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靈之旅》《性靈宿命》《轉世之間》三本書簡介
Michael Newton, Ph.D., Destiny of Souls: New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 May 2000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是詩仙李白對人生的感慨。既然人生不過是天地光陰中漂浮在命運之河上的一個夢,那麼夢醒之後,我們的性靈又在何方?對于這個問題,牛頓博士在他的《性靈宿命》一書中給出了令人驚異的詳盡解答。
牛頓博士是一位大師級催眠治療醫師(certified Master Hypotherapist)。他曾在高等院校任教的同時開辦自己的診所。行醫中一個偶然的機遇,使他把催眠入定中的患者的意識推入前世,通過重曆前世的創傷而徹底根除了患者今生的長期疼痛。之後他開始以前世回溯的方法治療患者的病痛。在這期間,另一個偶然的機遇使他把患者的意識推入輪回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從此之後,他集中精力專門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經過十年的潛心研究,他終于得出了一個彼岸的模型。他發表于1994年的《性靈之旅》一書按先後順序描述了人在離開俗世,進入精神世界,直到下一次轉生的經曆。這本近300頁的書目前已售出20萬冊,并被譯成十種語言。
随着這本書的流傳,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寫信給牛頓博士詢問他是否還有關于精神世界的更為詳盡深入的信息。牛頓博士确實保留了一些他認為人們很難接受的信息沒有發表。當時有很多人慕名而來找牛頓博士進行入定回溯,可是他已處于半退休狀态,人們往往要等很長時間。牛頓博士發現這些人都是精神層次比較高的人,他們有等待的耐心,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是醫師或教師,希望通過回溯之旅更深入地了解人生的真義,而不是為了治療疾病。這些人在入定的狀态下,給牛頓博士提供了更深入的有關精神世界的細節。在這期間,公衆始終認為牛頓博士還保留了很多秘密沒有公之于衆。最終,牛頓博士決定出版第二本書,這就是發表于2000年的400多頁的《性靈宿命》。
牛頓博士的受試者中有無神論者,也有虔誠的教徒,但他們在入定的狀态下回顧轉世之間的精神世界時,給出非常一緻的描述:彼岸的精神世界纖塵不染、溢彩流光,脫去肉身的生命是散發着智慧之光的能量,能量的顔色代表着精神的層次。生命可以随意飄飛,并變化成各種形像,互相之間可以通過心靈感應進行交流。
精神世界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生命分别屬于不同的群體,他們群體轉生,在生生世世中扮演着各種角色。俗世中人們的配偶和親友往往是自己同一群體或附近群體的生命,尤其是配偶,常常是幾生幾世的伴侶。生命會到類似圖書館的地方研讀自己的生命之書,那裡面以影像的方式記錄着他在紅塵中的生生世世的一切。生命還會來到幾位長者組成的類似委員會的面前,回顧和分析自己剛剛過去的一生,并被長者們安排下一世。對于上一世的過錯,人們會非常的後悔,但在精神世界的生命不會為自己的過錯找理由,他們會自願地在下一世償還自己的業債。有時,人們甚至會自願選擇艱難的人生從而更快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轉生之前生命還會到一個宿命之環中觀察和體驗下一世的一些重要的片段。
在一個案例中,有一對姐弟,姗迪和凱斯,姗迪比凱斯年長很多,象母親一樣對待弟弟。凱斯是一個容易頭腦發熱的家夥,經常肆無忌憚地冒險尋求刺激。在二十七歲那年,凱斯患了肌肉萎縮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這種病會在幾年内使肌肉退化,失去活動能力,病人最終不得不借助呼吸器維持性命并依靠瑪啡抑制極度的疼痛。凱斯在兩年後離開人世。
當姗迪在入定狀态下進入今生轉世前的精神世界,她發現她和弟弟是一個群體 中的伴侶。在前幾個世紀裡的幾個人生中,凱斯對别人的感覺很不在乎。作為一個很魯莽的生命,凱斯希望在即将到來的一世中遇到很大的挑戰,使他能夠變得更謙虛。他曾被警告說,如果他想加速他的提高,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磨難。凱斯說他已經準備好了。在宿命之環中,凱斯發現他會有一個運動員的體質,但會被ALS疾病奪去活動能力。姗迪說當時他的弟弟幾乎違約退出。他在宿命之環中看到當疾病襲來時,他不得不依靠他的親人,在開始時他會很憤怒、自伶,但他如果努力的話,他會學到他應該學到的東西。凱斯最後決定如約來到人世承受磨難,在他此生最後的日子裡,他真的變得冷靜、接受磨難,并感謝親人給予他的幫助。牛頓博士的這兩本書平和、冷靜、客觀、翔實。在《性靈宿命》第一章的結尾,他說,他在書中所記錄的是他所發現的關于精神世界的真理,而通向真相的道路可能有很多條。
牛頓博士:《性靈之旅》
Michael Newton, Ph.D., Journey of Souls: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July 1994
西方社會在近二十年來有許多關于輪回轉世的書籍出版,這些書大多是講述人在心理醫師的引導下,進入到類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狀态,對自己一個個前世進行回顧。牛頓博士發表于1994年的《性靈之旅》則與其它關于輪回的書都不同,在這本書裡,牛頓博士描述了在他的引導下,他的受試者的意識穿越時空,進入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重溫在那裡的種種經曆。
牛頓博士在行醫的早期,他對輪回轉世并不當真。可是有一次,他為一位患有長期身體右側疼痛的病人進行催眠治療時,發現病人的疼痛來自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世,他在法國作戰時死于刺刀創傷。這次前世回溯使這位患者的疼痛徹底消失。從此以後,牛頓博士開始利用前世回溯進行治療。剛開始,他有些擔心患者的回憶不過是幻想而已。可是他很快發現患者的前世回憶是如此的真實和前後連貫,而且前世回溯的療效又如此的神奇。
接下來,牛頓博士發現了一個更為廣大的領域,通過入定狀态下的受試者的心靈之眼,他得以知道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為牛頓博士開啟這扇門的是一位中年女性。這位婦女感到非常的孤獨和寂寞,當她結束了對前世的回憶後,牛頓告訴她回到她失去伴侶的根源,他還問她,她是否有一群朋友使她非常想念。突然,這個女子開始哭泣。當牛頓詢問時,她哭訴:“我想念我們群體的一些朋友,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這個世上這麼孤獨。”牛頓很迷惑,就問她,她的群體在哪裡。她答道:“在我永久的家裡,我正在看着他們!”
原來,無意之中,這位女士的意識飄入了彼岸的精神故鄉,見到了自己所屬群體中的生生世世的伴侶。從此之後,牛頓開始了對彼岸世界的研究。他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使受試者回歸彼岸的引導和提問的方法,他也發現使受試者回到彼岸遠比回憶前世更為重要。牛頓的受試者中有非常虔誠的教徒,也有無神論者,但大部份人居于中間,有着五花八門的人生哲學,可是當受試者進入彼岸的另外空間時,他們所描述的現象非常一緻,一些人甚至使用同樣的詞彙。經過十年的研究,牛頓博士最終得出一個彼岸的模型。這本書基本上是以先後順序描述人的靈魂在離開塵世到下一次轉生的經曆,其中很多篇幅是牛頓和入定中的受試者的對話。
在彼岸世界裡,生命分屬于不同的群體,他們群體轉生,在一世又一世中扮演着各種親近的角色。彼岸世界的生命非常美妙,是放射着智慧之光的能量,同時又可以變化成各種形像。智慧之光的顔色代表着生命的層次,按赤橙黃綠青藍紫依次遞增。彼岸世界的生命具有多層的等級,可是那種等級絕不同于俗世中的社會階層的概念,高層的生命對低層的生命充滿了慈悲和寬容。在轉世之間,生命會來到幾位長者面前,分析自己前世的經驗教訓,長者會安排他的下一世,使他彌補以前的過錯或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
有的生命在地球上做了很邪惡的事情,他們會被送到一個類似急救所的地方,在那裡他們的能量被調整。根據他們所犯下的罪過,他們可能會被很快送回地球,成為他人的暴行的受害者。精神世界的一個指導原則就是,一個人的過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必須在某個來生以某種形式償還。
人們可能偶爾感慨地提及緣份、命運等等。其實,這些詞的真實意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根據牛頓博士獲得的信息,我們在俗世中的配偶、親友、甚至仇敵都是我們來到俗世之前被刻意安排好的,生命在轉生之前甚至會到一個被稱為宿命之環的地方觀看、體驗來生的一些片段。您也許會問,既然人的一生都安排好了,那我們豈不是沒有選擇和努力的餘地了?我們的善惡也不是我們的責任了?還不是這樣。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如同一個人到一個大公司找工作去面試。面試的那一天他的日程包括在什麼時間要見哪些人都被精确地安排,可是他在面試中的表現全在自己的把握。有的朋友會問,那麼為什麼我們的日常意識不能記得我們的前世和轉生之間的狀态?這就如同一個學生上課之後做家庭作業,他不能事先知道答案,他隻有在迷茫中摸索,才能真正地獲得知識。而人世就是一個讓我們上下求索的大迷團。
在一個案例中,一位德州的商人在小時候剛出生後就被母親遺棄在教堂門前,後來被一對夫婦領養,這對夫婦對他很刻薄。在入定的狀态下,他回憶了他被母親遺棄在教堂前的一幕,他是個私生子,當時他能感覺到母親的淚水落在他的臉上,年輕的母親傷心地吻他,說:我沒有錢照顧你,我心裡永遠愛你。重溫這一幕使他消除了對生母的怨恨。當他進入到轉生之間的狀态,發現這一幕其實是事先安排好的。他的母親、他的領養父母都是他的群體中的人,他被母親遺棄的緣起則來自于4000年前在靠近紅海的阿拉伯半島上他對母親的傷害。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出寫好的劇本,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是這個劇本中的精心構思的情節安排。
紐頓的近300頁的書《性靈之旅》發表在1994年,這本書基本上是以先後順序描述人的元神在離開塵世到下一次轉生的經曆,其中很多篇幅是紐頓和入定中的受試者的對話。七年之後,在讀者的要求下,紐頓發表了第二本書《性靈歸宿》,這本400頁的書記錄了更多的細節,其中的一些受試者是慕名而來解決一些人生困惑的人,他們的層次比起第一本書中的患者一般來說要高一些。
當然,彼岸世界相對于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是形而上的存在,其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與我們物質世界截然不同,紐頓的受試者的描述應該被理解為是他們的現實意識對彼岸經驗的诠釋。對他們來說,彼岸的另外空間才是他們永久的精神故鄉,他們脫掉肉身,回歸故裡,就如同一個潛入深水撈珍珠的人浮上水面,脫去厚重的潛水服,終于又見到陽光,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在他們的描述中,精神世界是一個極為廣大而美妙的空間,纖塵不染,光彩奪目。我們把它叫做“精神”世界隻不過是相對我們“物質”世界而言,正确的理解應該是精神世界是更高能量、更為真實和本質的物質世界。生命在其中感到如釋重負的解脫和安祥,沒有重力,随意飄飛。人的元神是一團放射着智慧之光的能量,又可以變化成在世間的形象。元神之間可以把思維和圖像傳感到對方的意識裡。不再被俗世的浮華所困擾的生命如赤子般純真和幽默,互相之間充滿了友愛。
生命分屬于不同的群體,他們群體轉生,在一世又一世中長相左右。對每一個人來說,他的群體的夥伴在他的人生中扮演着各種重要的角色,如夫妻、親子、兄弟、朋友、仇敵等。當然,他們和附近的群體也會有各種緣份。在所有的緣份中,夫妻之緣可能是最重要的。在紐頓的受試者中一對現世的夫妻曾生活在古羅馬,當時那位女子是一個女奴,為角鬥士們做飯,她深愛着其中的一個人。在他死于角鬥的前一天晚上,他對她說:我永遠愛你。地老天荒的愛情夢圓今生。中國的故事中也常有“生生世世為夫妻”的誓詞,其實這種現象确實存在。
有的人不能立即回到自己的群體,因為他們在凡世曾做過邪惡的事情,緻使他們的能量被毀壞,他們的身體是黑黑的。他們會被送到一個類似急救所的地方,在那裡他們的能量被調整,遠遠望去,那裡象一個黑色的海。但在這之後,他們的罪過不會被赦免,他們很可能會被立即送回地球,成為同樣暴行的受害者。生命在精神世界裡,都絕對的誠實,不會為自己的惡行找任何借口,因為一切都曆曆在目,沒有找藉口的任何餘地。所有的過錯,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必須在下世償還。有的人在凡世的暴行可能同時傷害了很多人,那麼他不得不分幾世遭受同樣的痛苦。
有的人在經曆極為艱難的一世後,也會選擇暫時不與自己的群體歡聚,而是在專人的幫助下慢慢恢複。一位受試者在前世是一個抵抗法國殖民者的摩洛哥戰士。他于1934年被俘,之後從亞特拉斯山被押到撒哈拉沙漠,在那裡他被酷刑逼供,但他甯死不透露任何信息。之後他被架在地上,在烈日中慢慢死去。這個堅強不屈的靈魂具有較高的精神層次,但他過于自信,在轉世時隻帶去自己50%的能量,雖然他知道這一世将是多麼的艱難。他回來後,獨處了大概相當于25到50地球年以慢慢收回自己的能量。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堅強的靈魂選擇苦難并不是為了償還前世的過錯,而是為了在世間完成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談到能量,紐頓還用很多篇幅描述了一個有意義的現象,在另外空間,人的能量具有顔色。已被證實的生物場光(aura)也證明了生物能量會在生物體周圍以光暈的形态存在。
人的覺悟層次不完全與轉生的次數相關,紐頓有一個患者經過了4000年的往世才終于去掉了妒忌心。紐頓還強調,在精神世界裡,生命雖有等級層次,但這個結構非常和諧,充滿了愛,和地球上的階級和政治鬥争完全不同。很多人相信絕對的權力導緻絕對的腐敗,這在地球上幾乎是一個公理,很多人因此成為反權威者。但紐頓的受試者發現在精神世界到處是誠實和自由,高層生命對低層充滿了慈悲和寬容,并受到後者的愛戴和尊敬。
在精神樂園與夥伴們歡聚後,生命會來到幾位長者面前,這些長者是紐頓的受試者所能接觸到的最高的層次,他們的能量呈紫色。生命對輔導自己的人感到很親近,而對于這些長者則充滿了尊敬,有時甚至好象一個做了錯事的小學生來到校長辦公室。這些長者會告訴他哪裡做得很好,那裡做錯了,并如何在下一世彌補。在一個案例中,一位長者對受試者提到他剛剛經曆的一世中的公共汽車站事件。這個受試者大惑不解,後來一位長者把一幅圖像打到他的意識裡,他才想起這件事。那一天他正急匆匆地趕往辦公室,這時他聽到一位婦女在公共汽車站輕輕的哭泣。當時是大蕭條時期,人們都很絕望。于是他停下來,一時沖動之下,他坐在她身邊摟着她試圖安慰她。幾分鐘之後他離開了,從此再也沒見到這位婦女。這位受試者說:真是奇怪,我一輩子給慈善事業捐款,但這些長者隻對這件小事感興趣。其實,在這件小事中他發自内心的善良不亞于一生的捐款。我們也看到人一生的善惡事無巨細都被記錄在案。
在《性靈之旅》和《性靈宿命》兩本書中也描述如果一個人的下一世被安排死于暴病,或被殺害,或死于災禍,他往往在轉世前被事先告知。在一個案例中受試者的前世是一位女子,在結婚兩年後死于德州的一個農場。在轉世前,她被允許從三個死亡方式中任選其一:一個是在兩個醉鬼的槍戰中被流彈擊中,一個是從馬背上摔下而死,還有一個是溺水而亡。這個生命選擇了第一種離開塵世的方式。她選擇在婚後兩年離開俗世的原因是她的丈夫在那一世需要經曆失去深深愛着的人的痛苦,并讓她先生學到一些教訓。這位女子的選擇完全是為了她丈夫的還業和提高。
維頓博士和費舍:《轉世之間》
Joel L. Whitton, M.D. Ph.D. and Joe Fisher, Life between life: scientific explorations into the void separating one incarnation from the next. Doubleday & Company, Incorporated, October 1986
相信輪回的人認為,人世是個巨大的舞台,有緣份的人們在生生世世中演繹着一段段故事,以漫長的時間清償彼此的恩怨。那麼當我們暫時退出舞台時,我們在哪裡?我們在做什麼?維頓博士和費舍合作發表于1986年的《轉世之間》一書可能是第一本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索的著作。
維頓博士是在1973年開始這方面的研究的,在十多年的時間裡,他積累了三十幾個詳盡的案例。這些受試者在維頓博士的引導下,進入類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狀态,在這種狀态下,他們不僅可以重新經曆自己的很多前世,而且可以進
入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對于第一次有這種經曆的人來說,那裡的壯觀往往令他們驚歎得無以言表。那裡沒有俗世的時間和三度空間的概念,也沒有俗世的邏輯和順序。在那個狀态中,人們感到前所未有的美好,生命之間無須語言即可以通過思維傳感的方式進行交流。相對于俗世,在那裡的自我才是更為本質和真實的自我。
在彼岸世界,一個人會來到幾位長者面前,這些長者會讓他(或她)回顧自己剛剛過去的一生。那種回顧就象全息時空影片,一生中事無巨細瞬間完全的展現出來,包括人在俗世中沒有意識到的情節,如自己無意的言行給他人造成的傷害,或自己當時并沒意識到的潛在的危險。在塵世中,人們往往為自己的過錯找各種借口掩蓋,可是在那個精神世界裡,人們不再文過飾非,隻會為自己的過錯深深痛悔。長者們會和他一起分析過去的生生世世,并安排他的來生,以彌補自己的過錯或更好地提高自己。人們都是群體轉生,在一世又一世中扮演着各種角色。來生的安排就如同一個寫好的劇本。有宿命通功能的人可以看到這些記錄。
既然人的一生是被安排好的,那麼是不是俗世中的人們隻是一個個被命運所擺布的木偶呢?并非如此。人的一生安排并非很穩定,可能會發生一些小的變化。在極特殊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發生很大的改變。以下就是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叫史蒂夫的人在年輕時很仇視他的父親,當時他的父親身患重病住在邁阿密的護理病房。史蒂夫很少去看他,可是有一天,他突然覺得一定要去看望他。當他來到病床前時,發現父親的呼吸管掉了下來,緻使他呼吸困難。他想了一想,就跑出去大聲喊來護士馬上換了個呼吸管。一些年之後,在他29歲那年,他在俄勒岡州的一個小鎮遇到一起車禍,被一輛卡車撞倒,但非常幸運的是他隻是大腿骨折,而沒有性命之憂。
史蒂夫40多歲時接受維頓博士的催眠回溯,在入定中他發現他看望父親和路遇車禍都是在這一世轉生前被安排好的。他的父親在前幾世都曾加害于他。命運的安排是史蒂夫很可能在看望父親時見死不救,而他本人将在車禍中喪生。可是史蒂夫經受了這次考驗,救了父親。他的命運安排本來是到車禍為止,可是他在看望父親時的善念使他在車禍中逃過劫難,從而改變了命運的安排。于是他下幾世的一些安排被前移到這一世。
維頓博士是多倫多大學的一位受人尊敬的心理醫師。費舍在1982年對他進行采訪時,他當時不願把他積累的研究結果公諸于世,因為他擔心自己的學術生涯會受到影響,同時他也擔心可能來自于宗教原教旨信徒的攻擊。直到1984年他才鼓足勇氣和費舍合作把他十年來的研究寫出來。這本書的前半部份是關于轉世之間的狀态的描述,後半部份是幾個具體的案例,每一個案例都是對一個生命千年因果的解讀。
以上資料摘自網絡,感謝提供的網友!
上一篇
尋味中國 82 海南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