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贵州|贵州民族传统村落——天门村

2024-04-209

春归大地黄牛跃,神轾人间紫燕飞。《记忆贵州》栏目将从早春二月(02月20日)开始,在春节期间为大家奉上五集系列纪录片《贵州民族传统村落》,该系列纪录片以五个贵州民族传统村寨为中心,向观众讲述各村寨的地理环境、建筑样式、风土人情,以及传统习俗。望这片山,看这方水,记忆一方乡愁。五集系列纪录片《贵州民族传统村落》包括《天门村》《板万村》《河坝村》《水沟村》《洋溪村》,都是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

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家园。保护一个古老的村寨,不是让住在里面的人像历史一样凝固,重要的是,住在村寨里的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靠什么生活,靠什么发展,有什么样的未来。贵州各族人民以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我们人类共同的处境,用不同的文化担当我们人类共同的问题。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只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才能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才能让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生命的自在与安祥。

3月06日周六晚20点10分,五集系列纪录片《贵州民族传统村落》之《天门村》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记忆贵州》栏目播出,敬请届时收看。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

《天门村》

天门村坐落在贵州省水城县花戛乡的东北面,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传统民族村寨,有大寨、小寨、坪寨、新寨、鸭场、滚塘6个村民组,共319户,总人口1160多人。

曾经的天门村几乎与外世隔绝,周围的大山和北盘江挡住了村民外出的去路,交通条件非常不便,人们必须得翻越一座险峻的大山,从狭长的山体缝隙中攀爬数百层的石梯,直至山顶,才能走出村寨接触到外界。

据说600多年前,布依族先民来到这里垦荒种地、繁衍生息,至今他们的后代仍然在这片生态优越的环境里生存与发展,保持着古朴的自然风貌和传统的生活习俗。2014年天门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唢呐是天门村布衣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在天门村的各种大小祭祀和族人的婚丧嫁娶活动中,天门人都要吹奏唢呐。农历三月三和六月六,天门人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每一个寨子的村民每一年都会在同样的山头上吹唢呐。人们吹着唢呐,带着祭品,来到神树底下举行祭山活动,祈愿村寨安宁、粮食丰收、六畜兴旺。天门村的妇女们会在自己家中包粽子,预示着通过祭祀山神,我们的粮食将生长得像粽子一样饱满丰实,有一个好收成。

铜鼓被布依族人视为神器,在布依族的重要日子和重大事项当中都要打铜鼓,但平时是不能随便敲击的。在天门人看来,铜鼓能与天地沟通,能寄托族人们的愿望。

铜鼓要严格根据使用的场合,按照鼓谱敲击,而且在使用的时间上也是有讲究的。“正月祭头”是指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这三天天门人都要打铜鼓,表示新一年的开始,提醒人们准备春耕劳作,祈愿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办斋又称“打嘎”,是天门村布依族人对已故老人举行超度和葬礼的统称,历时三天,其内容及流程有着特殊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式。本家首先得派人去请祭师、请铜鼓,同时还派专人去向亲戚朋友报丧。凡是前来参加吊丧的亲朋好友,特别是同姓家族都会带上白酒、叶子烟等各种礼物赶来吊孝并协助料理丧事。

祭师主持葬礼仪式,诵经召回亡灵,让亡灵进入篾匠师傅用竹子精心制作的“房间”里。人们在亡人的“房间”前摆上贡品,点燃香烛,进行祭奠。主人家邀请熟悉铜鼓音律的人按照相关的谱子击打铜鼓,祭师开始诵经,超度亡灵,孝子们在灵堂内虔诚地跪拜哭泣,表达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天要举行“转场”仪式,这是丧事中最隆重的一天。祭师手持宝剑扛在肩上,在高耸的竹竿面前念经,所有的孝子一边念经,一边围绕着竹竿旋转,希望祝福亡人灵魂能顺利而去。第三天清晨举行送魂仪式,人们抬着各种纸扎的祭品和亡人的衣物跟随着唢呐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向寨外走去,为亡者送行。

天门村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族村落,这里的布依族人依托自然、融入自然、敬畏自然,传承着祖辈留给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下周六晚8点10分,《记忆贵州》栏目将播出贵州民族传统村落五集系列纪录片之《水沟村》,敬请收看!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系列节目: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川盐入黔》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苗族鼓藏节》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山脉人脉文脉》

记忆贵州 | 往期精选之《三线记忆——黔南篇》

记忆贵州|往期精选之《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一)

记忆贵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纪录片展播季(二)

每周六20点10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栏目《记忆贵州》将在贵州广播电视台科教健康频道(贵州6频道)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