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人以善感天以福應

人以惡感天以災應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H39%26690" -type="show-slide" >

道德!每個人都知道,但提到道德的真正含義和理解,各有不同,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則,也稱天道,它是指宇宙運行的規律,萬變不離其一,世界再這麼變化,天道的運行規律永遠不會變。德是指随順自然的規則,人們按照這運行的規律去做,您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樣理解。如果硬要違背自然規律去做,那就會逆天而亡,必有災殃。人會欺負人,但天道決不會欺負任何人。”古人常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表明了中華道德發展的曆程。中國傳統道德發展的曆史告訴我們,道德的産生與發展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會生活的變遷而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基本道德規範數量的增減,也有每個道德規範在不同曆史時期自身内涵的豐富與發展。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g02%26690" -type="show-slide">

1、五倫

“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基本的五種人倫關系,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是狹義的“人倫”。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系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内外有别,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為臣的,要忠于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内;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同“五品”,《史記·殷本紀》:“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

(一)玄論倫常

戚惠琳詩曰、贲贲山下草,焰動風燎燎。熙熙托明月,光柔照新朝。

易贲卦,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由詩可以照見山下有大火燎原,随風起動,即見成焰,有火燎群山之勢,君子觀乎此象,察覺到時勢的變化,從而以文章來教化天下人,使朝廷警醒,施政清明,不敢有冤假錯案。

詩以火起興,火代表五常之中的禮。五行為木火土金水,順行相生,對應的五常為仁禮信義智,因而可知詩旨在明火為常,蓋因火可以生出來文明,明成道德規範,而後化氣即成典章制度。火與禮,實為一體,火是熾烈情感的初生,然後性情文章,再文章成禮制,自然而然禮正歸順了五常的人世法則。

我們常說的、素質,道德,規範,禮章,制度,刑法等等,中國人把這些名詞作為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至今仍無一人發見其中的奧妙。這些名詞到底是什麼呢?因而,不得不首先言明什麼是五倫。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從嬰兒到孩子,從孩子到大人,我們自覺不自覺的生在了這個人世中,知道了誰是父母,誰是兄弟,誰是朋友,誰是夫妻,誰是子女,相當于這些人的關系,我們即已明白了誰是自己。這樣的一種近疏親敬的人倫,仿佛是無意之間就曉得了。中國人是如此,外國人亦是如此,東方西方對于人的世界,都有着一種共通的認知,這種相同正是人倫規則的共性。若人倫紊亂,則謂之亂倫,因此,文明的世界是不允許出現這樣的不規則行為,以道德法律制度禁忌,這禁忌即是五倫。

所謂五倫,即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别,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五倫之間的親敬關系,正是親别序義信這五種,自然而然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倫理規則,構成了整個中國世界的人世。把五倫與五常對應來看,親為仁,别序為禮,義為義,信為信,唯獨不用智。為何中國五常人世隻用了四常?正如道德經所言、不以知治國,國之德。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had%26690" -type="show-slide">

此章如下、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德。

意思是:不使人民自知,而采用愚民政策,這才是治國的至善。人民難以治理,因為他們智慧多,若智慧多,則反而不好治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若以智慧治國,國家将會盜賊橫行,不以智慧治國,才是國家的厚德。

因此,中國的五常人世裡,是棄智的。不能說五倫裡,任何一種是有智。知是自我的覺悟,智是于他的覺悟。所以說,知與智是一種道的修行。随後,再一一論述其中的道之精髓。

論述清楚了五倫與五常的關系,自然便會明白五倫與五行的關系。對應關系如下、

父子——親——仁——木

夫妻——别——智——水

長幼——序——禮——火

朋友——信——信——土

君臣——義——義——金

于是,可以看出中國是個人倫極好的規則世界,五行順生,自然而然形成了仁禮信義智的人世美學,因此,不管中國如何戰如何亂,依然有着萬年不衰的文明政治,其間還有着王天下這個善道。

(據陳采燕《國風·中國女子·采燕十九篇》,大衆出版社2013年版)

人倫

人倫一詞,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上》。書中載,上古時候,人們“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聖人“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在《尚書·堯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說法,即要以五種美德教導自己的臣民。據《左傳》解釋,“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後來,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關系。最後由孟子在整理和總結中國以往道德關系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會裡人們之間的這五種基本的道德關系,并提出相應的道德規範。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最重視人倫。據孟子說,古代設立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也”。一旦“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就能實現國治天下平的理想社會。

2、五常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仁,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設身處地為别人着想,為别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義,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别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禮,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谷物也。隻有結滿谷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于曲。

智,知道日常的東西。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了解人與人之間關系,就叫智。

信,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老師的教會是要吃虧的。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當然不會騙人。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Mc6%26690" -type="show-slide">

3、四維

四維即禮、義、廉、恥。八德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四維八德”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

春秋時代齊國的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他認為“禮”就是不能越出應有的節度,即思想行為不能超出貴族等級制的道德規範;“義”,就是自己不推薦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統治階級的道德标準;“廉”,就是不隐瞞自己的缺點錯誤,即廉潔不貪;“恥”就是不與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恥。他認為“禮、義、廉、恥”與法相比,比法更為重要,把它們認作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此寥寥二十四個字,道盡四維的重要性。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四維-禮義廉恥,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濟世弘道、勵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國頌》文中,更直截了當的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維”的意思,大緻與“綱”相同,所以古人經常“綱維”連用。社會的安定與進步,要靠道德的引領。禮、義、廉、恥,是道德的四大綱紀。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z41%26690" -type="show-slide" >

四維的含義

禮是文明禮貌,知書達理,為人的素養。就是人與人交往時的最合于道理的行為方式。所以《左傳》上說:“禮者,理也。”社會要走向和諧,就要克服混亂無序的狀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謙讓,這就需要禮來引導。禮是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條理,故有禮為賢士:執禮為恭人。禮應從“坐立、進退、辭讓、對答”做起,表現在“尊親、敬長、敦戚、睦鄰”的行為上。

義是公道正義,講誠信,重友情,大義秉公,光明磊落,作風正派,不搞陰謀詭計。人見到合理的事情,即使與自己沒有直接的關系,甚至很危險,也應該挺身而出,以維護公道,聲張正氣,即後人常說的“見義勇為”。

廉是清廉,高尚,無私無欲,不貪不占,潔身自好,奉公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為重要的操守來對待。清廉與否,是官聲好壞的主要指标。官員負有領導社會的責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會成為社會的蛀蟲,危害一方。廉确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況金錢乃身外物,生未帶來、死不攜去,何苦做金錢奴!設網自縛呢?倘能崇尚勤儉、廉約節用,豈不快活!

恥是羞恥心,是做人的最起碼的底線,否則,就不配做人。孟子說人有四種善端,“羞惡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對于害人、害己的壞事,有厭惡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這是有是非觀念的表現。

故知恥為君子,不知恥為小人;知恥必忠必孝,不知恥不仁不賢。

故我們青年人勢須以無恥二字以誓心,雪恥二字而奮鬥—抱冰踏火,為民前鋒,刷清塗在中華曆史上的血污!振我國魂、隆我國運!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le3%26690" -type="show-slide">

4、八德的含義

忠是忠于事業,忠于職守,忠于民族,忠于國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寬厚,具有仁愛之心,寬于待人,善于待人,不雞腸小肚,不妒賢嫉能。

愛是在家敬兄愛弟;在事業中,尊重領導,體恤下屬。在社會敬信朋友,由近及遠。

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借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信”作為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僞。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于義,言可複也。”《左傳.宣公二年》:“麂退,歎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義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離婁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和即和諧、協調。古語雲“萬事和為貴”。

平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

(1)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title="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指什麼?" -data="http%3A%2F%%%3a1%26690" -type="show-slide">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