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主題:最近有感,學幹貨到底是在學什麼

這帖子就是我抒發下随便亂寫寫,沒有邏輯,大家随便看看,有可能也不對,如果說的不好,請多包涵。

就說說最近的心得

你們有沒有感覺到,幹貨越學越不會
有沒有感覺過,很多東西,一看就懂,不明覺厲,一用就傻,根本不會

有沒有感覺過,幹貨學了很多,好像明白,但寫文卻毫無進步?

最近我文下好多讀者,一上來就談很多東西,人物弧光、框架、節奏、人設、矛盾,頭頭是道,感覺特别厲害。

我有時候都想探讨一下,但後來我隻要稍微和他們說一下,我就發現,其實這些'讀者’更多對于這些東西的理解,是停留在'我知道’上面的。

而作者,對于一個技巧,最重要的不是“我知道”,而是“我知道什麼時候使用、什麼時候選擇”,這才是真正的對幹貨的學習和理解。

比如說,一談框架。

昨天我就看見一個帖子,說想要駕馭長篇,要多學結構,什麼三幕式,什麼起承轉合,今天又看到另一個帖子,說十五節拍器,之類的。

但其實這些屬于“知識概念”,作者學到這裡沒有用,你們更需要理解的是:

我為什麼要使用三幕式?
兩點式(觸發-解決),三幕式,四幕,好萊塢經典結構,十五節拍,這些不同的結構到底會對文章有什麼影響,具體怎麼使用,在什麼場景、什麼題材、什麼情況下,我使用什麼框架是更好的?

而要理解這個知識點,實際上你聽别人說是聽不懂的,一定要寫。

比如說把兩點式寫個100遍,既同一篇文章裡,你反複使用了觸發-解決,這個模式,你才能真的精準體會,這個模式對于你的整個體系而言,到底是什麼影響。

能精準把握一個框架,比知道100個框架知識概念,重要很多。

有些作者,她就能用一個簡單的兩點式,寫一篇幾百萬字的文。技巧不在知道得多,在會用得精。

而為什麼,學會把握一個框架必須考自己寫,而不是别人教呢?

因為每個人的寫作體系是差别很大的,大家都是在自由組合配套技巧,然後不斷調整,比如說單純一個起承轉合,那配合你個人文風,你個人的情節構造習慣,可能這個框架就需要稍微修一修,把這個框架修改到契合你的風格。

沒有人能夠用自己對框架的理解教别人,因為沒有作者寫作體系完全一樣。

所以到底什麼框架放在你的作品裡會有什麼化學反應,你必須自己寫才知道。

這就像“語感”一樣,小說作者最核心的區别,其實就是在語言感知能力上。

為什麼有些作者,一句話平平無奇,你就覺得筆力很強,核心是她對于每個字的使用非常精準。

中國字是單字,每一個字,它背後都包含着一種“感覺”,字的自由組合和創建,就是人對于這種感覺的精準理解。

同一個位置,該放的是幹淨還是純淨,皓眸到底能不能使用,這都是作者的語感精準性。

而語感的培養,不是你去一個字一個字查“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培養的。

更多是,有人和你說過一個詞(輸入),你寫過(輸出),然後這個輸入輸出在不同場景、不同環境下重複很多次,你在多次調試中感受到,哦,幹淨,和純淨,到底是什麼區别。

當你創造一個句子,你曾經調試過一個詞越多次,你對詞語的把握就越精準。

所以你會發現,每個作者的語料庫是不一樣的,作者的語料庫,和她看過的書、周邊生活環境、周邊人的語言使用等等,輸入輸出環境,有極大影響。


所以,其實寫文最重要的學習,是要去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不能直接嚼别人給你嚼碎的理性概念。

比如三幕式,最好是你去看一篇文,你自己提煉出來,你才發現,哦,文章可以這麼寫,這個過程裡,你才知道三幕式到底具體是怎麼運用的。

然後自己寫,不斷調适,寫出一套符合自己風格的三幕式。

如果别人告訴你,你大概就是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寫文時候生搬硬套,也用不好。

所以幹貨,其實随便看看就行,别花太多時間在這種事情上,想要能用的幹貨,就大量閱讀,閱讀時候自己提煉自己思考。

别人的幹貨,就是給你看看,明白“哦,這個東西叫這個名字”,如果不寫,永遠就是看看。

寫文是感性的,如果不具備歸納總結感性體驗,很難通過理性邏輯去給它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總結就是:

多看多寫,不内化的東西别硬套,會消耗對文字的熱愛。

其實十五節拍器,我剛用一本文試過,試完之後的感覺就是,網文和影視劇差别很大。
網文一個人是一個團隊,而影視劇它其實用畫面、聲音的結合。
所以十五節拍器的使用對網文就非常限制。
比如十五節拍器裡,B故事開始到歡樂時光,其實這一段在電影裡,你去觀察,它的過度往往是這樣的:
故事開始歡樂,音樂BGM歡樂,但是整個畫面顔色是穩定的,人物聲音是穩定的。
這樣觀衆就不會出戲,雖然故事歡樂了,但是畫面顔色和聲音會讓觀衆穩定在這個故事裡。
可小說很難做到,小說的文風就是它的畫面、聲音,故事就是故事,直接從B過度到快樂時光,想要不跳脫,不讓讀者出戲,對作者的過度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所以十五節拍器最大的問題就是,它隻考慮了電影可以用畫面聲音過度情節,所以它的節奏安排放在小說裡是一個斷崖式的節奏起伏,作者必須要自己給這些斷崖進行鋪墊,糅合。可就要求作者在寫作的時候,比如說用一個相對正劇的文風寫快樂的情節,又或者說在這個斷崖的節奏上構建弧度,這至少對我來說就有了一定難度,比我普通寫作要難很多。

再說說個人覺得适合幹貨的作者類型
其實小說技巧80%的内容都在中學課本上學過了
正叙倒叙插叙循環叙事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起承轉合
總分總,形散而神不散,等等
以我國學生的語文基礎,從初中以後就是可以直接開始小說寫作的。
而目前的幹貨,往往是是在擴寬你的知識概念,但是如果你自己在基礎技巧都沒用好的情況下,擴寬其實沒太大意義。
其實3星以下,有很多是基礎沒有做好的。要麼是沒有足夠能力構建情節,要麼是語言能力精準度不夠,要麼就是對故事的欣賞能力不夠。
一個情節到他手裡,他就不知道怎麼寫才是更好的。也寫不出來。
這種就是基本語感和基本情節構建能力的問題,和你要用什麼框架、什麼節奏、要不要設置人物弧光什麼的,其實沒有太關系。
小說真正的構建都是從小到大,都是小情節構成大框架。
現在本末倒置了,很多人先上框架,上節奏,然後寫,最後又發現,其實節奏都按照标準來了,怎麼就不好看呢。
本質就是句子寫不好,情節建立不好,而句子、情節,這種實實在在的内容,都是一次次輸入後,一次次輸出,調試成你自己的東西。
比如說情節不會憑空而來,也不可能因為學習框架節奏構建出情節,我們目前情節基本是在一定基礎上演變而來。
比如說《琅琊榜》以及某些古言金榜将軍類複仇作品,基本是在嶽飛傳、楊家将等經典上進行的演變;
女扮男裝内作品,逃不開祝英台、女驸馬等戲劇基礎;
宮廷鬥争,也往往和哈姆雷特、雷雨、古代鬥争史實息息相關。
如果隻看古代作品的人,你讓她寫現言,她就感覺沒什麼東西寫一樣。
你讓一個隻看現言、隻關注現代的人寫古代,她同樣覺得不知道寫什麼。

所以我一直覺得,幹貨就是适合大概3星到5星之間,有一定輸入輸出量,對作品有一個基本領悟,進入了一定迷茫期的人,要麼去拓寬知識廣度,要麼去對自己已經感悟的東西有一個總結。
在輸入輸出量不夠的時候,訓練框架節奏這些外在東西,意義不大。
當然這是我一家之言,大家根據自己狀态不同酌情考慮。

你可能想看:

上一篇
那年,我十八歲

下一篇
春 天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