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二)柴胡桂枝幹姜湯——外感高熱,頭瘡痤瘡,紅斑狼瘡,牛皮癬

6外感高熱——王占玺醫案

患者肖某順,男性,47歲,柳州某機械廠幹部,1978年6月20日初診。來京出差,到京即感冒發熱10多天,體溫經常波動于38℃~39℃之間,惡寒發熱,口幹喜飲,輕度咳嗽,且有少量黃痰,因過去10年前有肺結核病史,此次連用青黴素及鍊黴素10日,其熱不退,來門診要求服用中藥治療。觀其舌苔膩而微黃,脈象弦細。X線胸透,兩肺門陰影增強,右下内帶有紫條狀及鈣化竈,遂考慮結核尚無明顯進展迹象,仍按外感之太陽少陽合病挾濕者論治.

給予柴胡桂枝幹姜湯加減:銀柴胡30g桂枝10g幹姜9g栝蒌根12g 黃芩10g 甘草10g牡蛎30g黨參10g 雲苓12g大棗4枚(去核)每日煎服1劑,服用2劑後發熱明顯減輕,惡寒已不明顯,服用4劑後熱退身爽而愈。(王占玺·傷寒論臨床研究.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3:209)

7不明發熱——婁紹昆醫案

我曾治療一個原因不明發熱的病例。24歲的女學生,發熱已經半年,曾經住院,診斷也是原因不明的發熱,出院以後體溫還是37.5 ~37.6℃。心情郁悶,體重漸漸減輕、消瘦。初診是2013年3月。臉色蒼白,幹咳,煩熱,惡寒,腰腿特别冷,頭部、頸部汗特别多,沒有食欲,小便黃而不利,口幹口渴,但是不想喝水,脈象數而弱。腹診整個腹部肌肉軟弱,有胸脅苦滿但不嚴重,敲上去也有痛;臍部悸動,特别是臍上悸動得很明顯。

你看患者胸脅苦滿輕微,沒有心下痞硬,這跟大柴胡湯證的心下痞硬壓痛、胸脅苦滿強力不一樣;雖然食欲不振與小柴胡湯證相同,但是沒有惡心嘔吐,這一點跟小柴胡湯證的嘔吐惡心不一樣;腹診,整個腹部肌肉軟弱、手足不溫,跟四逆散證的兩條腹肌很拘緊、手腳涼也不一樣。柴胡桂枝幹姜湯證有點接近柴胡加龍骨牡蛎湯證,但是要比它更虛,同時也沒有胸滿煩驚的症狀,所以綜合上述脈證與其他柴胡劑的方證鑒别以後,基本上就認定是柴胡桂枝幹姜湯證。于是,就用了這個柴胡桂枝幹姜湯。

服藥以後,稍微有點效果,但是仍然還有惡寒、自汗,可見這個證不光是一個柴胡桂枝幹姜湯證的少陽病水飲濕阻,同時還有三陰病夾雜在裡面。考慮到臉色特别蒼白,因此,就在前面的方裡加上附片5g。又服了10天,體溫就恢複到36.6℃,惡寒全部消除,頭頸汗多也沒有了。繼續給她吃這個方子,一個月以後恢複正常。

黃元禦醫學研究 讀《傷寒論》學古中醫,每天分享三條提綱,研究黃元禦學術理論,為每一個想學習《傷寒論+金匮要略》學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2篇原創内容 公衆号 8壯熱——符友豐醫案

李某某,女,24歲,某院住院病人,病曆号:2622207,1979年3月26日會診。患者因發熱身痛,胸脅不利,不敢喘氣,于3月12日往某院門診,經服用感冒水、注射青黴素等治療未效,先後于3月19日、3月20日兩次前往複診。經中藥、抗生素等治療,體溫由39℃以上一度降至38℃以下。後因洗澡,體溫再度升高。3月21日中午,體溫達39.6℃,遂經急診收住院。體檢除左鼻腔、咽部充血,鼻塞,血壓140/70mmHg,餘未見異常。人院後查血象為:白細胞總數22800/mm',中性球89%。血溶55mm/小時,抗鍊球菌'O'1:800,血培養、'OT”試驗、肥達氏反應、瘧原蟲、狼瘡細胞、類風濕因子等無陽性所見。超聲波探查,X線診斷未見異常,唯心電圖有T波改變,診為“風濕熱”。人院後經抗生素(靜滴)、補液、服解熱鎮痛藥未能控制體溫而申請會診,扼要介紹病情如上。

患者神清合作,自訴寒熱身痛、膝關節疼痛已兩周。發熱以午後為甚,凡覺左胸前悸動數下,旋即體溫升高。時感胸脅滿悶,目眩煩心,咽幹口苦,不嘔而渴,小便微黃不利,發熱時汗出限于頭部。脈象弦數,舌苔白,中心微黃,舌邊紅而舌面少津。病在半表半裡,表未解而水飲内結,拟用柴胡桂枝幹姜湯治之,方用:柴胡10克,桂枝3克,幹姜2克,天花粉5克,黃芩4克,牡蛎3克,生甘草2克。2劑,水煎服,日兩次。

患者于當日下午五時許服藥,正值惡寒發熱之際。藥後自覺微煩,繼而汗出熱解。次日即感身痛大減,午後體溫37.5℃,唯先感兩手發涼,胸悶,時有鼻塞,家屬見其口唇呈紫绀色。午後照例服第2劑湯藥,忽于午夜11時許惡寒,繼而寒戰,測體溫為40.5℃,旋即大汗、口渴,汗出蒸蒸直至達旦,身始涼而手亦溫,口唇轉紅,神倦欲眠,測得體溫37.2℃。自此壯熱遂除,複查心電圖、血象亦趨正常,僅偶感鼻塞,微感胸悶,遂于上方略加瓜蒌皮10克,郁金6克,數劑而愈。[黑龍江中醫藥1993,(3):25]

按語:本案初系感邪發熱,但有胸悶悸動之水飲内結證,醫者但知清熱,用石膏、元參等品涼遏,熱雖暫緩而飲邪不除,複因入浴感濕,終成燎原之勢,身痛寒熱,日久不解。據其胸脈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寒熱等症而投柴胡桂枝幹姜湯,正切病機,果兩投而愈。

戰汗為内邪外達之常見途徑,葉天士雲:“若有那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戰汗透邪。”本案戰汗之時,恰值午夜子分,陰盡陽動之際,頗有深義。據符氏經驗,此方用于遷延日久發熱多例,恒多有驗,但要注意用量,除柴胡外,其餘藥物用量極輕,一是顧及患者已有内熱津傷之象,二是兼顧仲景原方比例,可供臨床參考。《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9高熱(腫瘤)——矢數道明醫案

43歲婦女。9年前發現心下部腫瘤,已行手術。診為惡性腫瘤,出院後日益衰弱,與六君子湯,迅速恢複健康,可謂奇迹。其後,下腹之刀口開裂,勉強縫合。患處化膿,嚴重衰弱,又來複診。當時用千金内托散1個月膿止,再次恢複健康。

此後,患者信奉新興宗教,服藥中止,體力次第衰弱。10數日前發熱,體溫39℃以上,用各種解熱注射劑皆無效,高熱原因亦全然不明。體瘦神衰,脈弱而數,顔面蒼白,右季脅下頗緊張,并有壓痛,舌苔白而幹。于是,診為柴胡姜桂湯證,故與之,服3日熱開始降,1周後熱全解,服藥3個月,體重增加6公斤,此後健康地從事家務。當時無三島柴胡,用唐柴胡效亦甚佳。《漢方臨床應用解說》

10頭瘡——吉益東洞醫案

京都某商人,每年春日,頭面生瘡。瘙癢甚,搔之則爛,至秋日,不治亦可自愈。患此症已數年。診之,心下微動,胸脅支滿,氣逆狀殊甚。故與柴胡姜桂湯合芎黃散,1月許諸症痊愈,其後未複發。(吉益東洞翁《建珠錄》)《漢方臨床應用解說》

論:本案用柴胡其它的方,或也能愈。如不愈者,就在一味幹姜之别。

11痤瘡——劉永軍醫案

唐某,女,32歲。2015年4月13日初診。面部痤瘡數年,1個月前喝酒後痤瘡症狀加重,嚴重影響美觀,且感面部不适,特慕名來診。發病以來患者精神緊張,食欲減退,大便不爽。症見面部痤瘡嚴重,以口唇周圍為甚,往來寒熱,頭暈,自覺咽部有痰不适,口苦口幹喜飲,幹哕惡心,心慌,手腳涼,腿困,小腹痛,食欲減退,食後腹脹,大便不爽。舌淡紅,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痤瘡(寒熱錯雜,飲邪上逆)。西醫診斷:粉刺。治則:清上溫下,健胃化飲。處方:柴胡15g,黃芩9g,桂枝9g,天花粉9g,炙甘草6g,龍骨18g,牡蛎18g,黨參15g,茯苓12g,白術18g,枳實12g,陳皮30g,半夏12g,白芍15g,赤小豆18g。5劑,水煎服,日1劑。

4月18日二診:藥後症狀改善,改柴胡12g,繼服5劑。

4月24日三診:症狀明顯改善,繼服上方7劑。《經方臨證實踐錄》

12皮炎——劉景琪醫案

張某,男,48歲,工人,1973年5月7日初診。全身瘙癢,抓破後流黃水已半月。每于受涼受風後癢甚。夜間加劇,影響睡眠。檢查;皮膚有抓痕和結痂,布滿全身,劃痕試驗陽性,曾塗西藥外用藥和口服撲爾敏、維生素丙、鈣片等無效。并有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舌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癢證。辨證:濕熱蘊結表裡。治則表裡雙解,祛濕解毒。處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幹姜6克花粉12克黃芩9克牡蛎6克炙甘草6克雙花30克連翹15克黃連6克黃柏9克栀子9克服三劑,症狀消失。《經方驗》

13紅斑狼瘡——胡希恕醫案

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

宋某,女,40歲,北新橋帆布廠工人。初診日期1971年7月25日。面部起紅斑半年。半年前因牙痛到醫院拔牙,牙科醫生看到鼻上眉間有紅斑,懷疑是紅斑狼瘡,故不給拔牙,後經多次檢查,找到狼瘡細胞,告知為不治之症,建議中醫治療。現症:鼻上及眉間生兩塊紅紫斑,上覆痂如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癢不明顯,但見陽光後癢加重。自感全身酸軟無力,食欲不正常,有時惡心嘔,頭痛頭暈,口幹,時感身熱而體溫不高,二便調,舌苔白少津,脈沉細。證屬血虛水盛,邪郁少陽。治以養血利水,和解少陽。

處方以柴胡桂枝幹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柴胡12g,黃芩9g,花粉12克,生牡蛎15g,桂枝9g,幹姜6g,當歸9g,川芎9g,澤瀉15g,茯苓9g,蒼術9g,白芍9g,炙甘草6g

二診:1972年2月11日。自服用上方後,眉間處狼瘡紅斑逐漸縮小,一般情況改善,故一直服用上方。

三診:1973年6月2日。患者全身症狀好轉明顯,紅斑僅在鼻尖能看到一小塊,其他一般情況良好。《經方驗案評析》

14牛皮癬——劉永軍醫案

鄭某,女,17歲,初診2014年12月13日。1個月前洗澡時發現後背及臀腰部有散在扁平丘疹,癢感,搔抓後表面有少許鱗屑、血痂,皮損漸增厚呈苔藓樣,經皮膚科确診為神經性皮炎(牛皮癬),予口服青黛丸、濕毒清膠囊及外用藥(不詳)效果不佳,皮疹反而增多。來診要求服湯藥。症見皮疹如前,手足冰冷,口苦口幹,飲水少,納少胃脹,月經量少,白帶多,大便幹,舌紅,苔薄,脈細。中醫診斷:牛皮癬(寒熱夾雜,水瘀互阻)。西醫診斷:神經性皮炎。治則:清上溫下,活血利水。處方:柴胡12g,黃芩9g,幹姜9g,桂枝9g,天花粉12g,炙甘草6g,牡蛎18g,當歸9g,白芍12g,川芎6g,茯苓12g,生白術18g,山藥9g。免煎劑,7劑。

12月24日二診:皮膚鱗屑脫落,現鮮嫩皮膚,手足冰冷緩減,白帶仍多,餘症減。辨證如前,繼用上方,增幹姜為12g,山藥為12g。免煎劑,7劑。藥後回訪,皮損複原,餘無不适。《經方臨證實踐錄》

15疱疹神經痛——王付醫案

洪某某,女,55歲。主訴:在2年前,因帶狀疱疹引起肋間神經痛,近因疼痛加重前來診治。刻診:肋間脹刺疼痛,痛則頭汗出,心煩,口幹欲飲水,手足不溫,小便不利,大便幹結,舌紅、苔薄,脈弦。中醫辨證:膽熱陽郁水氣證。治療原則:清熱調氣,通阻化飲。治療方劑:柴胡桂枝幹姜湯加味

柴胡24 g,桂枝10g,幹姜6g,天花粉12 g,黃芩10 g,牡蛎10 g,炙甘草6 g,白芍12 g,赤芍12 g,大黃5 g,乳香10 g,沒藥10 g。6劑,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

二診:疼痛減輕,大便通暢,以前方治療30餘劑。諸症悉除。《王付經方》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