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筆記版|黃簡講書法:216排點

216排點

  1.什麼是排點?

  上次講的合點,是兩個單一筆勢合并成一個複合筆勢。排點不是合并,僅僅是排列成行的意思。

  你看《陰符經》中“扵”字,右旁下面有兩個點,就是垂直方向的排點。“心”字,這兩個點是橫向排列。

  “經”字,絞絲旁下三點,也是橫向排列。不過方向是偏向三号位了,就是策的方向。“沉”字三點水,可以認為是一種直向的排列。其實略帶弧度,就是努的走向。“然”是簡單的四點橫排。四點橫排有很多種,我會在後面解釋。四點排列是漢字最多的點排列,沒有超過四點的排列。

  2.排列的方式

  當幾個點作排列時,會有哪幾種排列法呢?基本方式有三種:相順、相對、相背。

  2.1相順

  第一種方式是相順,就是兩個點方向一緻。你向左我也向左,你向右我不敢向左。總之跟你方向一緻,這就叫“順”。你看下圖這個“無”字,下面四點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就是四點相順橫排。

  2.2相對

  第二種排列方式是相對,兩個點面對面。王羲之《蘭亭序》中這個“其”字,下面兩個點就是相對橫排。《陰符經》這個“扵”字右下的兩點,相對豎排,看清楚,下面一點是反手寫的,手腕向左。

  2.3相背

  第三種排列是相背,背對背。這種情況在真行草書中較少用。傳為張即之《杜甫詩》“儀”字右面上頭兩點,一點向左,一點向右,兩點相背橫排。很多人寫這兩點是相對的,如歐陽詢《九成宮》,改為相背,姿态也有特殊的趣味。

  下圖是洛陽龍門的《孫秋生造像》“父”字上頭兩點,左邊是打點,有點像啄,右邊是捺的縮短,一挫。點的相背,往往來至于漢隸。如《禮器碑》的“父”字,點畫如八字左右分背。北朝時期的造像文字,保留了較多隸書的意趣,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

  這種相順,相背和相對的關系,在其他點畫中也有。如“門”字左右兩豎,褚遂良、米芾和顔真卿處理手法不同。就算同一個書法家,手法也是經常變換的。臨帖的時候要注意這種變化。

  3.兩點豎排

  下面我具體介紹排點的筆勢,先從兩點豎排講起。

  3.1鐵鈴

  第一個鐵鈴,見《七十二例法》,作者不詳。明代姜立剛曾以真書刻石,所以通常就稱為姜立剛《七十二例法》。從圖例可以看到,鐵鈴是兩點直排的複合筆勢。更早一些,傳為歐陽詢的《三十六法》中有:“貼零,如'令、今、冬、寒’之類是也。”“貼”是黏貼的意思,最後一點要防止它孤立。如果聯系上一筆,氣脈就連通了。

  “令、今”兩個字,最後一點已經組織到衮筆勢中。“冬、寒”最後一點,和上面的點一起組成鐵鈴。所以清代蔣和《書法正宗》一書舉例,就把“令”和“今”兩個字去掉了,隻說“冬”“寒”兩個字用,這是對的。但他把鐵鈴名稱改為“帶下點”,這個名字就不大好了。

  我體會“鐵鈴”的原意,就好像一個鈴铛。中間那個小球,要拴住它,太高太低都不行。鐵鈴兩個點,沒有規定要用什麼點。在真書中,兩個都是右側點,是最老實的寫法,相順;或者一個右側點、另一個換成左側點,這是相對;或者一個曲抱勢、一個右側點;或者一個合點,一個右側點,這兩種也是相順。這些組合都可以。

  剛才講到的《陰符經》“扵”字右下兩點,上面一個有趯,是合點,下面一個是左側點,合起來就是鐵鈴。顔真卿寫的“每”和“母”,中間都有兩個鐵鈴勢。但這兩個鐵鈴的第二點,方向一樣。“每”字用了右側點,“母”字用了左側點。讀帖的時候,要小心這種不同。

  3.2龍爪

  兩點直排還有龍爪,又名冰法,冰點勢。指“冰”字左邊那兩個點。本來就是一個部首“冫(仌,bīng,冰也)”字。但有些字未必是“冫”部,所以還是叫龍爪比較好。

  好像這個“次”字,就是跟“冰”沒有關系。看起來左邊也是龍爪。但“次”不屬于“冫”部,是“欠”部。我們看這幾個“次”字,龍爪和鐵鈴的不同:這是兩點相對,下面第二點還可以改用策。顔真卿這兩個字,都有龍爪。你說這龍爪下面一點,究竟是一個合點還是一個策呢?“莊”字龍爪兩點都是合點,這沒有疑問。“藏”字下面一點,就近于一個策。其實所謂策,起筆小圈調鋒較小拉出來較長,和合點的動作基本一緻。但合點可以向上、可以向下、向左、向右。策隻有走三号位。

  4.兩點橫排

  兩點橫排的複合筆勢,通常有兩個,就是“曾頭其腳”。所謂“曾頭”,就是“曾”字頭上那兩點。“其腳”指“其”字下面這兩點。問題是“曾”字頭有很多寫法,并不固定。

  你看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的“曾頭”,和顔真卿《麻姑仙壇記》中的“曾頭”,兩點的形狀和位置恰好倒了過來。顔真卿寫的“曾頭”,反而和“其腳”一樣了。

  再說“其腳”的情況也麻煩。你看這三個人,寫“其腳”三個樣。智永是相順兩點,褚遂良是相對兩點。柳公權是相背兩點,好像一個八字。所以你說“其腳”,究竟是哪一種?太籠統了。

  曆代補充的筆勢,根據是點畫的形狀。一個筆勢名稱包括幾種形狀就沒法定。考慮再三,隻好放棄“曾頭其腳”這兩個名稱了。

  還有一個問題,《翰林要訣》這樣說:“曾頭:對向貴從,上開下合。其腳:相背貴橫,上合下開。”這裡“開合”是什麼意思?

  你看下圖這兩條藍線,上下距離一樣,這就是平行。這兩個白線,上面距離比下面寬,這是上開下合。這兩條紅線,上面距離比下面窄,這叫上合下開。古人這樣講已經很聰明,但其實用方位來講容易得多。平行就是8-8,上開下合就是9-7,上合下開那是7-9。我給大家講過,點是橫豎撇捺的縮短,把點拉長了就是橫豎撇捺。垂直的點是豎筆縮短。中線如果是7就是撇的縮短;中線是9那是捺的縮短。

  兩點橫排常用有四個筆勢:一是撇捺成八字形,中線是7-9,這種是鬥鹑勢,所謂“其腳”就是這一種。第二種反過來,先捺後撇,中線是9-7,這種叫羊角勢,古人叫“曾頭”。第三種7-7,兩個都是撇,歸入向背勢。第四種9-9,兩個捺,稱之為布棋。這四種筆勢,鬥鹑勢和向背勢這兩個,我将在後面講撇捺時再詳細解釋。今天隻講羊角勢和布棋勢。

  ①羊角勢。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說它有三個名字:“曾頭勢,亦名羊角點;亦名亂四角點。”我不用曾頭,剛才講過,是因為曾頭的寫法很多。所以還是用羊角勢比較好。

  宋代《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說:“口訣雲:左潛揭而右啄,'曾’頭用。”所謂“左潛揭”就是左點有帶筆或趯,它可能是兩向點,或者合點。而右點用一啄,這是最常見的羊角勢。

  但這樣規定就限死了寫法。你看王羲之的名字,“羲”字上面就是羊角勢。王羲之寫起來并不遵照《翰林密論》講的那種規定。王羲之為羊角勢提供了非常好的樣闆,寫法很多。

  順便說一下,羊角勢下面往往有一橫。如果羊角勢加上這一橫,就是“上”字,應該歸入豎筆勢。

  簡言之:“羊”字可以分為兩個筆勢。最上面是羊角勢,如果和下面一橫加在一起,就是“上”字,可以歸入豎筆勢。

  那下面這一豎兩橫呢?我先不說。你書空一下,這是什麼勢?我隻告訴你,“羊’字這上下兩部分非常有用。

  這是《陰符經》中的羊角勢例子,可以看到各種變化。也請大家注意,這三個字羊角勢下面都是有一橫的。真的要分筆勢也是當作“上”字,豎筆勢。

  《陰符經》中這一個“矣”字,上面是羊角勢,代表“ㄙ”(sī)字。中間兩橫組成一個“使”,然後是撇捺。有關一個字怎樣分筆勢和用筆勢,是二級課程的重點。不過你先要識勢,然後才能懂得取勢。

  羊角勢不但可以用在字頭,也可以用在字中,甚至字的下部。前面講到的王羲之《蘭亭序》這個“其”字,下面兩點就是相對橫排,這就是羊角勢。

  羊角勢也會出現在一個字的中間,如“立”字,不過你馬上可以發現,“立”字最後還有一橫。又和羊角勢組成了“上”字。

  顔真卿《多寶塔碑》“正”字,中間兩點也是羊角勢。《陰符經》這個“心”字最後兩點,又是什麼筆勢呢?我認為就是羊角勢,這也就是我不取“曾頭”的原因。羊角勢是可以用在任何地方的。

  ②布棋勢。

  布棋勢,是同方向的兩個點,實際上是兩個捺。

  “布棋”之名見于《玉堂禁經》後面補充的筆勢。它首先舉四個同樣的右側點排成一排,并且說:“此名'布棋俗勢’,凡拙不可為也。”意思就是這種排點好像下棋布子,全然一樣,是一種“俗”勢,大家不要這樣寫。《玉堂禁經》舉例是四個點,那麼三個點、兩個點這樣排列叫什麼呢?我想還是“布棋”,和四點是一樣的。

  雖然《玉堂禁經》說不要用,那意思是你不要老是這樣寫。偶一為之還是可以的,甚至可視為一種藝術變化。

  這堂課一開始我就講到這個“無”字,下面四點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就是“布棋”了。是不是這個字很俗呢?未必。難得一用是沒有問題的。

  智永《真草千字文》和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正”字,中間兩個右側點相順排列,師徒兩人寫法相同。如果要問這是什麼筆勢,這也隻好歸入“布棋”了。

  5.三點豎排,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什麼是排點。

  排點的方式。

  兩點豎排和橫排。

  複習思考:

  試從字帖中,為鐵鈴、龍爪、羊角和布棋這四個筆勢,各找一個例子。

  從智永這個“羊”字來看,他用了什麼筆勢?

(羊角勢+奮筆勢;豎筆勢+豎筆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