋】
1、蕭蕭——寒風之聲。
2、涕——淚。
3、迢超——高遠。藤本、王本作“迢迢”。
4、寐——睡着。
5、子——你。古代對對方比較尊敬的稱呼。
6、之子——這個人,那個人。《詩》中常見,如“之子于歸”。焉,語助詞,無義。
7、思古人兮俾無尤——語用《詩·邢風·綠衣》:“我思古(故)人,俾無訧(尤)兮。”古人,本指故妻。俾,使得。尤,過失。本說“故妻能匡正我,使我無過失。”在這裡則說思念老朋友,但湊泊“經”語,補納痕迹顯著。
8、斯世——這個世界上。
9、夙因——所謂舊緣。迷信宣揚恩怨聚散、生死禍福皆前世因緣所定。
10、惙——通作“辍”,停止,斷絕。
11、“素心”句——此詩每章都用平聲協韻,這一章末句本來也應用平聲字與一、二句“塵”、“因”相協,現在轉而用入聲字“月”,與“惙”協韻,打破了常格。這種出人意外的換韻方法,在古體詩中多用以表現一種激越或突變的情緒。所以書中妙玉說:“如何忽作變徴(音止,五音之一)之聲!”後兩句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意思。
【鑒賞】
前八十回黛玉之作多寫環境的嚴酷無情,如春花遭風雨摧殘之類,與人物的思想性格扣得比較緊;這裡所寫秋思閨怨,如家鄉路遙、羅衫怯寒等等,多不出古人詩詞的舊套,在風格上也與寶钗所作雷同。這些都反映了原作和續作在思想基礎和藝術修差上的差别。
詩的後兩章明說寶钗,暗指寶玉,但以寶钗與寶玉二人作表裡未必恰當,因為兩人所代表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同用“不自由”、“必相投”之類的話,就容易模糊原作的思想傾向。末章歎人生變幻、一切都是前世命定。
妙玉聽琴,如果隻限于寫她深通樂理,知曲調過悲關系到人的氣質,倒是合情理的。現在寫她先聽“變徴之聲”訝然失色,又聽“君弦”崩斷,起身就走。寶玉問她怎麼了,她隻回答說:“日後自知,你也不必多說。”這就過于神秘化了。舊小說中多有“屈指一算,大驚失色”或“天機不可洩漏”之類的俗套。妙玉的形象本來是刻劃得很現實的,而續書者卻未能免俗,在這位世俗的道姑頭上也畫上了這道光圈,這實在是不合理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