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後,以為戰争形勢及時代發展的不同中國刀的種類迅速增多,僅腰刀一種就有很多形制。等有些造型極為相似較難分辨(如:雁翎刀、雁翅刀、雁毛刀、牛尾刀、魚頭刀、柳葉刀等)。為避免混淆鬧出笑話,現列舉幾類共同學習~
一、雁翎刀:
雁翎刀的實物圖(第一張為明末至清初的雁翎刀)
雁翎刀是中國古代腰刀的一種,也就是佩挂在腰間的刀。由于它的外形像極了大雁的翎毛,故稱之為“雁翎刀”。腰刀的曆史起源要追溯到南北朝,經過曆朝曆代的發展,南宋時出現了雁翎腰刀,明清時候的腰刀發展已經相當成熟。
清 雁翎刀
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刀全重1-1.5kg。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略為上翹,刀尖至刀背15-20cm處開有反刃(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受到蒙古刀的影響,因而在刀尖處輕微上翹。明時期的雁翎刀血槽大部分是一條,清朝雁翎刀的血槽就變成了數條,而且血槽形狀怪異複雜。流傳到後世的腰刀多為雁翎刀。
雁翎刀(仿古)
雁翎刀刀頭反刃
二、雁毛刀:
清 雁毛刀(圖片來源:彭鵬《刀兵相見》)
雁毛刀與雁翎刀在整體風格和裝飾上并無區别,以方裝和圓裝為主,配件材質為銅或鐵。高級别佩刀裝具還會采用镂空、陰刻、錯金、銀等工藝進行裝飾。 雁毛刀型常被短刀采用,其刃多在60厘米以下,一般刀身較寬,刀背較厚,刀頭開反刃。
三、柳葉刀:
明朝柳葉刀
柳葉刀的刀片呈溫和的曲線狀(從名字上看,柳葉刀的外觀很像柳樹的葉子),有效的增加了它的削力,但比日本刀的刀片要寬。于明朝曆史上常作為騎兵和步兵的武器。由于柳葉刀輕巧且不堅硬,通常兩把刀同時使用。很多刀友分不清雁翎刀和柳葉刀。其實刀身根部占直刃2/3開始朝上彎曲的是雁翎刀,而刀身根部一開始就彎的就是柳葉刀。雁翎刀刀身整體弧度偏小,刀尖窄且略微上翹,柳葉刀弧度偏大,刀尖也寬些。
四、雁翅刀:
雁翅刀
雁翅刀相對就比較好認了~ 刀背厚,刀頭寬大,刀體重。刀頭有類似大雁翅膀一樣的波浪形狀。
①-③明末清初雁翅刀。
從刀裝上看與雁翎刀、雁毛刀等也并無太大區别。雁翅刀的刀身弧度與雁翎刀、柳葉刀等相比更類似前者,刀身大多是根部占直刃2/3開始朝上彎曲。雁翅、雁毛雖與之名稱相近,但刀形差異很大,雁毛刀傳世較少,且其刀形成因至今仍有争議,而雁翅刀可以說前承宋刀,後啟砍刀(如民國抗戰大刀),其刀形也非常值得研究。
五、牛尾刀:
曆史中的牛尾刀出現在晚清。是中國清代晚期官衙差役配備的制式武器,因刀刃朝上斜放着很像牛尾因此而得名。
牛尾刀
牛尾刀最早流行于民間(镖局、武館、護院、家丁中較為普遍),清晚期出現在制式兵器中,主要為官差、衙役、捕快等的随身佩刀,軍隊裝備不多。牛尾刀刀頭寬闊,刀尖上挑,刀身開有血槽。刀柄較長,部分可雙手持握。刀柄後端下彎角度加大,達到了35到40度的樣子,刀重也增加到将近3斤。現在武術表演的刀型多是牛尾刀造型。真正的牛尾刀不似現在影視劇中用的那樣,刀身薄似鐵片,而是接近刀镡的部位厚度在1厘米以上,從根部到刀尖,刀身三厚三薄,這樣的變化在不增加刀重的情況下既加強了刀身的強度又加強了刀的彈性,延長了刀的使用壽命,稱得上是一款貨真價實的好刀。
牛尾刀(仿古)
電影《藏龍卧虎》牛尾刀的應用
六、魚頭刀:
魚頭刀
很形象有木有!相對其他腰刀,辨識度很強。“魚頭刀”的名稱未曾在古籍中出現,而是現代人根據此類刀刀頭形狀酷似鲨魚頭的特點而命名的。源自元代玩到或是結合彎刀特點對宋代環首直刀進行了改良。早期的魚頭刀刀身狹長,多彎曲,刀尖部分的波型凸起也不明顯而且較薄。随着戰争形勢及铠甲等防護裝備的變化而改進為刀身直、厚利于步戰,另一方面為增加直刺和劈砍能力,刀頭凹進部分增多,刀尖也變的更厚實、尖銳。
厚實、尖銳魚頭刀尖
刀尖10厘米--20厘米處以某點為基點突然向上收縮彎曲或以此基點凸起一個波型後向上收縮彎曲,刀尖到刀頭最寬處的距離一般15厘米以内。與雁翎刀有明顯區别(不像雁翎刀有一個平緩的過渡,而是像魚頭一樣呈現“梭”型),頭尖中間厚。魚頭刀刀尖有兩種形式:以是它的厚度為刀身的自然過渡;二是刀尖部分呈反刃。這種造型在使用中阻力小,行動快,便于擊刺,有似尖頭肉食魚那樣的兇悍、利落。
你看的出下面刀客手裡的是把什麼刀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