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概要】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因素所緻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常被分成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以淺表性胃炎最為常見,萎縮性胃炎多因淺表性胃炎治療不愈遷延所緻,肥厚性胃炎比較少見,淺表萎縮性胃炎則是疾病發展的一個初始過渡類型。近來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與慢性胃炎的發生發展有密切聯系。長期的萎縮性胃炎,可以導緻胃酸缺乏和胃部腫瘤。本病屬于中醫學“胃脘痛”“痞證”的範疇,患者時常發生胃部脹滿、疼痛,并可伴嗳氣、食欲下降、餐後痛重、惡心、胃内嘈雜不适。此病與肝脾關系甚密,初病在氣、久病入絡,初病多實、久病轉虛或轉虛中夾實。
處方1半夏瀉心湯
【方藥與用法】半夏9〜15g,黃芩、黨參各6〜20g,黃連、幹姜、炙甘草各3〜10g,大棗3〜10枚。上藥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
胃脘痛重時,宜加炒白芍、延胡索;胃脘痞悶重時,可加木香、川芎;嗳氣甚重時,須加柴胡、陳皮;納差甚重時,可加用炒白術、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大便秘結時,可加全瓜蒌、丹參、當歸等。
【功能與主治】辛開苦降,和胃消痞;主治萎縮性胃炎,如有胃脘痞滿、疼痛、食欲減少、幹嘔或嘔吐、腸鳴下利、苔薄黃而膩等。
【簡釋】體外抑菌試驗已經證明,方中黃連、黃芩、幹姜、黨參、甘草等均具有不同程度地對幽門螺杆菌的殺滅作用;方1中伍用半夏能瀉心肝之火,對幽門螺杆菌感染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處方2玉液湯
【方藥與用法】生山藥30g,生黃芪15g,知母18g,生雞内金、葛根各5g,五味子、天花粉各10g。上藥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
患者胃脘疼痛甚重,宜加白芍30g、甘草6g;患者痞脹時,可加生山楂20g、枳殼12g;嘈雜善饑時,可加蒲公英(炒炭)、煅瓦楞子(先煎)各30g,或加入麥冬、太子參各10g同煎。
【功能與主治】益氣養陰;主治胃陰不足型慢性胃炎,如有口幹唇燥、納差、食後腹脹、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無力。
【簡釋】玉液湯源自《醫學衷中參西錄》的消渴治療藥方。方2中山藥、知母、葛根、五味子、天花粉能養陰生津,其中知母和天花粉還具有清熱之功效;生黃芪可以補氣升清,加入雞内金同煎以助運化。因此,本方更适用于治療胃之陰津不足、運化失健的患者。
處方3柴芍六君子湯加減
【方藥與用法】柴胡5g,黨參20g,赤芍、山藥各12〜20g,茯苓10〜15g,百合、川楝子各10g,三七粉、陳皮、炙甘草各6g。上藥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連用14天為1療程,服藥4個療程後予以複查。
患者脾胃虛寒時,宜加黃芪20〜30g、白術10g;伴有脅脹時,可加牡丹皮l0g、蒲公英5g、黃芩8〜10g;患者脾胃陰虛時,宜加麥冬12g、生地黃12g;伴有瘀血阻絡時,可加入生蒲黃l0g、延胡索8g、郁金10g同煎。
【功能與主治】健脾化濕,疏肝理氣止痛;主治脾虛不運、肝氣橫逆型慢性胃炎,症見胃脘脹痛、納差,脅肋疼痛,每當情緒緊張時加重、抑或出現大便幹稀交替。
處方4加味二陳湯
【方藥與用法】陳皮、雲茯苓、白芍、紫蘇各12g,半夏、枳殼各10g,甘草3g,焦白術15g,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l0g。上藥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
【功能與主治】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主治慢性胃炎,患者時常出現頭暈心悸、胸腹脹滿、胃脘疼痛、食不知味、惡心嘔吐、大便溏稀、舌苔白膩、脈滑。
【簡釋】方中紫蘇、枳殼、白術、焦三仙能增加健脾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白芍配甘草有助于緩急止痛。
處方5黃川甘草飲
【方藥與用法】黃芪、丹參各30g,肉桂、吳茱萸、三棱、莪術、枳殼、片姜黃、川芎、紅花、桃仁各l0g,甘草6g。上藥加水煎2次取汁,混合後分2次口服,每日1劑。通常,萎縮性胃炎伴有輕度腸上皮化生,宜口服50〜60劑;中度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宜口服60〜90劑;重度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或有非典型腺體增生,應口服90〜120劑。
【功能與主治】溫中補氣,活血化瘀;主治萎縮性胃炎,出現胃脘脹痛不适、疼痛固定、遇寒加重、舌淡或紫斑、脈細弱而澀。近期已報道,用此方治療910例患者,總有效率可達96%以上。
【簡釋】此方要在溫中補氣、活血化瘀,适用于中焦虛寒、血絡瘀阻證的治療,比如胃炎并伴有腸上皮化生、或非典型腺體增生等。
處方6海黃散比
【方藥與用法】海螵蛸、橘紅、熟大黃(後下)各12g,蒲公英30g,黃芩、廣木香、石菖蒲、甘草各10g;每劑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
【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制酸理氣止痛;主治慢性胃炎,出現胃脘疼痛、口苦、吞酸嘈雜、舌紅苔黃等。
處方7黃連食醋山楂飲
【方藥與用法】山楂片l000g,黃連、白糖各500g,食醋500ml;上藥混合後,加入開水4000ml浸泡7天,濾出藥汁裝瓶備用。治療時,每次50ml,飯後服藥,每日3次,連服3〜5個月。
【功能與主治】清熱健胃,酸甘化陰;主治陰傷郁熱型的萎縮性胃炎,如見食欲不振、口燥咽幹、上腹鈍痛、食後飽脹、舌紅少津、喜食酸甜。
處方8複萎湯
【方藥與用法】麥冬、蒲公英各15g,石斛12g,玉竹、山楂各10g。上藥加水煎3次,取汁約300ml;每次100ml口服,每日3次,每日1劑;同時多飲糖水,以便提高胃的pH值;連服3個月為1療程。
患者有肝胃不和,宜加枳殼、青皮;出現氣滞血瘀,可加用蒼術、延胡索;發生脾虛血虧,宜加黃芪、當歸、龍眼肉;伴痰濕交阻,須加陳皮、茯苓、半夏、黨參等。
【功能與主治】養陰清熱,健脾和胃;主治萎縮性胃炎。
處方9脘痛舒煎
【方藥與用法】蒲公英、炒白芍各12g,制香附、酒延胡索、川楝子、炒白術、郁金各9g,廣木香、炒枳殼、炙甘草各6g。上藥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
【功能與主治】理氣止痛;主治慢性胃炎肝胃氣滞,出現見胃脘疼痛,每因惱怒而發,胃痛引及兩脅,伴善太息、納差、脈弦脈細。
【簡釋】方内香附、延胡索、川楝子、木香、郁金、枳殼均有理氣止痛之功效;方中芍藥、甘草等具有緩急止痛之功效;并且輔以蒲公英清熱解毒、協助殺滅合并感染的幽門螺杆菌。
處方10黃蒲胃炎湯
【方藥與用法】黃芪30g,蒲公英、丹參、白芍、百合各20g,烏藥、甘草、炒神曲、炒山楂、炒麥芽各10g。上藥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劑。
【功能與主治】益氣健脾,解毒生肌,活血通絡,緩急止痛;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
【簡釋】方10内百合補已傷之胃陰,烏藥辛香可行氣以止痛,丹參則能活血通絡、同治氣血。因此,此方具有虛實兼顧、寒熱并調之功效。
上一篇
浮白穴的準确位置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