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設計與論證報告
(一)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課題的核心概念: 教學:教學是在教學目标的規定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一種教學活動。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效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實現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策略是指對手段、方法的計謀性思考,教學策略就是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選擇适當的方法,在内容構成上具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指影響教學處理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傾向;第二層次是對達到特定目标的教學方式的認識;第三層次是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而在動态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策略又是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有意識地選擇教學方法并靈活運用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具有三個特征:(1)對教學目标的清晰意識和努力意向;(2)對有效作用于教學實踐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設想;(3)在目标實現過程中對具體教學方法進行靈活選擇和創造。 課題界定: 農村小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為宗旨,深入研究理解現代教育理論,廣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學方法,在重新審視教學現狀,反思教學行為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科學借鑒、實踐比較、注重創新,形成适應農村小學教學實際、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一套較為系統的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和有效教學評價體系。 |
(二)國内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
國内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 有效教學(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有效教學”的提出還是當時“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争的産物,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 當前國外有效教學實驗及其研究越來越強調課堂教學改革不是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更新和調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學理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活動,目前國外有效教學大體有三種取向:一是科學主義(以加涅的“設計教學思想”為代表);二是建構主義(以杜威的“參與者知識觀”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納的理論”為代表)。 國内對有效教學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基礎。孔企平教授在《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一書中,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有效教學與學生參與的關系,從中指出了有效教學的特征、原則和研究的具體内容。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學策略的建構》中,對有效教學策略的理論和教學三階段的實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闡述。高慎英和劉良華在《有效教學論》中對有效教學進行了理性和實踐兩個層面的闡述。 從國内外專家學者對有效教學理論的具體論述中可以發現:兩者都比較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師的反思意識和效果的可測性或量化。但國外學者比較側重于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進行整體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論普遍性很強,但缺少實踐的針對性。而我國學者現在比較關注新課程觀念下有效教學策略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同樣缺乏針對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強的教學策略和評價策略,且都集中在中學層面的研究,小學層面的研究還屬起步階段。 研究的價值: 本課題研究将立足于小學教學實踐,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農村教育環境,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不斷地在教學中加于實踐研究,總結有效教學的基本規律,在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學習方式、有效的教學評價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和有效教學評價體系。 通過本課題的廣泛而深入地研究,全面提升全體教師的整體素質,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不斷提高學校辦學的品位,促進教師、學生和的共同發展。 |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
研究的目标: 本課題以現代教育學與心理學理論為指導,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教學效益,建構有效教學的策略和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學生和學校的共同發展。具體目标分為四個方面: 一是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明确農村小學有效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探索總結一套适應新課程改革的農村小學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形成學校有效教學特色。 二是通過課題研究建構有效教學評價體系,科學地将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工作實績。 三是通過課題研究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實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競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成為會學習會創造的智慧型人才。 四是通過課題研究進一步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促進教師在農村小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中實現專業成長,力求成長一批省市骨幹老師。 研究的内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學生的有效學習方式研究、有效教學的評價體系研究、有效教學資源的利用、開發和整合四個研究。 1、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是課題研究的重點,以“教師有效的教”來促進“學生有效的學”。 有效的教學策略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要轉變教學觀念,二是要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首先應該關注的,一是“學生”,心裡有學生;二是“發展”,學生的發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展:三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這三個方面的核心是關注學生,要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隻有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其創新思維的發展才能有一個比較大的空間。其次,要促進學生的發展,一方面是認知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發展。 教學策略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準備策略,教學目标的确立、教學資源的利用、開發與整合、教學行為選擇的研究等。二是實施策略,主要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媒體等。三是反思策略,主要是做好教學後記、教學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對于作為評價主體的教師來說,教學評價的過程就是反思教學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過程。 2、學生有效學習方式研究。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研究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開展有效學習方法指導的研究,有效練習的研究,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完成知識的建構,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農村小學有效教學評價體系研究。評價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建構促進學生成長、教師發展的有效教學評價體系是課題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建構農村課堂有效教學評價标準、學生有效學習評價标準來促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促進課堂教學質量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4、有效教學資源的利用、開發和整合。課程資源是決定“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兌現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要充分利用好教學中生成的課程資源。 |
(四)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新之處 |
主要觀點: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首先,要求教師有“對象”意識,要在教學中确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教學思想。其次,要求教師有“全人”概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而且,教學效益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内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内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同時又反對絕對量化或過于量化,而是将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有機結合,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業成就與教師的工作表現。 4、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據課堂教學過程可分為教學準備策略、教學實施策略及教學評價策略等。 總之,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标準。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提供和創設适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創新之處: 本課題研究将立足于小學教學實踐,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農村教育環境,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借鑒、整理、選擇教學經驗,對成功的有效教學經驗進行分析與整合,在有效的教學策略、有效的學習方式、有效的教學評價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學策略體系和評價體系,豐富完善、和發展現有的有效教學理論,努力鑄造學校有效教學特色。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