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结构的说明

2023-06-06205

《周易》是公认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源头,是经典中的经典,被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历代思想家对于《周易》的解释、应用以及发展,使得《周易》对中华文明产生着愈发深远的影响。

《周易》这一名称出现于孔子编撰《易》之后,当时该书尚未上升到“经书”地位。孔子认为《周易》是预测学,较为高深,并不适宜所有人学习,故未将其列入普及性读物。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秦朝焚书坑儒之时,《周易》被李斯列为医术占卜类书籍,逃过被焚书的劫难,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

《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和《易传》。

《易经》共有六十四篇,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卦序、卦辞、 爻题和爻辞,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称《上经》,共三十卦,从《乾》卦开始,到《离》卦结束;下部称《下经》,共三十四卦,自《咸》卦开始,至《未济》卦结束。

《易传》用来解释《易经》的内容,共计十篇,包括七方面的内容。

其中,《彖》是对《易经》卦名及卦辞所作的注释。

《象》是对《易经》卦名和交辞所作的注释。

《文言》是对《乾》卦和《坤》卦作的进一步解释。

《系辞》是学易必读篇目,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内容博大精深。其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和易卦的占卜方法等,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说明,闸发了许多从《易经》原文中无法看到的思想。

《说卦》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

《杂卦》是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把六十四卦排列成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可以看出卦与卦之问的联系。

《序卦》与《杂卦》的研究角度不同,讲述的是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易传》的出现,使《易经》从巫术中脱离,转变为理性的学说,即哲学。

关于《周易》的成书过程,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通常认为“三圣”、“三古”指的是上古时期的伏義、中古时期的周文王以及近古时期的孔子。

伏義是《易经》最早的作者,他依照河图、洛书,制定了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进一步发展了《易经》和八卦,不但將伏義的先天八卦演绎成后天八卦,还进一步推演出八八六十四對;孔子“晚而喜易”,亲自撰写了《易传》,以用述《易经》 的深刻內涵,对共进行洋细解释,还將《男经》列为六经之一,并教授给弟子,使 《易经》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及研究。在孔子的大力推动下,儒家將《易经》尊称为“六经之首”,诸子百家也都爭相研究《易经》,并且吸取《易经》的理论为已所用。《易经》因此成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典籍之一。《周易》以无所不包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

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通过读《周易》,不仅可以真正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奥妙精深之处。通过对《周易》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

“穷究天人之际”,通晓古今的变化规律,并且可以明白基本的处世法则,这对于我们的人生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易经中的否卦和泰卦_易经64卦卦名_易经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