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領導的氣場

第一章 管理無方,氣場隻是空談 不管人,一定要理人

管是管,人性不喜歡被管;理是理,人性喜歡被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把管做到理,你就成功了。

  • 員工不受管的真相
  • 人性喜歡理,喜歡被看得起
  • 随時随地找到平衡點
  • 注意掌握尺度
管理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

西方人喜歡采用“二分法”,即把事物“分”成兩個不同的部分加以分析,再從中選擇其一作為答案。這樣做看起來似乎簡單明了。西方的管理,也沿用這種思維法則,把人“分”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将管理的氣氛劃“分”為人治和法治。

受太極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擅長在“一分為二”的分析之後,“把二看成三”,在相對的兩端找出中間的灰色帶,也就是二“合”為一地把兩個極端的概念統合起來,形成第三個概念。例如唯心、唯物是兩個極端的概念,而中國人卻能看出兩個之外的第三個概念,叫做“心物合一”,因而統合了唯心和唯物成為“心物合一論”。

  • 太極思維——寓人治于法治
  • 中國式管理重視“全方位的觀點”
  • “二選一”的結果,往往趨于極端
  • “無可無不可”原則
  •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曆程

管理是一種曆程,起點是修己,終點是安人。每個人都應該從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過做人做事的具體表現促進大家的安甯。

中層幹部可以在管理的曆程中,通過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在職場中修煉自己,逐漸提高層次,完成修、齊、治、平的任務。

  • 美式管理是“我要-我成”的曆程
  • 日式管理是“同生共榮”的曆程
  • 中國認為:目标和成果隻是管理的一部分
  • 中國人樂于有條件地共榮
  • 中國式管理以“安人”為妥
  • “安人”必先“修己”
  • 修造自己,而非改造他人
無為而治,使大家各自發揮所長

中國人下象棋,有的人善用車,有的人善用馬和炮,有的人專門用兵,車、馬、炮都有可能很厲害,也随時有可能遇害。但是,從來沒有人說他的老将最厲害。老将最不厲害,卻總是挨到最後還是沒有被吃掉。這些厲害的車、馬、炮,都為最不厲害的老将而犧牲,到底誰厲害?當然是老将最厲害。

将、帥深藏不露,實行“不管之管”,車、馬、炮、卒才能夠在将、帥的高度支持下,放手去做自己分内的事。将、帥發揮總動員的作用,這才是有效的領導。如果老将喜歡表現,處處都要顯示自己最厲害,那麼,車、馬、炮、卒便站在那裡聽命令,然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弄得老将疲憊不堪,可能因此而縮短壽命。作為中層幹部也是,如果你事事親力親為,隻會累倒自己,下屬既得不到成長,也不會因為你替他幹活而感謝你。

象棋給我們的啟示,便是領導不表現英雄性,下屬才會表現出各自的英雄性。領導的英雄性,很容易造成一個人表演的可怕局面:領導不漏英雄性,才有總動員的可能。

如果把一個組織大略分成三個階層。象棋的将、帥,可以代表高層領導,車、馬、炮為中層幹部,而兵、卒則代表基層員工。三個階層各有不同特性,必須相互配合,才能各自發揮所長而産生總動員的效應。

第二章 深谙人性,看人不止一面 不執着是第一特性

中國人相當複雜,不但想到“我”,還要顧及“你”,更不能忘掉“他”。所以前文也說過,在中國做中層幹部,必須十分了解中國人的特性。

一方面,可以好好“理”下屬員工;另一方面,可以讓你在處事時深思熟慮、面面俱到,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樹敵,導緻後患無窮。在橫的方面,要“和”,與任何人都要保持恰到好處的人際關系。在縱的方面,要“中”,對于人和事的處置,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并且一定要堅持原則,否則會被說成“沒有規矩”“缺乏制度”,甚至“胡作非為”。同時,堅持原則又不能到處得罪人,弄得雞飛狗跳,妨害安甯。“持中緻和”是指既要堅持原則又能和諧相處,所以“和”就是廣結善緣,用“廣結善緣”來“堅持原則”,既會做人又能做事,叫作“緻中和”,才是真正的圓滿。

太極行為是人性化管理的表現,目标放在“緻中和”。但長久以來的過與不及,産生不少弊病,被鐵口直斷為偏差行為,再加上不斷用西方或日本标準來衡量,便越發顯得落伍而毫無價值。在此不妨改稱為“中和行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與無謂的争議。

  • “不執着”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中和行為的第一特性是“不執着”,特别是有些員工,滿腦子“那可不一定”,增加了管理的難度。

  • “不執着”帶給管理許多好處

頭腦靈光——善于應變,對于快速變化的環境具有良好适應能力。

自動調整——在工作中能随時适機調整,以求達成目标。

彈性應用——具有極大彈性,能承受企業内外環境變遷所帶來的多種壓力。

把握情勢——有利的情勢來臨時,能及時把握,不受原定計劃的限制。

不畏艱難——兵來将擋,水來土掩,天大的困難,中國人隻要有信心,都有辦法解決。

讨厭被人管

中和行為的第二特性是“不受管”。我們會聽到員工說“誰要你管”,但很少聽到他們說“請你趕快來管我”這一類的話。“我做了這麼多年,難道還要你管?”“ 你想管我?先把你自己管好再說!”

中層幹部要管下屬,下屬都是一肚子不高興,心裡盤算着:“好,你想管我,那我就想辦法氣你。”

人不能管,談什麼管理?不用擔心,不能管的,要“理”。你理他,他才會理你。如果理不好,那就應該“安”他,你盡力安他,他自願賣力,安人比理人高明,理人比管人有效。可惜大家一心一意想要管人,以至于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搞亂了,員工不可能好好工作,更談不上什麼績效。

  • “不受管”給管理帶來的麻煩

“不受管”會增加管理上的許多麻煩,諸如:

不喜歡承受壓力——愈是壓員工,員工愈是表面應付,内心不愉快。

不愛看規約——你要一個員工簽字,隻要大家簽他就跟着簽,很少會認真看,更談不上記在腦子裡。

不願意上級不斷盯着自己——要員工這樣,要員工那樣,他表面上在聽,實際上未必以為然。

  • “不受管”給管理帶來的好處

不必管他——善于管理的幹部,懂得安人,看得起下屬,讓開一步不去管下屬,下屬就會主動去做。

不必操心——操心根本沒有用,因為你越急,員工越不急。隻要安他,讓他身安心樂,他就會自己去操心,變成他急你不急。

不必制衡——員工不喜歡被管,本來就是一種制衡,如果此外再多方設法安排制衡的力量,不過是流于形式而已。

  • “不受管”的真相

中國人的“不受管”不是絕對的。當他事情做得順利的時候,最讨厭有人管他;但是一旦遭遇困難,特别是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就會大聲喊:“為什麼你都不管?”

需要時要你管,不需要時又不要你管,這才是中國人“不受管”的真相。

天生愛講理

中和行為的第三特性是“愛講理”。

一再流傳“讀書,要明理”。

強調“做人,要懂得道理”。

深信“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因而“離職自然氣壯”。

遇到争執,總是“請老先生評評理”。

最受不了的一句話:“你這個人怎麼這麼不講理!”

  • “愛講理”給管理帶來的困難

理不易明,很難溝通

各說各話,很難協調

固執一理,形成意氣

立場改變,理随着變

理說得多,執行得少

  • “愛講理”給管理帶來的好處

讓他自己講

一切求合理

理直氣就壯

有理者得人心

有理約束人

說話模棱兩可

俗話說“言為心聲”,但是人心是難以琢磨的,所以有些員工說的話也常常模棱兩可。有人主張“逢人隻說三分話”,同樣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隻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系不夠的人而言的,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試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系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隐瞞。

其實,“逢人隻說三分話”時,已經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 意思。況且“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隻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時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抛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樣,“言無不盡”時,也不要忘記“逢人隻說三分話”,因為彼此雖然關系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适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 彼此有默契,才能聽懂話
  • 除了聽還要想
  • 聽話不如“看”話
  • “随便”并不随便
  1. “随便”——考驗你的誠意
  2. “随便”——不足以表達全部的敬意
  3. “随便”——我有看法,但不便說
  4. “随便”——以合理為原則
  • 不反對并非贊成
做事小心謹慎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很多人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所以有時你會發現,有些員工非常謹慎,在公司裡的表現,就像林黛玉進賈府的表現一樣,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

圓通而不圓滑

圓通是受人歡迎的,但可悲的是,現代很多人缺乏深度,看事情不能“入木三分”,将圓通都看成圓滑。圓通和圓滑表面上看起來幾乎不分軒轾,都是“推、拖、拉”,一副打太極拳的模樣,但二者有着本質的不同。

第一,過程完全相同而結果截然不同。“推、拖、拉”到最後,把問題圓滿解決,便是圓通;“推、拖、拉”到最後,沒有解決問題,或者解決得不到圓滿,那當然是圓滑。

第二,圓通的人善于利用“推、拖、拉”的短暫時間來充分思考,尋求此時、此地合理的行動方案,以便減少阻力,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圓滑的人隻想利用“推、拖、拉”拖延時間,逃避當前的問題,根本不想解決問題。

第三,圓通的人用“推、拖、拉”來降低競争的壓力,使大家覺得經過“推、拖、拉”之後得到的答案,應該可以接受;圓滑的人,則寄望于不經由競争,便能夠獲得勝算,或者不願意應付挑戰,悄悄地逃之夭夭。

明哲保身最要緊

“明哲保身”是很多人秉持的人生哲學,他們凡事先求自保。遇到突發狀況,就會遵循明哲保身的哲學分析形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形勢不利時,會及早抽身,認為“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何必逞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反對“明哲保身”,認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怕死、虛僞、消極。但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都保護不了,其他的都沒有意義。

怕吃虧上當

每個人都怕吃虧,但是過分地怕吃虧就變成精打細算。其實人算總是不如天算,“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因此有人發展出一套“差不多主義”,差不多就是剛剛好,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合理。合理地怕吃虧有什麼不對?

因為怕吃虧,所以大家會說“防人之心不可無”,處處小心謹慎。但是,如果防不勝防,真的吃了虧,便會相信吃虧是福,“吃一塹,長一智”。

愛占小便宜

對人們來說,占小便宜隻是手段,不是目的。占小便宜是在試探對方,看對方是不是值得打交道的人。不要盲目地為一個人去拼命,要首先考慮值不值得,要判斷值不值得,就要看對方舍不舍得,你舍得我就認為值得,你不舍得我就認為不值得。看對方舍不舍得,舍到什麼程度,可以判斷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分量。如果對方連雞毛蒜皮的事都要和你計較,那說明對方沒把你放在心上。

自私又愛面子

自私是處于自愛。不自愛的人,心中沒有愛,拿什麼去愛别人?一個人要先愛自己,讓自己的心中充滿愛,然後才能去愛别人。但我們首先要判斷這個人值不值得愛,值得,才去愛。合理的自私就是自愛。

愛面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是重視榮譽。如果向壞的方向發展,則是愛慕虛榮。更嚴重的是,如果愛面子愛到不要臉的地步,那就是本末倒置。“面子”是“情”,“臉”則是“理”。愛面子要愛到不丢臉的程度才是合情合理。

第三章 話不必多,要講得恰到好處 先說先死,因而專門胡扯

為什麼會“先說先死”?首先,先說的人說出一番道理來,後說的人站在相反的立場,很容易說出另一番道理。雖然雙方都說得頭頭是道,但後說的人可以針對先說的人進行整理和修補,甚至大挖其漏洞,使得先說的人看起來好像相當沒有學問。

其次,先說的人站在明處,底細被人摸得一清二楚。後說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肯定能把先說的人整得體無完膚。先說的人,總會有遺漏,後說的人,就可以針對這些缺失大做文章,表現出很内行的樣子。

此外,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說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作為中層幹部,你先說,說錯了就會受到老闆的批評,對于你來說,被老闆批評很正常。反之,如果老闆先說,被你指出毛病,那老闆就會很尴尬。如果發火的話,就顯得自己沒度量;如果不發火,面子實在不好看。

一味不說,同樣死得很慘

“先說先死”的觀念,使大家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造成了溝通的障礙。所以明白“先說先死”的道理之後,還要告誡自己“不說也死”。

由于很多人受到“先說先死”的影響,不敢溝通,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不說也死”。“不說也死”是告誡我們,不溝通就難以協調與其他人的關系。大家都不說,根本無法溝通。不能溝通,當然無法協調。希望大家擺脫“先說先死”的陰影,多溝通、多交流。

說而不死,才是真功夫

“先說先死”和“不說也死”,構成溝通的兩難。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設法加以突破,努力做到“說而不死”。“說而不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你在合适的時候、合适的地點,對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說出合适的話。如何判斷合不合适,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重真實性,更重妥當性

一個人十分誠實地把心中的話說出來,而且信誓旦旦,一再宣稱自己說的是實話,但其他人并不認為如此,還是認為他在騙人。奈何!

産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在于這個人的表達原則——妥當性大于真實性。他認為自己在說一些真實的話,實際上卻大多在說一些妥當的話。

不要明言,使大家有面子

西方社會,是非十分明确,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西方人喜歡公開化、透明化,把一切攤開來,有話明講。而中國社會的道理,大多是相對的。對中有錯,而錯中也多少有一些對。“以後還要見面”,成為最有效的半透明原則。

申訴有道: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有些員工受到指責或批評後,應對的方式比較理性。通常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看有沒有錯。如果自己确實有錯,就坦白承認,而且設法道歉:如果沒有錯,便理直氣壯地申訴“我并沒有錯”,或者“錯不在我”。

而有些員工則不這樣,他們在受到指責和批評時,首先會去搞清楚“指責我的人究竟是誰”。因為“事在人為”“有人才有事”,他們習慣于把事和人連在一起考慮。他們每聽到一句話,最先開口問的都是“誰說的”。

下情上達:謹記“上下”觀念

作為中層幹部,你經常要向老闆彙報、請示、建議,甚至犯錯誤以後要解釋,這都屬于下情上達,向上溝通。在向上溝通中,“下”是主體,作為下屬,你應該謹記“上下”觀念,不可以下犯上,當然也不必奴顔婢膝。

你應該安守本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上司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否則上司隻好擺出上司的架子,這時你反而沒有面子。有些下屬,上司稍微對其客氣些,下屬便得意忘形,沒大沒小起來,弄得上司不得不擺出高姿态。

在向上溝通時,你最好不卑不亢。太“亢”,有損上司的面子。如果上司真要計較,吃虧的肯定是你。太“卑”,上司會覺得你無能,靠賠笑臉混日子。你不能讓上司感到功高震主,也不能讓上司覺得你無能。

當你與上司的意見發生分歧時,應該合理地堅持,才能樹立信用。

當與上司發生嚴重分歧時,你最好不說話,表現出深思的狀态,上司自然能看出來,但是你不要說出來,等上司讓說時才說。

當與上司意見相同時,你要給予熱烈的回應。

打開上下級言路的最好方法是讓上司感到下屬心中有他。如果你能上司覺得你心中有他,他會覺得你都是為他着想,你說的話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反之,你提出的任何建議,老闆都會懷疑你的動機,也就很難接受你的意見。

上情下達:不要高高在上

向下溝通時,“上”是主體。要想溝通順暢,你要降低姿态,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使下屬畏懼或反感。中國人重視身份地位,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就是地位高的人不要對地位低的人所犯的過錯斤斤計較。

作為管理者,被别人牽着鼻子走,下面的人睡會服你?可視一旦你太兇了,所有人都會轉而同情弱者,讓你進退兩難。所以,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平易近人,同下屬說話的時候,多數是諄諄教導的口吻,如同仁慈的長者。凡事那些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咄咄逼人的上司,一般是火候沒到,還不懂得中國人的“為官之道”。

平行溝通:避免“誰怕誰”的心态

無論是對上溝通,還是對下溝通,溝通的雙方都會保留三分的禮讓空間,因此,比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而平級之間,因為大家都一樣“大”,所以,很容易産生“誰怕誰”的心态,對溝通十分不利。其實,中國人誰都不願服誰,尤其當大家地位相當時,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引起他人的不滿。

中國人通常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尊重對方,對方也會尊重你。因此,要想順利地進行平行溝通,首先應從自己做起,尊重對方,對方自然也會尊重你,這樣有利于溝通。

平行溝通中除了要尊重地方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真誠的心。有的人疑心比較重,稍不留神,其懷疑的神經就會被觸動。而他一旦産生疑心,你說什麼,他都不會相信你。“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十分謹慎。

此外,有些人很怕吃虧,吃過一次虧,就不願意再和你打交道。因此,千萬不要存心占别人的便宜,也不要存心設陷阱,讓别人出醜。建立“和我打交道,一定不吃虧”的信用,增強大家對你的信任感,才能順暢溝通。

第四章 入情入理,守規矩也要知變通 外圓内方,遇事“情”字為先

在很多人看來,談法規、制度是件很“傷感情”的事情,因此,他們在執法時,都有顧慮。但是,整個社會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是沒有希望的。所以,制度化首先要考慮到合理化,隻要制度很合理,大家就都願意遵守。

處理事情要從情入手,而不要從法入手,要把法放在心裡當腹案。心中有一把叫“合理”的尺,但是嘴巴講的要合情。嘴巴講情,心裡想的是理,肚子裡是法,就百無禁忌,什麼都通了。

如果你的員工工作沒有做好,你馬上就處罰他,這是很冒險的做法。因為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這種結果,如果處罰不當,作為上司的你就會下不了台。所以,大多數人在處理事情時都會從情入手,給對方面子。有了面子,對方就會很容易接受。如果你一開始就劈頭蓋臉地罵他,一點面子都不給,他就會抗拒。

遇到矛盾,用行動去化解

遇到事情,要講情、理、法;遇到矛盾,要用行動去化解,不要用語言去辯解,因為越辯矛盾越大。

給足面子,使其講理

一個人隻要有了面子,他就會很講理。而情就是給對方面子。

讓一個人沒有面子,自己是最吃虧的,這個道理千真萬确。所以,做事情要從情開始,不要從法開始。我給你面子,你很講理,就不必談法了;我給你面子,你不講理,我再給你一次面子,你還是不講理,我就翻臉無情,就要依法處理。這樣做,對方無話可說。因此,在中國為什麼講情與法,情在前,法在後,自然有其道理。

既重制度,也重人情

制度是很僵化的東西,執行時必須有軟件配合才能發揮作用,達到指定的目的。

制度幫助我們把有形的規範好,但是在制度之外還有“軟件”——很多無形的東西,要靠我們去運作,這就是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讓每個人都沒有壓力,都非常愉快。

幹部的級别越高,越要早來早走。

外方内圓,知法更要知變通

經營企業,絕對不能違法。

你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碰到問題,一定要看一看相關的法律條文。但是,我們的法律條文多半會有彈性,因為中國文字本身就很有彈性,再加上制定法律的人也知道,如果法律條文沒有彈性,根本無法執行。

每個人做事之前,要先動腦筋想想:我這樣合法嗎?但是,合法不合法,隻是做事基礎而已,還要适應社會現實,知變通。

第五章 向上啟發,上司永遠是對的 對上不能拍馬屁 “上司永遠是對的”辯證法
  • 上司交辦的事情要接受
  • 難以領命的事情不能做,也不能說
  • 研究實際情況,有問題提出來試試看
  • 有問題請上司拿主意
  • 對上司禮讓三分
向上司報告有技巧
  • 請示一定要帶着腹案去
  • 簡明扼要,分三段講
  • 如有分歧要調整
  • 注意時機
  • 避免傷害同事,點到為止
  • 先聽聽助理的意見
  • 下屬不主動去找上司是對的
上司越級指示後要求得雙赢
  • 不抗議,不詢問
  • 自行承接越級指示須自行負責
  • 教訓與寬容并舉
第六章 尊重平級,做到皆大歡喜 學會将心比心

本位主義的現象在平行的部門和同級的同事之間是普遍存在的。每個部門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本位主義。

很多人就是這樣的,你尊重他,他就很講理,很有度量;你壓迫他,他就抗拒,不理你。為什麼有的人會蠻不講理?就是因為他沒有面子。有些人一沒有面子,就惱羞成怒、蠻不講理、無法溝通,而這種結果都是你造成的。所以,平行單位最好是将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同事相處要善待彼此,好處要分享,錯處要擔待。

做到皆大歡喜才叫圓滿,如果隻有你一枝獨秀,所有人都會攻擊你。大家都是業務員,你的業績和好,可以挂在他人的名下,你就永遠受到大家的歡迎;如果你一枝獨秀,所有的人都想把你“幹掉”。

懂得照顧同級

一個人與同級的同事在一起工作時,要不要顯得自己出色呢?我的理解是:一個人要顯得出色,就是會照顧别人;有能力照顧别人,說明你已經很出色了。這兩句話包含兩層不同的含義:

第一,你會照顧别人,說明你有思想、有意識。在流行競争觀念的環境裡,能夠多去顧及别人、顧及同事,說明這個人的境界很高,有大局觀念,所有你很出色。

第二,你有能力照顧别人,講的是能力。同事之間做同樣的事情,你不但自己可以做好,還有餘力去照顧别人,說明你有能力。

一個識大體、顧大局,懂得關照他人的人,已經初步具備了一些做領導的品性,也就具備了一些升遷的條件。

不要太計較
  • 不算計
  • 能幫忙時盡量幫忙
  • 避免本位主義
  • 得到好處要分享
  • 要替各部門擔待一些
  • 要得到老闆的信任
互助而非競争

對于競争,你腦海裡有競争,現實中就有競争;你腦海裡沒有競争,現實中就沒有競争。而且我認為世界上有什麼競争。

人類是互助而不是競争的,既沒有競争,也不需要競争,競争是自己找罪受。

遭遇平級越位指示後要多反省

對平行同事的越位指示,主管不能不聞不問,不聞不問會助長這股歪風——任何事情隻要有風吹草動,而你完全不處理,就是表示你鼓勵這樣做,你贊成這樣做。

人在職場,心裡完全不怕,這是不可能的。第一怕丢掉工作,第二怕被冷落,第三怕擠不到部門核心裡面去。這就是人在職場的心态。隻要被排在核心之外,員工就受不了,而身為幹部,就要利用這種欲望來制衡各個下屬。

第七章 知人善任,讓下屬感覺被尊重 适才适用,還要跟蹤指導

一個領導要下屬做什麼?是讓他把工作做好。一個組織的各種活動實際上離不開工作,隻要幹部工作做不好,老闆就會傷腦筋;隻要員工工作做不好,幹部就會着急上火。

下屬事情做不好是誰的責任?是領導的責任,是因為領導指派工作不恰當。

分清下屬是“不能”還是“不為”

如果一個人真的不能幹,很容易,去訓練他、培訓就可以了。但是,他能幹卻不做,“不是不能也,而是不為也”,原因有三:第一,不肯做;第二,不敢做;第三,不願做。

安撫好能幹、耍大牌的下屬

越能幹的人越喜歡耍大牌。

一個好的管理者,是這樣用人的:精神一定要配合物質,不能嘴巴講講就算了:但是物質是無底洞,也不能常常給物質。所以,有時候我們“拍肩膀”是很管用的。

但是,作為中層幹部,千萬不要去拍老闆的肩膀。

把自己的意見變成下屬的意見
  • 讓下屬思來想去,集衆人之智
  • 讓下屬多動腦筋找出最佳方案
承上啟下,不出賣老闆 增事不增人,不要硬碰硬

增事不增人,這是部門經理經常遇到的難題。經理接到了新的工作,他必須指派下去,而且不能讓基層員工不情不願地接受。要增加下屬的工作量,怎麼做才能讓下屬心甘情願接受呢?一個有能力的管理者要對下屬有所了解和掌握,量才适用,讓下屬理解你的用意和難處,主動承接新的任務。

指出下屬的錯誤,還要讓他有面子
  • 指出下屬錯誤要有策略:贊美-批評-贊美
  • 初犯不罰,再犯不赦
  • 重在教育過程
  • 管理幹部重在做人,教育員工要誠心誠意
下屬越級報告後與其認真溝通

作為中層幹部,你要讓下屬感覺到,你這兒的渠道是通的。做到你的下屬肯和你溝通,你就成功了。下屬如果不肯跟你溝通,你還要多多用心,另外想辦法。怎麼用心呢?很簡單,就是去照顧他,你照顧他,他就跟你溝通;你不照顧他,他就不理你,他也根本不需要理你。

第八章 展現魅力,成就領導的氣場

守本分——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守規矩——守員工心甘情願接受的制度

守時限——提前完成才能做到

守承諾——除了理,還要講人情

重改善——避免突變,而要永遠在變

善調整——分清角色,避免混淆

善溝通——溝通上下之情,而不是轉達上下意見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