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腰,開胯,垂尾闾
腰部是練功的關鍵部位
一、要求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韌帶,腰兩側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變腰部的自然彎曲狀态。達到站立時腰部伸直乃至後突;坐時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時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牽拉,好似各脊椎骨輕輕重疊在一起,古謂“形如九曲球”,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二、具體做法
一般練功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後微聳兩肩,使後背圓直,再将兩肩輕輕下放即可,同時頭腦中應有腰部放松的意念引導。但此種方法收效甚微,故需專門鍛煉。現介紹最簡易的方法供選用。
(一)站樁松腰法
全身松靜站立,兩腳踩氣分開,呈後八字;兩膝微屈下蹲,膝不過足尖;髋後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虛之三角;腰部命門穴向後突,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狀;尾闾尖指向兩腳跟連線之等邊三角形之中點,同是調裆提至會陰。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内扣,踝放松,足平鋪,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要采用腹式呼吸,吸氣時意念收向命門,吸滿氣,微微向下一坐,同時腰放松,可反複進行3~5個呼吸。每次站半小時。此法不僅能松腰胯,亦為松尾闾之捷法。
(二)轉胯松腰法
周身中正站立,兩腳平行分開,略寬于肩,兩手叉腰,适度下蹲,軀幹與大腿成鈍角,膝不過足尖。髋關節放松,以尾闾骨為動點帶動髋部劃圓。以此活動腰部之關節、肌肉、韌帶等。習練久久,腰胯不僅能平轉劃圓,而且要能立轉劃圓即轉“立圈”,甚至能轉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三)面壁蹲牆松腰法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兩腳并攏,腳尖頂牆根,兩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貼牆,腰後突下蹲,頭不可傾斜,如此反複。初練者腳尖頂牆下蹲有困難,可以稍離寸許,兩腳分開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 30個為一組,每日蹲一組以上。待熟練後,鼻尖可離牆下蹲;再進一步可将腿蹲平後耗時間。此法不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療練氣功出偏造成的多種不适,為古不傳之秘法。
作用
腰為腎之外府,腎中藏有元陰、元陽化生元氣,注于氣海以滋養全身。又腰為支撐人體的重要支柱。故練功家特别重視之。松腰可使腰部靈活,不僅要能轉平圈,而且要能轉“立圈”與“混旋圈”。這一方面可增強腎的功能,使人元氣充足,此即古人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氣血流通,從而保證主宰一身活動的職能,古人說“力發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說“力由脊發”,腰部不能放松,是達不到此境界的。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一)腰部前塌(尤其體弱丹田氣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響丹田蓄氣,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河車運轉與氣機上升,輕則背部酸痛,背部呆滞、頭暈、眉間悶脹、腹滿、腹脹等,重則氣機走竄,甚至發展到不能自控(這是氣不能納入河車大路,而别出少陽、太陽之故。若能予以調整腰部身形,與引氣歸經,則氣自順矣)。 (二)影響命門火對水液的蒸騰,男人可現遺精,白濁,甚至癃淋;女人則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小便頻數等。 (三)練動功者(尤其往複轉身頻繁者),易使陰陽升降失衡,浮陽上騰于面,多呈滿面紅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風半身不遂。胯部
一、要求 松胯。松胯有兩層含義,其一是髋關節放松;其二是骶髂關節放松(舊稱泛臀)。 松胯的專門練法有松前、後胯之分。 松前胯 : 松靜站立,兩腳分開,略寬于肩,腳尖外撇成一字;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舉;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兩膝盡量向外後開張。 松後胯: 第一個動作是松靜站立,兩腳分開,腳尖内扣成一字,上身微前傾,兩腿向後繃直,泛臀塌腰,兩臂前伸環抱,掌與額平,含胸向兩側外展,颏内含,頭上頂;第二個動作是兩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兩手同時向上前方劃弧分開,掌心向上如托物,頭後仰觀天。 作用 髋關節放松則下肢運用自如。另外骶髂關節在常人是一不能活動的假關節,唯婦女懷孕晚期,此關節方能松張。練功者通過泛臀鍛煉及丹田氣充足時,可沖開這一關節。此關節沖開後,丹田域界也可擴充,元氣之蓄積也可加大,為全身關節的通關奠定基礎。尾闾
一、要求 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轉動。 二、具體作法 繼松胯、臀部下蹲後,意念中尾闾部似連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則可下垂。初練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則一味下垂易招緻脫肛、疝氣等氣下陷的疾病。 專門松尾闾之方法,則有“垂、泛、扣、轉”四步功訣,現分述如下: 第一步,垂尾闾。見站莊松腰法。注意初練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與指地點的連線為一向後的斜線,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線漸趨垂直,待成垂直直線後即可轉入第二步。 第二步,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動,髋關節部之兩股骨頭向外後撐,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側放松向後收,臀向後面凸出(勿上翹),以此抻開腰骶關節,松開臀後面的骶髂關節,從而使臀向後、外泛(翻)張,使骶髂關節松動。 第三步,扣尾闾。随着泛臀與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漸移到指地點的後面,尾闾從下垂狀變成前扣,指地點則可從等邊三角形中點逐漸前移至兩足連線中點,同時身體繼續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狀。 第四步,轉尾闾(尾闾劃圈)。接上式,兩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後劃弧擺動,做左右劃弧擺動,最後尾闾做轉圈動作。此法與前述轉胯松腰法之轉腰涮胯動作似同實異。轉胯松腰雖也要求以尾闾骨為動點帶動骨盆轉動,但主要是力催形動。此是丹田氣動,轉動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轉動喻為鐘錘、鐘擺。一是表明其重視程度;二是為了保密。須知這是腰胯全松以後之事:尾闾靈動自如,氣機圓活無滞,已達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與開始即以意念為用而調動一些膜絡混元氣不可混語也。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練法,由于各家功法對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側重。一般練太極、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練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後胯;練八卦掌則要求縮臀靠胯。為什麼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氣機容易收歸丹田,向外發力時,從丹田叫力較易,對初學者也容易做到。太極拳講太極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動,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後丹田氣充足了,就要沖開後胯,使骶髂關節能夠活動,做法就是泛臀。 骨盆後的骶髂關節是假關節,一般不會動。練氣功就要把此處練活,使骨盆、骶髂關節能活動,如果把恥骨連合處練松開,把臀泛開,活動範圍就更大,丹田氣就會更加充足,如果發力打人,力氣會更大。因此,少林拳練功強調泛臀。八卦掌講究輕靈,隻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僅封住海底以煉精化氣,而且能把氣調起來,使動作輕靈。因此八卦掌練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縮臀靠胯。 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來對尾闾的要求不同,實際上也是練習松尾闾不同階段的要求,從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轉尾闾,直到尾闾能劃圈了,靈動自如,氣機就達到圓活無滞,能随自己指揮,也就達到周身一家、意氣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練功時,須從垂尾闾練起,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如果把某一階段的要求局限化,當作整體或當作唯一正确的姿勢,則屬以偏概全。 另外有所謂“尾闾如鐘錘”,“尾闾如鐘擺”的說法。實際就是第四步的尾闾會動、會擺、會轉。會轉以後就能調動周身的氣機,尾闾往那兒動,氣就往那兒沖,象一口大鐘,它不會自動響,怎樣才能響呢?一拉鐘錘,撞到鐘上就響了。尾闾就象鐘錘,尾闾往那邊一靠,氣馬上就往那兒去。使丹田發氣,用尾闾扣激,把氣發到周身各個地方。但這仍是初級的調氣發功,功夫高時則“周身處處是丹田”,不需要再從丹田去調。 作用 尾骨上與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與後翹之尾骨相接處有微隙可活動,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氣血轉輸之處),尾闾處非常重要。動功與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談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動,關系到周身陽氣的發生和發動。 尾闾能運動周身之陽氣,尾闾不松則氣難以靈動。龜、鹿長壽,其尾闾均能靈活轉動。尾闾松動後則氣機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之說。需知這隻是尾闾松動後的初級效用罷了。北戴河當代氣功
中國醫療氣功的發祥地
下一篇
平凡人生 從容相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