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一切运动和周期,皆螺旋

2024-05-0410

我们来看看二维、三维、到四维的各种周期表现形式:

时间从60分钟过渡到1小时的时候有停顿吗?没有,分钟依然故我的前进,只是我们观察者认为它完成了一个周期。从三维过渡到四维的时候有停顿吗?当然也没有。周期只是光滑的曲线。如果你认为时间都是按“分钟”来统一计算,那么时间就是一条柱形螺旋线,够60分钟就完成一个完整螺旋:

电磁场,光的传播,都和时间螺旋类似。

如果你把时间按秒、分钟、小时、天、月、地球年、太阳年...来看,时间的级别扩展,就是一个一边扩张一边还旋转的圆锥形螺旋:

如果,再给圆锥形级别扩展的螺旋,再加一个“从内到外旋转”的第四维度,时间和空间,就可以形成球形螺旋。也就是说,球形螺旋,是多维度叠加态的时空周期规律。这个球形的宇宙规律,叫“谐波宇宙”。或者你也可以理解成“旋涡宇宙”。

我们现在都知道,人类的时间周期,是和我们外部生存环境的地球、太阳、银河系的螺旋形公转周期有关系的。 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地球外的宇宙时空规律,就是谐波球形螺旋。 一切运行和周期,皆螺旋。

三维时空螺旋

先看看一个垂直方向上的投影,是一个圆形。

为了直观表述,我们把螺旋线从三维立体图,分解成三部分:x轴正弦曲线、y轴的余弦曲线、和z轴的直线,如下图:

我们看到,物质在三维空间的前进的轨迹,在小的空间范围内的表现就是“频率和震动”,在宏观的表现就是“螺旋运动”。即使是太阳系的圆心“太阳本身”,也不是完全的直线前进的,而是拖家带口、带领整个太阳系进行螺旋形前进。

现实世界和天体运行的螺旋线还比较容易观察,但是微观的世界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粒子的螺旋线运行,就不好观察了。但是我们可以按照z轴的直线方向的速度,和x轴y轴上的曲线运动的周期频率或者波长,来形容很小尺度上的时间周期运行。

如果你想知道宇宙的秘密,就用能量、频率与振动来思考。——尼古拉·特斯拉

频率的划分

“微观宇宙”的周期规律,也就是它们在我们本地宇宙表现出来的震动频率,都有哪些呢?那可就太多了。以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膜的震动;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世界,是因为有光,而光也是有不同频率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研究一下。

先来看看音律方面:摘抄:

中国古代的管仲,生于2700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易学家,同时也是音乐家。在[管子]这本书里记载了这种划分音阶的方法,叫做“三分损益法”。

在《国语》中,在《管子·地员篇》里,在《吕氏春秋·音律篇》中,分别记述了“三分损益法”的一些内容。

(1) 宫 81

(2) 商 54×4/3 =72

(3) 角 48×4/3 =64

(4) 徵 81×2/3 =54

(5) 羽 72×2/3 =48

管子的三分损益法, 以81为天地的基本数,经过几次三分损益以后,如果再往下算,就会出现分数,而不再是整数。接着我们上次的算式,当我们用三分损益法继续“损益”,下一步应该从角音算,弦长也变成了64×4/3=85又1/3,这就是“变宫”,相当于7;然后就应该“变宫”损,也就是乘以三分之二,“变徵”,弦长也变成了56又8/9。 显而易见,变宫变徵,弦长开始不再是整数了。前五音都是整数,计算简单,带有美感。变宫变徵,在中国乐理里边叫偏音,也同时被采用。

于是,就从五音变为了7音阶。音乐家不能解决以任何一个音为基准音,然后进行变调的问题。就是旋宫转调,12音就可以旋宫转调,这就是五音十二律。具体说就是一个八度音程分成等比的十二份,让任何两个相邻的律之间的音程相等。这就是十二平均律乐器“现代钢琴”的调律道理。

钢琴上从 C 到 C 有 8 个白键,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八度﹙﹚,事实上其中还有 5 个黑键。这 8 个白键和 5个黑键可发出所有的升调和降调,总共十三个音﹙tone﹚,合称为半音音阶﹙ scale,事实上是十二个音,第十三个音是下一个八度的开始﹚。

波速与波长、频率关系公式为:v=fλ。公式中,v为波速,f为振动频率,λ为波长。波长和频率成反比,即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可见光频率如下:

可见光的频率范围约3.85×10^14Hz-7.7×10∧^Hz,约等于扩大了2倍,那么波长也就反向增加了2倍。紫外光到可见光的波长也是增加了2倍。

我们人体的频率区在什么位置呢?比可见光的频率低一点,在红外线的位置,频率约10^12Hz。所以疫情的时候,我们用红外线仪能测量体温;地震的时候,救援人员可以用红外生命探测器进行生命搜救;夜视仪可以在夜间进行观察,等等。

红外线的10^12Hz向左边高频方向,可以到达10^24Hz的伽马射线的频率,伽马射线再继续向左高频的方向,最终会到达普朗克长度约等于1.6x10^-35米

红外线的10^12Hz向右边低频方向,可以到达10^0 Hz的无线电波的长波。继续向右的低频方向,可以达到10^21的银河系尺度,再往右大尺度,最终观测范围可能是10^35的尺度。从10^12Hz红外线频率到10^0 Hz的无线电波尺度,视为人类生活在中间位置。

其实哪里是中间位置,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当人类作为观察者,就以人类生活的尺寸为中间位置了,而当微生物或者神仙作为观察者,世界就不一样了。

人类作为观察者,在无线电波10^0 Hz的波长尺度下生活。人体的红外线波是10^12Hz,这段波长范围作为人类生活的中间范围的物质世界

中间范围向左到10^24Hz的伽马射线的频率,同时也是光子、电子、中微子的频率范围。继续往左到10^36Hz到布朗克气体达终点。如果平均划分一下,就可以往左分成两段,共比红外线的10^12Hz扩大了约24次幂的“微观宇宙”,可以视为到“光子频率”是扩大了12次幂,到“普朗克尺度”再继续扩大12次幂。

反过来的“宏观宇宙”也是一样,从以“米”为单位的地球表面,扩大到太阳系半径150亿公里,也是12次幂为一部分,再继续扩大到“可观测的宇宙的终点”尺度,也约为继续扩大12次幂的第二部分。加到一起也是24次幂的“宏观宇宙”。

这样,我们就得到从小到大五个区间,人类生活的区间在正中间,往小是微观宇宙的“光粒子区间”和“普朗克区间”;往大是宏观宇宙的“银河系区间”和“四维平行宇宙区间”。五个区间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中间三个区间范围,最大和最小的区间,比较无感。整体五个区间,类似于“谐波宇宙”的“15周期”的“5个区间”的划分。

在宏观尺度,恒星的运动并不全部都是螺旋的。如果你在水中搅动,你会看到水中会形成螺旋的漩涡。但事实上每个水滴的运动轨迹并不是螺旋的,而是每个水滴都以不同的半径在做圆周运动,只不过整体看上去是螺旋。木星和土星两极的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就是这样的道理,大的空间上方的场是螺旋运动,但是两极的表面,却是不同的点在旋转组成的多边形结构,其中以六边形最稳定所以也最多见。小到原子分子层面也是同样如此,其中以正六边形和正十二面体最为稳定。

在微观尺度,分子结构高度一致规则排列的晶体内部,结构级别的扩展和时间的级别扩展规律一样,成圆锥螺旋形。这样的螺旋形分子结构中,原子也会高速自旋。而分子排列结构不规则的非晶体物质,构成的分子品种什么样的都有,分子结构乱七八糟,就没有这样的现象。

前面我们讲“太极图”的时候,讲过螺旋线。而从低维高高维的多维宇宙空间内,还有很多种螺旋线或者是旋涡的运转和作用,是多维度的周期规律叠加在一起起作用的结果。文化太低是硬伤,我更加看不懂也说不明白了,不如来一组“看图说话”吧,我只负责增加各位的感官印象,大家自行感悟。

旋涡和旋涡的形成:

涡流量

涡环氢原子

涡环氧原子

马尔科罗丹的自由能,涡旋内爆线圈:

原子涡

涡晶体和原子结构:

空间几何的基本原理:立方体,八面体和球体:

立方体波场: 螺旋锥电流和金字塔;

立方体波场的压缩和膨胀

立方体波场的方形来源,所有"弯曲"反比例称为学术界透镜:

螺旋扁长在立方体波场。

神经流进入和退出

原子球和立方体波场

原子螺旋:

螺旋琴弦振荡:

太阳系在银河系漩涡

1939年 上帝的指纹

伯克兰电流和跨银河系磁场

DNA星云:

伯克兰电流

和恒星

蟹状星云,II型超新星遗迹涡喷流(乱丝)

银河系电漩涡

扁圆型的波场

木星双反电磁涡流模拟

大气层电现像

恒星电磁涡

太阳和行星涡解释 沃尔特罗素1927年

土星极地极光涡流

玛雅 地球在2012年12月21日穿越我们的银河系黄道

1953年埃舍尔的浑天仪

地球行星涡流动画

行星涡

光"磁场"引力磁棒

引力循环

分形螺旋

以上图形,均来自网络文章《双螺旋到宇宙图像 分形(全)》,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也可以在哔哩哔哩搜索视频《双螺旋到宇宙图像 》,里面的图像更全面,请慢慢品味。

看完以上图形,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的三维甚至四维宇宙,很多的能量场是由螺旋为基本结构所构成的。而螺旋往复,也是时空周期规律的基本特征。

小时候我们只再课本上学过DNA的螺旋结构。

《易经》和DNA的惊人吻合,我国学者秦新华早在1984年就提出遗传密码和64卦的吻合关系。1988年,学者杨雨善进一步证明了基因64个密码与伏羲先天64卦有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的科学规律和常数,都是用来归纳总结和描述自然规律的。先有的自然规律,后有的科学总结归纳。最早的物理学就是天文学,最早的化学就是炼金术。获得诺贝尔奖章的科学家们,到最后很多人会越来越相信一切规律都是造物主早就安排好的,不然这么精致的规律,实在说不通。

一切运行和周期皆螺旋。万事万物,都在周期的作用机制下有条不紊、规规矩矩的运行。粒子的螺旋运行才会产生“波粒二象性”。关于代表周期的螺旋,生活里到处都是。小到光是电磁波,DNA也是双螺旋,大到无线电波、行星运行......螺旋无处不在,并且复路共用,可以产生叠加态、共振驻波等现象。多种不同维度的螺旋波,可以同时存在。我们用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体小宇宙,就是叠加态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