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論元代樞府釉

在元朝制瓷工藝取得許多成就當中,樞府釉瓷器是其中的一種。樞府釉瓷就是一種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調的瓷器,它與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白瓷和青白瓷上的玻璃釉是一覽無餘的透明釉,樞府釉溫潤而不透明,由于釉色類似鴨蛋殼,故人們又稱為卵白釉瓷。稱這種瓷器為“樞府”釉,主要是生活在元朝和明初的曹昭,在洪武時期寫的《格古要論》一書,該書《古饒器》條中說:“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内有‘樞府’字者高。”曹昭是看到了印花中有字樣的瓷器而寫的。後人相沿成襲将此器稱為樞府釉瓷。曹昭根據所見實物而給予相應的稱謂沒有錯。而清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将其專門列為一個條目,稱為“樞府釉”則沒有根據。一則考古工作者曆年來的考古調查和發掘至今沒有發現專門燒樞府瓷的窯址,二則“樞府”是院的簡稱。它的職能絕對不能去管景德鎮的一種瓷器燒制的作坊,樞密院更不可能到景德鎮去辦窯。樞密院這個機構曆史很早,唐朝代宗李豫時期就開設樞密使,由宦官管理,主要接受臣僚的表奏。到五代時期的後梁設置崇政院,後唐改設樞密院。宋代繼續有樞密院,權力很大,成為最高國務機構,重大軍事行動、邊防要塞、民兵、軍馬、對外交涉的外交事務都由它管,與中書省平起平坐,稱為“二府”。遼代管理兵部衙門稱“北樞密使”,管理吏部的衙門稱為“南樞密院”,管理漢人地區兵馬大事的稱為“漢樞密院”。元代樞密院主要掌管軍事機密、邊防、軍隊調遣、武官升遷及宮廷禁衛等事務,秩從一品。藍浦說:“元之進禦器,民所供造者,有命則陶,土必細白膩,質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花者;其大足器則瑩素。又有高足碗,蒲唇弄弦等碟、馬蹄盤、耍盂各名式。器内皆作‘樞府’字号,當時亦仿造,然所貢者俱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非民窯可逮。”專門燒樞府瓷的單獨的樞府窯是不存在的,但從衆多樞府類型的卵白釉瓷器分析,景德鎮生産樞府釉瓷器是浮梁瓷局管轄下的官窯作坊,生産多種産品,其中就包括樞府釉瓷。“有命則陶”說明這種官窯不是常年生産,上面有令下來就開窯生産,可燒制宮廷用瓷,如瓷印有“太禧”字樣的瓷器,是為元代皇宮太禧宗禋院專燒制的。有“樞府”字樣器是為樞密院燒制的,還有為其他官府燒制的。品質優秀,“千中選十,百中選一”,官府挑選以後才在民間銷售。民辦瓷窯作坊也有仿制,所以樞府釉瓷器下來不少。
  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景德鎮制瓷工藝取得突出成就是主要表現青花、釉裡紅、樞府釉(卵白釉)、白釉、紅釉、藍釉等瓷器品種上。其他還有龍泉青瓷、德化窯的白瓷、青白瓷、潮州窯瓷器等。北方的磁州窯、鈞窯、霍縣窯等。元朝陶瓷手工業能得到發展,主要是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的基礎。唐宋以來陶瓷工藝積累的經驗。在忽必烈時期放棄改農為牧,對密集城鎮血腥的掠奪殺戳政策,制止破壞生産,實行漢化政策,發展農業,重視手工業和商業,鼓勵扶外貿易的結果。景德鎮得天獨厚,出現“工匠四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
  根據景德鎮考古工作者的調查研究,樞府釉(卵白釉)類型的産品在景德鎮南岸的劉家塢,調查中發現内壁印有“樞府”的折腰碗和小足盤。高足杯内壁印有五爪龍紋。北岸出土的瓷器造型上和南岸雖然比較接近,但是壁多垂直,内壁沒有款識,龍隻為三爪、四爪,當為民用商品瓷。品格很高,有五爪龍的瓷器應該是宮中用瓷。按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制定的服色等第,……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見當怯薛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許服龍鳳文,龍謂五爪二角者”。北岸窯的産品在民間流散最多。元代樞府釉類型的瓷器在各地出土和民間收藏數量相當大,北京故宮挖掘地下工程,在元代地層中就出土有樞府釉器殘片,北京元大都考古發掘和工程施工中樞府釉類型瓷器出土不少。北京小紅門發掘一座元大德九年(1305年)張弘綱墓出土有樞府釉瓷器。大德是元忽必烈以後元成宗鐵穆耳的年号,大德九年距忽必烈開國年号至元八年隻有34年。屬元朝前期。安徽翕縣1984年發現一窖藏出土109件帶樞府銘文的瓷器。1987年杭州出土26件樞府釉瓷器,其中有一件帶有“福祿”銘文的作品。上海青浦縣元任氏墓、江西高安窖藏、樂安窖藏、河北磁縣南開河沉船、河北保定窖藏、新疆伊犁霍城等地出土樞府釉瓷器數量相當可觀。外國新加坡富康甯遺址出土大量龍泉青瓷的同時,也出土有樞府釉瓷器。菲律賓出土許多中國瓷器,其中就有卵白釉的樞府類型的瓷器。在新加坡居住的一位退休的昆蟲學教授,雇人在印度尼西亞挖掘古墳,将挖出的瓷器送到他家,他的家收藏各個時期各種各樣的中國瓷器,其中就有樞府釉瓷器,他在新加坡也登廣告歡迎收藏中國瓷的人到他家去購買。他雇的印尼士人還在為他不停地挖掘。新安海底沉船前後打撈上來1.8萬件瓷器,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樞府釉瓷。這證明在元代,樞府釉瓷加入到對外貿易的行列,輸送到海外各國去的實例。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都收藏有“太禧”銘文印花作品。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有“樞府”、“福祿”銘文的作品。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昌江”銘文瓷器。中國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東衛”銘款的印花盤。在其他一些藝術館、收藏家和文物商店裡也常看到樞府釉瓷器,有的還有印花暗龍,形體相當大的精品。
  二
  元人尚白,樞府釉瓷器大量生産與元人尚白的習俗有密切關系,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封建政權,和其他時代漢人政權一樣,整個社會有層層階梯,樞府釉也分為不同的等級。
  第一,等級最高、質量最精美的樞府釉瓷器,以皇帝為首的宮廷禦用器,表現宮廷藝術的氣質。如裝飾有龍鳳紋樣,尤其五爪龍紋、戗金龍紋、有福壽、萬壽、福祿、太禧等銘款的作品。從工藝特點來看端莊敦厚,典雅大方,胎體潔白緻密,釉層較厚,溫潤如玉,作工精巧,一絲不苟。《元史》記載:職官“器皿(應該包括酒具、茶具、飲食具等——引者)除鈒造龍鳳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許用金玉。”各級臣僚的服飾也有嚴格規定,生活用具也一樣,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春正月丁亥禁服麒麟、鸾鳳、白兔、靈芝、雙角五爪龍、八龍、九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服。”有“太禧”字樣銘文的作品也應屬這一類。“太禧”太禧宗禋院掌禦殿朔望歲時諱忌日震禋享禮典,權力很大。“太禧”盤類作品一般都配有龍紋,所以可以推定這是樞府釉瓷中等級最高的器物。它們的工藝制作完全按照宮廷藝術嚴格的等級标準要求來作的。加之宮廷生活中白袍服、白儀仗帷幕、白旌旂、白琉璃砌的龍床,重大國慶節日舉國皆白的氣氛,樞府釉瓷器基調為白的白色,或青白色的精美瓷器,受到重視的程度,超過其他品種。
  第二,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生産得最多的是樞府釉瓷器,在器物内裡趁坯體濕潤時,用印模壓印出纏枝花卉,在花卉中出現“樞府”二字,花紋主要是植物類纏枝花卉。大英博物館收藏一件印有樞府字樣的盤,印的是飛鳳紋,這是很特殊的,龍和鳳都是皇帝皇後的象征,等級最高,在封建等級制度最嚴格的元朝,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也不敢僭越,為什麼這件作品上有鳳紋?估計有兩種可能,一個是宮廷訂燒,專供皇帝作賞賜的特殊禦用之物。因為元朝政府規定“禦之物,不在禁限”。一個是這類瓷器在限制龍鳳紋樣使用範圍法規頒布以前燒制的。“東衛”字樣,是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用的專稱。這也是特定官府用瓷,今後還可能發現更多的特定官府使用的作品。因為龍泉青瓷等窯系的産品上還發現有“使司帥府公用”刻銘的盤。
  第三,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那些飾三爪、四爪龍紋的器物應該是宮廷、親王、貴族類顯赫類人物使用的。還有“王”、“玉”、“德”、“國用”、“江夏”等特殊銘款的器物。這上面的字一定是很有身份的人家,可能是某些貴族通過一定途徑去訂貨而要求将這些字印上去的。還有一些沒有任何銘款,但工藝水平相當高,花紋相當瑰麗的作品也應屬于這個等級。
  第四、普遍商品用瓷。樞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業産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間斷地生産。前三種需求量必然有限,而且封建官府掠奪性很強,經常是訂燒,或到作坊中挑選都是不給錢,或象征性的給一點錢,這就使得作坊根本就不能維持正常生産運作。要良好運作必然要使産品投放市場,收回資金供作坊開支。事實上民間流傳的樞府瓷器數量相當大,城市文化遺址如大都遺址的發掘就出土不少。還有墓葬、窖藏、航海線上船舶停靠的港口遺址。如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瓷器銷售的目的地,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都出土有樞府釉瓷器。這類瓷器工藝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水平很高,有刻花、劃花、描彩、镂空、捏塑等裝飾。大多數是質量不如前三種,一般都光素無紋,胎體也不如前三種細膩,釉層較薄,釉色白度不高,發灰而顯渾濁。
  三  樞府釉瓷器的本質特征
  樞府釉瓷胎體特征。這類瓷器屬白胎,白度雖然不高,但緻密堅實。一般日用器皿作的較厚,較敦實。底足外沿露胎部分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相比之下宋元時期的青白瓷胎體要薄得很多,許多作品精細靈巧,燒法程度比樞府釉好得多。
  釉的特征,樞府釉是白釉,白度不高,有的微微閃青,有的微微閃黃,像鵝蛋殼的顔色,所以人稱卵白釉。釉色很均勻明淨,通體一緻,多數不開片,隻有少數作品局部位置開片。釉質雖然細潤。但玻化程度不高,不透明。相比之下,青白瓷的釉青綠較明顯,是一覽無餘的透明釉,玻璃質強。樞府釉面光澤弱,光澤呈半木光,這些情況導緻不透明。往往是一件青白瓷器物在積釉的地方又青又明亮,很容看清胎骨。矽酸鹽科學工作者對樞府釉、青白瓷、青花钴瓷的釉灰含量作了測定,樞府釉含灰為6——8%,青白釉為17——20%,青花瓷為9——11%。同時的三種瓷器燒成溫度都控制在1280±20℃,青花瓷燒結最好。釉面顯色效果與青花(钴藍)十分和諧,所以元青花很漂亮。樞府釉有些欠火,釉面玻化程度不高,故呈木光。青白瓷有點過燒,釉層透明,光澤明亮,有大量流釉堆積在底部,呈過燒狀态。
  在新加坡看到福康甯文化遺址出土很多樞府釉瓷,有的器形較小,有的器形相當大,胎體原料,質地相當好,但大件胎厚的器物比較粗,手感很清楚,明顯生燒,釉光發木光,但手摩觸并不刺手。原來以為是地下深埋浸蝕的結果,但同時出土的青白瓷并不是這樣,光滑明亮,這些現象和上海矽酸鹽科學家的分析完全一緻。
  第三,器物種類和造型特點,器物種類和青花瓷器一緻,多數是日常生活用具,如侈口深腹碗,造型特點是口微侈,唇沿較薄,腹體深而寬,平底,胎體厚實,堅固耐用,圈足較小而厚,足底中心有镟挖足時在底心留下一個“臍帶狀”的小突起。
  直口深腹碗,口沿較薄,口和上腹一樣寬肥,下腹至底收的比較急,底部較小,圈足也較小,足心乳突起明顯。
  折腰碗,口沿和上腹張侈,腹壁成斜線内收,到中部線條急驟轉折,收成一個小平底,圈足也很小。
  鬥笠碗,侈口小足,形若南方鬥笠。胎體薄,制作精細。
  斂口弧腹小碗,這類很實用的碗形體不大,口徑一般隻有10——12厘米,口沿比較薄,用強勁有力的弧線構成腹體,整個腹部都比較厚,到底部更厚,圈足很小。内壁印纏枝花卉。
  高足碗,一般口沿外侈,唇沿較薄,下腹至底厚而敦實,底部安一柱形或竹節形足,可以放在祭壇上供神供祖之用,也可以握在手上使用。由于蒙古及其他少數民族(色目人)善於騎馬,騎在馬上飲酒或飲奶茶很威風,也有人稱為馬上杯,足接近地面的部位略外撇。
  碗類器物,口沿結構大多數為圓口,少數為菱花口。
  盤、碟類器物,多數口沿外侈,唇沿圓潤、腹體淺,成弧形内收,下腹和底部平坦,圈足,足的中心微鼓起。有的口沿平折成闆沿,有的成菱花口形。有一部分盤體較深,腹體弧度較大。碟類器物有侈口小碟、折沿小碟、形比較小,圈足。與青白瓷同類器物相比胎體略顯厚實。
  匜類器物,就是一個寬體碗,圈足,口沿安一個槽形流。
  玉壺春瓶,口沿較圓潤,略微外侈,長頸斜肩,腹體扁圓而鼓,平底,圈足。有的在頸的上部安戟形雙耳,有的安方形耳,有的貼塑一枝枯梅,有的雕刻出展翅高飛的仙鶴,有的畫金彩。
  長頸瓶,口沿略微外侈,向外翻卷,直頸較長,肩和腹體圓鼓,圈足,足沿略微外撇。
  罐類器物,和元代青花瓷器一樣,樞府釉罐類器物有的比較高大雄放,如上海博物館珍藏的樞府釉獸頭銜環罐,高達33厘米,敦實肥碩。圓唇,淺盤口,頸寬而短,肩和上腹豐滿圓鼓,下腹至底足雖然内收,但還是比較寬,顯得特别平穩,肩和上腹,下腹三道凸弦紋,以及肩部貼塑的獸頭銜環,增加許多陽剛之氣。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看到一些樞府釉瓷罐,形體很小,高度隻有5——6,不到10厘米,一般造型是直口,豐肩,中下腹比較寬肥。這類小罐在國内也曾看到過,一般沒有裝飾花紋。
  連座雙耳瓶,供器,淺盤口,長頸,長頸中部一圈粗棱将其分為上下兩部分,斜肩,腹體圓鼓,下承以三足,頸的兩側安雙耳,耳孔套圓環。底座為六方镂空形。
  其他還有爐、水盂、注子、硯滴、戟耳瓶等。
  樞府釉瓷在造型上的突出之點,多數比較厚重雄放,少數精巧體薄,都很适合生活中使用,作的堅固結實。碗盤碟類器物底部比較寬平,但圈足都比較小,有的圈足垂直,有的足沿略微外撇,也很結實。圈足外牆較長,内牆較短,镟切基本整齊,底足中心微微突起,有的形容為“臍”形或乳狀突起。足沿有淡淡的火石紅現象,足的邊棱用刀削除,稱為“削邊足”,露胎部位常有胡麻狀不規則的小黑點或褐黑色小斑塊。罐瓶類器物分段制作,接縫可以看到。底部露胎部位可以看到細密的輪镟紋。
  第四,樞府釉瓷的裝飾手法和花紋。
  相當一部分樞府釉類型瓷器沒有裝飾,主要靠優美的白瓷質感,敦實雄放的造型和明亮溫潤的像玉一樣,發出半木光的釉質取勝。在崇尚白色的元朝社會,這樣的生活用具又實用又高雅,使生活增加許多情趣。有裝飾花紋的器物,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劃花、貼花、釉上紅綠彩、釉上褐斑等。印花比較普遍,按裝飾需要設計出一個模子,有的模子隻刻部分花紋,即刻出花紋的某一部分。有的模子則把整個器物的花紋都刻上去,口沿圖案,器物中心花紋,下腹部分圖案都在一個印模上。如河北保定出土的菱花口折沿盤,從菱花邊線到腹壁的凹凸結構,到盤底的四爪雲龍、團形花紋就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印花的特點是構圖精細嚴謹,内容豐富。由于印花模子在使用中線條邊沒有磨損,加之樞府釉釉層厚,透明度差,許多花紋不夠清晰,有的作品因為工匠在坯體印出花紋之後要用刀修整,順着線條再刻劃一次,這樣的花紋就清晰得多。但有一部分高質量的龍紋器物龍頭不太清晰,而龍身軀和龍爪很清楚,龍頭不清晰,可能是工匠故意不再刻劃清理修整龍頭,燒出來後出現龍頭鑽入雲層一樣,有一種神秘感。總之這類器物上的龍紋顯得動感強烈。龍鳳、大鳳牡丹、團菊這類主題花紋多用印花作出,刻劃花紋,尤其很精細的劃花多作輔助花紋,如碗盤器物外壁,或瓶罐類器物的下腹部分的變形蓮瓣,回紋等圖案。有的碗盤類作品上用犀利的刀法刻了一對或一隻鴨子漫遊在水中,水波紋理用細如發絲的線條刻出,它體現的是詩人描寫春天來臨的意境:“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牆高滿地蘆葦矮,正是河豚欲上時。”在背景上還有幾片蘆葦在微風中遙曳,生活情趣很濃。像這樣單獨用刻花、劃花作的裝飾,欣賞價值很高。上海博物館珍藏的刻花三爪雲龍大罐,從主題的龍紋到弦紋,變形蓮花瓣都是用刻劃工藝作出的。洪德仁先生在《元代卵白釉瓷器》一文中提到樞府釉瓷器有紅綠彩、戗金等裝飾,主要是玉壺春瓶、高足碗、高足杯一類器物。從質感上看沒有什麼特别精細之感,但釉的确是不透明的樞府釉。樞府釉上的紅綠彩花紋主要是團菊、纏枝花、牡丹花、雲龍、雙獅等。
  目前所見到的樞府釉瓷器上的紋飾,在前面的斜述中已經談到過,現在再簡單作一個歸納:龍紋,由于龍的地位高貴,都是在器物主要部位作主題裝飾,以龍的爪子來看,有五爪、四爪和三爪龍之分。突出的特點是小頭、細頸,身軀比頭頸粗肥,龍須、臂爪強有力,騰躍性強,靈活而有氣勢。與龍相配的輔助花紋,有飄逸的雲龍、纏枝花卉、寶珠,即雲龍、穿花龍、趕珠龍等。鳳鳥紋,頭大,頸細長,身軀不大,雙翅展開,長尾散開,和元代的青花、青白瓷、石刻藝術上的鳳鳥形式一緻。仙鶴紋,有刻劃的,也有壓印的或粘貼上的。其他還有鴨、鵝、孔雀、山鳥等。植物花卉有牡丹、蓮荷、團菊、月季、四季花、松竹梅等。牡丹、蓮荷、團菊等都以纏枝花卉、折枝花卉等形式作出,很多是作主題花紋,也有作輔助花紋出現的。其他的植物花卉多作輔助花紋。松竹梅主要是聯合其他花卉在器物上共同組成主題花紋。其他纏枝花、蓮瓣、流雲、靈芝、方勝、火珠、雙角、法輪、盤腸、華蓋、銀铤等雜寶,與纏枝花相配組成完整裝飾花紋,效果别具一格,宋代瓷器這類花紋和組織形式不見,元代青花、龍泉、磁州窯等瓷器比較多見。
  四
  樞府釉瓷器主要在官窯作坊和一些經濟技術實力雄厚的民營大作坊生産,品質優美,造型優雅,釉質細膩而溫潤。在元朝社會有廣泛的市場,适應社會不同階層的需要,從質地品格和裝飾圖案看等級清楚,從對它的使用可以從一定側面了解到元朝社會等級的階梯,對元代社會的研究有一定的價值。一些品質優秀,有龍鳳圖案和特定官府銘款的瓷器都局限在皇室、官府、貴族當中使用,而一些地方窖藏、墓葬、重要元代文化遺址,甚至從中國出發的商貿路線,航海路線經過的地區、國家都有樞府釉瓷器出土,尤其以窖藏形式出土瓷器群體中各個級别的樞府瓷都有出土,這是為什麼?我想主要是:第一,蒙古貴族的統治雖然殘酷而嚴厲,但中國太大,蒙古人的統治不可能每個地區,每個角落都嚴嚴實實地加以控制,包括物品按等級使用都明察秋毫。查看各地縣志,許多地方的統治蒙古人并沒有達到,有的地方即使派了蒙古達魯花赤去統管,但不久就被當地人殺掉,或民衆造反趕走。漢人官吏對這些蒙古官吏又陽奉陰違,不聽他們規定的那一套,使瓷器使用等級混亂。第二,元朝後期,也就是樞府釉瓷器生産發達的時候,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反蒙古的起義、農民起義此伏彼起,“高樓大宅化灰燼,蓬蒿瓦礫塞通周。”蒙古貴族的統治必然松馳,一些級别很高的瓷器流散到地方官吏和富豪之家手中。戰火燒到家門,這些人驚慌逃散,将包括樞釉瓷各類貴重物品挖窖埋藏,希望戰争過後回來取出來再享用,但戰火無情,一去永遠回不來,窖藏的物品才能保留至今。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