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每日一誦】傷寒論第163條

第163條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導讀:曆代傷寒學者對《傷寒論》多有注釋,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畢竟,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

外證未除而數下之,為重虛其裡,邪熱乘虛而入,裡虛協熱,遂利不止而心下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與瀉心湯,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表而後攻痞。以表裡不解,故與桂枝人參湯和裡解表。

表未解者,辛以散之;裡不足者,甘以緩之。此以裡氣大虛,表裡不解,故加桂枝、甘草于理中湯也。

清·吳謙《醫宗金鑒》

此承上條脈微弱,協熱利,互詳其證,以明其治也。外證未除,謂太陽病未除,而數下之,是下非一次也。裡因數下而虛,遂協表熱而利,利下不止,裡虛不固也。心下痞,裡虛而邪結也,外證既未除,是表不解也,故用桂枝以解表。利下痞,裡因下虛而從寒化也,其脈必如上文之微弱,故用參、術、姜、草以溫裡,此溫補中兩解表裡法也。若其脈有力者,又當從甘草瀉心湯之法矣。

【集注】

喻昌曰:誤下而緻裡虛,外熱乘之,變而為利不止者,裡虛不守也,痞者,正虛邪實,中成滞礙,痞塞而不通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裡适虛,故用理中以和之。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乃治虛痞下利之法也。

李中梓曰:經雲: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與葛根黃芩黃連湯。此則又與桂枝人參湯。何用藥有溫涼之異邪?蓋彼證但曰「下之」,此則曰「數下之」;彼證但曰「利下」,此則曰「利不止」。合兩論味之,自有虛實之分矣。

程知曰:表證誤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治以葛根芩連。心下痞者,治以桂枝、參、術。一救其表邪入裡之實熱,一救其表邪入裡之虛寒,皆表裡兩解法也。

程應旄曰:協熱而利,向來俱作陽邪陷于下焦,果爾,安得用理中耶?蓋不知利有寒熱二證也。

清·柯琴《傷寒來蘇集》

上條論協熱之因,此明下利之治也。外熱未除,是表不解,利下不止,是裡不解,此之謂有表裡症。然病根在心下,非辛熱何能化痞而軟硬?非甘溫無以止利而解表。故用桂枝、甘草為君,佐以幹姜、參、術,先煎四物,後内桂枝,使和中之力骁,而解肌之氣銳,于以奏雙解表裡之功,又一新加法也。

清·黃元禦《傷寒懸解》

太陽病,外證不解,而數下之,外熱不退,而内寒亦增,遂協合外熱,而為下利。利而不止,清陽既陷,則濁陰上逆,填于胃口,而心下痞硬。緣中氣虛敗,不能分理陰陽,升降倒行,清濁易位,是裡證不解,而外熱不退,是表證亦不解。表裡不解,當内外兼醫,桂枝人參湯,桂枝通經而解表熱,參、術、姜、甘,溫補中氣,以轉升降之機也。

太陰之胸下結硬,即痞證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氣傷敗,痞與下利兼見,人參湯即理中湯,助中氣之推遷,降陽中之濁陰則痞消,升陰中之清陽則利止,是痞證之正法。諸瀉心則因其下寒上熱,從此而變通者也。

清·曹穎甫《傷寒發微》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誤下之,水氣與标陽俱陷心下,則為結胸。标熱獨陷心下,則為氣痞。下後胃虛,客氣上逆,則亦為氣痞。但與标陽獨陷心下之痞,有濡硬之别耳。若外證未除,而數下之,水氣合标熱同陷,遂至利下不止。寒水之氣,結于胃之上口而心下痞硬,仍見發熱惡風之外證,仲師特以桂枝人參湯主之。炙草、白術、人參、幹姜以溫胃而祛寒,桂枝助脾以發汗,而外證及裡痞俱解矣。所以後納桂枝者,以裡寒重于外證,恐過煎氣薄,失其發汗功用也。所以日夜三服者,則以數下之後,陽氣内陷,非一劑所能開洩也。

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這一條講述太陰虛寒兼太陽表邪不解的證治。

我們上邊講過痞利,痞利就得用瀉心湯,如果表不解,當先解表,表解了,然後才可以用瀉心湯。這是指什麼痞?是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是熱痞,所以如果表不解的時候,先要解表,後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其痞。這一條它雖然是表不解,它這個痞不是熱痞,它是寒痞,同時它又是利下不止,就是腹瀉很嚴重,不止者言其甚也。這樣的表裡不解,就不要先解表後治裡,和大黃黃連瀉心湯意思不同,所以就采取表裡兩解之法,用桂枝人參湯。這是總的精神。

這一條的協熱而利,和“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兩條都是協熱利,但有不同。葛根芩連湯的協熱利是表裡皆熱,所它脈促,脈促者表未解也。這一條的協熱利是表裡皆寒,以心下痞硬為主,和葛根芩連湯證比較,一個是表裡皆熱,一個是表裡皆寒。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這是治療的錯誤。而數下之,不是下了一次,下了一次已經錯誤了,頻數地用瀉下,那就是更錯誤了。由于這樣誤治,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協熱,協表熱而下利,就是太陽表證還有發熱,同時又出現下利不止。下利不止,中陽虛而有寒,所以就心下痞硬。這時候還有外證存在,外邊還有一些發熱、惡寒,還有表證,裡邊心下痞硬,而下利還不止,所以表裡不解者,表裡,太陽之表和裡邊的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都不解除的。這怎麼辦?桂枝人參湯主之。用桂枝解在外之風寒,用人參湯,人參湯就是理中湯,以補脾虛,以溫散中焦寒邪的凝結,以治心下的痞硬、下利。桂枝人參湯就是由桂枝、甘草、人參、白術、幹姜五味藥組成,白術和幹姜是去寒濕,人參、甘草是補中益氣,人參、甘草是甜藥,補中益氣,治脾氣之虛,白術、幹姜去寒濕之凝,是溫中的,桂枝是解肌表風寒之邪的,所以這個方子是表裡兼顧之法。

注意煎服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先煮四味就是煮人參湯,先煮人參、白術、甘草、幹姜這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然後桂枝後下,再煮,五升裡就取三升。溫服一升,白天吃兩次,晚上吃一次,這三付都吃完了。這裡就很有意思了,《傷寒論》講理法方藥,桂枝人參湯為什麼先煎人參湯,後煎桂枝?因為後納桂枝,使桂枝在這些藥中有一個越出于表以解表邪的作用。因為桂枝後下,理中湯先煮,煮的時間很長,然後才把桂枝下進去,桂枝進去以後煮的時間較短,所以桂枝就不會受到人參、甘草的滋膩的影響,它能夠解表,去在表的風寒。不這樣煮,在一塊煮,就把桂枝的芳香走表的輕發作用變成溫中的作用,那就起不到表裡兩治的效果。現在我們也是這樣的,你比如開個方子,藥裡有薄荷,薄荷都後下,為什麼?薄荷輕清,所以要後下,時間一長了把它的揮發作用破壞了,效果就不好了。

胡希恕《胡希恕講傷寒論》

太陽病外證未除,當然這也是指發汗藥了,但是脈還浮,應該繼續用桂枝呀,外證使用桂枝是這麼說的,外證還沒拉倒而數下之,連續給吃瀉藥,所以協熱而利,使這個邪熱陷于裡,協同瀉藥而為熱利以下,而為協熱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這個數下沒有不虛胃的,所以心下痞硬,心下痞硬就是胃虛了。

“表裡不解者”,太陽病外證本來未解,三翻二次給吃瀉藥,一方面得協熱利,一方面表也沒解,桂枝人參湯主之,就是現在所說了人參理中了,以人參湯理其中,也是胃虛衰了,那麼以桂枝甘草湯而解其外,他這個桂枝人參湯就是桂枝甘草湯與理中湯的合方,你們看看對這個人參治心下痞這個就看出來了,那麼這個方子心下痞硬就是人參湯,所以他是治胃,我們用人參啦,總得在這裡頭看這個藥物的應用你才明白,所以人參不是萬能,它是治虛,但是在胃有胃氣虛而又有心下痞硬的這麼種情況用它是最好的,所以古人就在這時用,你看看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旋覆代赭石湯,你這個你都看出來了,那麼這個理中湯呀,主要的是胃虛心下痞硬,人或者有嘔呀,大便稀呀,它由于胃衰造成的,那麼這個協熱利,這個利下不止應用這個理中湯是健胃治下利,用桂枝甘草湯呢解外。

子恒試注

患太陽病,在表外證尚未解除,反而多次應用攻下之法治療,表邪不解,裡陽被伐而虛損,下利不止,所以成為邪熱利,心下痞滿而硬,屬于表裡同病,治療本當先解表後安裡,但下利不止,裡勢較急,所以制表裡同解之方,桂枝人參湯為治療主方。

本條與第34條同為協熱利,但有所不同。34條除表現為下利以外,還伴有喘而汗出,脈促,是陽明内熱所緻,屬于熱利,治療用葛根芩連湯。本條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是數次攻下所緻虛利,雖有表證,在裡卻屬于太陰虛寒,所以用桂枝人參湯。

【條文互參】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繼承和發揚中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劉渡舟傷寒論講稿》,作者/劉渡舟;《胡希恕講傷寒論》,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内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前文提要

第143條: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适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谵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随其實而取之。

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适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第145條: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适來,晝日明了,暮則谵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姜湯主之。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複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第150條: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第151條: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第152條: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第153條: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複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複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第155條: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第160條: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第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第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自我測驗

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複制可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