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本能的解說
關于本能傳統的見解認為,本能是一種天生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是固定不變的,既不是學習得來的,也不是繼承而來的。
首先,本能真是一種先天的固定行為嗎?
在地球上,随着生存環境的不斷改變,一切生物體都處在主客關系變動的适應中,這樣的适應在長期進程的效應中,在世世代代的經驗積累和傳承中,不僅改變着生命體的身體方式,也改變着生命體的行為模式,形成各種生物體的本能的激發機制。盡管這樣的變化從生物體适應改變的時間尺度上來說,是緩慢的或極為緩慢的,但絕不是固定不變的。如,當水生動物随着環境的改變,漸漸成為陸生動物後,其身體方式和行為模式都發生了相當的改變;當一些在叢林消失過程中,來到地面生活的動物,其身體方式和行為模式亦會相應地發生改變。在許多生物入侵事件中,它們到了新的環境後,其行為模式和習性在經曆了數代之後亦會發生顯見的變化。
由此可見,被稱之為本能的行為模式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主客關系變動和生物适應的經驗曆史鑄成的。所謂先天和固定隻是相對而言,是我們的直觀感知未能察覺變化進程的一種經驗尺度,并以此為界限。
什麼是本能?本能是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任何一種生物體都内含着自己的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如,魚類有魚類的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鳥類有鳥類的身體方式行為激發機制,爬行動物有爬行動物的行為激發機制,哺乳動物有哺乳動物的行為激發機制,等等。
人類亦有自己的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例如,遇到蛇類,人會本能地感到厭惡和害怕,有時還會發出恐怖的尖叫,特别是女性更甚;看到青山和綠水,人會本能地感到愉悅和歡樂;在地震中,人會本能地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壓塌的房屋,保護自己的孩子;男女之間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性本能地親近和追求異性,等等。
需要勘察的是,生命體的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的種種差别是怎樣形成的呢?
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并不是純粹先天的,所謂先天隻是相對生物體當代或當下是先天的,而把這樣的行為激發機制的生成,放置于生命體和環境适應的經驗曆史進程中勘察,那麼很顯然,一切身體方式的行為激發機制,都是世世代代适應環境積累的經驗曆史鑄就。
為什麼這樣說呢?為什麼說一切先天行為的激發機制都是适應環境積累的經驗曆史鑄就呢?許多人感到難以理解。
其實隻要打破對先天行為的迷信,打破先驗論的束縛,深入地問一問生物體的身體方式的身世和由來,就不難明白:在主客關系的變動中,在環境條件的變動中,生物體的身體方式總是處在适應環境變化的改變中,它們的行為激發機制也緊随着身體方式的改變而形成。
這樣,我們就接觸到了一種以先驗和經驗的統一為完整的哲學思想,即一切先驗的主體方式,包括本能都是适應環境積累的經驗曆史鑄就,先驗和經驗的統一才是生命體本能的完整鍊條。
其次,本能和學習、傳承是否真的無關呢?
顯然不是無關的。先驗是一種适應環境積累的經驗曆史鑄就,在這樣的适應環境積累的經驗曆史進程中,學習和傳承是必然之義。例如,人類在數萬年時間的馴養犬類過程中,給予了犬類一代又一代的不同訓練,這樣的訓練,使得犬類遂漸分化出了家犬、牧羊犬和獵犬等等的不同差異和激發機制。對于犬類來說,這一代一代的學習訓練過程,亦是學習和傳承的過程,在這樣的學習和傳承的過程中,犬類形成了各種适應的本能,有的很能看家,有的很能牧羊,有的很能狩獵,等等。在一代又一代的不同訓練過程中,在一代又一代的不同學習、傳承過程中,每一代的本能都會發生難以察覺或極為微弱的适應環境變化,而這些難以察覺或極為微弱的适應環境變化,都會在基因編碼這個微觀層次引起悄悄的變動,傳承給下一代。而經過世世代代的基因編碼悄悄變動的積累和沉澱,就發生了家犬、牧羊犬和獵犬等等的本能差異。
本能并不是和學習、傳承無關的。許多學者以為本能和學習、傳承無關,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于,他們面對許許多多的認知材料,始終缺乏一種理論根基的綜合,即經驗和先驗統一的理論根基綜合。
動物的意識行為由本能驅動,而對于人類來說,情況就有些不同了。人類和動物的最大不同在于,人類的意識結構是兩種方式的聯結,即身體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聯結。動物的意識結構是單純的身體方式,是沒有概念方式的。這樣的差别造成了,動物的意識行為是由本能驅動的,人類的意識行為是由身體方式的本能和概念方式的文化的聯結所驅動的。
文化和本能的區别是,本能是身體方式的,文化是概念方式的。人類意識結構中的概念方式起源于符号指稱文化,這種符号指稱文化帶來了人類的概念認知,以及概念邏輯運作的精神構造和實踐制導,生成了人類特有的文化行為。
在人類文明史中,人類的本能和文化不是截然分割的。人類的身體方式變化,既内涵着生物性的變化,又内涵着文化性的變化。例如,人類的大腦比動物的大腦發達,并具有語言管理的功能;人類的喉嚨能夠發出比動物的喉嚨更多音節清晰的聲音和無限多樣的音節組合;人類的前肢遠遠比猴類和猩猩的前肢靈巧等等,無不反映了文化對人類身體方式變化的重大影響和改變。當然,文化亦使人類的身體方式的體能沒有動物強壯,在這方面出現了一種生物性的退化,這種退化亦是文化對人類身體方式的影響和改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觀察到,人類的幼兒和動物的幼崽,既有本能上的一些相同,又有本能上的一些不同。在相同方面,例如,人類幼兒和動物幼崽都會本能地尋求父母保護,都會在饑餓時乞食等等,出現這樣相同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人類是從動物世界中生成和發展出來的,人類的身體方式是和動物世界淵源相關的。在不同方面,在體能的發展上人類的幼兒沒有動物幼崽的本能強壯,在語言能力的發展上動物的幼崽則沒有人類幼兒的本能特質。也就是說,在語言能力的發展上,人類幼兒具有一種文化本能的激發機制,動物幼崽則沒有文化本能的激發機制。這樣的情況說明了什麼呢?
這樣的情況極為顯明地說明了,文化對人類身體方式的作用和改變也會造就一種文化本能的激發機制。盡管這樣的文化本能激發機制,對人類來說是一種成長性的,在文化環境中的激發機制。
深入地觀察,身體方式的本能激發機制,有的一出生就已經生成,如在草原上的馬鹿,其幼崽從母體中一經分娩,就會本能地站立行走,以獲得鹿群的保護和逃避敵害;有的在出生後要有一定的成長期,要等到一定的器官系統成熟後才能顯現,如性的激發機制要等到性器官系統成熟後才能顯現;有的要加以環境誘導才能獲得顯現,如,某些猴類會利用石塊砸碎堅果取食,而這樣的本能需要身體成長和經驗技巧的學習和環境熏陶才能獲得。
綜上所述,在本能以及文化的解說上,我們需要有新的理論學說和理論方法的創立,并以此進行整體的勘察。這種新的理論學說和理論方法就是先驗和經驗的統一,即一切先驗的主體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是經驗曆史的鑄就和傳承。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