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子祈嗣习俗(上)

2024-07-2220

求子找哪个菩萨_求子_求子观音哪里灵验

传统观念,不孝以“无后为大”,故以早立子为荣。旧时人们对怀孕过程没有科学的认知,常常认为怀孕有着超自然的力量,故婚后怀孕较迟往往即行“祈子”。以山东等地民间为例,祈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押子、舍饭、拴娃娃等。

押子,一般是在有神庙的山林里的柏树枝上放一块石头,这是因为“柏枝”的谐音为“百子”,以祈得怀孕生子。

据说,旧时“泰山前后的斗母宫、灵岩寺周围的柏树上,常常见到上面押着许多小石头,每逢庙会日,祈子者选择一棵大柏树,烧纸礼拜,把小石蛋放到枝杈上,礼仪即告完成。有的有后来者在先前的石头上再放小石块,如此叠加三层四层,呈宝塔形。”其他各地有神庙的地方,也大抵如此。

曲阜人往往去孔子出生地尼山向山神求子,希望得子聪明、成大器。此外,当地还有一种祈子的习俗,即春节时,待儿子五更时分出去拜年之际,老太太悄悄尾随到自家的大门外,在黑影里摸块石头带回来,藏在儿媳妇的床沿下,据说这样可以代儿求子。

类似押子的还有吃柏子和槐子,这也是在寺庙里的古树下进行的。每逢庙会或年节时,祈子者到古柏或古槐下进行祷告,摘采柏子或槐子食之,认为这样即能怀孕有子。

舍饭即施舍粥饭予人,是祈子的又一种形式。过去不孕的人认为自家的阴功不够,所以乏嗣,便在每年冬天施舍粥饭以积阴德,求得天赐福子。舍饭一般在腊八日进行,通常是平日做饭时,每天留下一点米,攒到这一天,做成稀粥施舍给贫困之人。有的只是一种仪式,用少量稀粥,里面放上枣、栗子等,分送给少数几个人,表示一下舍饭的意思。

舍饭的具体形式是,腊月八日早上,取出平日积攒下的米做成稀饭,祈子的妇女一边烧饭一边念道:“为儿省下一把米,为儿省下一把面,留到腊八去舍饭。”饭做好后,抬到街上去施舍。

拴娃娃,又称拴喜、拴孩、叩儿、抱孩子,是祈子最普遍采用的形式,旧时中原一带各地都很流行。拴娃娃大都选择在娘娘庙(奶奶庙)、张仙庙之类的地方举行,参拜的无非是送子观音、送生娘娘和张仙送子等神祗,这与当地的民间信仰不无关系。

送子观音即碧霞元君,发源之地为泰山,属道家文化。送生娘娘是碧霞元君的从属,陪坐于泰山行宫碧霞元君之旁,有一木刻上写:“我本一片婆心送这个孩儿给你,尔必百般善事要留些阴骘与他”。送生娘娘也有一个属下俗称“送生哥哥”,是个男人的形象,肩上背有一布兜,兜里装有泥娃娃,他的使命是听娘娘的指令,负责向祈祷人送孩子。从前我国各地建有许多娘娘庙,庙内的供桌上,摆放有数十个男性泥娃娃,或坐或爬,露着“小鸡儿”。拴娃娃者在女性长辈的陪伴下,在庙里交上喜钱,然后磕头焚香,祷告祈求后,便可从泥娃娃中挑选一个,拿红绳往其脖子上一套,这便认为是把娃娃拴来了。如果生了孩子,要再去庙里上供还愿。

旧时,泰山王母池的拴娃娃仪式由庙中道士主持。祈子者在神案上挑选一个泥娃娃,双手授于道士,道士代为祈祷,然后将系有铜钱的红线套在该泥娃娃脖子上,手持娃娃用铜钱碰敲神像前的铜罄,然后为将来出生的孩子命名。祈子者回家将娃娃藏在卧室某处,人们相信这便可以得子。

泰山老母送子图·吴泽浩

求子观音哪里灵验_求子_求子找哪个菩萨

张仙是我国民间有一送子人神,传说他既能送子,亦能佑子,从前多地立有张仙庙,而人们家中多悬挂其像。据辽宁《义县志》记载,民间张仙送子的画像分为站立、安坐两种样式:“某妇生子弥月后,则由某妇母家购张仙站像,赠之使供,取其宜子。该子成室后,则张仙换用坐像,表示宜子有功。”

我国许多地方,如果年轻的妇女结婚二三年内还没有怀孕,就要考虑祈子了。祈子局部地域有固定的日子,各地因风俗不同而时间不一。在山东临清,祈子之日,大都到娘娘庙跪乞送生奶奶,将看中的泥娃娃用事先准备好的红线拴住,口中念念有词道:“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然后,用红布把泥娃娃包起,抱回家放在炕头上的窗窝里,一日三餐供奉。倘若来年还是没有孕况,则再次祈子。如果有孕,特别是生了男丁,要携带丰厚的礼品来娘娘庙还愿。

山东胶县一带拴娃娃日期是正月十五日,祈子后的第二天由庙里的主持把泥娃娃送到祈子者家里,放置于床头墙上先期挖好的洞里,也是一日三餐供奉。怀孕生了孩子后,就直接把泥娃娃砌到墙里,寓意孩子永久性留在家里。

山东滕县一带有到尼姑庵与尼姑结干亲的祈子风俗。不孕妇女到尼姑庵说明来意,献上彩礼后,就以姐妹相称。尼姑用红绳拴一泥娃娃,并给起一个乳名,授于祈子者揣在怀里,如同婴儿般怀抱着一路呼喊乳名回到家里,安放于床上。此后,夜夜守护直到怀孕生子。所生的孩子,日后要喊尼姑干娘。

旧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影响巨大,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促使民间形成了一些求子祈嗣的习俗。除山东外,南方有些地域,有正月十五以竹杖、木棍抽打新娶的媳妇以求得孕谓之“拍喜”的风俗,此遗俗较为独特。

《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述了福建闽侯县“拍喜”的习俗:“闽侯西门外某乡,风俗鄙陋。其最足以令人喷饭者,则为乡民娶妇,至次年正月十五,亲邻持竹杖觅新妇打之,谓之‘拍喜’。随拍随问曰:‘新娘有喜未?’应曰:‘有’。则挟竹再往他家。设畏羞或倔强不答,则连打连问以逼之,必使答应而后已。妇呼号痛苦,至于身无完肤不恤也。设若未孕,次年如旧,直至有孕生子后才能摆脱这种厄运。”

有民俗专家指出:“‘拍喜’用竹杖的原因有三:一是‘竹子’与‘祝子’谐音,取其祝殖得孕的寓意。二是与古代神话竹中藏儿、得儿传说有关。古代夷狄中的夜郎国竹王,传说就是从竹子中出世的。据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竹中存子、竹能传子。竹杖之用,是以声音、触摸为媒介,以巫术为信仰,追求感而生子的‘得喜’效果。三是竹子可以避邪。

我国古人的自然观认为,月亮是女性的保护神,其自身圆缺的变化,被看作一个不断生育的过程。而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是一年中的首次月圆,被称作“太阴”,满月的天象又当作“团圆”,便具有了祈孕的象征。因此,在正月十五日“拍喜”,隐含着祈月感孕的文化元素。

旧时,江苏泰兴地区也曾经流行一种“棒打求子”的陋俗,与闽侯的“拍喜”十分相似。每到正月十五,村里如果有媳妇婚后两年还没有怀孕,该媳妇就要做好挨打的准备了。这天一大早,村里的一些无聊小青年会手持棍棒闯入不孕者家中,把不孕媳妇强行拖至村子里某个诸如马厩、粪坑等污秽之处,用扫帚、竹条、木棍拍打,赶着不孕媳妇奔跑。求饶是不起作用的,一阵下来身上已是伤痕累累。此时,丈夫只能远远观望,不能向前阻止。直到眼看媳妇难以支撑,做丈夫的才笑脸向前劝阻,并掏出香烟、糖果之类散给众人。如果来年还是不孕,再次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为何做丈夫的乐意看着自己的媳妇挨打而无动于衷呢?这与“棒打出孝子”的信条被曲解附会为“棒打出小子”有关,挨了一顿棒打,来年能生出胖小子,做丈夫的认为:值得。而棒打的地点为何选择在污秽的粪坑?这则与民间紫姑神的信仰有关。

紫姑又称“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是古代传说中的厕神。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说:“世有紫姑神,古来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以厕间或猪栏边迎之。”又有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引《显异录》:“唐紫姑神,莱阳人也。姓何氏,名媚,字器卿(他书皆作丽卿),自幼读书辨利。唐垂拱三年(687年),寿阳刺史李景纳为妾,妻妬杀之于厕,时正月十五日也。”由此,便引发出民间在正月十五妇女迎紫姑神的习俗,而迎神的地点是在厕所里或粪坑旁。这种活动所寄心愿中常常就有“得子”的祈盼。

求子_求子观音哪里灵验_求子找哪个菩萨

送瓜祝子,亦是求子的一种方式,历史上流行各地,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为但凡瓜果之类皆多籽,故被寄予得子多子之兆,于是摸秋、送瓜的祝子习俗在民间流行开来。清代《金陵琐志·炳烛里谈》载有:“江南妇女艰于子嗣者,每于中秋月夜潜至菜园,摘一瓜,回,以为宜男之兆。谓之‘摸秋’。”又光绪《六合县志》附录载“摸秋”祝子曰:“(中秋)乡村愚妇有夜分私取园瓜,谓之‘摸秋’,以兆生子。”之所以在中秋月夜偷偷“摸秋”,是因此时瓜熟籽成,如人之“足月”,食之腹中能产生交感触孕的效果。

有专家指出:“月下偷摘,除了祈请太阴庇护外,也是为了渲染俗事的神秘。此外,瓜藤蔓延,藤瓜累累,又被赋予了‘瓜瓞绵绵’的吉祥成分和传宗接代的象征意义。因此,民间风俗中不仅有不孕妇园中偷瓜之举,亦有旁人送瓜祝子之仪。”

在贵州送瓜祝子的习俗很是流行,可谓我国典型之代表。胡怀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介绍到:“贵州之中秋节有一种特别之风俗,为各省所无者,则偷瓜送子是也。偷瓜以晚上行之,偷之时,故意使被偷之人知道,以讨其怒骂,而且愈骂之厉害愈妙。将瓜偷来以后,穿之以衣服,会上眉目,装成小儿之状,乘以竹舆,用锣鼓送至无子之妇人家。受瓜之人,须请送瓜之人食一顿月饼。然后将瓜放在床上,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而食之,以谓自此可怀孕也。” 贵州各地送瓜祈子的方式大同小异,偷瓜者以少年为主,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博饮宴以为娱乐”,故而此习俗延续至今。

在山西祁县一带则有用萝卜祈子的习俗,是送瓜祝子的另一版本。取萝卜洗净,剥去表皮雕刻出娃娃状,再用油彩画出娃娃的五官,共做七个,五男二女。然后将七个萝卜娃娃送至不孕妇女家里,摆放在床,以祝早日儿女满堂。

在民间剪纸的传统图案中,我们也能看到“送瓜祝子”的图案。往往表现为一个小孩拖着一个南瓜,瓜上栖息着一只喜鹊,而孩子衣裤的装饰纹为梅花图案。这种“喜上眉梢”与瓜、儿同图的构想隐含着“得子有喜”的暗示。

旧时,祈子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吃喜蛋祈子。有些地方女儿婚嫁之时,事先必须准备一个朱漆“子孙桶”,桶里装有数个染红的熟鸡蛋。嫁至男方的新婚之夜闹洞房时,一些久婚不育的妇女就会讨要子孙桶内的红蛋。她们相信,一旦吃了子孙桶的喜蛋,将会带来好运,怀孕生子指日可待。

拜神许愿祈子的方式,有时由祈子妇女亲自去,有时由婆婆代替。祈子者来到神像面前,先烧一炷香,磕头祷告,倾诉无子之苦,表达盼子愿望,最后许诺,若能得子,就要还愿,或送金钱或送礼物,甚至是重塑金身等,五花八门,各有承诺。如果女子祈子后没怀孕,也不敢埋怨神灵,更不能到处乱说,只好再去烧香。若还是不行,换个庙宇便是,反正天下送子娘娘塑像多得是,虽是一个神,却有无数个分身,换一换重新祷告即可。

中国人在婚礼中有“尚红”的习俗,其实也是与祈子有关。红色不单赋予喜庆和祥瑞的意韵,还有生命的象征,这来自于原始意识的遗留。在古人看来,血是红色的,失血之人苍白,意味着死亡,所以血就是生命,继而得出红色就是生命旺盛的概括性总结。男女婚配的目的既然在于繁衍新的生命,那么红色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婚礼的主色调、主旋律。因此,结婚人家的家具大都是红色的,扁担要漆红或两头抹红,门帘顶挂上红布,象征满堂生辉,瑞气盈门。

在封建社会,已婚妇女最担心害怕的还不是家中无礼刁蛮的公婆与无情无义的丈夫,而是无子断嗣,后继无人,这是最为丢脸的大事。因为不能生育,她们往往归咎于自己,“母鸡会下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因此,娘家父母给女儿准备嫁奁时,不论嫁妆丰俭如何,都要为之准备些象征祈子的吉祥物品。如陪送一盏油灯,暗喻女儿不久能为夫家生子添丁。嫁奁里装有“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寓意外,亦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香蕉成串,喻“招子成行”“良蕉百子”;扇子,谐音“送子”;乌丝和白丝缚箸,喻婚后早得贵子,夫妻白头偕老;五样种子,即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圆,象征五子登科,财丁兴旺。

求子找哪个菩萨_求子观音哪里灵验_求子

床是孕育婴儿之地,因而在新郎新娘结婚前夕,男方家必定会准备一张新床。旧时,除家徒四壁外,但凡殷实之家,婚床是特别讲究的,往往选择上好的木材打造。床的四围都有柱栏,柱栏上精雕一些诸如龙凤、鲤鱼、葫芦、葡萄、蝙蝠等图案,意在祈祝夫妇和谐,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床上用品亦是如此,如红色的枕头、床单、被面图案大抵为喜鹊、鸳鸯、龙凤、蝴蝶等。

旧时新娘出嫁时,习惯穿绣有各种图案的的肚兜,有的绣上石榴,蕴含“多子多孙”的意思;有的绣上“鲤鱼跃龙门”,鲤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跃出龙门意味着出仕为官,二者结合到一起,象征“多子多富贵”;有的绣上“麒麟送子”,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手持莲花,抱着竹笙,骑在麒麟背上,象征着“连生贵子,吉祥荣华”。

即便是新郎与新娘拜完天地,进入洞房后,新郎与新娘坐在床上,由一被称之为“全福人”即儿女双全的女性,一手端着果盘,一手将盘中的核桃、大枣、栗子、花生、桂圆等干果及钱币,撒到新人身上和床上,寓意早生贵子,儿女满堂。

家中悬挂“麒麟送子图”也是中国古代祈子方法的一种。

传说中,麒麟为仁兽,是吉祥的象征,它能为人们带来子嗣的福音。民间普遍认为,积德人家,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晋王嘉《拾遗记》中描述,孔子诞生之际,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诗经》载曰:“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故有了“麒麟儿”“麟儿”称许他人孩儿之美称。在魏晋时期,对聪慧优秀的男孩,族人常常呼为“吾家麒麟”,以示夸耀。从前民间木板画的“麒麟送子图”,大多刻有:“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文字,以此暗喻祈子成才愿望。

在民间艺术作品中,诸如:年画、剪纸、刺绣、陶瓷器彩绘、蜡染、木雕等多有《麒麟送子》图出现。它们常用来装饰新婚洞房,或贴于新婚夫妇房门之上。清代作品留存图案丰富,风格多样,以至直到今天仍在传承。

另外,在我国许多地方,家家户户都有在门前院内种植花椒、石榴、葫芦等多籽植物,亦是自祈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一种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自古相传的祈子礼仪有些几经改变早成陈迹,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逐渐取代了迷信。但麒麟送子的祈福形式依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