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诗眼”和“词眼”

2024-04-197

陈志明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词眼”一词,首见于元代陆友仁的《词旨》。虽然“诗眼”、“词眼”的称呼出现较晚,而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唐代大诗人杜甫,历来被视为锤炼字句的圣手。他的《曲江对雨》诗,宋代题院壁,其中“林花着雨胭脂湿”句,“湿”字驳落,苏轼、黄庭坚、秦观、佛印分别以“润”、“老”、“嫩”、“落”补缺,都不及“湿”字鲜明生动。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正是在千百年来诗歌的语言艺术日益精迸的基础上,在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的情况下,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些诗学的新术语的。

诗眼、词眼在句中或用以翻出新意。如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或者借以增添情趣。如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或靠它加强形象性。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韩愈帮贾岛斟定“僧敲月下门”,是取“敲”字的声音;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此外,有的诗眼、词眼又关乎诗意的精确。如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技”,使“一技”与“早”意丝丝入扣。有的诗眼、词眼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洪* 《阮郎归》 词写春光,“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古人有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的说法,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在五言诗的完全句中的第三字和七言诗的完全句中的第五字往往是动词所在。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自然成为锻炼字眼的重要对象。但若把诗眼定死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则又未免偏颇。原因在于,诗句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动词一个类别。“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便是不受诗眼在第三、五字说法局限的例子。

应该说,锻炼诗眼、词眼,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条例可循。诗词如果是有待锻炼的字句,那么,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刘勰说得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文心雕龙·章句》)字句之所以需要锤炼,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全篇的整体美。 如果不能在宏观的背景上斟定字眼, 就会象作画的人“谨发而易貌”(《文心雕龙·附会》),头发惟妙惟肖,面貌却走了样。

锻炼诗眼、词眼还有侍于掌握多种修辞方法。诗人、 词家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采用。此外,夸张、通感等于法,在锻炼字眼时也常为诗人、词家所瞩目。“寺多红叶烧人眼”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动人心目,给人以强烈印象,正是由于巧用夸张、通感,炼出了“烧”字、“闹”字的结果。

大量掌握词汇,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锻炼诗眼、词眼也至关重要。王安石如果不掌握“到”、“过”、“入”、“满”、“绿”等十多个意义相近式相关的词,就难以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定“绿”字。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当然,“作诗本乎情景”(《四溟诗话》卷三)。要写出好诗,要锻炼出足以振聋发聩的诗眼、词眼,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如果置真情实景于不顾,而只是在字句之间掂斤论两,终不免象海市蜃楼一样,会化为子虚乌有的。

阅读训练:

1、下列关于“诗眼”“词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眼”“词眼”就是在诗句的节骨眼处使用的那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字。

B、“诗眼”“词眼”最早出现在北宋,虽然它的出现较晚,但诗词注意炼字,可以说与诗歌创作的历史一样久远。

C、“诗眼”“词眼”关乎诗意的精确,还有助于铸就诗词的意境,所以古人讲究锤炼字面。

D、要锻炼出令人振聋发聩的诗眼、词眼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关注真情实景,眼中有性情。

2、下列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句“林花着雨胭脂湿”中的“湿”比苏轼、黄庭坚等人的“润”“老”“嫩”“落”要鲜明生动。

B、“绿情红意两逢迎,扶春来远林。”凭着一个“扶”字,我们感受到了从树林深处步步走近的春天。

C、就各种辞格而言,在诗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拟人,此外诗人和词家用的较多的是夸张和通感等修辞手法。

D、所有诗词中的字句之所以需要锤炼,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诗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了全篇的整体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诗人们愈来愈自觉地注意锤炼字句,所以宋、元时代的诗论家概括出“诗眼”“词眼”这一术语。

B.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取“敲”字都是为了说明诗句靠“诗眼”“词眼”加强形象性。

C.“谨发而易貌”,只顾局部,不注意宏观整体的把握,画就没有整体美,锻炼字句也是一样。

D.王安石如果没有掌握“到”“过”“入”“满”“绿”等十多个意义相近相关的词,就没有办法在比较的基础上选定“绿”字。

答案:

1、B “词眼”最早出现在元代。

2、D “所有诗词”不恰当。

3、A 强加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