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查理·芒格
讀書的作用大家聽得多了,可是你能不能踐行,你知道要讀什麼書嗎,你知道怎麼讀書嗎,你知道該怎麼思考嗎,我在這裡獻個醜,賣弄一下僅有的一點墨水,來把讀書的多維問題講透,希望可以給你幫助。
圍繞閱讀,核心有三大問題。
一層一層地推導,慢慢抽絲剝繭,帶着大家慢慢剝離本質。來享受知識盛宴吧!
1.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首先我講一個個人的觀點:一個人的最終成就有兩個方面的,一個是天生的資源,一個是後天的行動。
成就 = 先天資源 + 後天行動
大家仔細盯着這個公式,我們能決定的隻有後天的行動,畢竟先天資源我們是無法改變的。
所以可以這樣說,你自己後天的行動彙聚起來塑造了後來的你,從曆史角度來講,已經有無數的人向我們證明,後天行動可以塑造的高度了。幾乎沒有封頂!
所以說,你自己的後天行動就是你自己的命,是你必須抓住也隻有抓住的唯一途徑。
這裡我們确定了一個點:隻有行動,才能成就自己。
從這裡看,還不究竟,我們再次追問一步,我們做出的行動是如何做出的?
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寫的《思考快與慢》中講,人類有兩套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韋斯特 (Richrd West)稱之為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态。 系統2将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 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系統一快速無意識,可以大幅減少腦力的消耗,但是有時候會出現問題而被人利用,例如:峰終定律,損失厭惡,言行一緻等等。系統二是專注,消耗腦力,但是代表着理性,不易被人利用。
當我們做行動的時候,我們要為行動做出區分
然後把不重要的行動讓大腦自主意識來運作就好,當面臨重要的行動時候,必須要利用系統二來思考,以保證行動産生最大的效用。這也是哪些厲害的人運用的經理管理,看着簡單做起來難,尤其是堅持一輩子。
這裡我們又深入了一次,我們要利用理性來思考我們的行動,那麼理性怎麼來呢?
理性的思考,這是需要自己的知識積澱,需要我們的經曆,而在這其中閱讀可以說是最好的操作指南了。我想用一句話來完美诠釋它的美。
閱讀是最廉價的高貴。
說起廉價,一本書能有多便宜大家都明白,可說起高貴,無數的前賢把最最精華的思想彙聚到了這一個書中,每一個思想閃耀着無限光芒照耀着每一位讀者。
閱讀便是可以改變思維的東西,思維通過理性來體現到行動中,然後每一步行動彙聚起來,形成了背後的最終成就。
最後我們來梳理一下
成就 = 先天資源 + 後天行動 後天行動 = 理性思維的産物 理性思維≈閱讀
語出宋·蘇轼《和董傳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我該怎麼讀書?第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我們該學習哪些知識
我想說,你要理解知識是有分層的,20%的知識可以造成80%的威力。
要想講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幂律定律講起。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福音》第25章29節
這句話的演繹版,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至于為什麼,這裡有着非常深刻的東西,如果不理解大家可以去思考一下。
兩句話核心思想一緻,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強者恒強,弱者慘遭淘汰,帕累托定律,二八定律才是我們看到的常态。
這個世界的法則是:極少的東西創造着極大的價值。
你去觀察投資你會發現,極少數成功的投資構成了投資人大多數的資産。
知識的邏輯也是一樣的,你不應該做一個搜索引擎,追求什麼東西都理解,你不是一個U盤,你是CPU。你要建立一個底層思考系統,而不是一個百科全書。
厲害的人是會思考,而不是會記憶。
20%的知識比80%的知識更有用,我們要做的是花80%的時間,用在這20%的關鍵問題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時間花在各種知識上。
而建立底層思考系統的知識,就是那20%的知識!
這一點作為投資人的張磊有獨到的見解
最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論、資産定價模型、投資組合策略,而是堅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這個“源”包括基本的公理、處世的哲學、人類的本性、萬物的規律。——《價值》
基本的公理、處事的哲學、人類的本性、萬物的規律。
這些在查理芒格也有思考,巴菲特和芒格一直在學習,學習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拓展他們的思維模型,從而使得他們的決策越來越客觀,越來越接近現實。後來也确實證明,巴菲特并沒有死守自己的價值網,他們不斷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就比如他們投資Facebook,投資AI智能……
這些建立底層思考系統的知識,最大的共性就是:普适,抽象。
這些知識是所有知識的底層,底層知識通了,上層知識就可以快速記牢和理解。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向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第二點:我們該如何閱讀?
閱讀最根本的目标便是啟發思維,最次要的目标就是記憶。而啟發思維一定不是按照原文背下來,而是辯證地吸收。
閱讀并不是開卷有益的,讀一本壞書會壞腦子!
我見過許多人遇到問題會引用書中的話來解決,可是你在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是否适用你的情況,一個解決方案是有适用範圍的,不懂這個,你就會陷入迷茫。
如同牛頓的普适運動學理論在解釋量子角度的問題也無法運用,必須尋找其他匹配的理論來解釋,更别說你的三腳貓功夫了。
不要斷章取義,把某一個細節的概念當作知識,很多知識隻有放在體系裡才有用!
這個世界沒有百試百靈的東西,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思考才能造出屬于自己的兵器。
尤其當我們吸收一個觀點的時候,一定要看一看與他相反的觀點是怎麼說的,重要的是看他的邏輯,而不是看他的答案。
思考邏輯,才能真正地吸收知識。
正确認知最大的敵人并不是我們的無知,而是我們的錯誤認知,如果我們的大腦是一紙白紙,那直接畫上正确認知反倒容易了,“先入為主”的認知是最難改變的,這是人性的bug,有道是種草容易除草難、最難忘記是初戀。
我通常執行的一個原則:書中觀點是用來啟發的、求證的,并不是用來被教導的,如果沒有被我求證和真正理解,那就不應該被吸收。
隻要不是我覺到悟到的,你給不了我,給了我也拿不住,隻有我自己覺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遙遠的救世主》
如何把書中的東西實踐?無論怎麼思考,隻有把球投進去才有用!
隻有輸出才決定價值,無論多麼有思維,如果沒有轉化為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把思維轉化為實踐形成反饋,這樣的學習事半功倍。
這裡首先來講一個容易犯的錯誤:我要把所有的東西做好,然後做一個東西出來。
為什麼講這是一個錯誤呢,我們這樣做非常容易放棄,因為完成一個實踐需要的時間太長,長到幾乎沒有人可以堅持下來。
我們陷入了追求完美的怪圈。
這裡我們要講一個問題:遊戲是如何上瘾的?
其中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及時反饋。
無論你打了多少野怪,立馬就有經驗值得體現,而一旦有了反饋,大腦的機制就會起作用,人性有一個非常有力量的機制:完成機制。
一旦一件事情完成了,就會獲得非常大的滿足感。
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對刷劇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引以為傲的理性完全無法阻止我刷完劇的沖動。
隻要我看了第一集,我的大腦就會挾持我,讓我一口氣把它刷完。
比如《天道》。有一次不知道在哪裡看到《天道》的評論,對它産生了一點好奇,就去看了第一集,結果……從早上9:00一直刷到第二天淩晨5:00,期間我有幾次理性的掙紮,一次是吃午飯的時候,一次是吃晚飯的時候,一次是淩晨1:00,但是理智隻閃現了一下,就立馬被完成欲給打敗了。
有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迫使我硬是要一口氣把它刷完才能睡覺,這就是完成欲。
比如遊戲,學習擁有無限個進度條以及每個進度條下的獎勵,這無限個進度條有的是一級到二級,有的是5級到六級,努力幹到5級送你個翅膀,正是由于這些一步一步的進步和酬賞,讓你努力的玩遊戲,不惜一切代價,本質是遊戲戳中了你的核心欲望。
那些裹挾我們的産品,就是激發了我們的原始人性的欲望,産品通過不斷地滿足你的欲望,讓你持續處于興奮愉快中停不下來,最後娛樂至死!
所以,我們要在學習的時候學會建立最小閉環。
什麼是最小閉環呢?就是學習了一點理論,立馬用到一些場景方面獲得滿足感。
這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寫作,寫作非常好,它既可以幫助我梳理思維,而且無論我學了多少我都可以梳理出來,充其量就是寫多寫少的問題。
閉環反饋控制是基于反饋原理建立的自動控制。通過比較系統行為(輸出)與期望行為之間的偏差,并消除偏差以獲得預期的系統性能。在閉環反饋控制中,既存在由輸入到輸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從輸出端到輸入端的信号反饋通路,兩者組成一個閉合的回路。閉環反饋控制由控制器、受控對象和反饋通路組成
在物理上的閉環控制系統就如同學習閉環系統一樣,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然後思考加工,最後寫出文章反饋,不斷改進自己的系統,取得成功。
最後想聊的話。能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一定是熱愛思考的人。
閱讀的能力是我們的底層能力,隻有把這個做好了,才有向前推進的能力。
把上面這些一一嚼碎了,咽進肚子裡,才能成為你的。
你不是一個U盤,你是CPU。
我發現打開閱讀的大門之後,一旦你嘗到甜頭,你就永遠離不開他了,是永遠。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從書中找到黃金屋,找到顔如玉。
希望我們可以一起進步,一起領略書中的智慧。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明)于謙
讀書吧,人生如此美好,未來一片光明!
如果這篇文字對你有幫助,就多多點贊、轉發給你的朋友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