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把返璞归真称为“愚”,与愚相反的就是智

2024-05-1011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最大的价值就是倡导返璞归真,修复失去的本性。“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五十四章)老子玄照世人已经去世本真,与假为伴,一生都带着假面具,跳假面舞,别人不认识你,自己也不认识自己。等到大限来临,再也不能欺骗自己了,于是悔恨、恐惧而哭泣。

本性是真,失本为假。失去本真的人是回不去的,关键时刻找不到回家的路。修道士实证本真,坦然应世,因为很清楚自己回家的路。失去本真使世人心乱,也使社会大乱。一群失去本真的自欺欺人者生活在一起能不大乱吗?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老子玄照真相,所以宣说返璞归真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庄子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所之无以为”,(达生篇)通达生命本真的修行者不追求与生命无关的东西。返璞归真就是人生唯一追求的目标,舍此之外都不是人生的目标。

老子把返璞归真称为“愚”,与愚相反的就是智。《道德经》充满了对智的呵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八章)社会发展,世人越来越变得“智多”,纯朴的本性消耗殆尽。灌园丈人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者,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庄子·天地篇》)庄子把愚心称为纯白心,像雪片一样白洁,一点污染也没有。纯白心可以载道,染污心不能载道。纯白心被机心染污而失去本真,世人不觉得这是大危机,反而认为是成功的模范,是普世价值观。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玄照世人心流,清楚世人未来会无路可走。

智就是胜人之术,你以智胜人,人同样以智胜你,如同冤冤相报,谁也不是真正的赢家。《道德经》四十二章宣说了万物的本质和由来。万物的本质是显形,这是“朴散则为器”的道沦落下化的过程,王弼称为“失无入有”。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有是徼,无是妙。失无入有就是离妙入徼。万物的本质是“冲气以为和”。世人用智,就是破坏万物本来的和。这是违道的非法行,是引诱修道士失去本性,修道事业归于失败的祸根。

“愚”有普通义和特殊义之别。文字的选择是有限的,老子选择愚来表达深刻的思想。世人的智是分别智,老子的愚是无分别智。二十章说:“我愚人之心也哉!”守道者都是愚人。为了不至误解,庄子在大宗师篇中说:“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人之小人,天子君子”。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愚是谁眼中的愚?世人眼中的愚,正是天眼中的智;世人眼中的智,正是天眼中的愚。唐代有大愚禅师,后世文化精英自称为愚,开口说话会说“愚以为”,可见后人契会老子一字妙用。开化含识,大智若愚,是修行人的本怀。

人类文明的未来不是人与人之间用智,而是守愚,守道,守规则。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守愚,守道,守规则。人与人的规则是和,人与自然的规则也是和。今天说和谐共生共存与老子守愚思想非常默契。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人与人之间的和就是平等性,但人与自然的规则是什么?生命来源于基因,人应该改造基因吗?改造基因与破坏基因之间是否是一步之遥?人类技术进步已经非常接近这一步,人类是否应该守愚呢?守愚是有智而不用,否者是愚痴了。

第六十五章

第一段: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二段: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不以智治邦,邦之福。

第三段:知此两者亦稽(jī)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第四段: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此章经文最令人注目的不是玄德,而是“愚”。“古之善为道者,不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宣说了道家特有的愚的哲学,更确切的说是“守愚哲学”。《道德经》中有知守奥义,是特殊修法,不为外人道。

二十八章中有著名的三知三守三归: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复归于溪,复归于谷,复归于朴。守愚哲学就是知智守愚,如同知子守母。把愚理解为守愚,把守愚理解为知智守愚,这是《道德经》中可以证明的。船夫撑船,一杆到底。子是水面,母是河底。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修道士肉眼所见与妙心所悟是一杆到底,当体即空,当下见真,决不停留在水面上。但二者有逻辑联系,不可隔裂。子与母是不可割裂的,子母是二,又是不二。子母喻是老子最伟大的发明,令人忽然开朗。

老子用雄雌、白黑、荣辱来表达知与守的玄同,最后用子母来表达知与守的玄同。智与愚的关系也是如此,知智守愚,就是知子守母,就是知象守一,此谓守道。象者,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一者,凝神抱一,能无离乎也。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这个世界是最迷惑人的。肉眼看到的是真相吗?古希腊哲学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柏拉图问:“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我不可能认识每一个人,那我怎么来认识人呢?”肉眼所见的是具体的人,但心中所觉知的人并不等同于肉眼所见的具体的某个人。

这样人的思维不是陷入绝境了吗?柏拉图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学说。理念学说认为有一个理念的“人”,这是人的标准模板,是完美无缺的人。肉眼所见的具体的人都是以这个理念“人”为模板的,但不等同与理念人。现在人们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体人是现象,理念人是本质。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

现象与本质是二元,但又不能分离。柏拉图解决了认识论上的第一悖论,所以称为西方哲学之父。老子关注同样的认识论悖论,但使用了更加形象的子母喻来诠释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老子说“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柏拉图的理念论远不如老子的子母论四句偈,知子守母四句偈内涵极为丰富,是最伟大的认识论,世人的认识论悖论被老子简单又形象的知子守母完美的解决了。

老子为什么会倡导“守愚哲学”?